段永平谈“经营、投资与公益”(21) 二、公司经营 一)段永平创办的公司(经营的品牌) 二)公司经营 三)知名企业 1.日本公司 (20) A.松下(Panasonic) B.索尼(SONY) C.丰田(TOYOTA) 2.美国公司 (21) A.苹果(Apple) B. 通用电器(General Electric) 三)知名企业 2)美国公司 A:苹果(Apple) 01. 博文:说说iphone(4)和ipad(2)(2011-04-01) 段:我不是所谓的“果粉”,像我这个年纪和这么理性的人,不大会是任何人或东西的fans,我甚至不是巴菲特的fans。实际上我以前其实一直多少有点不太喜欢苹果,毕竟用了pc和诺基亚这么多年,但iphone和ipad的出现确实彻底改变了我对苹果的认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没能力从技术上去说这些产品,所以只说说我都用iphone和ipad干什么。 1.首先,iphone和ipad都非常容易上手。早年用摩托罗拉的时候,心里那个烦啊,用户界面太tmd难用了。后来用诺基亚的智能手机时又找到了当年用moto的感觉 。以我个人的水平而言,android的界面水平还远远比不上iphone(也许我们自己的出来后会改变一点这个局面?期待中)。上个月我曾经想买个android phone试试的,在商店里转了半个多小时,店员给我介绍了10来分钟,在3个牌子(htc、3星、moto)间挑来挑去,晕晕乎乎中最后还是决定不想给自己添麻烦了。 iphone?呵呵,我几乎拿到手里时就会用了。店员只是告诉我开关在哪里,那些图标是什么,前后花了大概15秒钟。当苹果的销售员可真容易啊,我自己前段时间在苹果店里只花了几分钟就推销了一台ipad2 。 2.我用iphone干什么?我的iphone上下载的软件其实比大多数人都少,毕竟不太花时间玩这个东西。电话、短信、email、上网、世界时间、天气、图片、gps(地图)、记事本、youtube、相机、录音、录像、字典、相册、图书馆、ipod、facetime(视频通话)、电影、电视、股票查询及交易、报纸、指南针、日历(记事本)、游戏、等等等等,不太注意但特别常用的是手电筒。这些功能可能只是iphone的沧海一粟。其实我想说的不是iphone有多少功能,最重要的的所有这些功能都非常容易上手。一学就会、无师自通! 3.ipad2 很多人说ipad其实就是个大号的iphone。在用ipad之前我同意这个说法,但用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这个“大”确实大得非常有道理。我现在基本上已经不太用我的手提电脑了,旅行的时候带上ipad就绝对够了,但iphone有时候还是觉得有点小。对我而言,ipad2最强大的地方就是网络功能很强大,上网非常快,又没有手提电脑开机的麻烦,用起来真是很爽,携带起来又轻便。还有一个特别强大的功能就是图片,包括上网看图片。我的ipad2里有大概1万张照片,记录着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瞬间,没事看看真的觉得生活很美好 ,这个玩意儿该值多少钱呢?facetime(视频)也是一个很好的功能,在有wifi的前提下用起来那个叫方便,比打电话还容易。 我给我妈妈也买了个ipad2,最近能让人带回去。里面也装上我们的照片。以后视频通话就非常方便了(以前曾经想过用电脑视频,实在是有点麻烦),没事老人家还可以翻翻照片,真是好啊。 别的就不说了,有机会大家自己体会吧。总的来讲,如果经济上不是个太大的负担的话,iphone和ipad2是绝对值得拥有的产品,生活确实因此变得不同了。 02. 博文:说说苹果(2013-02-24) 段:有空慢慢把我对苹果的一些理解零零星星写下来,供自己思考。 顺便说下,今天想起一个从大面上了解都有谁在用苹果产品的办法:新浪微博会把每天的top100的微博单列出来,没事可以数一下用iOS和用android的比例。能够上top100的大概都算意见领袖了,应该有相当的代表性。 -------------------------------------------------------------- 绿光iPrefs详解:降低资本成本,最大化企业价值 _苹果(AAPL) _i美股 http://news./a/1361608898048.html 这个东西有点意思,好像不像一眼看过去那么无聊。虽然我不认为这个方案会增加苹果的价值,但好像用这个办法可以避免公司少乱花钱。 “绿光资本称iPrefs当然不会增加学术意义上的内在价值,因为内在价值已经假设企业现金流是按最优资本结构进行融资,即最小化公司资本成本,也就是假设公司可以接触所有的融资方式-股权、债务或其他。总之最小化资本成本,从而最大化企业现金流价值。现实中大多数公众公司市场价值与内在价值相差不大,这种iPrefs方式对他们的作用有限。但苹果不同,苹果并没有采用合适的资本结构,也就是讲苹果没有最小化资本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苹果远远低于其内在价值。苹果现在已经建立起现象级企业形象,巨大的持续性盈利现金流,固定收益市场融资对于苹果来说非常容易接触。”这段话个人理解其实就是把未来现金流折现的损失减小,或者说让股东自己决定现金的用途。 不过,苹果不像会乱花钱的公司,只是当现金使用效率低的时候,确实应该将一部分现金用于回购或返还股东。我期望苹果能将多余现金多用于回购,因为分红要交税。无论如何,现金太多的问题总比现金不够要好。 ------------------------------------------------------------- 本人虽然工科出身,但其实不懂技术,也从来没从事过技术工作,所以自己不想对技术细节发表看法。其实我也从来没从事过管理,所以也不懂管理。 ------------------------------------------------------------- 关于市场份额:好像很多人太在意市场份额这个其实没太多意义的指标。其实要提高市场份额不难,但保持有意义的份额不容易。诺基亚当年就是太在意市场份额才把自己推到绝境的。 ------------------------------------ 李开复:多年前,当苹果饱受质疑时,记者问乔布斯:你如何看待苹果电脑只有5%的市场份额?乔布斯:“我们的市场份额比宝马或奔驰在汽车行业内份额还要高。然而,没有人会因为宝马或奔驰的份额而质疑他们。事实上,它们都是非常令人向往的产品和品牌。” ------------------------------------ 昨天去苹果的股东大会,听到库克讲了类似的话,大意是:虽然我们可以有个按钮,可以随时做最多的产品,但我们的文化是做最好的产品而不是最多的。不过,他也顺便提了一下,认为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生态系统,必须要有一定的量。所以苹果是会兼顾最好的产品和足够的份额的关系的。 另外,库克也提到量的概念其实不仅仅是卖了多少,而是人们买了以后用多少。有兴趣的可以查下新浪上微博的活跃用户都在用啥,也许大家会发现用苹果的人的比例其实远远超过印象中的“市场占有率”。 参考的统计办法:可以看热门微博top100里发帖人是用什么发的帖,还可以看评论人用什么写的评论,也可以看微话题下面评论人是用什么评论的。 -------------------------------------------------------------- 有人说ipad的“市场份额”在平板电脑中一直在下降,这其实是个很有趣的说法: 首先,ipad包括ipad mini的销量其实一直在高增长中; 第二,平板电脑的定义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安卓平板6吋的成本现在应该可以到$50上下了,很多人买这种平板其实就是相当于给孩子买个游戏机,和ipad的用途根本就不是一类。 ------------------------------------------------------------- 记得库克还说:我们最重要的是聚焦在做最好的产品上,利润会随之而来的。关于大屏手机的猜想:还不是很理解为什么苹果还没有推大屏手机,但知道苹果已经认真考虑过了。猜想是:苹果可能有一个更好的方案,或者苹果推的时候再说?也许苹果还没有找到大屏是伟大产品的感觉?当然,只要苹果能出个大屏或比大屏更好的产品,早点晚点都不会影响苹果的价值的。 -------------------------------------------------------------- 关于苹果产品的细节讨论,在雪球上有很多,我自己实在是懒得写。自己对苹果的认识实际上归纳起来很简单:it is the right kind of business, with the right people. 就是好公司好团队的意思。这种公司拿在手里可以睡好觉,可以慢慢等,长期来讲也应该有过得去的回报。 ------------------------------------------------------------- 关于苹果的几点猜想:2013.03.04 今天苹果股价掉到一年新低了,在苹果没有“任何”好消息之前再多掉些也非常可能。虽然理性上自己不觉得有啥,但居然也会觉得多少有点不舒服。我不认为苹果会为了股价而做些什么,而且苹果股价掉这么多百分比也不是第一次,大概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我相信苹果会一如既往地聚焦在做最好的产品上,其他的早晚会随之而来的。我相信有些事情在未来早晚会发生的,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要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比知道什么会发生要难太多了。 1. 苹果会开始加大回购量; 苹果已经拥有远多于运营需要的现金,库克也多次提到过。那么处理这些现金的最好办法大概就是在便宜的时候回购。当然,派息也是一个办法,但派息的问题是收到股息的股东要付税。苹果目前有一个3年100亿的回购计划,估计应该已经花得差不多了,所以近期应该就可以出新的回购计划。对大的回购计划的最大障碍实际上是苹果海外现金如何回到美国的问题,这是个几乎所有有大量现金的美国公司都有的问题。有很多美国公司实际上是用发债的形式先借钱做想做的事情,等待政府的窗口把钱汇回来。由于债券的利息是如此之低,发债其实是个很好的低成本的办法。 2. 热销的iphone再现; 其实目前iphone卖得依然很好,但大家升级的欲望似乎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强,虽然升级的用户满意度其实非常高。由于iphone用户的粘度以及苹果产品的生态环境,只要新的iphone能给出足够的理由,升级的比例应该会比5高不少的。 这个热销iphone可能是iphone5s,或者是iphone6,也可能再晚一点?反正早晚会来的。这其实就是“you must believe'的东西,不然就不应该投资苹果。 3. ipad会继续很久很久; ipad mini实际上已经把ipad的需求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切都只是刚刚开始而已。只要看看有多少人在等待ipad mini的新版就知道mini会有多厉害了。至于其他的平板电脑对ipad的影响,我认为无论多大的影响其实都是未必是负面的,因为越多的人开始用平板电脑,未来ipad的市场就会越大。 4. 其他的产品; mac部分就不说了,显然mac现在的日子比没有ipod以前要好过多了。随着ipod、iphone、ipad的出现,选择mac的比例明显提高了很多,包括我这种习惯用pc的人也开始用mac了。 关于苹果的其他产品的传说很多,我觉得iwatch和itv是真的会来的。个人觉得自己确实需要有个itv,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苹果可以像itunes那样搞好itv。和内容供应商的谈判可能确实需要很久很久。iwatch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还不太清楚,但传说的东西似乎很靠谱。也许iwatch同时也是解决大屏手机的方案之一也说不定----在出大屏手机的同时出iwatch以解决大屏可能带来的不方便? 近期可能出现的变化可能是中国移动和日本的docomo的协议的签订,可能会随着iphone5s或iphone6的上市而开始。 03. 网友:苹果表现为一个摇滚巨星,在外在光环的背后,其实有一个强大的实力,这是容易被人忽视的地方。(2012-03-11) 段: 其实苹果的强大实力是不容易也不应该被忽视的,除非你有意去忽视,但鸵鸟的办法不会有任何帮助。任何一个被苹果直接或间接、现在或未来影响到的行业里的企业大概早晚都要面对苹果的强大实力的。随便举几个已经受到影响的行业或产品吧:手机、电脑、手提电脑、游戏(包括网游)、游戏机、中低端相机和录像机、音乐、电影、书、电视、网络、运营商、所有相关产品的零售、几乎所有的电子消费品......欢迎补充。找到在苹果生态系统里生存的方式也许比挑战苹果要来的更现实一些。能够避开苹果也许是另一个办法。(博文:《2012年03月10日》) 04. 博文:One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2011-01-22) 段:再次强调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概念,每个人应该坚持不懂不碰的原则,不然早晚会掉进去的。同时再次建议不要跟随任何别人买个股,除非自己能真的懂自己在干什么。自己偶尔会提到个股的原因只是想找个例子说明一下自己对投资的理解而已。 ------------------------------------------------------------- 两年前写下面这篇博文时,乔布斯刚刚再次请病假没多久,记得当时苹果刚刚发布完earning report,自己突然悟到实际上没有乔布斯的苹果会依然继续强大。我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大量买入苹果的。 两年过去,没有发现当初买的理由有任何变化,所以没有过任何卖的想法。在雪球上我说过自己的观点:300多的苹果很便宜,400多的苹果也很便宜,500多的苹果依然不贵,今天再次重申一下。 个人观点,巴菲特说的the right kind of business, with right people, at right price这三点在苹果上体现的非常充分,拿着能睡好觉。the right kind of business指的就是好的生意模式,好的生意模式建立在强大的企业文化上。 本人喜欢苹果生意模式的很重要的一点来自于自己在消费电子20多年的体验,苹果是我一直梦寐以求但似乎难以达到的生意模式,现在居然可以就这么实现了,why not? 有一个小小的发现:我发现多数关心苹果的投资者(无论多空)都有点太在意苹果眼前的东西了,其实一两个季度的表现没那么重要。 ------------------------------------------------------------- 今天是option到期日,呵呵,又是一年 。我有很多长option到期 。 在每天用着iphone和ipad的这些日子里,突然开始喜欢苹果了 。也许看完《阿甘正传》就应该认真关注一下这家水果公司的,实在是有点太懒 。看起来似乎现在也还不太晚 。 ------------------------------------------------------ 说说我喜欢苹果的一些理由。这不是论文,想到就说,没有重点和先后秩序。 1. 苹果的产品确实把用户体验或消费者导向做到极致了,对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难以超越甚至接近(对喜欢苹果的用户而言)。 2. 苹果的平台建立起来了,或者说生意模式或者说护城河已经形成了(光软件一年都几十亿的收入了)。 3. 苹果单一产品的模式实际上是我们这个行业里的最高境界,以前我大概只见到任天堂做到过(sony的游戏产品类似)。单一产品的模式有非常多的好处: a. 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将产品做得更好。比较一下iphone系列和诺基亚系列(今年要推出40个品种)。苹果产品的单位开发成本是非常低的,但单个产品的开发费却是最高的。 b. 材料成本低且质量好, 大规模带来的效益。苹果的成本控制也是做到极致的,同样功能的硬件恐怕没人能达到苹果的成本。 c. 渠道成本低。呵呵,不是同行的不一定能明白这话到底有什么分量(同行也未必明白),我是20年前从任天堂那里学会的。那时很多做游戏机的都喜欢做很多品种,最后下场都不太好。 4. 苹果的营销也是做到极致了,连广告费都比同行低很多,卖的价钱却往往很好。 5. 苹果的产品处在一个巨大并还有巨大成长的市场里。 a. 智能手机市场有多大?你懂的! b. pad市场有多大?你也会懂的 。 总而言之,我认为苹果现在其实还处在其成长的早期,应该还有很大的空间。 扣掉现金的话,苹果的今年的未来pe只有12-13倍啊,明年可能要到10以下了。当然,以上我说的这些点中的任何一点的改变都可能或多或少地改变苹果,如果有苹果的股票的话,就要留心这些变化了。我认为Jobs如果真请长假的话,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苹果的业务不会有大影响。 05. 网友:这几天看了乔布斯传,终于明白苹果公司为什么伟大了。无论从战略到细节,乔布斯都100%全力掌控,战略 执行都到位。(2012-01-25) 段: 小说的东西不可全信。对多数人来讲,看这本书只是看了个热闹,很多人会得出很片面的结论,比如没有乔布斯的苹果会不行等等。有趣的是微软得出的结论和我一样,就是没有乔布斯的苹果更厉害。(博文:《苹果有现金976亿美元 每家店单季营收171万美元》2012-01-25) B. 通用电器(General Electric) 01. 博文:我为什么买GE (2010-03-29) 段:一直说有机会在这里讲几个我自己的例子,但一直不知道该讲哪个好。 这些年我碰过的股票其实也不少了,有亏的有赚的,就是没有一个从一开始我就100%觉得自己一定能赚大钱的。不管买哪个,都觉得多少心里有些不踏实,呵呵。 想来想去,觉得GE可能比较有本人特色。 最早开始经营企业的时候,我最喜欢的可能是松下。后来慢慢对松下有些失望,尤其是去大阪拜访过松下总部以后,确实觉得松下有些问题,慢慢自己也就不太再提松下了。(以后有空我也可以在这说说到松下参观的感觉。) 大概也就是那段时间(应该是去松下之前),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反思我们自己,希望能建立和加强我们自己的企业文化。那时我好像正在中欧读EMBA,同时还把中欧的一些课引进了公司内部。 在那段时间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书就是GE的上一个CEO韦尔奇写的自传。在那本书里我看到了企业文化对建立好公司的强大作用,同时对GE强大的企业文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后来又读了韦尔奇后来写的书《赢》,更进一步了解到他们是怎么建立企业文化的。 从那个时候起,我还花过不少时间去了解和思考GE。去想为什么GE会是家百年老店,为什么GE的董事会总是能选个好CEO出来,为什么世界500强里有170多个CEO来自于GE等等。当时我其实就注意过GE的股票,觉得GE当时的股价并不便宜(好像40左右),也就没再关心他的股价了。 从08年9月雷曼倒开始,金融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大,整个市场风声鹤唳。到11月时我看到整个市场的恐慌情绪越来越厉害,当时就想,这大概就是巴菲特讲的人们的“恐惧”要来了,也就是轮到我该“贪婪”的时候了。 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只是觉得市场上到处都是便宜货,就是不知道哪个安全,好像每个都有很大问题,每个公司都可能要完蛋一样。我当时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把手里的所有资源调动起来去抓住这一生难遇一次的机会。 到2月时,GE已经向下破了10块。那时雷曼,AIG,Citigroup等很多和次贷有关的公司都已经破产或到了破产边缘,关于GE的负面新闻也越来越多,华尔街上很多人都在说GE将会是下一个雷曼。 我知道GE过去好的时候每股能有两块多钱利润,就算以后差一点,危机过去后怎么也会有个1.5块/股以上吧。如果我给他个12-15倍的pe,怎么着这也应该是20块以上的股票。所以,当ge到10块左右时我已经开始着手买一些了,但还没有下大决心买。直到有一天当GE跌到9块左右时,我看到了Jeff Immelt的一个讲话。我忘了原话是怎么说的了,大致意思是,他认为GE的形象被破坏了,这都是他的错。GE将在未来几年调整其业务结构,让财务公司在整个公司中的比例降到30%以下。他还重申GE整体是安全健康的等等。 当时有问题的所有公司当中,好像我只见到GE出来承认错误并检讨对策,这大概就是企业文化不同的地方吧?GE是个巨大的公司,我也曾试图想看清楚GE到底都有哪些业务,也试图想分析清楚他所有的业务模式的优劣,但发现非常难。我能看到一些非常好的模式,同时也能看到一些不太好的模式。 最后让我下决心出重手的决定因素还是我对GE企业文化的理解。我认为金融危机并不会摧毁GE强大的企业文化,GE的问题只是过去的一些策略错误造成的,假以时日一定可以改正。伟大公司的错误往往就是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呵呵,有人也把这叫投机)。 想明白以后的事情就简单了,后面的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忙着买GE,不停地想办法调集资源,从9块左右买到6块再买到10块出头,好像到12-3块后还买了些(有些钱是后来从别的股票调过来的)。直到GE股价比Yahoo高以后才停了。当时曾经还动过用margin的念头,后来觉得不对的事不做的原则不能破,就算了。 回头来看,去年我买的股票当中GE并不是涨幅最大的,但确实是我出手最重、获利最多的且担心最少的股票,其原因只能说是我对GE企业文化的了解最后帮助我做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也许就是个运气? 02. 网友:请问段先生:如何理解一个好企业(符合价值投资理念)的老板或CEO的价值?人的因素与产品的因素哪个更大?谢谢。好文章,每次看到,都会有不同的感受。(2010-04-03) 段:从5年10年的角度看,CEO至关重要。从10-50年的角度看董事会很重要,因为董事会能找出好的CEO。从更长的角度看企业文化更重要,因为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可以维持有一个好的董事会。GE就是一个好例子。 好的公司之所以是好的公司,必然会有些好的产品。但所谓好的产品的寿命是非常有限的。所谓好的生意模式可以让好的产品的寿命大幅度提高。(博文:《THE SUPERINVESTORS OF》2010-04-02) 03. 网友:把“企业文化”真正印到企业上上下下的干部的骨子里又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了。 (2010-04-04) 段:韦尔奇的《赢》里讲了不少GE是怎么做的。 阿里巴巴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这是一项几十年或更长的工作,应该和企业的寿命一样长,是一项重要但往往不那么紧迫,常常被人忽略的工作。(博文:《企业文化》2010-04-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