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A7R2面世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 佳能最新产品也在不久前问世, 那么,我觉得在这个时候来写写A7R2也就合适了, 我个人认为SONY的A7R2是现阶段最好的微单照相机, 今天不和其他产品比较, 因为,口水仗太多, 毕竟5D系列的机器在佳能那边还是当红辣子鸡, 真要对比的话,未来再说吧。 如果各位非要在这两个器材上做选择的话, 我的答案是: 看你的镜头群是哪家的,是哪家的选哪家的机身。 如果没有镜头群的负担, 那么,看你的拍摄题材, 主要拍人,选5D系列更好, 拍其他场景或者拍摄比较杂,那就选A7R2吧。 本文只是叙述A7R2的优点和缺点,以及特色功能。 本文涉及的器材是: A7R2和35 2.8镜头。 下面正文开始 第一章:体积和重量 同样是全幅机器,在这里对比一下D800 第一张照片是上视图,可见,安装35 2.8的A7R2比D800明显来小, 第二张是正视图,可见,A7R2的正面投影也比D800来的小 毕竟人家是微单,体积上确实还是比较小巧的。 但是,全幅微单发展到现在第二代, 明显已经不是那么小,也不是那么轻了。 虽然,现在的二代全副微单仍然比全副单反来的小,来的轻, 但是,其实二者的差距没有那么的大。 只是,A7系列发展到现在也只能做到生活防水, 这个有点可惜, 毕竟作为旅游机器的话, 生活防水还是有点不够。 A7R2的机身侧面的握把比较肥大, 手感很好。 刻意设计在机身外侧的独立录影键, 也不容易被误触。 我觉得A7R2的外形设计的非常好。 唯一需要考虑的是, 卡口最好能再向左边移动几毫米就好了, 第二章:电子前帘和静音快门 A7R2新增了电子前帘, 这个技术首先出现在A6000上, 电子式前帘可以让相机减少一次回弹所产生的震动, 同时原厂也特别针对后帘快门回弹时的机械结构做了减震, A7R2整体的快门震动可说是微乎其微, 表现非常好。 A7R2的快门本身已经很轻微了,有点镜间快门的感觉。 但是,A7R2还提供了“静音快门”。 在用上“静音快门”后,机器的声音几乎到了没有的地步。 我认为应该是在这种功能下用了电子快门,机械帘幕只是慢慢地轻轻地打开。 如果常使用这个功能,还可以将这个功能放在快捷键上。 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无需进入菜单,就能使用这个功能。 还需要补充一点,理论上快门机震小,有利于降低安全快门。 对于A7R2的快门,我觉得是非常赞的设计。 虽然没有了“咔、咔、咔”的悦耳声音,但是实用。 第三章:防抖 首次出现在A7II身上的五轴防手震这次也应用在A7R2身上, 这对A7R2来说是如虎添翼, 虽然这个防抖技术是阉割版的奥巴五轴防抖, 但在拍摄中也是确实有明显进步的。 高像素其中一个隐忧就是手震, 哪怕是很少的手震,往往也会被体现。 一般防抖的帮助其实非常有限, 因为只有两轴的补偿效果, 所以像是5D3、D810这机器, 一般来说除了开启防抖之外, 快门速度也要拉到安全值左右我才会放心。 A7R2的防抖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 两轴是倚赖镜头本身的OSS, 其它三轴是由机身提供辅助。 第二种: 如果当下搭配的是无防抖镜头的话, 或者是转接镜头的话, 那么就会完全依赖A7R2机身内建的三轴防抖。 实际体会是,A7R2的防抖不如EM5、EM1, 但是,A7R2的防抖也确实是现阶段全幅机器里面最好的了, 用原厂的OSS镜头的时候,明显比其他厂家的防抖来得好, 用35 2.8这类不带OSS的镜头的时候,防抖和其他厂家的防抖差不多。 第四章:眼控对焦 后来看了说明书我才知道SONY这个功能指的是“对焦到眼”而根本和“眼控对焦”一点关系都没有。 A7R2的“眼控对焦”或者“对焦到眼”与过去最大的差异就在于, 使用AF-C的时候也可以使用, 这个功能的好处是拍人像时不再需要手动选择对焦点, 要对焦眼睛的话, 按着指定的快捷键然后相机的焦点就会自动追着眼睛跑, 虽然无法指定左右眼, 但是已经非常方便了, 相对于富士的“面部识别”, SONY的这个功能更好, 主要是富士的“面部识别”和测光方式是绑定的, 而SONY的“眼控对焦”和测光方式是独立的。 相对于其他厂家的“面部识别” SONY的这个功能更好, 因为其他厂家的“面部识别”只能认到脸, 而SONY的“眼控对焦”可以认到眼睛。 这对于全身人像或者带场景的人像来说基本没区别, 但是对于半身人像或者大头照来说,极为方便。 需要补充的是, “眼控对焦”或者说“对焦到眼”的前提是机器要分辨出“脸”, 而什么样的形状是人脸,本身有一套数学模型, 而目前的人脸检测模型并不支持侧脸和俯视以及仰视, 或者说的更明白一点,那就是: 需要让机器感受到有脸、两个眼睛、鼻子、嘴巴等形状元素, 以及这些形状元素之间的距离关系和从属关系, 当他们满足某些特定的特征向量的时候,眼睛才可以被检测出来。 所以说,“眼控对焦”或者说“对焦到眼”并不是成功率100%, 当然这不是SONY的错。 第五章:速度 连拍速度方面, A7R2的像素虽然相比前一款机器提高了600万, 但在背照式感光元件、加大硅片电路面积的帮助下, 机器的连拍速度反而有所增加, 由过去的1秒4张进步到1秒5张。 但是还是不如自家的A6000,每秒11张的恐怖速度。 A7R2的相位侦测区域的范围, 大概占画面约80%左右, 够用了,但是也还是略微不如自家的A6000的几乎满屏。 若是以全画面进行泡泡追焦的话, A7R2的成功率其实还挺高的。 拍摄速度方面,A6000+24 1.8 也比A7R2+35 2.8来得快, 大概是个什么概念呢? A6000+24 1.8或者A6000+1650是可以抓拍满场疯跑的孩子, 但是A7R2+35 2.8就总是慢半拍。 目前对于疯跑的小孩, 能抓住的也就是NC两家旗舰、次旗舰的单反、M43和A6000了, 其他的机器还是不能胜任。 虽说不能胜任, 但是A7R2+35 2.8我觉得除了拍小孩,其他场景也够用了。 必须要特别说出来的是, 和A6000一样,A7R2在晚上室内的对焦速度非常慢。 基本上这时候的对焦,无论是A7R2还是A6000也就是以前NEX7的水平, 必须要来回拉一两次风箱才能对的上, 而且,拉风箱的速度还不快,是慢慢拉的那种感觉。 对于这种现象我觉得, 毕竟相位对焦和反差对焦是不一样的, 而且,SONY的cmos里面嵌入的对焦点有多厉害还不太好说。 暗光下,可能嵌入的对焦点就不工作了,或者工作效率极低, 我认为这才是A6000甚至A7R2造成暗光对焦缓慢的根本原因 第六章:白平衡 A7R2白平衡做了功能微调, 但却挺重要的, 因为白平衡调整的时候,可微调的幅度更细, A到B可采0.5级调整(29级), G到M可采0.25级调整(57级)。 这让进阶用户更容易调出适合自己的色彩调性。 第七章:分辨率 A7R2得益于4200万像素,以及去除低通滤镜, 成像的中间分辨率极高, 中央分辨率比D800明显高一个等级。 但是,由于短法兰距、大底和像素井的存在, 边缘成像需要分开来看, 第一种情况: 只要破坏了短法兰距,也就是说转接单反镜头的时候, A7R2的边缘成像是不错的,比D800好。 但是,转接单反镜头的话, 你不仅失去了A7R2的先进对焦功能,而且也丢失了体积优势, 人家SONY工程师使出了吃奶的劲缩小的体积, 被你一个转接环就抵消掉了。 第二种情况: 原口的长焦镜头, 因为入射光线倾斜度不大, 所以,此时A7R2的边缘成像是不错的,比D800好。 第三种情况: 原口的广角镜头, 因为入射光线倾斜度变大, 所以,此时A7R2的边缘成像是远不如中央成像的, 我觉得此时和D800比,可能是伯仲之间。 第八章:宽容度 我先问一个问题, 普通民用相机的CMOS,有比SONY宽容度更好的吗? 答案是:没有。 无论是佳能、松下、东芝、瑞萨,没有一家的民用CMOS比SONY的宽容度更好。 所以,我认为,机身的宽容度还是一个必须要特别关注的功能。 而且,此功能的重要性甚至可以排在第一位。 A7R2作为SONY现阶段的旗舰, 可以这么说,A7R2已经是现阶段最好的宽容度了, 为了出片,大概可以接受5档欠爆和2档过曝, 为了记录,大概可以接受7档欠爆和3档过曝。 第九章:镜头 SONY的E卡口经常被别家奚落的是镜头群可能还不如机身群来得多, 加上摄像机,仔细数数,可能还真这样, 即便不是这样,那也差不多了。 好在SONY这两年一直在拼命开发镜头 不谈副厂,现阶段原厂镜头有11个: 35 1.4 16-35 F4 24-70 F4 35 2.8 55 1.8 90 2.8 28-135 F4 70-200 F4 24-240 28-70 28 F2 绝大部分SONY的全副镜头相对于机身都显得太大太重, 接上A7R2后,整体系统的重心是在手外面的, 由于杠杆作用,大大降低了整体系统的握持手感。 A7R2独有的优良快门震动,也被这种不易握持的系统抵消掉了。 更加难以接受的是,单手手持机器的时候,手腕容易疲劳。 所有镜头里面能很好适应A7R2的镜头其实只有: 35 2.8 55 1.8 28 F2 这三个, 因为这三个镜头安装在机身上后, 整套系统的重心还在手心里面。 所以,其实我认为,现阶段的SONY还是缺镜头。 对于,专业用户,比如记者,缺少大三元; 对于,玩家,缺少轻量级的廉价1.8定焦群; 对于,老年玩家缺少高速打鸟头; 对于,不缺钱的极客,缺少1.4定焦群; 对于,旅游用户缺少24开头同时能达到100以上的小三元。 第十章:发热 对于一个照相机来说, 高强度使用后,A7R2的发热量很大, 怎么形容呢? 有点像出炉一段时间后的烤山芋。 我怀疑未来的SONY机器如果不增加体积加强散热, 会不会采用热管+风扇? 有些人说,外壳热了,代表机身内部会比较凉, 这对于被动散热的情况来说是不可能的, 首先,铜的导热系数很高,记得仅比银差, 被动散热的散热片或者外壳有多热内心就有多热, 而且内心只会比散热片更热,因为导热效率不会100%。 而a7r2还有个外壳,就算全铝外壳导热比铜还差点, 所以,内心不可能比手摸的更凉。 发热,很可能是机器噪点较大的根本原因, 但是,如果你要追求小体积,这个问题好像也是无解的。 好在已经快冬天了。 第十一章:吐槽 吐槽1:电池续航力有待加强 原厂搭配的是NP-FW50, 充饱电最多可拍340张静态照片, 如果用电子观景窗取景的话仅可拍290张, 4K摄像时电力消耗会更快。 电池续航力有待加强。 吐槽2:镜头群有待加强(见第九章) 吐槽3:卡口最好能再向左边移动几毫米就好了。 吐槽4:机身发热量有待减弱(见第十章) 第十二章:总结 我可以肯定地说, SONY的A7R2是现阶段最好的微单照相机, 我自己买了A7R2, 那是一种向科技进步的尊重, 以及向不断奋斗的SONY的尊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