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悦读】政声春秋

 黑老赵 2018-01-11

编辑:李艳荣  |  发布时间:2017-12-22   |  来源:黄河新闻网忻州频道

接待外地工作的老同志回家乡参观指导工作(左二为赵瑞,右二为王珍)

忻州人民的好书记——王珍

李谦和

  2012年7月13日,曾先后担任中共忻州(县级,现改称忻府区)市委书记、中共忻州地委委员、忻州行署常务副专员、中共晋中地委委员、晋中行署常务副专员、山西省经济咨询委员会顾问的离休干部王珍同志在忻州家中去世,享年82岁。

  王珍同志逝世后,晋中市委、市政府和忻州市委、市政府共同为他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来自北京、河北、内蒙古、上海和我省太原、晋中、长治、阳泉和忻州的千余名干部群众以各自的方式表达了对王珍的哀思。王珍,这位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以他的勤政廉治,爱民务实,赢得了忻州人民群众的尊敬与爱戴。他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死重如泰山。

(一)

  1963年6月,王珍从忻县地委办公室调到忻县县委办公室,任办公室副主任,当时,年仅32岁的他也许并没有意识到,就在他踏进县委大门的那一刻起,他便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全部融入了他所热爱的忻州大地。

  王珍,1931年10月出生在山西省崞县(现原平市、县级)南白乡下西岗村的一个中农家庭。他懂事之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奋起抗日的年代。下西岗村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老区,担负着为八路军筹备和运送军粮的任务。从小耳濡目染,使他早早就立下走革命道路的志向。1941年,残暴的日寇因未能从下西岗村抢到粮食,便对这个小村子实施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村里所有值钱的东西被抢光了,大火烧光了村里所有的房屋,王珍的父亲和28名村民被杀害!掩埋了父亲的遗体,擦干悲伤的眼泪,深明大义的母亲教育只有9岁的王珍“牢记国恨家仇,坚定跟共产党走革命道路。”王珍没让母亲和乡亲们失望,1945年,还在当地高级小学中读书的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了学校的学生会主席,党支部副书记。高小毕业后,组织上特召王珍入伍后因工作需要留在崞县八区团委工作,任宣传部副部长。期间,他被选送到延安中央党校进修一年,使他的文化知识、理论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1951年,他担任共青团崞县委员会宣传部长。1953年,他被调到忻县团地委工作,任秘书。1956年至1961年,他先后在忻县地委党校、晋北地委党校工作,任党支部书记,从事管理和培训党的基层干部的工作。1961年,忻县地区与雁北地区分治,王珍被调入忻县地委办公室担任秘书,在同龄的干部中,王珍是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

  1967年2月,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开始席卷忻县,作为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的王珍被剥夺了工作的权利,直到1971年4月,王珍担任了《忻县通讯》的总编辑。这是王珍被停止工作四年后重新工作的第一个职务。

(二)

  《忻州通讯》是周报,四开四版,它的任务是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道广大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作为总编,王珍的担子不可谓不重。

  他领导报社的编辑记者们,认真学习和领会党中央国务院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忻县通风》很快就受到干部群众的欢迎,由周刊变成了周双刊,成为县委、县革委指导全县工作的有力武器。

  1972年4月,山西省委出台县级一律不许办报的政策,《忻县通讯》停刊。王珍和报社的同志们被安排在忻县革命委员会下设的生产组办公室工作,王珍被任命为生产组办公室副主任。当时忻县的政权建制是县革委会下设四大组,分别是政工组、生产组、办事组、保卫组,用以行使原县委县人委下属的各部门的职能。

  1973年,王珍被提拔为生产组副组长。当年8月,忻县撤销四大组建制,恢复县委和县革委建制。王珍担任县委常委、县革委副主任。

  1975年时,忻县的28个公社共分成6个片。西部山区的7个公社叫成山区片,南部丘陵地区的5个公社叫成丘陵片。平川16个公社被分成4个片:分别称城关片、解原片、播明片、奇村片。县委书记包城关片、县革委主任包解原片、王珍包播明片。播明片包括5个公社(播明、高城、东楼、北义井、曹张),各片中耕地面积最多,是忻县的最主要的产粮区。王珍蹲点的村是播明镇的前播明大队。王珍包的播明片里,把干部群众动员组织起来,大搞农田的大平大整和水利设施的配套使用工作。1975年冬至1976年春,播明镇的一万亩土地得到了平整,全县在播明镇召开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直到现在,人们都称赞当时的“万亩方”平田整地工作真正抓在了学大寨的点子上,为农民群众造了福。

  1980年春,原籍忻县野峪公社北堡村人、时任国务院农业部长的霍士廉来山西调查研究。他回到忻县,听取地县领导的工作汇报,与家乡的父老乡亲促膝相谈。通过那次调查活动,霍士廉发现,不善言辞的王珍是一位堪当全局的人才。同年10月霍士廉同志调任山西省委第一书记。1981年3月,中国共产党忻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出新的忻县委员会。在新的忻县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王珍当选新的县委副书记。

  作为分管干部工作的副书记王珍大胆向县委、地委推荐了那些工作政绩突出的优秀干部,供县委、地委研究任命。往后的实践证明,那些同志走上新的领导岗位后,都很称职,在各自的工作中又都做出了骄人的成绩。比如孙忠旺。孙忠旺是1941年出生,1959年9月从省体育学院中专部毕业,曾获过全省第三名的乒乓球选手。1972年从东街大队党支部书记任上被纳新,进入忻县体委。从1976年7月起就担任体委副主任。1979年3月原体委主任调走后,体委主任一职由县委常委、县革委副主任陈忠祥兼任,日常工作则由孙忠旺主持。孙忠旺热爱体育事业,又有体育专业知识,他在以副主任身份主持工作的三年中,忻县的体育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1980年体委组建了填补中国空白的女子柔道队,由杨安城副主任担任教练。1981年9月9日至12日,忻县体委经国家体委批准承办了有四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自治区、陕西省)一院(西安体育学院)一县(忻县)6个代表队参加的全国第一届女子柔道邀请赛。这是县级体委承办全国性体育比赛的破天荒之例。在这次比赛中,忻县队获得团体第一名,两个个人第二名的优异成绩。闭幕时县委全体常委接见了全体运动员,并在县政府小饭厅举办小宴招待运动员和体委的全体工作人员。1982年1月11日,美国“猫头鹰俱乐部”柔道教练吴允在报纸上看到山西忻县举办了全国女子柔道邀请赛并成绩很好的报道,专程来忻访问,观摩并共同交流训练。县委领导接见并与吴允合影留念。吴允曾提出邀请领导与队员们去美访问交流。后因它故未能成行。同年4月到7月,国家体委在西安体育学院举办全国第一届青年柔道训练,忻县的薄芳娣、杜改花、练仙桃、焦银花四个女队员被邀参加。孙忠旺在以副主任主持工作的忻县体委所作出的突出成绩表明,他是一位好干部。于是王珍向县委推荐提拔,于1982年9月,任命孙忠旺为忻县体委主任。之后体委的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李梦华亲临忻县对女子柔道队作了勉励讲话。1983年1月杨安城、薄芳娣代表国家赴日本访问考察。女子柔道队成为忻县体育史上一道十分亮丽的风景。孙忠旺挖掘忻县的传统摔跤资源,举办了多届跤王争霸赛,群众欢迎,各大媒体都争相报道。孙忠旺又倡导树立起崔氏摔跤世家典型,带动全县的摔跤运动。1983年忻县体委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出席了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第五届全运会,接受了由万里副总理亲自颁发的银屯奖,奖杯存放于县政府。1984年1月孙忠旺被调到忻州地区任了测绘处副处长。但他的心仍挂记体育事业,退休后他又组建摔跤协会,又做出了很多成绩。

(三)

  1983年9月,忻县撤县改市,原忻县改为忻州市(县级),原忻县地区也随之改称忻州地区。山西省委决定调整忻州市领导班子成员,王珍被任命为市委书记。

  忻州市人口40多万,又是忻州地委、行署机关的所在地,作为市委书记,王珍的担子不轻。上任伊始,便显露出他的工作风格和工作特色。

  ——忻州市委向在忻工作过的老干部发函联系,恳请他们为家乡的振兴出谋献策。为了使他们能及时了解忻州家乡的情况,市委指示每周一刊的《忻州市报》每期都寄给他们。市委的这种举动,使外地老干部们十分感动,他们纷纷来电来函,一方面感谢家乡没有忘记他们,再一方面他们对家乡的建设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建议。比如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忻县县委书记的郭高岚同志,收到市委的征求意见函后,于1983年12月25日给了市委市政府领导一封长信,畅述了他关于忻州市建设方面的一些意见。这封信长达6000余字,分了5个部分:(一)要制订一个建设的蓝图;(二)城市建设方面的一些意见;(三)农业建设方面的一些意见;(四)狠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一些意见;(五)要把计划生育当做一项战略任务来抓。这封信在1984年1月19日的《忻州市报》上全文发表,还加了长达二百多字的编者按。郭高岚同志这封信的内容就是在30年后的今天读来,也毫无过时之感。

  ——王珍在处理日常的领导工作的同时,还与省里的理论专家们交朋友,共同研究忻州的现实,寻求忻州发展的思路。1984年他与市长王海、省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张捷夫三个共同调查研究了忻州市的家庭工厂发展情况,撰写了题为《实现乡村工业化的一支重要力量》的论文,洋洋8000余言。该文1984年8月27日在《忻州市报》上全文刊出。对方兴未艾的忻州市的家庭工厂的发展产生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王珍深知新闻宣传的重要作用,为了能把忻州市的实际情况及时报道出去,鼓舞群众,忻州市委一方面设立了专门的市委通讯组,负责与上级新闻媒体联系,把记者请到忻州来采访;一方面在全市范围内招聘了50名合同制新闻通讯员,分配到市直各单位和各公社,专职从事新闻报道工作。那年上级报刊采用的忻州市的稿件,比往年大量增加。

  ——忻州市虽然由县改市,但当时的忻州市,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仍是全市的支柱产业。为了进一步利用科学种田,县里从省里请来专家进行土壤测量,发现忻州市的土壤中缺磷严重,于是在全市农村开展了大力推广磷肥的工作。牧业方面,开始发展养殖奶牛,一度时期忻州曹张乡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奶牛交易市场。林果业方面,从外地引进各种优良品种,又在城乡各处开展了四季绿化,有力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王珍担任市委书记以后,全市正常的工作都比往年有了根本的改观。忻州市农村以家庭为核算单位的大包干体制到1981年底才只有3个,占全市农村核算单位总数的0.3%;到1982年底也才只有465多个。1983年9月,以王珍为书记的新的市委市政府班子组建后,立即在全市大力推动以户承包体制的落实。王珍每天坐着小吉普颠簸,天一亮就出发下乡,晚上10来点才回来。全市的30个公社、办事处,他一个不落地跑遍。每到一处,他不仅要听乡干部村干部的汇报,还常常与普通的农民们交谈,向他们了解大包干的落实情况。到1983年底,全市以家庭为核算单位的大包干体制达到1083个,占全市农村核算单位总数的98.9%。得到家庭大包干权的农户达到91957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96.2%。1984年1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1983年度先进集体劳动模范暨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市长王海在报告中总结了全市1983年所取得的成绩,提出1984年的各业奋斗目标。会议表彰了先进,还通过了全体代表向全市人民发出的《倡议书》,这次会议较之往年的鲜亮之点是,邀请忻州地区农牧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连先明和原平农校讲师宫秉礼到会讲授了科学种田的有关知识。2月中旬,在市级机关春节团拜会上,王珍书记公开讲了当年要办好的十件事,希望广大干部群众对市委市政府的工作给予支持,也给以监督。这十件事是:(一)要在经济建设上翻两番,力争农业总产突破4亿大关;人均分配收入要力争达到450元。农业总产值要突破2亿元。全市工业要保证完成“773”;财政收入要达到2千万元。人口净增率要降到6‰以下。(二)要使精神文明建设有大的进展。文明村、文明单位在新的一年里要达到1/4以上。(三)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国家要拿出2千万元的资金用于发展各种经营,发展加工业,发展商品生产。要加强扶持那些人均收入低于150元的贫困村。要开始规划和建设8个小集镇。(四)要安排好城镇待业青年和农村剩余劳力。将现有的1000名待业青年全部安排进企事业单位,先当临时工。(五)每个社队都要办好敬老院,平川大队以村建,山区、丘陵以公社以社联办或几村联办。(六)要进一步落实好政策,凡是在四清、文革中处理错的案件以及知识分子和其他方面的政策都要一个一个地全部落实。信访的积案也要尽快处理完毕。(七)要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平川要新建改建学校61所,山区丘陵要将一半的学校全部改建新建。另一半明年改建新建。(八)加强丘陵山区建设。新修道路120公里,新通电40公里。(九)城市建设要有个大变化。一是改建城里7条街道,二是搞城市绿化,植树20万株,建设花街一条,试办体育街一条。三是建设文化设施、幼儿园、老干部宿舍、科技人员宿舍、教职工宿舍15000平方米至20000平方米,使没有宿舍的职工在近年内全部得到安排。(十)要把绿化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石岭关一带,区市机关干部、职工栽10000株树;全市所有道路都要绿化;平原绿化达标单位要增至51个大队。小流域植树突破5万亩。2月下旬,中央1984年的一号文件传达下来以后,忻州市召开发展商品生产座谈会,王珍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继续放宽政策,是贯彻党中央一号文件的关键。他从关于鼓励农民向土地投资,关于建设小集镇,关于建设山庄窝铺,关于推销积压产品和关于鼓励发明创造和引进技术人才这五个方面讲了市委放宽政策的二十条意见。3月初,忻州市又召开贯彻地委三干会议精神的工作会,王珍书记讲话中指出,地委三干会要求,当前要迅速掀起宣传、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热潮,要选准突破口,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放开手脚带领广大农民致富。他要求各级干部要把发现和培养致富典型,作为发展商品生产的突破口。3月下旬,市委、市政府又召开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积极分子大会。王珍书记作了题为《抓好中央一号文件落实工作大力振兴我市农村经济》的长篇报告。他指出,要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统一思想,亲自动手,从思想、政策、科学技术和措施这四个方面认真狠抓落实。所谓思想落实,就是要牢固确立起致富的思想,发展商品生产的思想,改革的思想和经济起飞的思想。政策落实就是要把中央一号文件确定的政策和市委提出的二十条意见落实到千家万户,特别要注意落实鼓励“能人”的政策。科学技术落实就是要用科学技术、科学知识武装广大农民群众。措施落实,就是对各种生产计划都要制订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实现措施。他特别强调干部要端正工作作风,纠正以权谋私的不正之风,克服官僚主义,深入到一线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当好带领农民群众致富的好领班。

  王珍在忻州市委书记任上工作了仅仅一年,到1984年的9月他便被调任中共忻州地委委员、行署副专员。但他在任书记期间对忻州市的干部队伍的建设给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珍尊重老干部,原县委副书记宋保良德高望重,1983年因年龄问题不再担任副书记,当了市委顾问。王珍亲自登门,请他负责全市的信访工作。王珍深谙党要管党的原则,作书记,他把对党员干部的管理一以贯之地融化在对各项工作的完成过程之中,在工作中观察考验他们的党性,为他们提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的条件。山西省委党校理论科班毕业的岳晏昭,在县委农工部写材料多年,写的材料很好。1983年9月,王珍征得他本人的同意,将他安排到全市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奇村公社当了书记。可是岳晏昭知识分子气太重,与农民群众打交道不是得心应手。1984年,王珍到奇村视察工作,岳晏昭的汇报他不满意,当场便给以严厉的批评,岳晏昭因辜负领导信任,惭愧得流下了眼泪,后来,岳晏昭被调离奇村公社,担任县委科干局的局长。王珍在工作中严格要求干部,但在生活上也很关心干部,原则问题上不迁就干部,但在大是大非上却能保护干部。当时国家每年给忻州市的农转非指标仅有四五十个。有的干部的妻子是农村户口,干部本人忙于工作,顾不得家庭的困难,王珍了解到这种情况后,不等干部开口,就安排有关部门给他们的家属解决农转非指标,使他们深受感动,在自己的工作中更加勤奋努力。西张公社的党委书记乔计林,多年在公社工作,是一位能吃苦,肯卖力,真心为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着想的好干部,可是他对信访工作的重要性却认识不足。有一起农民的上访案件,他置若罔闻,市信访局的同志亲自去公社找他,希望他给以重视并解决,他仍然满不在乎,甚至还动手推搡市里的信访干部。王珍书记得知这一情况后,要对乔计林进行处理,有的领导提出,乔计林是个好干部,批评批评行了,但王珍认为,不管任何人,功是功,过是过,功不能抵过,有过就必须问责。特别是信访。信访工作是党联系群众的一个重要途径,不重视信访工作,是不关心群众生活的原则问题,作为公社书记,是不可迁就的错误。最终乔计林还是受了纪律处分。但是,王珍心中也承认乔计林确实是一位实干工作的好干部,愿意他能继续发挥作用。乔计林处分期满后,王珍已调到地委,他还与继任的领导打招呼,希望恢复乔计林的职务,乔计林被安排当了东楼公社的书记。王珍作为书记对待干部,没有一件事是因为个人恩怨,都是因为工作,都是为了有利于忻州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1984年5月30日,王珍因左腿骨折住进了医院。在近百天的治疗中,王珍没有停止工作。他的病房成了他的办公室。听取汇报,安排任务,每天他都工作到深夜。在他的身上,人们能够发现焦裕禄同志的影子,称他是忻州人民的好书记,毫不为过。

  纵观王珍在忻州市20多年的工作经历,可以看出这样一条规律,每当上级的政策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时候,王珍就被重用;功利主义抬头时,王珍就被冷落。这是历史的巧合吗?不是。这种现象表明,革命老区农民家庭出身的王珍的心与人民群众的心是相连的,命运是相同的。他的使命就是来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忠实服务的,他做到了,做得很好。人民群众怎能不敬重他,不怀念他呢!

(四)

  王珍在忻州市委书记任上的政绩,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赞誉,也得到省委的认可,1984年9月,王珍被调往忻州地区,担任了地委委员、行署常务副专员。基于当时的改革发展实际,他倡导发展忻州市第三产业作为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地委两次就忻州市发展第三产业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行署向各县(市)批转了忻州市政府发展第三产业的六条规定。1985年5月17日,在地委召开的地直各部委局室和驻忻各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会议上,王珍代表地委行署发表了题为《广泛吸引农民进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讲话。王珍在讲话中引用大量的详实的调查材料肯定了发展第三产业对于促进忻州市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对各单位支持帮助农民进城,发展第三产业的具体要求。王珍一直以工作作风强硬闻名于干部群众中,他要求做的事,各级干部都不敢敷衍塞责。5月17日会后,各单位迅速贯彻落实王珍讲话精神,忻州市区的第三产业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好势头。1985年8月27日,王珍又代表地委行署在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电话会议上发表讲话,传达了山西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的基本精神,阐述了实现社会治安根本好转的重大意义。根据忻州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各县市如何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会后,各县市认真贯彻王珍讲话的精神,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特别是忻州市,经过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的局面明显好转。有些同志认为。王珍在地委行署工作,给忻州市吃偏饭,其实所谓吃偏饭,只不过是要求忻州市在各方面都要为各兄弟县做出榜样而已。为此,忻州市的干部群众付出的辛苦更大,心血更多。

  1985年12月,王珍调任晋中地委委员、行署副专员。那年王珍已55岁,他只身去了晋中。在晋中工作的七年中,他连组织上分配给他的住房都没有要,一直住在办公室。

  在晋中地区,王珍仍然坚持在忻州工作时的那种认真而强硬的作风。七年中,他的足迹跑遍全区的所有县市,为了解和掌握第一手的情况,他每到一县调查研究,都是一竿子扎到底,深入到基层的单位听取汇报,观察实际情况。他蹲点的左权县是革命老区,原叫辽县,抗日时期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牺牲于此,为纪念他,更名为左权县。王珍非常关心左权山区孩子们的受教育情况,他不顾自己年纪已大,左腿曾经骨折的身体状况,常常翻山越岭步行到山区小学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祁县,文化底蕴深厚,文明程度高,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得有基础。王珍分管卫生工作,1988年8月,他到祁县一天内连续跑了5个乡镇、8个村。每到一村,都要深入到农民院中,具体检查督促农村的防疫、改厕、灭鼠工作。走到哪里,他都要与农民亲切相谈,宣传改厕、灭鼠的好处。由于工作成绩突出,祁县连续五年被省爱卫会评为“卫生红旗县城”,三次评为“卫生红旗县”,1990年被评为“国家级卫生红旗县”。王珍在晋中分管的工作,很多都成为全省甚至全国的先进,受到国家计生委、国家教委、财政部、国家计委、劳动部、山西省委、省政府、省教委、省总工会、省体委的表彰和奖励。

  王珍在晋中工作的七年中,除了繁忙的日常工作外,还亲自撰写各类工作研究文章。他写的《关于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建设》、《农村卫生工作体制改革》、《勤工俭学之路越走越宽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发展山区教育的关键是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培训步伐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关于全区农村卫生工作的思考》等,有的在省级刊物发表,有的在国家级刊物发表。他把为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服务的心血,不仅挥洒在具体的领导工作中,而且倾注于文字间,使之传播于更大的空间。如果说忻州是王珍的第二故乡,七年后的晋中便成了王珍的第三故乡。他爱上了晋中,晋中的干部群众也爱戴他。

  1992年王珍离开领导岗位后,又担任了一年的山西省经济咨询委员会顾问。离休,住回了忻州。离开工作岗位,肩上的担子轻了,他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上。1999年,针对当时忻州发展有线电视缺乏资金的情况,他从晋中引进资金150万元,帮助忻州建立了有线电视网,之后他继续努力协调各方,顺利推进了忻州有线电视数字化的整体平移。他多谋断,进言献策,为忻州广播电视综合网络有限公司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做出了积极贡献,让忻州人民群众千家万户较早地享受到了高清电视。王珍,当年是忻州人民的好书记,离休后又是忻州人民的好老王。他深深爱着忻州和晋中的人民群众,为忻州和晋中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服务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如今,王珍走了,他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是忻州人民永远记着他,因为忻州的每一寸土地,都渗透过他的汗水,忻州的每一个村落,都闪耀过他的身影。他把生命的全部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忻州,忻州的人民群众永远记着他给忻州带来的福祉。

  王珍,忻州人民的好书记,将永载忻州史册,永远活在忻州人民群众的心中。

  (作者为原忻府区文联主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