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上的大气磅礴 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字安世,汉族。晋朝的开国君主,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虽为司马昭长子,但晋王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265年5月,经过个人和皇后以及重臣的一致努力,司马炎被成功封为晋王太子。同年8月司马昭咽气之后,司马炎继承魏国相、晋王。不久,在君臣的支持、导演下,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即皇帝位,国号晋。 之后,他大肆分封司马氏宗室为王并使其掌握兵权,以借曹魏由于过度压抑宗室致使皇权孤立无援,最终被权臣所篡的前车之鉴;同时暗自韬光养晦,厉兵秣马,颁布泰史律令,派羊祜等准备伐吴事宜,280年灭吴,结束了自黄巾之乱以来的分裂局面。 但在天下一统之后,他沉迷声色,错选嗣子。痴呆儿子司马衷上台后,皇权周边为争权夺利,烽烟不断,杀声震天,先是杨骏专权,贾后干政,继而八王之乱,天下大乱。自290年武帝驾崩至317年愍帝被毒,西晋王朝仅历经四朝27年即寿终正寝。这既是西晋王朝和一个时代的悲哀,也是司马家族的悲剧,悲剧的主角和诱因即是晋武帝司马炎。 司马炎的辉煌:承甘接露,化水成渠。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司马炎三代专权,武帝一朝称孤;魏帝曹芳、曹奂先后无奈逊位,蜀、吴后主新帝相继败兵俯首。司马炎在完成了祖父、叔父、生父攫取曹魏江山的渴望和夙求的同时,也完成了一统华夷的千秋伟业。同一片天地,4位帝王同时向一位皇帝称臣,实属古今罕见。 虽然出身名门之后,司马炎的政治道路并不平坦。其摄政父亲司马昭更看重司马攸,并将司马攸过继到同样具有虎狼之心和超强智慧的权臣司马师门下。司马攸人品、才气和口碑都在司马炎之上,父亲司马昭也对他寄以厚望,明确将传位于司马攸,这样给司马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作为长子,相貌非常的他并没有气馁,也没有急于攻击,而是用自己的言行默默向晋王权利中心及其周边环境施加影响,获取信任和帮助。为进一步取悦司马昭,司马师的近亲羊琇经常为司马炎出谋划策,讲解时事动向,以备司马昭考问。 264年,当司马昭执意要将司马攸立为世子时,朝臣几乎都表示反对。这样,司马昭不得不忍痛割爱,立长子司马炎为世子。同年8月,文王司马昭死后,司马炎顺理成章的承袭相国。晋王位,12月逼曹奂禅位,建立晋国。 成功登基后,意气风发的司马炎即开始励精图治、治国安邦之路。他首先致力于稳固政局,安抚军心民心,妥善安置已废魏元帝及其家族。不久又解除了对整个魏宗室的禁锢,废除部属将领及州郡长吏纳人质于京师的制度。266年,司马炎又解除了对蜀汉宗室的禁锢;罢免了汉朝后裔居住的山阳国的监督卫队,解除了对山阳国的禁制。 为革除魏氏孤立无援的弊病,晋武帝大肆分封同姓王,并授同姓王兵权,确保司马家的利益。 羊祜像 在稳固时局的同时,司马炎施仁政,倡节俭,不断积累财富,厉兵秣马,以图并吞天下。在安民心辅民意、休养生息的同时,武帝还积极备战。他指派智谋双全的尚书左仆射羊祜镇守边境要塞荆州、襄阳,征东大将军卫瓘督青州,镇东大将军东莞王都督徐州军务,擅长水军将领王睿督办水师。这样,既加强了防务,更有利于下一步展开一线进攻。尤其是羊祜在荆州一带苦心经营,从长计议。不仅获得东吴民心,而且通过军屯积累了丰富物质。 经过近十年的充分准备,279年冬,晋武帝水陆并进大举伐吴,次年3月彻底击败腐朽没落的东吴王朝,吴主孙皓抬棺而降。至此,除晋武帝之外,西晋国内同时容纳了前曹魏政权的齐王曹芳、魏元帝曹奂以及蜀汉后主刘禅、东吴末帝孙皓在内的4位帝王,而他们均得到妥善处置,致死服从西晋而相安无事,这在中国政坛上堪称奇迹。 西晋进攻东吴路线 从社会发展的层面上来看,司马炎的成功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