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单时代 |A7R2是个什么怪物?

 hft读书无聊 2018-01-11


A7R2面世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

佳能最新产品也在不久前问世,

那么,我觉得在这个时候来写写A7R2也就合适了,

我个人认为SONYA7R2是现阶段最好的微单照相机,

今天不和其他产品比较,

因为,口水仗太多,

毕竟5D系列的机器在佳能那边还是当红辣子鸡,

真要对比的话,未来再说吧。

如果各位非要在这两个器材上做选择的话,

我的答案是:

看你的镜头群是哪家的,是哪家的选哪家的机身。

如果没有镜头群的负担,

那么,看你的拍摄题材,

主要拍人,选5D系列更好,

拍其他场景或者拍摄比较杂,那就选A7R2吧。
35mm全画幅感光器,可以轻松获得浅景深。

本文只是叙述A7R2的优点和缺点,以及特色功能。

本文涉及的器材是:

A7R2和35 2.8镜头。 

下面正文开始 

第一章:体积和重量

同样是全幅机器,在这里对比一下D800

第一张照片是上视图,可见,安装35 2.8的A7R2比D800明显来小,

第二张是正视图,可见,A7R2的正面投影也比D800来的小

毕竟人家是微单,体积上确实还是比较小巧的。

但是,全幅微单发展到现在第二代,

明显已经不是那么小,也不是那么轻了。

虽然,现在的二代全副微单仍然比全副单反来的小,来的轻,

但是,其实二者的差距没有那么的大。

只是,A7系列发展到现在也只能做到生活防水,

这个有点可惜,

毕竟作为旅游机器的话,

生活防水还是有点不够。

A7R2的机身侧面的握把比较肥大,

手感很好。

刻意设计在机身外侧的独立录影键,

也不容易被误触。

我觉得A7R2的外形设计的非常好。

唯一需要考虑的是,

卡口最好能再向左边移动几毫米就好了, 

第二章:电子前帘和静音快门

A7R2新增了电子前帘,

这个技术首先出现在A6000上,

电子式前帘可以让相机减少一次回弹所产生的震动,

同时原厂也特别针对后帘快门回弹时的机械结构做了减震,

A7R2整体的快门震动可说是微乎其微,

表现非常好。

A7R2的快门本身已经很轻微了,有点镜间快门的感觉。

但是,A7R2还提供了“静音快门”。

在用上“静音快门”后,机器的声音几乎到了没有的地步。

我认为应该是在这种功能下用了电子快门,机械帘幕只是慢慢地轻轻地打开。

如果常使用这个功能,还可以将这个功能放在快捷键上。

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无需进入菜单,就能使用这个功能。

还需要补充一点,理论上快门机震小,有利于降低安全快门。

对于A7R2的快门,我觉得是非常赞的设计。

虽然没有了“咔、咔、咔”的悦耳声音,但是实用。 

第三章:防抖

首次出现在A7II身上的五轴防手震这次也应用在A7R2身上,

这对A7R2来说是如虎添翼,

虽然这个防抖技术是阉割版的奥巴五轴防抖,

但在拍摄中也是确实有明显进步的。

高像素其中一个隐忧就是手震,

哪怕是很少的手震,往往也会被体现。

一般防抖的帮助其实非常有限,

因为只有两轴的补偿效果,

所以像是5D3、D810这机器,

一般来说除了开启防抖之外,

快门速度也要拉到安全值左右我才会放心。

A7R2的防抖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

两轴是倚赖镜头本身的OSS,

其它三轴是由机身提供辅助。

第二种:

如果当下搭配的是无防抖镜头的话,

或者是转接镜头的话,

那么就会完全依赖A7R2机身内建的三轴防抖。

实际体会是,A7R2的防抖不如EM5、EM1,

但是,A7R2的防抖也确实是现阶段全幅机器里面最好的了,

用原厂的OSS镜头的时候,明显比其他厂家的防抖来得好,

用35 2.8这类不带OSS的镜头的时候,防抖和其他厂家的防抖差不多。

第四章:眼控对焦

后来看了说明书我才知道SONY这个功能指的是“对焦到眼”而根本和“眼控对焦”一点关系都没有。

A7R2的“眼控对焦”或者“对焦到眼”与过去最大的差异就在于,

使用AF-C的时候也可以使用,

这个功能的好处是拍人像时不再需要手动选择对焦点,
a7r2的眼控对焦技术在光线足够的条件下,使人像摄影对焦达到既快又准确的程度。然而在光线不足的拍摄环境下,会第一时间选择画面中较亮的部分进行对焦,所以,在强背光的人物摄影环境下,眼控对焦基本失灵。

要对焦眼睛的话,

按着指定的快捷键然后相机的焦点就会自动追着眼睛跑,

虽然无法指定左右眼,

但是已经非常方便了,

相对于富士的“面部识别”,

SONY的这个功能更好,

主要是富士的“面部识别”和测光方式是绑定的,

而SONY的“眼控对焦”和测光方式是独立的。

相对于其他厂家的“面部识别”

SONY的这个功能更好,

因为其他厂家的“面部识别”只能认到脸,

而SONY的“眼控对焦”可以认到眼睛。

这对于全身人像或者带场景的人像来说基本没区别,

但是对于半身人像或者大头照来说,极为方便。

需要补充的是,

“眼控对焦”或者说“对焦到眼”的前提是机器要分辨出“脸”,

而什么样的形状是人脸,本身有一套数学模型,

而目前的人脸检测模型并不支持侧脸和俯视以及仰视,

或者说的更明白一点,那就是:

需要让机器感受到有脸、两个眼睛、鼻子、嘴巴等形状元素,

以及这些形状元素之间的距离关系和从属关系,

当他们满足某些特定的特征向量的时候,眼睛才可以被检测出来。

所以说,“眼控对焦”或者说“对焦到眼”并不是成功率100%,

当然这不是SONY的错。 

第五章:速度

连拍速度方面,

A7R2的像素虽然相比前一款机器提高了600万,

但在背照式感光元件、加大硅片电路面积的帮助下,

机器的连拍速度反而有所增加,

由过去的1秒4张进步到1秒5张。

但是还是不如自家的A6000,每秒11张的恐怖速度。

A7R2的相位侦测区域的范围,

大概占画面约80%左右,

够用了,但是也还是略微不如自家的A6000的几乎满屏。

若是以全画面进行泡泡追焦的话,

A7R2的成功率其实还挺高的。

拍摄速度方面,A6000+24 1.8 也比A7R2+35 2.8来得快,

大概是个什么概念呢?

A6000+24 1.8或者A6000+1650是可以抓拍满场疯跑的孩子,

但是A7R2+35 2.8就总是慢半拍。

目前对于疯跑的小孩,

能抓住的也就是NC两家旗舰、次旗舰的单反、M43和A6000了,

其他的机器还是不能胜任。

虽说不能胜任,

但是A7R2+35 2.8我觉得除了拍小孩,其他场景也够用了。

必须要特别说出来的是,

和A6000一样,A7R2在晚上室内的对焦速度非常慢。

基本上这时候的对焦,无论是A7R2还是A6000也就是以前NEX7的水平,

必须要来回拉一两次风箱才能对的上,

而且,拉风箱的速度还不快,是慢慢拉的那种感觉。

对于这种现象我觉得,

毕竟相位对焦和反差对焦是不一样的,

而且,SONY的cmos里面嵌入的对焦点有多厉害还不太好说。

暗光下,可能嵌入的对焦点就不工作了,或者工作效率极低,

我认为这才是A6000甚至A7R2造成暗光对焦缓慢的根本原因

第六章:白平衡

A7R2白平衡做了功能微调,

但却挺重要的,

因为白平衡调整的时候,可微调的幅度更细,

A到B可采0.5级调整(29级),

G到M可采0.25级调整(57级)。

这让进阶用户更容易调出适合自己的色彩调性。

第七章:分辨率

A7R2得益于4200万像素,以及去除低通滤镜,

成像的中间分辨率极高,

中央分辨率比D800明显高一个等级。

但是,由于短法兰距、大底和像素井的存在,

边缘成像需要分开来看,

第一种情况:

只要破坏了短法兰距,也就是说转接单反镜头的时候,

A7R2的边缘成像是不错的,比D800好。

但是,转接单反镜头的话,

你不仅失去了A7R2的先进对焦功能,而且也丢失了体积优势,

人家SONY工程师使出了吃奶的劲缩小的体积,

被你一个转接环就抵消掉了。

第二种情况:

原口的长焦镜头,

因为入射光线倾斜度不大,

所以,此时A7R2的边缘成像是不错的,比D800好。

第三种情况:

原口的广角镜头,

因为入射光线倾斜度变大,

所以,此时A7R2的边缘成像是远不如中央成像的,

我觉得此时和D800比,可能是伯仲之间。

第八章:宽容度

我先问一个问题,

普通民用相机的CMOS,有比SONY宽容度更好的吗?

答案是:没有。

无论是佳能、松下、东芝、瑞萨,没有一家的民用CMOS比SONY的宽容度更好。

所以,我认为,机身的宽容度还是一个必须要特别关注的功能。

而且,此功能的重要性甚至可以排在第一位。

A7R2作为SONY现阶段的旗舰,

可以这么说,A7R2已经是现阶段最好的宽容度了,

为了出片,大概可以接受5档欠爆和2档过曝,

为了记录,大概可以接受7档欠爆和3档过曝。

第九章:镜头

SONY的E卡口经常被别家奚落的是镜头群可能还不如机身群来得多,

加上摄像机,仔细数数,可能还真这样,

即便不是这样,那也差不多了。

好在SONY这两年一直在拼命开发镜头

不谈副厂,现阶段原厂镜头有11个:

35 1.4

16-35 F4

24-70 F4

35 2.8

55 1.8

90 2.8

28-135 F4

70-200 F4

24-240

28-70

28 F2

绝大部分SONY的全副镜头相对于机身都显得太大太重,

接上A7R2后,整体系统的重心是在手外面的,

由于杠杆作用,大大降低了整体系统的握持手感。

A7R2独有的优良快门震动,也被这种不易握持的系统抵消掉了。

更加难以接受的是,单手手持机器的时候,手腕容易疲劳。

所有镜头里面能很好适应A7R2的镜头其实只有:

35 2.8

55 1.8

28 F2 这三个,

因为这三个镜头安装在机身上后,

整套系统的重心还在手心里面。

所以,其实我认为,现阶段的SONY还是缺镜头。

对于,专业用户,比如记者,缺少大三元;

对于,玩家,缺少轻量级的廉价1.8定焦群;

对于,老年玩家缺少高速打鸟头;

对于,不缺钱的极客,缺少1.4定焦群;

对于,旅游用户缺少24开头同时能达到100以上的小三元。

第十章:发热

对于一个照相机来说,

高强度使用后,A7R2的发热量很大,

怎么形容呢?

有点像出炉一段时间后的烤山芋。

我怀疑未来的SONY机器如果不增加体积加强散热,

会不会采用热管+风扇?

有些人说,外壳热了,代表机身内部会比较凉,

这对于被动散热的情况来说是不可能的,

首先,铜的导热系数很高,记得仅比银差,

被动散热的散热片或者外壳有多热内心就有多热,

而且内心只会比散热片更热,因为导热效率不会100%。

而a7r2还有个外壳,就算全铝外壳导热比铜还差点,

所以,内心不可能比手摸的更凉。

发热,很可能是机器噪点较大的根本原因,

但是,如果你要追求小体积,这个问题好像也是无解的。

好在已经快冬天了。

第十一章:吐槽

吐槽1:电池续航力有待加强

原厂搭配的是NP-FW50,

充饱电最多可拍340张静态照片,

如果用电子观景窗取景的话仅可拍290张,

4K摄像时电力消耗会更快。

电池续航力有待加强。

吐槽2:镜头群有待加强(见第章)

吐槽3:卡口最好能再向左边移动几毫米就好了。

吐槽4:机身发热量有待减弱(见第章)

第十二章:总结

我可以肯定地说,

SONY的A7R2是现阶段最好的微单照相机,

我自己买了A7R2,

那是一种向科技进步的尊重,

以及向不断奋斗的SONY的尊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