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生态的女性声音――论鱼玄机的诗歌创作【作者:吴星星】

 唐音宋韵 2018-01-10

摘  要:在唐代廖若晨星的女诗人中,鱼玄机是一位女性意识鲜明、才貌出众的作家。她的诗歌作品中是一派没有经过男权文化改造的原生态的女性的声音。从中体现出她强烈大胆的女性意识:对于爱情,她执著地追求,真率地描写自己的爱情感受,并且形成了纯粹女性立场的爱情观;对于女性才能,她热情讴歌,公然抗议既定的男权文化秩序对女性的排斥;在精神上她不依附于男子,追求独立的无待于外物的自我精神空间,对陶渊明、李白等在山水观照中完成自我精神的飞升和超越,有富于女性特色的体认。
关键词:女性意识,爱情观,女性才能,精神空间

    唐代诗风兴盛,能诗者遍极朝野: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诗情横溢;垂髫老人、三尺童子耻不知书;就连妃嫔贵妇、闺阁英秀、尼姑女冠、娼优婢女也锦心绣口,熏染了重文习诗之风。在这批习文赋诗的女性里面,鱼玄机是留传佳作甚多的一位。《唐才子传》曰“时京师诸宫宇女郎,皆清俊济楚,簪星曳月,惟以吟咏自遣,玄机杰出,多见酬酢云。”[1]鱼玄机在我国古代女性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鱼玄机的生平事迹。不见于新旧《唐书》,人们知之甚少。晚唐皇甫枚传奇小说《三水小牍》有所记载:“西京咸宜观女道士鱼玄机,宇幼微,长安里家女也。色既倾国,思乃入神,喜读书属文,尤致意于一吟一咏。破瓜之岁,志慕清虚。咸通于咸宜;而八月赏玩之佳句,往往佞于士林。”[2]这是记述玄机事迹较早的文字。但《三水小牍》》系“仙灵怪异”故事的传奇之作,作为史料依据,未免缺乏科学性。不过作者皇甫枚和玄机是同时人,所记其沉浮身世及生活年代,与事实相距不会甚远。又因受汉司马迁史传文学影响,有一定的实录特点,故后人评介玄机生平多取亨于此。
   《唐才子传》云:“有诗一卷,今传。”此后则不闻。嘉庆八年(1803),吴门黄丕烈方从一个偶然机会购得明项氏所藏南宋临安府陈氏印本。解放前,上海中华书局刊行宋本《唐女郎鱼玄机诗》一卷,收诗四十九首。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陈文华校注的《唐女诗人集三种》,又增《文苑英华》载鱼玄机《折杨柳》诗一首,现存诗共五十首,收有五言诗十四首、六言诗二首、七言诗三十四首。 另据孙光宪《北梦琐言》和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鱼玄机入道观前,年方妙龄,为时在朝任补阙之职的李忆所悦,取纳为妾。后因“夫人妒不能容”而被弃,至长安咸宜观度为女道士,于此终身。
    对于鱼玄机来说,弃俗入道,无非是想在道教的廊廓中求得一席相对自由的生存空间,以摆脱世俗名教的纠缠禁锢。唐代较有影响的女诗人中,很少有人静心入道、皈依法门的,大都把服女冠当作一种手段、方式。薛涛是暮年门前车马零落后,才服女冠以明心志的;鱼玄机则是《北梦琐言》谓其“爱衰下山,隶咸宜观为道士”。她身为女冠,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信徒,她们有才华但不为世俗所容,于是遁入清虚,企图在道教教义庇护下寻找避风港,求得人性的平衡,而唐代对道士、女冠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客观上也为女冠诗人张扬个性意识提供了温床。我认为女冠诗人之不同于一般闺阁才媛的特质并不在唐代崇尚道教的生存环境,在于唐代道教教义本身对女冠思维方式和心理构架的渗透和重塑。道教教义对两性关系超乎世俗的洒脱处置和清虚观照自然人生的种种思维定势,使鱼玄机的思维方式和名教观念与众不同,她的情感范畴无拘无束,自适放达。
    在古代的女作家中,很少有像鱼玄机能够在诗歌中吟唱出原生态的、天籁般的、纯粹的女性心声的女诗人。[3]在封建时代,男人要求女人为了男人而活着,并允诺保护女人,女人以获得男人的保护和欢心作为生存的基本途径,因此大多数女人早已习惯了以男人的需要为需要,以男人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自觉甘愿地成为符合男性理想的、与男性心目中的女性样态相一致的女性。鱼玄机却是其中罕有的例外,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诗歌创作中,她都纯粹地以女性自身的利益为标准对周围世界作出反映和评断,坚持以纯粹的女性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她的诗歌作品中是一派没有经过男权文化改造的原生态的女性的声音。从中体现出她强烈大胆的女性愈识:对于爱情,她执著地追求,真率地描写自己的爱情感受,并且形成了纯粹女性立场的爱情观;对于女性才能,她热情讴歌,公然抗议既定的男权文化秩序对女性的排斥;在精神上她不依附于男子,追求独立的无待于外物的自我精神空间,对陶渊明、李白等在山水观照中完成自我精神的飞升和超越,有富于女性特色的体认。


    一
    

    前面我们已谈到鱼玄机入道,并非净心弃俗,皈依清虚的,她把服女冠当作一种手段方式,这是她们汲身现世而欲作不系之舟的最佳归宿与选择。中国古代文学实质上是男性文学,女性的情感大多数是由男子代笔,然而在鱼玄机所遗50首诗作中,让我们惊异的是,她竟超越自己身份,代拟男子之音,多次写下代人悲悼妻丧的“悼亡”之章。如《代人悼亡》云:  

    曾睹夭桃想玉姿,带风杨柳认蛾眉。  
    珠归龙窟知谁见,镜在鸾台话向谁。  
    从此梦悲烟雨夜,不堪吟苦寂寥时。  
    西山日落东山月,恨想无因有了期。
      

    诗以男子口吻忆念亡妻,从反面显示女性作者对男性温爱的渴求。桃夭似火,正如她玉姿红艳;弱柳迎风,一似伊为欲扶携。妙比灵珠,高抬逝去的价值;鸾镜犹存,映现着当年夫妇厮守的情景。如今是烟雨中梦里相寻,孤独中吟诗寄痛。日落月升,年复一年,相思难了,追忆无休。全诗便如此幻画出一个娇好的妻子,树立起一个多情多义的丈夫,从而反照出诗人自己的心绪:一个处于清冷世界的女冠,对于正常家庭婚爱的希冀。
    这种希冀有时被写得热烈、细腻而少有顾忌,如《和新及第悼亡诗二首》其一第二联云:“鸳鸯帐下香犹暖,鹦鹉笼中语未休。”鸳帐香温,自含昔日夫妇温存的图象;鹦鹉调舌,还响着曩时房幔之私语。末联云:“彩云一去无消息,潘岳多情欲白头”。以彩云代逝者兼有美丽、飘渺、难以追捉的含义,丰富了结语的畅直。
    她对生活的要求,决不止于对家庭婚爱的希冀。她对于人生幸福和建树,有自己的标的。出家和隐遁的外形,都约束不了她活跃的女性生命,约束不了她活跃的诗心。虽为女冠,但毕竟隐遁在红尘之中,幽闭在繁闹人世的一角里。作为诗人,她对人生是那样地富于感受力,对生活情趣是那样谙熟,她更需要追寻精神的家园。因而她对自己心爱的阮郎的追求,对人间温爱的争取,决不隐晦其辞,而是径直地宣称,急切地呼告。如《暮春即事》:  

    深巷穷门少侣俦,阮郎唯有梦中留。  
    香飘罗绮谁家席,风送歌声何处楼。  
    街近鼓鼙喧晓睡,庭闲鹊语乱春愁。  
    安能追逐人间事,万里身同不系舟。
      

    发端直揭“少侣俦”三字,植定一篇感叹、推想与追寻之本。全诗突出了深巷穷门的索居,与红尘繁闹的对比:一方面是深永中的孤独,一方面是酒筵飘香,歌声聒耳;一方面是空庭闲寂,一方面是鼓鼙喧腾。她推想那歌吹筵宴间一定有男女杂沓,亲友温馨,人伦欢乐……她感叹自己的阮郎难遇、难留,唯有片刻的阳台好梦。诗中一个“近”字,尤示难堪:百丈红尘与黄卷青灯的分隔,只在咫尺之间!这怎么不引得诗人发喊,欲去追逐那人生切实的快乐;而心已难于羁系,有如断缆之舟,飘向那千里万里之外。第七句出一问,传达出她欲挣脱空门的急切。
    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导引她短暂的一生始终追求真挚的爱情。鱼玄机的女性意识首先表现在她对爱情的态度上。封建礼教要求女子严守妇道,遵从“三从四德”,女子被剥夺了本性中最根本的追求爱的权利,更不要说抒写自己的爱情。而鱼玄机一生却是热烈追求爱情。郑振铎说:“(玄机)写着颇为大胆的情诗”[4]。的确,她用生花的妙笔向所爱和非爱坦白地表明心迹,直率而不加掩饰地表明自己对爱情的态度,表现出女性作为人的意识的觉醒。钟惺《名媛诗归》云:“缘情奇靡,使事偏能艳动,此李义山能为之,而玄机可与之匹” [5] (P1054),推崇其能与李义山比并,给了她巨大的光荣。
    鱼玄机对于爱情的执著追求主要表现在她对李亿热烈而持久的爱情上。鱼玄机尽管出身寒微,但时人用诗一般的语言称赞她“色既倾国,思乃入神”。而恰好,大中十二年新考中状元的山西人李亿春风得意,诗酒风流,二人琴瑟和谐,相互爱恋自不用说,比起唐人传奇中霍小玉和李益“婉娈相得,如翡翠之在云路也”[6]的柔情蜜意,并不逊色。二人情爱深笃,爱恋情浓。但正像鱼玄机的同时代人蒋防,不得不在其文学作品《霍小玉传》中给霍小玉安排一个痴心女遭遇负心情郎的悲剧结局一样,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鱼玄机也不得不面对被李亿抛弃的巨大打击。尽管李亿已经在从爱情中退却,鱼玄机对李亿却非常痴情,倾注了全部的情感,纯而且炽烈。她给李亿寄去了一篇篇凝聚着自己深情的诗歌,盼望能够打动李亿,挽回爱情。她渴望自己执著的爱、强烈真挚的爱得到平等的回应。她在《春情寄子安》中写道:

    山路欹斜石磴危,不愁行苦苦相思。
    冰销远涧怜清韵,雪远寒峰想玉姿。
    莫听凡歌春病酒,休招闲客夜贪棋。
    如松匪石盟长在,比翼连襟会肯迟?
    虽恨独行冬尽日,终期相见月圆时。
    别君何物堪持赠?泪落晴光一首诗。
    

    她告诉李亿,在她的心目中李亿倜傥如寒峰玉山,韵致清雅如远涧初融的流水。在诗中,她叮嘱李亿,在花好月圆的相聚时刻再来诉说今日的相思。而现在,在这思念的时刻拿什么送给她时时挂念的爱侣呢?含情不禁,泪掉了下来,晶莹剔透,滴洒在素色诗笺上,那是她的真情化成的泪滴——她于是把这由真情化成的泪滴和写满相思的诗篇送给李亿。千载之下,此诗仍然让诵之者唏嘘,明代的钟惺便感叹道:“如此持赠,恐不堪人领取也。” [5] (P128)
    又写了《江陵愁望寄子安》给李亿,表达了日益深重的惆怅和思念,诗云:“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慕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还有《情书寄李子安》诗,其诗曰:

    饮冰食蘖志无功,晋水壶关在梦中。
    秦镜欲分愁坠鹊,舜琴将弄怨飞鸿。
    井边桐叶鸣秋雨,窗下银灯暗晓风。
    书信茫茫何处问,持竿尽日碧江空。
      

    她长夜难眠,听秋雨夜打梧桐之凄音。她想弹奏一曲向知音倾诉内心的衷曲,但是知音何在?等了很久,她希望鸿雁给她带来李亿的音信,但大雁自向南飞,空惹了她一腔哀怨。她希望鱼腹传书,给她一个奇迹般的惊喜,但是茫茫碧江空寂无言,谁能给她带来李亿的音信呢?李亿音信杳然,一去不复返了!玄机只有无望的等待!《早秋》诗写的就是惆怅而无奈的等待:

    嫩菊含新彩,远山间夕烟。
    凉风惊绿树,清韵入朱弦。
    思妇机中锦,征人塞外烟。
    雁飞鱼在水,书信若为传。
      

    等待了如此之久的时间,好像她都要凝定在一个固定的状态中了,本来,远山上的袅袅夕烟是轻轻在动的,凉风吹过绿树也在微微摇动,织造征衣的思妇,在战争烟云中行进的征人,飞过长空的大雁,水中的游鱼,全部都是动态的景物,但当她用省净的笔墨,将这些动态的景物剪接在同一首诗中时,这些景物全都成了留在她的脑海中的某一瞬间的印象。也就是说,那一组景物是她用印象和心情组接起的静态的画面。与上一首心情的急迫和流动相比,这一首的心情凝固住了。
    与此执著相反,鱼玄机个性分明,爱憎不移,她既不乞讨友谊情爱,更不泛情地与宵小往还。对把女道士视同娼妓,认为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不良分子假意殷勤的直斥,常有立眉横目的痛快。如《和人次韵》:  

    喧喧朱紫杂人寰,独自清吟月色间。  
    何事玉郎搜藻思,忽将琼韵扣柴关。  
    白花发泳惭称谢,僻巷深居谬学颜。  
    不用多情欲相见,松萝高处是前山。
      

    诗说,这世上朱紫塞途,您先生尽可去逢迎交结,我清寒如月,怎劳您以大作叩我柴扉。恭维我有谢道韫咏絮之才,实不敢当;我不过不揣浅陋地学那清贫自守的颜回,深藏于僻巷之中。第七、八句简直是当头棒喝了;诗人与冒充风雅,心怀不良分子的周旋,已到了不能忍耐的程度,而诉之于尖锐的直斥:请不要自作多情,我不会接待你这种庸俗不文的奔竞小人;想作茑萝攀附松岩,前面有朱门大院,请另就高明。全诗一扫柔曼纤丽,表现出卓伟的男儿气概。钟惺评曰:“细味其词气,亦觉刻薄殆尽矣。” [5](P1054)今读之,犹有扫荡魑魅的猛厉。但对真正的知音,却珍惜情谊,如《酬李学士寄簟》:  

    珍簟新铺翡翠楼,泓澄玉水记方流。  
    唯应云扇情相似,同向银床恨早秋。

    首句叙事应题,次句由竹席清凉引起一方玉水的想象,开展了境界。后二句议论性叙写,在拟想中将虚境写实,将物情人化。“唯应”二字直贯句末,说得很肯定:簟与扇心情相同,恨憾秋来得太早,很快被人弃置。诗的真意即在象喻之间,从而隐微地向读者传达珍惜交谊情恋的深意。
    鱼玄机的女性意识还表现在她对爱情的思考和追求上,如《送别》二首其一:

    水柔逐器知难定,云出无心肯再归。
    惆怅春风楚江暮,鸳鸯一双失群飞。
      

    诗人从切身的痛苦经历中,领悟出由于“水柔逐器”,缺乏独立人格,女性才须依随丈夫的道理。诗的第一句,化用《韩非子》中的一句话,喻指当时社会女性在人格上是不独立的,只好在家从父母,出嫁从丈夫,生活难有保障。《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云:“为人君者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则水方,盂圆则水圆。”此句中的“盂”就是第一句诗中的“器”,家庭生活里的妇随夫变犹如一国之中民从君意一样,“妇”与“民”都是没有独立人格的。诗人在一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得出如此明晰的认识,并且以诗的语言呼喊出“水柔逐器知难定”,是颇有见地与勇气的。第二句也化用前人的诗文喻指丈夫即已离开了自己,他就不会再回来了。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有云:“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里,字面上仅是化用前半句,实际上也包含有后半句的意思在内,即暗讽丈夫还不如飞鸟有情,鸟在巢外飞倦了尚且知道归来。这一句用的是疑问句,实际上却表述了诗人肯定性的清醒认识,肯再归即岂再归,亦即不归之意。这两句诗不单单指诗人个别的不幸婚姻,而是在旧社会带有相当的普遍性,超出个人抒情的范围而具有社会认识价值。
    由此清醒认识出发,她为李亿抛撇前后的几多诗章,均表现了她深沉的情愫和不屈的傲骨。如《寄子安》:  

    醉别千盅不浣愁,离肠百结解无由。  
    蕙兰销歇归春圃,杨柳东西绊客舟。  
    聚散已悲云不定,恩情须学水长流。  
    有花时节知难遇,未肯厌厌醉玉楼。
      

    诗中风流云散、聚散无常的回顾,使人悲伤;柳绊客舟的猜想,使人生恨。第七句应第三句,第八句应第一句,言不可相逢又不愿一任沉醉,失望中含着振拔;在“知难”而“未肯”的转折里,则有挺立的坚忍。
    在对失败的爱情的反思中,挣扎在痛苦的爱情创伤中,鱼玄机逐渐形成了具有女性立场的爱情观:如果所爱之人根本不懂得爱的价值,不懂得珍惜,随随便便地抛弃女子、漠视女子虔诚的爱情,那么,女子根本不用低三下四地乞求男子回心转意。封建文化要求女子单方面对男子忠贞不贰,而鱼玄机却呼喊男女双方在忠贞上的相互性。当男子一方另觅欢心之时,痴心女子为什么要向薄情男子拿自己的青春献祭,为什么要苦苦等待?得到一个能够把自己视为值得相爱一生的红颜知己的“有心郎”,何其难也!男子一方已经绝情薄悻,而自己却希望其回心转意,苦苦等待,何其愚也!
    于是鱼玄机对那个时代封建伦理所加于女性的压抑,深表不满,她痛快淋漓地诛伐变心男子。《赠邻女》道: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第二联是她对男性薄幸的一个规律性概括,向为世人所称引。第一联与第三联是女子遭弃的消极反应,羞惭、慵懒、垂泪。有首句一个“日”字的广大,一个“遮”字的抵御无力,含着难于应付巨大社会压力的象喻。而第四联乃一反惯常,宣布了对负心的薄情者作对等性反抗。《襄阳耆旧传》载:王昌,字公伯,为散骑常侍,姿仪俊美,为时人所赏。唐人诗中屡及之,如崔颢《王家少妇》:“十五嫁王昌,盈盈出画堂”。一般用以代指貌美多情的男子,或以指风流而用情不专的浪子。宋玉,是战国时著名的文学家,他的《登徒子好色赋》中写到他的东邻女是个绝色佳人,她美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程度,是个标准的美人。她喜欢宋玉,登上墙头向宋玉张望达三年之久。鱼玄机在此是鼓励友人像东邻女一样主动追求爱情。她认为,对负心男人,不必多所萦怀,薄情由他薄情;自能窥宋玉,——我自能重新寻找合意的郎君。提出女子在婚姻上要主动相人择人,掌握自己的命运,惟有自主才会有幸福,不必过多萦怀负心的男子。在封建社会,惟有男子在婚姻上才有发言权,而鱼玄机却主张平等,追求自主的权力,这是充满个性的呐喊,它不仅表明了鱼玄机对封建礼教的蔑视,还表明她认识到自身现状艰辛后,开始了一定程度的反叛。这再一次证明鱼玄机的女性意识已经觉醒。
    鱼玄机不仅主张女子要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且还把主张付诸于行动。她对李亿彻底失望后,没有放弃对幸福的憧憬,没有约束自己活跃的女性生命,而是主动追求新的爱情。其《感怀寄人》诗曰:

    恨寄朱弦上,含情自不任。
    早知云雨会,未起蕙兰心。
    灼灼桃兼李,无舫国士寻。
    苍苍松与桂,仍羡世人钦。
    月色苔阶净,歌声竹院深。
    门前红叶地,不扫待知音。
      

    她内心挥之不去的叹息就是:“早知云雨会,未起蕙兰心。”早知道李亿给自己的不过是暂时的云雨之意,那么当初就不献出自己虔诚的爱了。世人大概以为只有苍苍松桂,是品质高洁清远的象征。可是自己在世人看来像很多艳若桃李的女子那样平凡普通,但也渴望能够得到具有国士般品质的爱人如同“士为知己者死”那样致死不变的虔诚的爱的回报。可是,李亿竟然中道变心弃她而去了。她很失望,重新整理了心情,她重又开始了虔诚的等待,等待真正的知音在红叶拱径时扣响她的门扉。
    在《闻李端公垂钓回寄赠》诗中,鱼玄机大胆地表达出对李郢的爱意:“无限荷香染暑衣,阮郎何处弄船归?自惭不及鸳鸯侣,犹得双双近钓矶”。李郢是当时一位才子,人品端正,李商隐称其“人高诗苦”,正是鱼玄机寻找的知音式伴侣。礼教森严的环境终不能使李郢接纳鱼玄机。但鱼玄机追求正当生命欢愉的勇气却是可贺的,这是对女人奴性生活的否定与批判。
    千载之下,伟大的女性革命家秋瑾,也同样因为封建包办婚姻而进遇了人生的大不幸。她非常喜欢鱼玄机的诗作,鱼玄机诗集是她案头经常翻阅诵读的心爱之书。她在《偶有所感用鱼玄机步光、威、衰三女子韵》一诗中,表示非常赞同鱼玄机对知音之爱的勇敢追求,她写道:
    

    ……

    文游薄俗情都倦,世路辛酸味久谙。

    绿蚁拚将花下醉,《黄庭》闲向静中参。

    不逢同调皆何益?得遇知音死亦甘。

    怅望故乡隔烟水,红牙休唱《忆江南》。”[7]


    而秋瑾女士在其另一首《谢道韫》诗中,亦表达了同样的立场,其诗曰:

    泳絮词何敏,清才扫俗氛。
    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7]
      

    在诗中对遭遇不如意婚姻的才女表示同情,感叹谢道韫要是嫁给能识其才、赏其才的俊爽文学之士,或许可在婚姻中得遇知音。据《世说新语·贤嫒》记载,极富文才的谢道韫对于父母为自己选定的夫婿王凝之极为失望,韫意大不悦。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材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遇、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8]秋瑾的感慨系因此而发。看来,古代的女子各有各的不幸。造成其不幸的原因却是一致的:封建文化不允许女性有爱情自由,不得不服从家长之命,是封建文化束缚女性的另一种形式。前代的大家闺秀谢道韫遭遇不如意婚姻之后,只能恨恨而已,无如之何。而鱼玄机在被抛弃之后,认识到李亿并不是尊重自己感情的“有心郎”,只是一个出于一时艳遇心理,将自己美貌才情嬖玩一番就厌倦了的薄情无心之人,因而她便开始反抗这一不幸的遭际,从女子立场出发,以追求理想中的知音之爱为目标,大胆地在诗歌中喊出“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这样的女性宣言,这实际上已类似现代女性追求爱情的自主意识。表明她拒绝接受男权文化对自己的改造,敢于在诗歌中发出纯粹女性立场的女性声音。


    二
     

    鱼玄机短暂的一生却践历了复杂的人生道路,备尝多种生活的特殊的经历,使之成为一位有一定文化修养而女性意识较强的诗人。女性自我意识的增强,对女性自身的才能和价值的肯定,导引玄机不满意于自己的处境和命运,渴望一展雄才,对女性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干政理政极为愤慨。她往往从女性独有的审视角度,对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现实给以批评和谴责,表现了女性社会意识的觉醒。她的《游崇真观南楼睹新进士及第题名处》对女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对扼制女性创造、建树和施展的那个她理会不清的制度,发生了抗争性慨叹。诗云:

 

    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
    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唐时科举制度进入鼎盛,进士科尤受士人重视。及第者列名慈恩塔,参加曲江大宴;往日白衣,今朝朱紫,从此飞黄腾达。崇真观背仰群山,因新及第者游春,插入青霄的峰头,也展示出他们明秀的面目。诗的第三句是全篇关键,面对题名者的春风得意,诗人表达的不是下第者的失悔或立意追配,不是旁观者的冷漠或自我宽慰,而出一恨憾之“恨”。特别重要的是这是“罗衣”之恨!罗衣,犹妇女衣裳,犹红妆,犹女儿身。可遗憾可恨恼的是:生为女子,不能参与科考,不能一展诗赋高才!末句一个“空羡”,包含着叹惋、不满,也满注着自许、自信。她并非无能为之,“观其志意激切,使为一男子,必有用之才。”(《唐才子传》),谭正壁先生云:“如有武则天那样的机会,她们(女冠)是龙是蛇,我们真不可限量。”[9]这当是最中肯的评价。可是,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只是给男子提供了发挥才智的机缘,而罗衣女子无论有何等才学,也不能够攀贵折枝,有所作为,无奈落得望洋兴叹。此诗表面上是怨恨自己不能身为男子而参加科举,一个“掩”字内里却蕴含着对那个埋没女子聪明才智的重男轻女的社会现实的怨怒,其深刻的含义,一般闺怨之作无可比拟。
    不甘埋没、不甘雌伏的勇迈情怀和傲兀精神,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而这又正是鱼玄机诗的主体倾向。从这里,可以看出,玄机确实不凡,她敏锐有志向,不甘低于须眉,敢提出男女平等的要求。说到不甘埋没,我们不能不一读她的《卖残牡丹》:  

    临风兴叹落花频,芳意潜消又一春。  
    应为价高人不问,却缘香甚蝶难亲。  
    红英只称生宫里,翠叶那堪染路尘。  
    及至移根上林苑,王孙方恨买无因。
      

    全诗中心意念在人不识这株衰残牡丹之价值。春即将过去,频频落花,芳意暗失,仍无人来买,不能不引起这株牡丹临风兴叹。以下是自思自叹的内容。而这思和叹,我们说它是一个旁观者的感觉也未尝不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在这里融合了。价高、香甚,遂与只爱冶艳不识高雅的蝶即庸常俗子拉开了距离,红英、翠叶,又不曾引得王孙垂顾。高低不成,于是耽误了她美好的芳华。表面说花,其实满含着自己身世与傲性的影子,她自信拥有美貌与才华,却生未逢其时,若碰上好的机遇,定会令世人惊叹!“上林苑”,不妨读作“小有洞”、“大罗天”(《光、威、裒姐妹三人,少孤而始妍,乃有是作,精粹难俦,虽谢家联雪,何以加之。有客自京师来者,示予。因次其韵》),那是她的来处。句有香消玉殒而质本洁来还洁去之坚贞自守之誓,和丽质遭弃、高才被掩之愤愤不甘。而且在一般即景抒情、羁旅行役之章中,她也好作刚健清奇的男性之想,表现出女性自身的反视和自我恋惜、自我追求。如《江行》二首其一:  

    大江横抱武昌斜,鹦鹉洲前户万家。  
    画舸春眠朝未足,梦为蝴蝶也寻花。

   “梦蝶”句:《庄子·齐物论》载:“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矣!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诗人从庄周梦蝶这一典故又生发出蝶儿恋花的联想来。蝴蝶寻花的征喻意义已是一种群体意识,诗句显见是愿身化为男子,其底蕴则仍是一种自身反视,是对女性如花值得追恋的一种自我珍惜。
    鱼玄机拒绝男权文化对自己的改造,不仅着力肯定现实中的女性包括自己的才能,还按照女性的立场重新解读历史典故,对历史上有非议的女子之力量也加以肯定。《浣纱庙》云:  

    吴越相谋计策多,浣纱神女已相和。  
    一双笑靥才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  
    范蠡功成身隐遁,伍胥谏死国消磨。  
    只今诸暨长江畔,空有青山号苧萝。

    春秋吴越相争,越败;在越王复国中,原为苧萝山下民女的西施立了大功。诗之第二联即力夸西施在这场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但其实是含着对不要江山只要美人的吴王夫差等男性世界的讥嘲,恰如后来花蕊夫人《述亡国诗》谓“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后二联说,谈起吴越相争的历史,人们乐于称道范蠡与伍子胥,而迷惑吴王忘政的西施则被人们淡忘了,如今苧萝山冷冷清清地伫立在大江之畔。诗人在诗中充分肯定西施在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的政治斗争中所起的作用,从而为造成了吴越兴亡历史性转变的女子之功的失落深表不平,是诗人极强的女性意识的又一次喷发。
    她爱惜真正的同类,不忘为女性地位、为女性施展才能作一再的发喊。她有一首和光、威、裒三妹联句的诗,有力地传达了她不甘为寻常女性而忍受欺压的心声。诗作需和原作对照起来看。原作是:  

    朱楼影直日当午,玉树阴低月已三。(光)  
    腻粉暗销银镂合,错刀闲剪泥金衫。(威)  
    绣床怕引乌龙吠,锦字愁教青鸟衔。(裒)  
    百味炼来怜益母,千花开处半宜男。(光)  
    鸳鸯有伴谁能羡,鹦鹉无言我自惭。(威)  
    浪喜游蜂飞扑扑,佯猜惊鹊语喃喃。(裒)  
    偏怜爱数螆蜴掌,每忆光抽玳瑁簪。(光)  
    烟洞几年悲尚在,星桥一夕怅空含。(威)  
    窗前时节羞虚掷,世上风流笑苦谙。(裒)  
    独结香绡偷饷送,暗垂檀袖学通参。(光)  
    须知化石心难定,却是为云分已甘。(威)  
    看见风光零落尽,弦声犹逐望江南。(裒)

    联句之章,即兴递续,上下文之间,思路的联络与转折,全凭联吟者随机感悟,一般难以构成完整情境。光、威、裒姐妹之作的好处是,在对眼前风光的叹赏里融和着对岁月流逝、风华销歇的无奈,有一定深度。我们把它分作四节来读。第一节,窗外三月风光,室内剪裁针绣,在难教青鸟传书的不遂里,包含着少女们难言的心事。第二节,写到鸳鸯有伴,鹦鹉无言,游蜂扑扑,狐鹊喃喃,透露出少女们对生命孤寂的感受。第三节,烟洞几年,星桥一夕,对传说中刘阮、天孙的男女情事,表现了惆怅。时日虚掷,风光苦谙,包含了一种对求得充实生命的呼唤。最后一节仍承上节意绪,表达了对风光零落的恐惧,对生命欢愉的追求。试将三人联句分别读作三长韵,威女之作,生命感悟、爱恋追求的意义尤显豁而执著。
    鱼玄机和作,在思理脉络上是更清楚了,对女性生命需求的肯定和赞佩尤其突出。和作以序为题——《光、威、裒姐妹三人,少孤而始妍,乃有是作,精粹难俦,虽谢家联雪,何以加之。有客自京师来者,示予。因次其韵》。诗的第一段是:  

    昔闻南国容华少,今日东邻姐妹三。  
    妆阁相看鹦鹉赋,碧窗应绣凤凰衫。  
    红芳满院参差折,绿醑盈杯次第衔。  
    恐向瑶池曾作女,谪来尘世未为男。

    盛赞姐妹三人容华丰美,文采富赡,针绣工巧。庭院簪花,堂中传盏,风流娴雅之至。以“恐”字推想、比方她们为瑶池仙子,甚见笔墨灵动。第八句最要紧,含着诗人一贯的思考的精神:如此风流俊雅,若为男子,定当折桂于蟾宫,安邦于要位,可惜竟“谪来尘世未为男”!女子受男权社会太多的束缚,纵有千般能耐也难于施展,这是鱼玄机内在意识中不可消解的情结,在此处又作一次倾吐。第二段是:  

    文姬有貌终堪比,西子无言我更惭。  
    一曲艳歌琴杳杳,四弦轻拨语喃喃。  
    当台竞斗青丝发,对月争夸白玉簪。  
    小有洞中松露滴,大罗天上柳烟含。

    赞三姐妹貌比西子,才同文姬,歌喉妙发,琴艺高超。天生丽质加上倩容巧饰,纵然小有洞中仙姑,大罗天上神女,清丽如松针滴露,绰约若绿柳含烟,均不足拿来比方。第三段说:       

    但能为雨心长在,不怕吹箫事未谙。  
    阿母几嗔花下语,潘郎曾向梦中参。  
    暂持清句魂犹断,若睹红颜死亦甘。  
    怅望佳人何处在,行云归北又归南。

    原作中“独结香绡”二句,写小女子情窦初开时自作信物赠人的天真举动,和怕人发觉时故作藏匿的憨态。“须知化石”二句,一反对贞静自守的死板肯定,而主张对现实欢愉的主动把捉。鱼玄机和作接过话头,大加发挥,大加鼓动:只要为云为雨之心长在,不怕弄玉萧史之会合难谐。姑娘们的花下私语,青春怀想,尽可畅放一些,无须顾及阿母嗔斥;择定什么样的夫婿,可以梦寐以求……诗人对少女们青春心事的纵情放言,作了肯定和进一步的逐一展开。和作,一般是并不以一人之作去和数人之合作,鱼玄机在此作了一个创例,而拨动她相和欲望的,无疑是这种女性对青春情爱幸福向往追求的主导情绪。故而全诗结束在对三女子不胜羡慕赞佩的依依难舍之中。其诗赞人,其实何尝不是对自身多才多姿的自赞自惜!这是全部鱼玄机诗作中的一篇较难读解的力作,不可等闲忽略之。
    而通过组织这首诗复杂回环的抒情结构,以及整首诗优美流畅、神完气朗的韵致,鱼玄机自己自如驾驭高难度的七言排律诗体的才能,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故胡应麟在《诗蔽》中对鱼玄机此篇的艺术成就给予了极高评价:“余考宋七言排律,遂亡一佳,唐惟女子鱼玄机酬唱二篇可选,诸亦不及。”并用行下加小注的形式曰:“施肩吾百韵在二作下。”而这一篇就是胡氏所云“二篇”其中之一。彭志宪、张炎炎,先生进一步发挥胡应麟的观点:“这就是说,鱼玄机有两首七言排律诗可为唐宋二代七言排律诗的压卷之作。”在这个意义上,鱼玄机在肯定三姊妹诗歌才能的同时,也以其创作实绩肯定了自己的诗歌才能.


    三

    鱼玄机对爱情的追求,追求失败后形成的具有女性立场的爱情观,以及她在诗歌中对女子才能的肯定,使得她摆脱了在精神上对男性的依附,而主动追求独立的无待于外物的自我精神空间,对于陶渊明、李白等在山水观照中完成自我精神的飞升和超越,有着富于女性特色的体认。
    如她的《访赵炼师不遇》:“何处同仙侣,青衣独在家。暖炉留煮药,邻院为煎茶。画壁灯光暗,幡竿日影斜。殷勤重回首,墙外数枝花。此诗写她去拜访一个颇有道行修养的赵炼师,当她踏进赵炼师远离尘嚣的小院,发现炼师刚刚离开,留了一个青衣小侍女照看刚刚才煮沸的药炉和茶炉。她希望炼师与她成为知心朋友,渴望得到炼师的友谊。她羡慕她的生活方式,那种简单宁静且很有艺术乐趣的道士生活。虽然未见到炼师本人,但领会了她自足、宁静的生活格调,给鱼玄机提供了某种生活的启示。
    在接触了女道士中修行较高的赵炼师等人后,使她感受到了清修生活对于平静自己的内心很有作用,她经常拜访她们,在和她们谈经论道中,感到心灵平静,仿佛超越与喧嚣的世俗生活之外,道家讲究逍遥自适,无待外物。鱼玄机体验到了这种道家的自我超越感。她在诗中写道,她已不在计较过去的是是非非,《愁思》中写道:“落叶纷纷暮雨和,朱丝独抚自清歌。放情休恨无心友,养性空抛苦海波。长者车音门外有,道家书卷枕前多。布衣终作云霄客,绿水青山时一过。”她不但淡忘了过去的情感纠葛,也不再注意周围的一切人事,只徜徉在自在、逍遥,没有任何外在干扰的平静的、随着自我思维无限延展的超越境界之中。
    道教把自然看作大宇宙,把人体看成小宇宙,认为人体内之气能与宇宙之气相往来,直观自然之气,实为观照自己。士大夫道教十分讲究瞑目静观客象、师万物、客自然,追求一种清淡旷远的境界。这种养性修身的理论,直接影响到鱼玄机,构成了玄机特有的清虚之境,她笔下的一些闲适遣怀诗,颇具王、孟诗清雅旷远的神韵,其高者置于王、孟集中可以乱真。这些诗都写得宁静和远,气韵灵转,闲雅而消散,又带有一抹若隐若现的方外色彩,历代女性很少这种手笔。由诗,我们不难想象其修养、胸襟、神情和气度。
    鱼玄机不但对自然之理有着敏锐的观照,表现在世俗理念上也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她作为女冠诗人,处于特殊位置,社交频繁,见多识广,对于世态人情,自有一番感悟的本领。她笔下所表现的阅历和才识,是一般闺阁女性无法望其项背的。《冬夜寄温飞卿》中有:

    苦思搜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
    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光。
    疏散未闲终遂愿,盛衰空见本来心。
    幽楼莫定梧桐处,暮雀啾啾空绕林。

    灯下苦吟,长夜不眠,秋去冬来,叶落满阶,月影移窗,韶光逝去,抒发诗人疏散之愿未遂的苦闷。尾联写自己既要过隐居(即幽栖)生活,就不应该选择高雅但惹人注目的处所。“梧桐处”:《诗经·大雅·卷阿》有云:“凤凰鸣矣,于被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朱熹注曰:“凤凰之性,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性喜高洁的瑞鸟。诗人以凤凰的栖息之所梧桐树比喻自己所选择的栖身环境。然而事与愿违,反而惹起那班不知鸿鹄之志为何物的篱间燕雀,终日啾啾鸣鸣,围绕着梧桐噪不已。此句采用比喻手法,从而把自己的向往高洁同那班凡夫俗子的无聊干扰,极为形象地描摹出来。
   《寓言》:“人世悲欢一梦,如何做得双成。”这句诗最明白地表现了作为女冠的复杂思想,乃是一种知其不可而愿为之的人生矛盾。盛衰之间可见人的心志,然而即使看到了,也于事无补,她对入道看得很清楚很明智。她根本不相信人能像传说中的双成①一样羽化成仙。人生不过是匆匆过客,悲幻宛如一梦,之所以仰慕清虚,执直未悔,是因为她明白,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她爱把自己视为隐逸山林的高士,一首《遣怀》描述其生活现状和对理想生活的安排。诗云:  

    闲散身无事,风光独自游。  
    断云江上月,解缆海中舟。  
    琴弄萧梁寺,诗吟庾亮楼。  
    丛篁堪作伴,片石好为俦。  
    燕雀徒为贵,金银志不求。  
    满杯春酒绿,对月夜窗幽。  
    绕砌澄清沼,抽簪映细流。  
    卧床书册遍,半醉起梳头。

    其诗的诗眼为第二句的“游”字,游字领下边的六句,江边赏月,海上泛舟,古寺抚琴,名楼诵诗,与丛篁作伴,与山石结友,真是烟霞痼疾,泉石膏盲了。第十句“志”字则为下半篇眼目,志不在燕雀辈营巢垒窠,志不在身外物金银财货,而是潇洒地浮杯酌酒,倚窗邀月,室外是清池绕砌,室内是诗书满床。要不是写她拔簪环对溪梳洗,那真是一个去庙堂而归山林的高士。诗题“遣怀”,有如说“述志”;题一作“道怀”,即述为女冠之志,总之它不是一时一地生活的写照,而是既含现实又容理想的一种心志的整合,飘逸有须眉男儿之洒落襟怀。她的《遣怀》诗表明她已经体会到了赵炼师追求的那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她写到自己在没有人打扰的那种空间里很自在,她觉得她是自己的主人。燕雀是她的朋友,山石、青竹与她为伴。她在诗酒中陶醉,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与男性诗人的超越不同。作为女性她在追寻超然自适的精神状态时表现出了女性的特点。她把头上的簪子卸下来,在水里轻轻地划,看着簪子上反射出莹莹月光,看着细细的流水随着替子的滑动轻轻地改变着波纹的形状,她感到一种非常和谐的偷悦感。而头发在古代本是自身的象征,她拔掉替子,把头发散开来,也就等于说她让自己的身心都全部放松一下。她不必顾及任何仪式化的穿戴,她根据自己的心情穿着适意的衣服,那个空间完全属于她自己,因此她自足而感到自己超越了世俗的沉重。而《夏日山居》则尽写她目前居处和日常行事:  

    移得仙居此地来,花丛自遍不曾载。  
    庭前亚树张衣桁,坐上新泉泛酒杯。  
    轩槛暗传深竹径,绮罗长拥乱书堆。  
    闲乘画舫吟明月,信任轻风吹却回。

    断然不愿裹足闺阃,而要拥有花树丛篁,浣泉舟楫,明月轻风。她要和陶渊明、李白一样隐居山林,与清风明月为伴,与天地精神自往来。《题隐雾亭》云:“春花秋月入诗篇,白日清宵是散仙。空卷珠帘不曾下,长移一榻对山眠。”她觉得自己已经是没有任何世俗羁绊的“散仙”了,她的自我精神非常自足,精神境界达到了飞升和超越的境界。
    玄机自过自强的女性意识,对后世巾帼有较大影响。民主主义革命诗人秋瑾在《满江红》中所抒发的“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英雄襟怀和激越豪情,可看作玄机身不甘为女子,心才不让须眉精神的继承和尚扬。球茎对于鱼玄机的敬慕,想及其女性意识。并且自强不息的精神已转化为革命的行动。这当然是玄机不可比拟的。但玄机对封建礼教的挑战,虽然被史学家道学家所不耻,作为一个历史女性淹没在滚滚红尘之中,可她的意识始终唱出了女性意识救赎的悲歌,虽然柔细,可我们听到了。当然,今天的女性已不是玄机所处的时代了,女性已经从“凄凄惨惨”的咏叹中优美地站在了海天之间。由此我不仅想起了她,也想起无数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女性!总之,鱼玄机是晚唐时代一个以原生态的女性声音创作诗歌的独特女诗人。
 
注  释:
[1]辛文房,唐才子传[M].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1
[2]皇甫枚,三水小牍[M]. 上海:上海古箱出版社,1958  32
[3]胡  明,关于中国古代的妇女文学[J].文学评论,1995(3):96-108
[4]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2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403
[5]钟  惺,名媛诗归[A].四库全书编辑委员会. 四库全书存目读书集部:第339卷[C].济南:
齐鲁书社,1997.
[6]蒋  防,霍小玉传.收入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65
[7]郭延礼,秋瑾诗校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51.95,85
[8]刘义庆著,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断语笺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696
[9]谭正壁,中国女性文学史[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152
[10]彭志宪,张炎炎,,鱼玄机诗编年译注·序言[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12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