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普对科学家有何用

 时宝官 2018-01-11

    【科技随笔】

    做好科普是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家应是科普毋庸置疑的主力军。但这其中有一个问题:对科学家而言,科普有什么用?在强调科普是科学家的义务和责任外,我们还应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传统上,科普被视为科研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也有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科普,因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做好了,科技创新才有坚实的基础。但科普能给科研人员带来什么益处却鲜见有人研究,一些讨论甚至是含混不清的。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重要命题,如果我们不能把这个问题搞清楚,那么就不容易在更深层次上激励科研人员投身科普。

    有研究表明,激励科研人员与公众进行交流的内在因素包括:对纳税人的公信力,对科研成果进行宣传以保持或增加其公共资助,教育和告知公众以及与他们分享知识的欲望,获得公众的认可或招募新的科研人员及学生等。这些益处较为抽象,不太容易量化,但并非难以理解——在2017年12月份举办的中国科协第340次青年科研人员论坛暨首届青年科研人员社会责任论坛上,科普中国形象大使、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的徐颖博士在报告中谈到,如果她不去做科普的话,未来就有可能招不到合适的研究生。

    再比如,各个国家的科研经费都有相当比例来源于公共经费。那么,只有让纳税人知道科学家们在做什么、会对社会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大家才会更加支持科研工作,才能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良好氛围。

    在创新创业的大潮中,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一个深刻、宏大的命题。其中一个首要因素,就是让潜在的转化方了解科研人员在做什么。那么,这个过程离不开科普。当然,我们不应狭隘地理解“科普”的含义,简单地将向普通公众进行科学知识介绍等同于科普——对企业界、投资人等进行新知识、新成果的介绍,也是科普的题中之义。

    当前,我国的科研人员中还存在着从事科普的“四不”窘态:不愿做科普、不屑做科普、不擅长做科普、不敢做科普。改变这种状况需多方着力。但是笔者认为,要让科普真正成为科研人员自觉自发的行为,需要从根本上让科研人员认识到科普对自身有重要的价值。同时,这也需要我们加强相关的研究,为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

    (作者:王大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