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驿道三国历史拾零(上下)

 公司总裁 2018-01-10

古驿道三国历史拾零

 

  方城县独树镇西北15公里处,东面黄石山、擂鼓台山与西面的对门山、旗杆山、香布袋山天然形成一条南北走向的隘口,南北长约10公里,当地人称为“大关口”。这就是历史上的 “缯关”,楚方城的前沿要塞,这个关口的图片曾制作了“万里长城百关纪念封”发行全国。从大关口——方城——博望古镇——宛城——新野就是历史上一条重要的古驿道。

  千百年来,没有人知道这里有多少铁蹄踏过,多少面旌旗猎猎,多少场刀光剑影演绎过。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一切该去的都去了,只有一些残存的历史遗迹和路边的累累白骨还在叙述那遥远的血与火的岁月。

  笔者曾穿行于此,去寻觅历史留下的痕迹。大关口是我那次踏访的起点,尽管那里方方面面的文化够我絮叨几天,但是这次我们只说三国,大关口到方城这段路上,三国的历史遗留并不多。我还是从方城开始说。

 

一、     博望锅盔,汉军的压缩饼干

  到了方城,给摩托车加满油,天已过午。饥肠辘辘,西出方城,因走的都是乡间小道,怕天黑之前赶不回南阳,我不敢正规吃饭,只能随意买点吃的带上。正好,一银发银须老者推辆三轮车过来,车上只放着一个大筐,筐里放着一个够六人吃饭的桌面一般大小饼子。我作为方城人,当然知道那就是锅盔。锅盔厚约4指,焦黄,焦黄,上面散布着芝麻。老汉一边走一边高声吆喝:“博望街的锅盔来了……”我切了三块钱的,又敬上一支群英会烟。老人一高兴就给我拉开了话匣子。

  方城出名的地方或者东西都会拉一段历史典故做铺垫,途经的几个地方,民间传说和山上石头一样多,例如:小顶山,又名黄石山,传说黄石公在此隐居,单一个黄石公也就算了,又听说张良在此吹过箫,给老黄拾过鞋,得到了老黄两本奇书,所以成了军事家。这也不为过,山下偏偏还有一个“桃花庵”的传说,陈妙常在这里上演了一出期期艾艾的爱情故事。还有扳井村的“扳倒井”,硬说是刘秀干的活。当然,这不上台面的锅盔也不例外,也拉到了诸葛亮身上。不过,这个故事我还是挺相信的。据说,博望锅盔是诸葛亮发明的一种军粮。传说火烧博望之后,关羽率兵镇守博望。时值天旱缺水,军士做饭很不容易。关羽便派人向军师问计。诸葛亮让人把一个锦囊带给关羽,锦囊里面的妙计是:“多用面,少掺水,和面块,锅炕之,待炕熟,香扑鼻,飨官兵,鼓士气。”关羽令军士如法制作,就做成了锅盔。这锅盔大如盾牌,厚如切菜板,吃起来脆酥适口,便于携带还不容易变质,非常适合做军粮。撕下一小块,用水一泡就是一大碗,可军队上的压缩饼干差不多。

  老人说制作工艺其实也简单:生面、死面、发面各取三分之一,用蛋清和好,揉制成2.5公斤重的圆形面饼;文火烧锅,锅底铺鹅卵石,将面饼放在上面炕硬,再上笼用文火蒸,蒸熟后再拿到石头上炕……

  这博望锅盔的传说包含着智慧和一定的科学性,让我感觉不出牵强和幼稚。就拿这博望锅盔来说,从它便于携带、不易变质的特点来说,的确适合作为战时的干粮,或许真是诸葛亮发明的也不一定。如果真是,那不就成了最早的军用压缩饼干了吗?

  只是,刚出茅庐的诸葛亮这小青年,哪来的这么多花呼哨子?动不动就故弄玄虚,连食品的制作方法都用锦囊装着,这锦囊是不是也用得太滥乐?!他要是活到现在估计和可口可乐公司有一拼!

二、火烧博望,初出茅庐第一功

一个多小时后,我到达了博望,真正到了博望,锅盔也没见卖了,大概是博望人吃了一千多年的锅盔也有点腻了。博望镇不大,但它的名气很大,一是因为西汉时张骞被封侯于此,博望才得以在汉代就初具城市规模,并且成为襄汉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否则曹操也不会派大将夏侯惇屯兵储粮于此。另一个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那一把火,那一把火成就了一个古城。 

  下午三点,天已经有点冷,顺便买了两瓶博望坡放在摩托后箱里,心想,如果天黑之前赶不回南阳,露宿野外,万一有孤魂野鬼,听说我寻幽访古盛情挽留我,我也好灌醉他脱身。
    
  西出博望古城不远,就看到刚刚收割的包谷地里一棵古老的柘刺树茕茕孑立。但见这棵树通体黑色,似铁般坚实,木质裸露,虬枝盘旋。据旁边犁地的老农说1997年春天,树上还发出过绿芽,之后就彻底地死掉了。”柘刺树东边几十米的道路旁旁边一通石碑告诉我这棵树是火烧博望坡的唯一见证。它已存在了2000多年。石碑的正面刻着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博望之战的描述:“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先主遣糜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石块背面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博望之战的记述:“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曹操遣夏侯惇、于禁等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等追之。裨将军钜鹿李典曰:‘贼无故退,必有伏。南道窄狭,草木深,不可追也。’不听,使李典留守而追之,果入埋伏,兵大败。典往救之,备乃退。” 从两部正史简洁的描述中可以得知,当年刘备确实烧了博望屯。千百年后,此处出土了不少折戟断镞和谷物的灰烬。经专家证实,这些东西的确为三国遗物。陈寿和司马光对于博望坡之战的起因说法不一致,今人恐怕也难辨对错。   

    历史是统治者的*子,是按统治者的意见行事的。倒是野史读起来更有趣味些。当地老百姓是这样说的:曹操经过几年的苦战,占领了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为完成统一霸业,他意图西取荆州,南取江淮。南阳是战争争夺的桥头堡,博望坡这个从伏牛山上伸下的余脉,离南阳60公里,紧靠大路,当然是补充前线最方便快捷的物资存储地了,况且周围是广袤的沃野,又是一个富庶的重镇,搜刮粮食也方便些。曹操在这里集草屯粮,下令在博望屯四周种上浑身是刺,又尖又利的柘刺树作为围墙,四周各开一门,安上铁栅栏,老曹正为他的创意沾沾自喜时,随刘备在新野的诸葛亮已经看出了破绽。让赵云率兵往柘刺树林里打和着草籽的泥丸,春雨过后,草籽发芽,密密麻麻的草把柘刺树林塞得风雨不透,到冬天都干枯了。
     
1130日,这天,诸葛亮命张飞、赵云各带精兵500,带足火箭,三更时分烧博望。又命关羽领兵一千,埋伏在南阳东北三十公里处,阻挡曹兵,接应张赵二将,大概就是红泥湾附近。诸将按令行动,三更时分,一声号炮,火箭齐发,象漫天流星飞过,柘刺树林野草见火就烧,火乘风势,风助火势,一霎时,博望变成一片火海。通天彻地一片红光。守将夏侯享那三万兵马鬼哭狼嚎,泡不出熊熊燃烧的柘刺林,就是逃出,也被乱箭射倒。粮草烧个精光,三万人马大部分烧死,夏侯享侥幸逃脱。南阳城守将曹休见博望起火,急发救兵,半路上见远近到处是火堆,四周锣鼓齐名。关羽等摇旗呐喊。曹休害怕中计,忙缩回城里。关张赵合兵一处回到了新野。  诸葛亮这一把火烧出了威名,张飞关羽看他的眼神温柔多了,心想,这毛头小伙子有点能耐!

三、望梅止渴,农民希望梅子能止住对小康的渴望

  离开博望坡沿襄汉驿道上往西南行4公里,有一个环境优美的村子叫梅林铺,也是一处汉代的村落遗址。这里古时因周围遍栽梅子树而得名,相传就是当年曹操所指的“望梅止渴”处。这个成语典故就产生在这里。

  按照《世说新语》上的记载,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兼并战争持续不断,曹操亲统大军征伐宛城张绣的军队。这天浩浩荡荡的大军开拔到一处荒山野岭。初夏季节空中烈日高照,地上尘土飞扬,暑气如蒸,闷热异常。身穿铁甲、肩荷武器的士兵,走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随身携带的水袋,早已喝得滴水皆无,个个都干渴得喉咙如同冒火。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了。士兵们有气无力地拖着疲惫的双腿、一步一步地往前挪,将军们大声喝斥,督催也不起作用了。又走了一阵,督催士兵的官员们也干渴得喉咙嘶哑,喊不出声音了。作为全军统帅的曹操,早已发现了这一情况,他派人把带路的向导找来,悄悄地询问这一带是否有水源。向导告诉他,因为这一带都是荒山野岭,找不到水源,所以没人居住,要走出这段无水地带,到白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呢,当时十多万人马没有水喝、这是个迫在眉捷的严重问题。怎么办呢?曹操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他挥手一指,高声道:“前边有一大片梅子林,树上结着又酸又甜的梅子,加快步伐,到梅林吃梅子去!”这些又渴又累的士兵们一听梅子,想起吃梅子时牙根发酸的情形,引起条件反射、干渴的嘴里都涌出了口水。顿时,觉得嘴里不再干渴难忍,个个精神振作,加紧了步伐,一鼓作气赶到了那里,终于走出了这段荒凉无水的地区,来到清澈见底的白河岸边。

   通过考古调查,这里是汉代著名战场火烧博望坡附近的一处聚落遗址,遗址内发现有不少汉代砖瓦、残片,文化层厚一米左右。这个村子现在就叫梅林铺村,村里的老人介绍,的梅林铺村早已没有梅林了,前些年从外地引进了一些梅树,而且还新发展有油桃、香梨等果树,可惜不成规模,他希望政府能加强引导支持,广泛种植梅树,再注册个“望梅止渴”的商标,也许就形成了产业。


  当年的曹操"望梅止渴",有画饼充饥之嫌。如今的农民看到的可是实实在在的实惠,守着这块金字招牌,去过穷日子,农民们“渴”呀!

 

四、魏公桥,操孟德的滑铁卢纪念碑


  宛城之战,可能好多人不知道。但“战宛城”确是家喻户晓,筱翠花、侯喜瑞、傅小山、杨小楼把这出戏演成了京剧的典范。再加上老叶整的东西已经非常全面,写得淋漓尽致,文采飞扬,我也不敢再“叶门弄笔”了,只好把一些疑问和魏公桥的一段写出来。
  大家知道《战宛城》里有一段戏叫“割发代首”,是什么意思呢。老曹攻打宛城之前,曾命令三军,对老百姓要秋毫不犯。可曹操的战马听不懂,撒了欢跑进老百姓的田地里了,当然踩坏了不少青苗,曹操说,军令面前,人人平等。我触犯了规定,我要自杀谢罪,说着把剑架到脖子上,众将士当然要劝阻,曹操割掉一缕头发代表了。曹操在群众跟前,一直在注重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进了宛城他怎么就去召妓呢?况且又是找的张绣的婶子,这不是明摆找"刺"吗?

  我猜想,这里面肯定有戏,应该是张济的遗孀邹氏主动勾引的曹操,故意上街卖弄风情。大家想呀,张绣继承的是人家张济的家业,没经人家老婆同意,就白白归附了曹操,(至于是不是诈降,现在是说不清楚的)她这样做的目的,可能就是想激起侄子血性。结果真惹恼了张绣,杀老曹一个措手不及,邹氏也被张绣一枪刺死,到底她是怎么想的,这事谁也说不清了。或许,这邹氏也真的是一个烈妇。

  再说魏公桥,这座桥是曹操授意当时的南阳太守满宠在温凉河上修建的石砌拱桥。也可能是这个官员主动讨好上司,修建这么一座桥,来纪念那场战争。反正当时,曹操官具丞相,被称魏公,所以称作魏公桥。这座桥应该是真的历史遗迹,因为桥上面石头上的汉画石刻确实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传说曹操被张绣穷追不舍,奔命到温凉河畔时,被乱箭射中,马失前蹄,无法过河,爱子草昂用长矛使曹操跃过河去,保全了姓名,而曹昂却被射成了刺猬。

  如果不是温凉河挡道,长子曹昂就不会死,就授意修建了这座桥,以志纪念,不忘记失败的教训。

  哪一天笔会的人谁若当了市长,就在温凉河畔塑组雕像,也好为历史文化名城抹一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