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政声春秋——王珍纪念文集(连载三十一)编辑:李艳荣 | 发布时间:2017-12-30 | 来源:黄河新闻网忻州频道![]() 无尽的乡情 永远的怀念 ——王珍同志的家乡情 下西岗村党支部、村委会 (执笔:王四虎) (一) 1931年10月7日,王珍同志出生于原平南白乡下西岗村。 这是一个只有80多户、300多口人的小山村,地处原平东南部丘陵地区,十年九旱,交通不便,却因盛产梨、果、枣,很早就与外界建立了贸易联系,也使村里人过着相对殷实的生活。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区政府所在地,也是八路军军粮转运站,从原平、定襄运往五台、河北等抗日前线的军粮,都要经过下西岗村转运。1940年12月21日,盘踞在坦庄据点的日军抓获了几个运粮的民夫,从他们口中获悉下西岗村是抗日根据地的运粮站,便带兵闯入下西岗村,强令该村3天内给敌人交粮7000斤,并扬言,逾期不交,烧杀全村。凶残的日寇并没有使英勇的下西岗人民屈服,三天后,下西岗人没有交出一粒粮食。12月25日,坦庄、上庄、季庄等据点日伪军,出动300余人,用极其卑劣的手段,在人们熟睡的黎明时分,突然包围了整个村子。挨家挨户进行搜查抢掠。那是一个流血的日子,几乎每一户都是被野蛮、残暴的敲门声和毫无人性的强抢与掠夺中惊醒,每一户都遭到了血洗般的抢劫和烧杀!一时间,枪声大作,哭声震天,全村有二十九个半人(含一名残疾人)被日寇枪杀,每一户所有值钱的东西都被抢了个精光。天放亮后,全村的男女老少全部被抓到村子中间蓄水用的大塘中,四周架设起机枪,荷枪实弹的日本鬼子和伪军里气势汹汹地逼迫善良的百姓交出给八路军的军粮、交出共产党员和他们的负责人。在遭到长时间沉默的抵抗后,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下令要一个不剩地枪杀全部村民。后来,在翻译的劝说下,鬼子虽然放弃了灭杀全村的暴行,但还是残暴地抢走了村里所有能带走的东西,随后放火焚烧了全村的房屋。 和美的小山村顷刻间变成了人间地狱!那是怎样的暴行啊,全村几乎是家家披麻,户户戴孝。大火将整个村子烧了整整3天3夜。日本鬼子从下西岗抢掠了68头大牲畜、500余只猪、羊、鸡,烧毁房屋650余间! 勤劳的下西岗人几百年建起的精美的村子被彻底烧毁了,在依然散发着焦糊味的废墟和瓦砾中,坚强的下西岗人,强忍着巨大的悲痛,掩埋了自己的亲人,以巨大的勇气继续投入到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的抗日战争中。 王珍同志的父亲王喜庆,早年曾走“口外”,在右玉的杀虎口有一份不错的职业,为躲避战火、躲避日本侵略者的欺凌,便携妻带子回到了下西岗。由于王喜庆见识广、有文化,正义感强,回到村里不久,就当上了八路军军粮转运的会计。然而,令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一心躲避日寇欺凌的他,在日本鬼子血洗下西岗的当天,就被凶残的日寇残暴地枪杀在自家的院子里!那一年,王珍只有9岁,母亲李春风也才29岁。 在乡亲的帮助下,掩埋好亲人的遗体,擦干痛失亲人的泪水,年轻而刚毅的母亲带着他和只有12岁的姐姐开始了艰难的生活。深明大义的母亲从小就教育他要永远铭记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的家仇国恨,要永远坚定地跟着共产党走。那时,尽管生活异常艰辛,母亲还是不让他为生活分心,坚持把他送进村里的小学,后又到清水沟学校读完初小。王珍没有让母亲失望,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还当上了儿童团长,查路条,抓汉奸。由于表现突出,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14岁的王珍同志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当时崞县八区、九区年龄最小的共产党员。随后,崞县县委专门给村里下了一个参军的名额,指名征召王珍入伍。后因工作需要,王珍又被留在崞县八区参加工作,从此正式离开家乡,走上革命道路。
(二) 虽然很早就离开了家乡,但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官做到多大,他都割舍不下那份沉重的乡情,都忘不了家乡的养育之恩,一直和村里的父老乡亲保持着联系。村里人也一直把他视为村里的骄傲和亲人,谁家有人病了,会去找他帮忙联系医生、联系医院;谁家要盖房了,会去找他帮忙购买材料;谁家要娶媳妇、嫁姑娘了,也要找他帮助购买大件聘礼或嫁妆。 下西岗沟壑纵横,十年九旱,人畜吃水困难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村里有一口二三百米深的“深井”,打一次水,要四五个人合力才能完成。帮助父老乡亲解决“吃水难”,一直是盘绕在王珍心中的“结”。1985年,国家有关政策一出台,他就联系地区水利设计院等部门,争取了立项,接着又多次陪同技术人员回到村里实地勘察。然而,由于村里的地质构造太特殊,历时11个月的勘察、钻探竟成了无用功:第一眼井没打成!他们并没有放弃。紧接着,水利部门的技术人员又重新选址,重新勘探,在人们企盼的眼光中,终于打成了下西岗村有史以来的第一眼机钻深井。那一年,是王珍同志回家乡次数最多的一年。每次回来,他都要到深井边看看,他对村干部说,光有水吃还不行,还要让乡亲们吃得方便,吃的卫生。随后,他又联系相关部门,架设了专门的输电线路,修建了水塔。从此,下西岗吃水困难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地积极性,但“同川”的老品种水果质次价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虽然有多年的水果树栽培经验,但苦于难以引进新品种,始终迈不开调整品种结构的步伐。当时王珍已调任晋中工作,为帮助家乡人民引进新品种果树,他带着村干部,专程到祁县、太谷、文水三个地方考察,在当时树苗紧缺的情况下,给村里引进优质苹果树苗150亩。而今,当年引进的果树正是盛果期,已成为家乡父老乡亲增加收入的一项来源。
(三)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王珍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家乡的发展和建设中去。他回家乡的次数更多了,和乡亲们的交流也更多了。村里祖祖辈辈靠土地和梨果树为生,挣钱不易,致富无门。为了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经王珍多方奔波,1996年,忻州市乡镇企业局投资在村里建起了手工砖厂。下西岗因此而有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乡镇企业,不仅解决了村里一部分剩余劳力的出路问题,增加了这部分村民的收入,还大大加快了村里房屋建筑材料由土坯为主向砖混结构转变的步伐。 不辞辛劳,无怨无悔,急家乡所急,想乡亲们所想,是王珍赢得乡亲们尊敬和爱戴的重要原因。前些年,随着村里青壮年的流失,村里的老弱病残再次为吃水犯愁了。由于机井和水塔都在村外,经常拉水就成了他们难以克服的困难。王珍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当时,已经年逾七旬的他,不顾自己患有心脏病的身体,跑忻州,跑原平,跑设计和施工单位,于2003年完成了从深井到村里输水主管道铺设,为全部村民自来水入户解决了主管道,从此,家家户户用上了方便卫生的自来水。 2007年冬天,村里的深井变压器被盗,直接影响到全村家家户户的吃水,村民们焦急万分。怎么办?万般无奈下,村里人唯一能想到的就是由全村人集资购买变压器。然而,下西岗毕竟是一个穷村,集资购买变压器对每一户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王珍同志得知情况后,向村干部表态,无论如何不能因吃水再加重乡亲们的负担!此后的一段日子里,他又是抱着病体,亲自登门,向有关部门陈述下西岗村的困难,陈述变压器在全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他一心为民的精神感动了他所见到的每一个人,他浓郁的乡情也温暖了每一个人。很快电业部门便帮助村里解决了变压器,解决了村民的吃水之急。在重新安装变压器的过程中,王珍同志看到,深井已经为村里服务了30年,深井泵、水管、电缆等设备均已老旧坏损。于是,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奔波,2010年,在他年近八旬的时候,完成了对村里供水系统包括水管、水泵、电缆线所有配套设备的更新。 下西岗村是典型的丘陵地貌,土质松软,进村的道路又是坡陡弯急,每遇大雨便受到严重冲毁,可以说是年年修路年年冲,年年修补年年毁,影响着本村及周边村民的交通出行。2008年,在王珍同志的努力下,下西岗村的道路建设被列入村村通重点工程,相关部门为村里硬化350米公路,配套排水渠860米工程,彻底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 王珍同志深知,彻底改变农村的落后状况,教育是根本,没有教育的发展,就不会有农村经济社会的新生。在下西岗及周边村,教育基础设施落后,教学质量低下,已成为多少年来人们企盼解决而又无法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的难题。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一直是挂在嘴上的口号,村里甚至无法为孩子们提供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2009年,经王珍的多方奔走,教育部门落实了需要的资金,为村里新盖了崭新的教室,终结了村里利用旧寺庙办学校的历史。 改善人居环境,创建卫生文明村,既是他对村干部的要求,也是他自己着力的目标。在他的努力促成下,林业、绿化部门对下西岗村容绿化给予了大力支持,仅2010年,村里在村内外和道路两旁栽种的各种树木就有2400余株,昔日光秃秃的村子开始掩映在苍翠的绿色中,既让人赏心悦目,也预示了下西岗孕育的希望和生机。 王珍同志虽然走了,但他为家乡所办的那一件件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现状的实事,他对家乡所表现出的拳拳赤子情怀,他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所作出的一切努力,他一味付出不求任何回报的高尚情操,却永远地留在了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永远地留在了父老乡亲的记忆里,留在老人对孩子们的讲述中。 这是穿越时空的历史传承,更是一个村庄骄傲与前行的标杆。 王珍同志,您是下西岗村的好儿子,我们永远怀念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