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晋朝(西晋、东晋)时期

 wwenglei 2018-01-11

三国末期,魏相国司马炎于咸熙二年(265年)篡位,自称皇帝,改魏为晋(史称西晋)。当西晋统一全国后,地方行政机构仍为州、郡、县三级。豫州东部之沛国及徐州之东海郡、彭城国、下邳国、临淮国、广陵郡,在今江苏苏北地区;扬州东北部之丹阳郡、毗陵郡、吴郡在今苏南地区。西晋统治全国时间比较短暂。由于大封宗室诸王,遂各自形成割据一方之封建势力,相互倾轧,先是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八王之乱”,继而流民四起,引起各族民反晋大起义,西晋因此而灭亡。

西晋灭亡后,晋宗室司马睿又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晋(史称东晋)。与此同时,北方诸胡则先后或同时建立起许多割据政权,史称这一历史阶段为“五胡十六国”时期。于是东晋之徐州(即今苏北淮河与长江之间地区,州治在今扬州),遂先后与北方后赵广陵郡(郡治今淮阴西南码头镇)、前燕下邳郡(郡治今古邳镇)、前秦下邳郡相对峙。由于东晋政权偏安江南,仅在徐州彭城地区与后赵石勒部进行过小规模的争夺战,但在江南建康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位之战乱,却不断发生。结果导致江南地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孙恩率领农民起义军转战于大江南北,沉重地打击了东晋封建政权和江南士族势力。

晋灭吴建业之战(280

魏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晋王司马炎废黜魏元帝曹奂,改国号为晋,自立为晋武帝。从晋泰始五年(269年)开始,司马炎为统一全国,遂着手筹划灭吴。在灭吴准备期间,一面运用分化瓦解之策离间吴国内部,以削弱吴军守备;一面垦田积谷,加紧储备军需;还在巴蜀编练水军,制作战船,以便攻吴时顺流而下,实施水陆并进之攻击部署。

吴永安七年(264年)七月,孙皓即帝位。孙皓是荒淫暴虐之君,穷奢极欲无度,致使国廪空匮,民生凋敝,上下离心;大敌当前,疏于戒备,自以为水军强大,并有长江天险可凭借,因而不但没有针对晋军之部署加强防务,反而不顾国力一再出兵攻掠晋地,以致多次出兵皆无功而返,许多将士相继叛吴降晋。自蜀亡之后,吴先后与魏、晋隔江对峙,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形势岌岌可危。

晋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晋武帝司马炎在完成灭吴作战准备后,遂调发众军,在从巴蜀到江苏六合一线正面,分为水陆六路大举伐吴。至晋太康元年、吴天纪四年(280年)正月,晋各路大军皆向预定目标进击。在东线吴都建业(今南京市)方面:镇军将军司马 伷率徐州诸军数万人,自下邳南出涂中(今安徽滁河流域)、江都,以其主力逼临江边牵制吴军行动,并以一部渡江破吴军江防守备;安东将军王浑率扬州诸军10余万人,自寿春趋江西(江西,系对江东而言,即指今江浦、和县等地区),其主力指向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渡口处),并分兵一部向寻阳(今湖北黄梅县西南)攻击;龙骧将军王浚率水陆军8万余人,从长江上游之巴陵顺江东下,逐一进击沿江守备之吴军。是月二十五日,王浑部将李纯进据高望城(今江浦西南高旺镇),击破吴将俞恭部,斩获甚多。于是,江西方面之吴将陈代、朱明等,皆惧而降。吴都建业形势顿感危急。

二月,吴帝孙皓为挽救江西方面之危局,乃遣其丞相张悌督丹阳郡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率3万精兵渡江西迎战。三月初,吴军遂从牛渚(今安徽当涂采石矶)渡江而进,至版桥(和县南20里)时,与晋军王浑部之司马孙畴及扬州刺史周浚遭遇,于是双方列阵相对。吴将沈莹首先率5000丹阳锐卒发起冲击,经连冲三次,晋军阵营未为所动,但吴军却损失两将,沈莹乃引兵后退。晋军则乘吴军退时队形混乱之际,予以反击,致使吴军全线崩溃,张悌、孙震、沈莹等及将士7800余人皆战死,诸葛靓仅率残兵数百逃走。王浑军大胜吴军后,其主力遂进临江边,以待沿江东进之王浚水军抵达后,合击建业。

三月初,王浚所率水军自武昌顺流而下,直趋建业。当浚军进抵三山(今南京西南,板桥镇西长江边之三山营)时,吴帝皓遣其游击将军张象,率舟师万人抗御,张象军未战即望风而降。此时,晋军江西王浑、江北司马 伷均陈兵吴都对岸,王浚水军亦过三山,疾驶建业。吴帝孙皓在晋大军压境下,于三月十五日亲自到王浚军前请降。割据57年之久的孙吴政权自此灭亡,全国又归于统一。

石冰起义东攻江淮之战(303—304

晋太安二年(303年)五月,晋惠帝颁“诏书”,强征荆襄地区武勇,调往益州镇压李流起义军。荆襄地区百姓因不愿从军远征,遂聚集反抗。此时,曾当过县吏之义阳(今河南桐柏县东)“蛮”张昌,在安陆(今湖北安陆)石岩山,趁机领导屯聚避役者及数千流民举行起义。江沔一带百姓,亦纷纷响应。不到一月时间,即聚众3万余人。是年夏初,张昌分军三路攻晋:昌自率大军北攻襄樊地区;以黄林、陈贞等南攻武昌、长沙、零陵等诸郡;以石冰率兵东攻扬州(州治在建邺,即今南京)。

七月,东路石冰率义军攻扬州,大败扬州刺史陈徽,尽克扬州北部诸郡。此时临淮(今盱眙县,治今盱眙北新庄附近)人封云,亦起兵攻徐州(州治下邳,即今睢宁县北古邳镇),以策应石冰起义行动。石冰遂据有扬州,居于建邺。一时声震江淮,当地士族、豪族集团深感威胁。

在此期间,晋将陶侃等在江夏郡击败张昌。张昌既败,是年十二月,江南士族遂以议郎周玘为首,联络前南平内史王矩等起兵江东,以讨石冰,并共推前吴兴太守顾秘都督扬州九郡诸军事,传檄州郡,斩杀石冰所委署之各地将吏。于是,前侍御史贺循、庐江内史华谭及丹阳葛洪、甘卓等江东豪族,为维护自身特权和私利,皆起兵响应顾秘。石冰遂派遣部将羌毒率兵数万抗御周 玘等进攻,战中羌毒被击杀。次年(304年)二月,晋征东将军刘准,派遣广陵度支陈敏率兵助周玘等,击破石冰部于江北临淮地区。三月,陈敏与周玘等合攻石冰于建邺,冰败北走,投奔徐州起义军首领封云。封云部将张统叛变,杀死石冰与封云,归降晋军。至此,石冰在扬、徐二州之起义军遂被平定。

后赵石勒攻掠彭城、下邳地区之战(318—325

西晋后期及东晋建立之后,北方之割据政权极不稳定,统治首领更迭频繁。汉王刘聪死后,其大将军石勒即图谋割据基地以自立。至前赵光初二年(319年)冬,石勒自称赵王(史称后赵),而后遂相继攻略豫、兖、青、徐等州,极力清除西晋之残余势力,进而与前赵分庭抗礼,并欲取而代之。

晋太兴元年(318年)十二月,东晋彭城内史周抚谋反,杀死沛国内史周默,投降石勒。石勒遣骑援之。东晋朝廷命下邳内史刘遐领彭城内史,与徐州刺史蔡豹、泰山(即今山东泰山)郡太守徐龛,共同讨伐周抚。至次年(319年)二月,刘遐、徐龛击败周抚于寒山(位于今徐州城东南,两山口北侧),周抚败走途中,被徐龛部将于药追击杀死。四月,朝廷论功以刘遐为先,徐龛不服,遂在泰山叛变,归降石勒,自称兖州刺史。

晋太兴二年、后赵石勒元年(319年)八月,东晋朝廷以羊鉴为征虏将军,督徐州刺史蔡豹、临淮太守刘遐等讨伐徐龛。至次年(320年)五月,进讨徐龛之晋将羊鉴等,屯兵下邳(今睢宁县北古邳镇)。蔡豹败徐龛于亶丘(山东泗水县东南)。徐龛遂向后赵求援。后赵王石勒派其部将伏都率兵往救,又派张敬领兵为后援。但徐龛怀疑后赵派张敬来援,是想乘机消灭自己,遂杀伏都等300人,复向东晋请降。晋元帝因恶徐龛反复无常,不受其降,并命羊鉴、蔡豹及时进讨。后羊鉴因讨龛不力而被解职,以蔡豹代领其兵。是年八月,石勒派其侄石虎率步骑4万攻击徐龛,徐龛乞降,石勒许之。接着石虎又向驻守在卞城(今山东泗水县东卞桥镇)之蔡豹进攻,豹退守下邳,后又被徐龛打败,蔡豹逃回建康(今南京市)。

①  石勒,羯族人。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国的建立者。原为汉国(即前赵)大将,319年自称赵王。

②  后赵,十六国之一。公元319年石勒称赵王,329年灭前赵,次年称帝。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史称“后赵”。

晋太兴四年、后赵三年(321年)二月,徐龛又归降东晋。至晋永昌元年(322年)二月,石勒再派石虎率精兵4万击徐龛于泰山,龛筑垒坚守,虎围而困之。七月,石虎攻占泰山,擒获徐龛,送至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石勒处斩杀。而后石虎继续向南发展进攻,致使据守邹山(今山东邹县东南之峄山)之东晋兖州刺史郗鉴,亦为石虎所逼经下沛退至合肥,徐、兖州之东晋据点,多为后赵所侵占。十月,东晋朝廷以下邳内史王邃,都督青、徐、幽、平四州(皆侨治州,分驻于今淮阴、扬州地区)诸军事,镇淮阴(即今淮阴城西南侧)。

晋太宁元年、后赵五年(323年)三月,后赵乘东晋内乱,石勒又遣将进攻彭城、下邳,东晋徐州刺史卞敦(屯下邳)与征北将军王邃(屯淮阴),皆不能抵御,退守盱眙。太宁二年(324年)春,后赵石勒遂展开其攻取洛阳之战,前赵国王刘曜与之反复争夺,结果前赵连败。同时,于是年春秋 间,石勒遣其将石聪,进攻东晋司州之荥阳、河南郡,豫州之颍川郡,东晋都尉鲁潜、司州刺史李矩及颍川太守郭默等与战屡败,相继降于后赵。至次年夏,司、豫、兖、徐四州之地,尽归岳赵所有,而以淮水(即今淮河)与东晋为界,初次形成南北对峙之局面。

东晋内乱之战(322—329

东晋内乱之战,自东晋永昌元年(322年)正月荆州牧王敦进军建康(今南京市)起,至东晋咸和五年(330年)三月讨平江州(今江西九江)郭默止,历时八年零两个月。在此期间共发生五次战乱,除平定郭默是在江州地区进行外,其余四次都是在以建康为中心展开的。

东晋能在建康建国,主要依靠王敦、王导兄弟之辅佐。但王敦在相继讨平江州、湘州、荆州之后,遂恃功骄恣,渐有遥制朝廷之势。于是,晋元帝司马睿为防微杜渐,故在太兴二年(319年)夏,即设法削弱王敦在大江上游之势力。次年(320年)冬,司马睿更感到王敦威势强盛,乃将王敦之怨敌侍中刘隗、中书令刁协等收为心腹,谋求抵制王敦。王敦也知道司马睿在疑忌自己,后曾上表陈述古今君臣相疑的历史教训,欲以此感动元帝,而元帝却愈发疑忌之。太兴四年(321年)七月,司马睿采用刘隗之谋,派遣亲信出镇各州,企图以此裁削王敦权势。此后,王敦与朝廷间之权力斗争日趋激烈。

王敦进击建康与还军  王敦为先发制人,于永昌元年(322年)正月,一面上疏陈述刘隗之罪,一面以诛隗为名举兵,自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沿大江顺流而下,进逼建康;同时以亲党吴兴太守沈充率东吴诸军,自吴兴北进,配合行动。王敦率军进到芜湖时,又上表弹劾刁协。于是元帝司马睿大怒,乃于正月二十一日下诏拒敦,并征召戴渊、刘隗等人卫建康。二月,戴渊、刘隗率军相继进入京师。三月,司马睿遂布军守御,以王导为前锋大都督,以戴渊为骠骑将军,以周札为右将军守卫石头城(石头城,为建康之卫城,位于今南京城西草场门沿秦淮河一线之高地),以刘隗守金城(在今南京城东北龙潭镇附近),元帝亦亲自披甲巡师于郊外,积极准备迎战王敦。

是月,王敦率军至石头城时,意欲先攻金城刘隗。后采纳杜弘建议,改攻石头城。但石头城守将周札开门出降,敦未经攻击遂进据之。司马睿即命刁协、刘隗、戴渊等向石头城反攻,并命王导、周凯、郭逸等分兵三路予以助攻。结果刁协、刘隗、王导等皆大败,抗敦诸军遂告崩溃,致使讨敦失败,王敦攻破建康。

王敦进入建康城后,故意不去朝见元帝司马睿,并放纵士卒大肆劫掠。司马睿脱戎衣,着朝服,令公卿百官前往石头城见敦,并以敦为丞相,封武昌郡公。王敦此时见无法实现谋篡之心,在诛杀朝中怨敌和改易百官之后,于四月引兵返回武昌。是年闰十一月,元帝司马睿忧愤成疾而死,太子司马绍即位,是为晋明帝。

王敦再次进击建康与兵败身死  东晋太宁元年(323年)三月,后赵石勒乘东晋内乱,遣将攻陷彭城、下邳。王敦欲进一步控制朝政,以婉言要挟朝廷征诏自已抵御后赵南侵。于是,晋明帝遂下诏征之。四月,敦即移镇姑孰屯于湖(姑孰即今当涂县治,于湖在今当涂南30余里),并自领扬州牧。六月,晋明帝畏敦之逼,遂以尚书郗鉴为外援,都督扬州之江西(江西.系对江东而言,指今皖北之淮南地区)诸军事,镇守合肥(今安徽合肥东北)。王敦为此存心疑忌。八月,郗鉴还京都,遂与明帝谋议讨敦。敦为加强自己宗族势力,凌弱帝室,乃于是年十一月,命其兄王含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王舒为荆州刺史,王彬为江州刺史。

东晋太宁二年(324年)五月,王敦病重。此时,敦与其党羽钱凤、沈充策划谋反朝廷之事,被敦左司马温峤报告晋明帝,请明帝预作准备。六月,明帝司马绍察知王敦将举兵反,遂下达诏书,部署军事讨伐王敦。王敦见诏甚怒,而病更笃,便以王含为元帅替代指挥,率钱 凤、邓岳、周抚等水陆军5万,指向建康。王敦布置完毕后,即上疏以诛奸臣温峤等为名,命王含立即出兵。

是年七月初二日,当王含等水陆军长驱直进至建康秦淮河南岸时,引起京师一片混乱。于是,温峤军移屯秦淮河北,烧断秦淮河上朱雀桥,以阻王含军过河,形成两军隔河对峙。此时,司徒王导乃致书王含,晓以君臣大义,王含却置若罔闻。初三日,晋明帝乃招募壮士千余人,皆披坚甲,由将军段秀、中军司马曹浑、左卫参军陈嵩等率领,乘王含军初至未备,于是日夜间潜师渡河进袭,清晨大破王含军于越城(今中华门东南侧长干里一带)。王敦闻败讯,欲亲往建康督战,无奈病体不支而卒。

是时,自吴兴北进之沈充等率兵万余进至建康城东南,筑营于陵口(今孝陵卫南),与王含军余部会合。而明帝诏征之兖州刺史刘遐(驻江都)及临淮太守苏峻(驻盱眙)等,率精兵万人,亦于七月十七日至建康,屯兵于司徒故府(今南京城内夫子庙一带),支援京师作战。二十五日夜,沈充和钱凤乘刘遐、苏峻等军初到疲困之际,率军西进渡淮(秦淮河),发动袭击,直逼至宣阳门(即建康城南门)。但沈充军将攻宣阳门时,突遭刘遐和苏峻军之拦腰横击,损失3000余人。同时,刘遐军又破沈充军一部于青溪(青溪水发源于钟山,南接秦淮河,以泄玄武湖水。约位今南京城东护城河一线)。二十六日,王含等遂烧营夜遁。于是,晋明帝命庾亮、苏峻等追击沈充,温峤、刘遐等追击王含、钱 凤。至此,建康之围始解,讨敦之战遂告结束。

苏峻、祖约进击建康  东晋太宁三年(325年)秋,晋明帝死去,太子司马衍(年五岁)即位,是为晋成帝。庾太后临朝称制,由其兄中书令庾亮、尚书令卞壶辅政。然庾亮专权,甚为人昕不满。此时,豫州刺史祖约、荆州刺史陶侃等因未得到朝廷之委重,而庾亮却又对其加以排摈,故皆怀怨愤。历阳内史苏峻则以平钱凤等之功,颇为骄矜,有轻视朝廷之意,庾亮亦疑忌苏峻。

庾亮既疑苏峻和祖约等不忠,又畏陶侃之得人心,为巩固自己权力和地位,乃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八月,以丹阳尹温峤为江州刺史(镇武昌),以尚书仆射王舒为会稽内史。又加修石头城为守备应变之计,并极力剪除异己。

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十月,苏峻得知庾亮要加害自已,遂联合祖约共讨庾亮。十一月,祖约遣部将率兵会苏峻于历阳,举兵进犯京师。此时朝廷亦调整军事部署,准备迎战,并以卞壶为尚书令领右卫将军,以会稽内史王舒为扬州刺史,共谋讨峻之策。十二月初,苏峻派其部将韩晃、张健等渡江急袭姑孰,尽取朝廷积屯之盐米,并相继攻击于湖、慈湖(今当涂县北)、宣城等地。初十日,朝廷在京师戒严,以左卫将军赵胤为历阳太守,并令左将军司马流率兵增援慈湖以拒峻。

咸和三年(328年)正月初八日,苏峻率祖涣、许榔等部2万人渡横江抵达牛渚(即今当涂县采石矶),集兵进攻慈湖,杀死晋将司马流,而后长驱东下,自小丹阳(位今江宁县南与安徽当涂交界处)乘夜暗向建康潜进。二月初,峻军至蒋陵(吴大帝孙权陵,在今钟山南麓),进趋覆舟山(今南京太平门内之九华山)。于是,庾亮急命卞壶与郭默、赵胤等军以迎击苏峻。但卞壶军在陵西遭到苏峻军之重创,被迫退守青溪栅(青溪,约位于今南京城东侧护城河南北一线,溪上设栅)。是月初七日,苏峻军进击青溪栅,攻破卞壶军阵地,并顺风纵火烧毁台省及诸营专署,卞壶及其诸将皆战死,宫城遂陷落。庾亮率众将在宣阳门内(今内桥附近)再行抵抗,未及列阵,士卒皆弃甲溃走。庾亮乃与其弟庾怿、庾翼,及郭默、赵胤等俱乘小船,奔往寻阳(今江西九江)投靠温峤而去。苏峻军 入据台城(即宫城,今鸡鸣寺南),司徒王导等拥着成帝登太极前殿,以待迎苏峻。苏峻纵兵突入后宫尽情掠夺,羞辱百官,但对晋成帝未敢加害。初八日,苏峻以晋成帝名义宣布大赦,并改易官司,置其亲党,以祖约为侍中太尉尚书令,自己为骠骑领军将军录尚书事,朝廷政事一皆由之。然后,苏峻又分兵,使韩晃攻义兴郡(今江苏宜兴市地区),张健、管商等攻晋陵郡(今江苏武进县地区),攻克之后,进而攻吴国内史庾冰于吴郡(今江苏吴县地区),冰败走会稽。三月,苏峻逼死庾太后,为防备上游寻阳之温峤,乃亲自率军南屯于湖(今安徽当涂县南)。

温峤、陶侃连兵东下讨苏峻、祖约  东晋咸和三年(328年)二月,庚亮等奔至寻阳。四月,庾亮、温峤邀陶侃共讨苏峻,宣布祖约、苏峻罪状。五月,陶侃与温峤连兵4万,自寻阳与庾亮等同趋建康。各地守将闻知,皆举兵响应。苏峻获知温峤、陶侃军东下,即分兵抗拒。

苏峻此时深感温峤、陶侃兵盛,乃采用参军贾宁之计,自姑孰还据石头城,并于是月十八日又把晋成帝也迁进石头城。于是峤、侃乘胜长驱,迅速进占建康城南、西外围地区。都督扬州诸军事之郗鉴亦从广陵率军渡江,与侃等军会师讨峻。当陶侃等军进趋石头城下时,庾亮遣部将王彰先攻苏峻部将张曜,反为张曜所败。六月,郗鉴部将李根请求构筑白石垒(在今南京城北狮子山至郭家山一线),以防堵苏峻军冲击。温峤遂接受请求下令筑垒,并使庾亮领兵2000守卫之。苏峻率步骑万余来攻,庾亮虽将其击退,但形势仍很危急。温峤乃使郗鉴与后将军郭默还军京口(今镇江市),设立曲阿(今丹阳市)、大业(曲阿北)、陵亭(今武进县西)三垒,以图分散苏峻之兵势。

是时,石头城与白石垒两军相持日久,峻军东冲西突又多所擒获,因而兵威日盛。至九月初,温峤、陶侃因屡攻石头城不下,士气沮丧,将心忧惧。为改变这种不利态势,侃乃派毛宝率军潜袭句容、湖孰(今江宁县东南湖熟镇)二地,火烧苏峻军之存粮,使苏峻军因此乏食。苏峻即遣张健、韩晃等急攻大业,大业、京口甚为危急。陶侃欲自往救之,其长史殷羡建议,只要集中兵力攻击石头城,则大业之危将自解。陶侃从之,遂于九月二十五日,侃督水军攻石头城,温峤与部将赵胤率步兵万人,自白石垒西沿岸而进,夹攻石头城。苏峻自率8000兵卒迎战陶侃,并分遣其子苏硕等攻击温峤军,温将赵胤大败。苏峻在慰劳其将士时,醉中望见赵胤北走,遂自率四骑追击,但被陶侃部将彭世等投矛击中坠马而死,峻余众大溃,温峤幸胜。苏峻已死,其弟苏逸继任领主,闭城固守。韩晃闻峻死,即引兵赴石头城。管商、弘徽攻陵亭垒不克,败退延陵(今丹阳市西南),又被郗鉴部将李闳等追击溃散,余众皆归张健于曲阿。

咸和四年(329年)正月,赵胤遣部将甘苗击破祖约于历阳,祖约遂逃奔后赵,余众出降。二月初,陶侃、温峤等诸军再次大举攻石头城,苏硕率骁勇数百渡过秦淮河迎战,被温峤击斩。苏逸等众将亦在败走之混战中被杀。韩晃等遂率其众东走曲阿归附张健,而后自延陵欲走吴兴。至是月下旬,韩晃、张健等被郗鉴部将李闳等追击至溧阳、长兴等地皆被捕杀。苏峻、祖约之乱至此剿平,东晋朝廷始得稍安。

东晋与后赵争夺彭城地区之战(349

后赵王石虎将死,其内部即因争权而大乱。东晋朝廷乘此机会举行北伐。

东晋永和五年(349年)六月,征北大将军褚裒上表请求伐赵,并前已先后派遣督护王颐之、麋嶷径抵彭城(今徐州市)和进据下邳(今睢宁县古邳镇)。朝廷乃于七月加 裒征讨大都督,督徐、兖、青、扬、豫五州诸军事。裒遂率众3万直指泗口(今徐州铜山县东南),进趋彭城。同时遣督护王龛向沛县进攻,获得后赵辎重,受降2000余人。是月,鲁郡(今山东曲阜地区)民500余家,相与起兵附晋,求援于褚裒,裒部将王龛、李迈率锐卒3000,前往接应。后赵遣南讨大都督李农率骑2万,与王龛等战于代坡(今山东滕县东),龛等大败,全军覆没。

八月,褚裒被迫退屯广陵(今扬州地区)。裒已败还,上疏自贬,朝廷命其还屯京口(今江苏镇江),解除其征讨都督职衔。接着,朝廷又以扬州刺史殷浩统军北伐,又遭失败。是役,系东晋第一次伐赵,因褚裒、殷浩缺乏指挥才能,结果遭致败北。

前秦伐东晋(东线)之战(378—379

秦王苻坚为实现统一天下之雄图,在灭燕、取蜀、平凉、并代等国之一系列作战后,遂准备南侵攻晋。于是,于前秦建元十四年(东晋太元三年、378年)二月与七月,分别派遣大军向东晋之西线襄阳、淮阳和东线彭城(今徐州)、盱眙(治今盱眙东北新庄附近)方向展开两路攻势。

是年八月,东线淮北(淮水之北)方面战斗开始。秦以兖州刺史彭超率军围攻彭城,晋沛郡太守戴据城坚守。秦后将军俱难则攻下邳。至翌年(379年)三月,晋兖州刺史谢玄(镇广陵,即今扬州市)率援军万余往救彭城,进屯泗口(今铜山县东南)。此时彭超军之辎重置于留城(今沛县东南),谢玄因见彭城难保,乃扬言遣其后将军何谦袭取留城。彭超得此消息后,果撤围引兵还保辎重。于是,戴乃乘机率部弃守彭城,随何谦奔往泗口,谢玄遂率众军自泗口撤回广陵。彭超进占彭城之后,留其兖州治中徐褒守城,挥军继续南进盱眙。此时秦后将军俱难亦连克下邳、淮阴等地,留其洛州刺史邵保戍守,自已则率军构筑桥梁,渡淮继续南进,与彭超会攻盱眙。

当西线秦军于建元十五年(379年)三月攻克襄阳诸城后,四月秦主苻坚乃遣其将军毛当、王显等率众2万,自襄阳东进,与东线俱难、彭超会合,共集6万之师南攻淮南(淮水之南)。五月十四日,俱难、彭超等攻拔盱眙,然后又进围晋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侨置,今江苏金湖县黎城镇附近)。晋廷大震,乃遣兵临江列阵守备,以防秦兵南渡,并派征虏将军谢石率舟师屯涂中(今安徽滁县),右卫将军毛安之等率军4万屯堂邑(今江苏六合县北),欲与秦军在江北岸展开战斗。另派谢玄率军北援三阿。

是月,秦将毛当、毛盛率骑2万袭攻堂邑,晋将毛安之等惊溃。但此时幸赖谢玄自广陵进救三阿,于是月二十五日击败俱难、彭超部,迫其退保盱眙。六月初七日,谢玄乃乘胜与田洛率军5万反攻盱眙,难、超又败,将退淮阴。玄即遣何谦等率舟师乘潮而上,夜焚秦军渡淮之桥梁,秦将邵保战死,俱难、彭超遂退屯淮水之北。于是,谢玄与何谦、田洛等共同追击之,与俱难、彭超等又战于君川(盱眙北淮水之北),难、超等复大败北走。此战,谢玄等获得大胜。

秦主苻坚闻知彭超等大败甚怒。七月,彭超畏罪自杀,俱难被削职为民,而以毛当为徐州刺史镇彭城,毛盛为兖州刺史镇湖陆(即湖陵,今沛县龙堌集北),王显为扬州刺史镇下邳。前秦第一次伐晋之战,至此遂告结束。此役,前后历时一年又五个月,秦在西线襄阳方面获胜,并据有重要战略据点襄阳;在淮南方面则先胜后败,全军皆溃,但获得晋之下邳、彭城两个重要战略据点。

东晋第二次内乱之战(396—405

东晋自淝水战后,相继克复青、徐、兖、司诸州,一时颇有中兴之势。但是不久,由于晋孝武帝司马曜沉湎于酒色,致使会稽王司马道子与其子司马元显专权乱政。东晋太元二十一年(396年)九月,晋孝武帝为宠妃张贵人谋弑,太子司马德宗即位,是为晋安帝,安帝年幼无知,司马道子把持朝政,益发骄纵。因而引起兖州刺史王恭(驻守京口,即今镇江市)与荆州刺史殷仲堪(镇守江陵)联合举兵进犯建康(今南京市),南郡公桓玄(桓温子)乘孙恩、卢循起义之机篡晋,彭城内史刘裕起兵复晋,等等。于是,在太元二十一年(396年)至义熙元年(405年)间,东晋又一次发生内乱之战。

王恭起兵  东晋隆安元年(397年)四月,司马道子之党羽尚书仆射王国宝与建威将军王绪,图谋裁损荆州刺史殷仲堪和兖州刺史王恭之兵权。因此,王恭遣使与殷仲堪谋讨王国宝等。此时,居于荆州之南郡公桓玄亦积极策动殷与王兴兵作乱。于是,王恭以讨伐王国宝为名,自京口举兵进向建康。司马道子闻讯惊骇,欲求姑息,乃委罪并赐死王国宝,斩王绪于市,使一场即将爆发之内战,始告暂息。但司马道子因其亲信被除,甚感势孤力弱,并畏惧王恭、殷仲堪之逼,乃将谯王司马尚之及其弟司马休之引为心腹,同时派遣司马(司马,官名)王愉为江州刺史,都督江州及豫州之四郡军事,并常与司马尚之谋议,以伺机削弱四方藩镇之势力。

隆安二年(398年)七月,豫州刺史(治历阳,今安徽和县)庾楷因愤恨司马道子割其四郡于王愉督管,便遣使策动王恭谋反。王恭以为应该采取行动,殷仲堪、桓玄亦皆许此举,并共推王恭为盟主,刻期举兵,上表请讨王愉、司马尚之及司马休之。于是,殷仲堪自江陵发兵,使南郡相杨 佺期率舟师5000人为前锋,桓玄军次之,自统兵2万随后,相继沿江顺流东下。朝廷知之,甚为忧惧,内外戒严。司马道子一筹莫展,乃将军事大权悉委其子司马元显。元显遂以安危为已任,备兵守御建康。

八月,杨佺期率兵进至湓口(今江西九江西),王愉无备,仓惶逃奔临川(今江西临川县西),被桓玄部追击擒获。九月,朝廷遂以司马元显为征讨都督,派卫将军王殉、右将军谢琰率兵东向京口讨王恭;派谯王司马尚之率兵西向历阳讨庾楷。是月初十日,司马尚之在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北)大破庾楷军,并进占历阳,庾楷败奔于桓玄。是月十六日,桓玄军进击历阳,与杨 佺期会师于横江(今和县东南江边),大破司马尚之和其弟司马恢之。于是,司马道子屯兵中堂,司马元显守石头城,王珣守署郊,谢琰屯宣阳门。各守其地,以卫京师。此时,王恭所遣前锋将刘牢之,亦已抵达竹里(今句容县北之下蜀镇附近),正与司马元显部对峙中。建康处于受东西夹攻之状态。

然而,由于王恭部将刘牢之被司马元显遣使策反倒戈,王恭被迫东走曲阿转奔桓玄,途中乘船逃至长塘湖(今金坛县南长荡湖)被擒,送往建康处死。建康形势乃为之一变。王恭已死,但杨佺期、桓玄仍向石头城进兵,殷仲堪大军亦抵芜湖。此时司马道子采纳左卫将军桓修之策,以重利加高官显职收揽桓玄、杨俭期等,以求和解;加之桓、杨、殷之间亦有构隙,遂各自退兵还镇。至此,建康之围始解。

桓玄篡晋  晋隆安二年(398年)十月,桓玄、殷仲堪、杨栓期等由建康各自罢兵还镇后,但他们之间矛盾也逐渐加剧,终于以兵戎相见。至隆安三年(399年)十二月,桓玄已袭占江陵,先后杀死杨 栓期和殷仲堪,遂尽占有荆襄之地。隆安四年(400年)三月,朝廷以桓玄都督长江中上游八州诸军事,其权势已足以同其父桓温时相比。

桓玄是时势大,且有问鼎朝政之志。司马元显亦感到桓玄迟早要篡晋,遂大治水军,意欲谋讨桓玄。晋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晋安帝下诏讨桓玄,以司马元显为骠骑大将军、征讨大都督,刘牢之为前锋都督。桓玄闻之,遂留江州刺史桓伟守江陵,自率大军顺流东下,声讨元显。檄至京师,元显大惧,讨玄大军遂不敢发。二月二十八日桓玄军进至姑孰(今安徽当涂县),即使其将冯该攻历阳。玄军连破司马休之、司马尚之等部,夺取横江、历阳等地,尚之余部遂溃奔涂中(今安徽滁县),又为玄军所追获。但晋前锋都督刘牢之素恶司马元显,此时正欲借桓玄之手将其除掉,然后伺桓玄之隙而自取之,故不肯出力抗玄。牢之军至于溧洲(采石矶北江中),三月初一日即请降于桓玄,乃使玄军迅速进至新亭(今南京城西南小行附近),司马元显弃船退守宣阳门。三月初三日,因元显军中传言玄军已至南桁(秦淮河桥),元显乃欲引兵还宫,其兵自溃。桓玄遣兵随后追之,遂克建康。

桓玄进入建康,晋安帝唯恐夺其帝位,即下诏加封玄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桓玄总揽大权后,即废会稽王司马道子,杀司马元显及其党羽等,封自已亲族及亲信以高官显位,解除刘牢之兵权(不久牢之便自缢身死)。桓玄初执朝政时,曾废黜奸佞,选用俊贤,京师为之欣然。不久,玄以志得意满,遂奢豪骄纵,政令无常,朋党互起,因而众心失望。至次年(元兴二年,403年)九月,桓玄又胁迫晋安帝封己为楚王,加九锡。十二月,桓玄终于逼迫晋安帝禅位于己,改国号为大楚。废晋安帝为平固工。

刘裕讨桓玄  桓玄篡晋之后不久,性情骄恣,生活奢侈,朝野骚然,思乱者众。东晋元兴三年(404年)二月,益州刺史毛璩首先发难,传檄声讨桓玄。是时,彭城内史刘裕跟随徐兖二州刺史桓修(侨居京口)入朝,桓玄见之深感刘裕出众不凡,对其赏赐甚厚。但刘裕并未投靠桓玄,返回京口后,即与何无忌、孟昶、刘毅等密谋讨玄,复兴晋室,众推刘裕为盟主,由何无忌作檄文,准备进军建康。

讨玄计划既定,二月二十八日,刘裕于京口袭杀桓修,孟昶、刘毅于广陵袭杀青州刺史桓弘。京口、广陵举事成功后,刘裕即率军1700余人进向竹里(今句容县北之下蜀镇附近)。三月初一日,裕军进至江乘(今龙潭附近),与桓玄部将吴甫之相遇,一举将其击灭。刘裕进至罗洛桥(今栖霞镇北),桓玄之右卫将军皇甫敷率数千人迎战,经过激烈战斗,又被刘裕击破。桓玄闻知进讨失利,二将战死,甚为忧惧,遂使扬州刺史桓谦及游击将军何澹之屯守覆舟山(今南京太平门内之九华山)东北,使侍中后将军卞范之屯守覆舟山西,以共2万兵力抗击刘裕军之进攻。初二日,裕军进至覆舟山东,即分数路进突桓谦部阵地。此时,桓玄更加忧恐,乃一面遣精兵增援.一面备具舟船于石头西(今草场门外秦淮河畔),准备西走。桓谦阵地兵卒多为“北府”人,素畏服刘裕,早无斗志。而刘裕军作战勇敢,又利用东北风纵火焚烧谦阵,以致桓谦等诸军大溃。桓玄闻谦等诸将皆败走,即率子、兄及亲信等数千人挟持晋安帝(桓玄废晋安帝为平固王)西趋石头,乘船溯江逃往寻阳,刘裕遂进入建康。

桓玄挟持晋安帝西走后,刘裕派遣刘毅率何无忌、刘道规等诸军追击。至是年五月,桓玄于江陵兵败被杀。晋义熙元年(405年)正月,刘毅攻入江陵,二月,晋安帝由何无忌迎还建康。至五月,刘毅等先后平定荆、湘、江、豫等诸州桓玄余党。刘裕讨桓玄之战,至此遂告结束。

孙恩、卢循起义之战(399—411

东晋第二次内乱期间,朝廷实际所能控制地区仅为东南三吴八郡,因其赋税、徭役、兵役之沉重负担,致使三吴地区广大农民不堪忍受,遂引起民心骚动和群情反抗。原出身士族之孙恩、卢循乘机发动和领导这场农民起义。后在广大起义农民支持下,使这场起义活动范围遍及中国东南广大地区,起义斗争时 间持续达12年之久。

孙恩起义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四月,司马元显执政后,遍树羽党,横征暴敛,朝贵敬畏,百姓疾苦,局势更加动荡不安。司马元显以权力在握,为建立一支亲军,遂征发东土诸郡佃客,移置京师,以充兵役。当“征召令”下达后,即引起东土农民纷纷反抗。使原已错综复杂之社会矛盾更形激化。

是年十月,琅琊人孙恩(因祸避居浙江舟山岛屿)利用东土农民群起反抗兵役之形势,自海岛率其众登陆,杀上虞(今浙江上虞县西)县令,斩会稽内史。于是,会稽(今浙江钱塘江以东地区)、吴郡(今江苏苏州至浙江嘉兴、杭州一带)、吴兴(今浙江西北部湖州一带)、义兴(今江苏宜兴、溧阳等地)等郡皆起而响应,旬日之中,即拥众数十万,郡县官兵,皆望风披靡。孙恩遂据会稽,自称征东将军,置官属,号其部众为“长生人”。因而引起建康大震,朝廷内外戒严,以司马元显领中军将军,急命徐州刺史兼督吴郡、吴兴郡、义兴郡军事之谢琰,及镇北将军刘牢之等率“北府兵”讨伐孙恩。至十二月,谢琰与刘牢之击破孙恩起义军,相继收复各郡县。孙恩率众20余万东走,还 入海岛。孙恩起义暂被平息,朝廷以谢琰为会稽太守,守卫沿海,以防孙恩复起。

隆安四年(400年)四月,孙恩第二次登陆,进袭会稽诸郡,谢琰败死。朝廷震惊,乃于五月增派北府兵堵击孙恩。十一月,又诏刘牢之都督会稽等五郡诸军事,率兵进击孙恩。孙恩在余姚大败晋将高雅之等人后,又退回海岛。

隆安五年(401年)二月,孙恩第三次登陆,出浃口(今浙江镇海东南),攻句章(今浙江宁波南),经刘牢之部阻击,旋即入海。三月,孙恩转攻海盐(今浙江海盐县),遭刘牢之部将刘裕阻击后,乃转向沪渎(今上海北)。五月,孙恩击败刘裕军之尾追,攻陷沪渎。六月,孙恩乘胜进军,率众十余万,楼船千余艘,沿长江而上,进至丹徒(今江苏镇江)。朝廷即内外戒严,匆忙布防。旋即刘裕率军救至,在京口蒜山(今镇江城区云台山,与金山相对)与孙恩展开激战。孙恩败走,复整兵径向京师,至白石(今南京小市镇西北)时,知朝廷有备,防守严密,遂率舟船沿江经海驶往郁洲(今江苏连云港东云台山一带),并以一部由其妹夫卢循率领,攻陷广陵(今扬州)。八月,刘裕率军追讨孙恩于郁洲。孙恩军因屡战不利,遂沿海南下沪渎、海盐等地,刘裕军亦紧迫其后。至十一月,孙恩起义军元气大伤,复还海岛。次年(402年)三月,孙恩再次登陆攻临海,战败投水自杀,余众由其妹夫卢循领导,继续进行反晋斗争。

卢循进袭建康  东晋义熙六年(410年)初,正当刘裕为消灭南燕而围攻广固(今山东益都北)之时,割据广州的卢循,在其姐夫徐道覆力劝下、乘机北伐,进袭建康。于是,卢循和徐道覆遂于二月分兵两路北进。西路由卢循率领,陷桂阳(今湖南郴州),至长沙击败荆州刺史刘道规,继陷巴陵(今湖南岳阳),以趋建康;东路由徐道覆率领,破南康(今江西赣州),至豫章(今江西南昌)击杀江州刺史何无忌,进向寻阳。

①  “北府兵”。东晋时期,京口和广陵(今镇江和扬州),是北方南下流民的聚集地区。兖州刺史谢玄,督江北诸州军事,镇守广陵,他就在广陵和京口地区招募北方流民组成一支精锐的军队,经7年训练,战斗力极强,以刘牢之为参军。因京口是北方流民集中地,故晋人称京口为“北府”,这支军队亦被称为“北府兵”。

②  元兴二年(403年)八月,卢循攻永嘉(今浙江温州),为晋将刘裕击败南走,至次年(404年)九月,卢循袭取番禺(今广州)。逐刺史吴隐之,自摄政事,并遣使朝贡。朝廷因无力致讨,遂于义熙元年(405年)四月,以卢循为广州刺史,徐道覆为始兴相。

卢循与徐道覆出兵后,进展神速,沿途晋军守将或弃城逃走,或战败而死。于是,朝廷急召刘裕军回救(南燕已灭)。四月初二日,刘裕赶回建康,青州刺史诸葛长民、 兖州刺史刘藩、并州刺史刘道怜亦各率兵入卫建康。此时屯驻在姑孰(今安徽当涂)之豫州刺史刘毅自率舟师2万人,独力西上迎击卢循军。已克寻阳之徐道覆,为尽快攻夺建康,遂遣使催促西路卢循迅速东下寻阳会师。卢循与徐道覆会师后,即率兵10万、战船千余艘顺流而下,五月初七日与刘毅水军遭遇战于桑洛洲(今九江市东北江中),结果卢循军大获全胜,刘毅仅带数百败兵徒步向建康退走。

是时,卢循得悉刘裕已回建康,不甚惊恐,犹豫数日才继续进军,刘裕却利用此时间,发动军民加修石头城,部署守备事宜。五月十四日,卢循水军先头进至淮口(今南京城西北之三汉河口),其主力集中于蔡洲(在今南京城西南江心洲南段)、查浦(在今南京城西南江东门附近)。建康形势危急,朝廷即以琅琊王司马德文负责宫城防御,刘裕屯兵石头城,其他诸将各有屯守。双方部署既定,徐道覆向卢循建议,自新亭(今南京城西南小行附近)至白石(今南京城西北郭家山一带)一线焚舟而上,分数道进攻石头城。而卢循欲以万全为计,决定暂且按兵,观时待变,并以老弱之兵乘舟向白石,声言自白石攻建康城,以迷惑晋军。刘裕乃以参军沈林子、徐赤特坚守城西南阵地,以堵查浦;刘裕与刘毅、诸葛长民,自石头城北出白石,抗击卢循军之进攻。五月二十九日,卢循以兵力一部攻查浦,进至张侯桥(南京城西南南湖村附近),徐赤特率兵迎战,中伏大败,逃奔秦淮河北岸;参军沈林子与将军刘锺据栅力战,朱龄石兵亦来援救,循军乃退。卢循派往白石之舟师,将刘裕主力引出石头进到白石后,即自率其精锐大军疾趋丹阳郡城(今南京城东南雨花门附近),进袭建康。刘裕得悉,急率诸军驰还石头,稍事休整,即出阵于南塘(今中华门西南)。卢循始终惧怕与刘裕直接交战,于七月初十日,遂自蔡洲还军寻阳。十四日,刘裕遣军追击,建康解围。义军在连遭损失、战局不利的形势下撤向广州。次年四月,卢循兵败交州龙编(今越南慈山)后,遂投水而死。至此,孙恩、卢循之起义斗争,最终宣告失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