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铜陵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昵称37517779 2018-01-11

  ■本报记者 高颉伟

  “一根细针几毛钱,小到常见的头疼脑热,大到疑难杂症都能解决,但是现在会使针的普通百姓太少,老祖宗留下这么好的宝贝,我们为什么不用上?”说这话的是中国著名针灸学派黄帝内针掌舵人杨真海。

  受市中医医院邀请,杨真海来铜为广大市民义诊,两天近200人慕名找他看病。杨真海手到病除,一针下去,有的人多年疼痛好了,看不清东西的眼睛亮了。很多人说杨真海是骗子,听多了,杨真海说自己能泰然处之,因为6万名经他治愈或者减轻病痛的患者知道杨真海和他的黄帝内针名不虚传。

  在海拔3800米的高原牧区进行义诊。杨真海最为振奋的成效是,经过杨真海施针半个小时,一位60岁藏族牧民扔掉拄了4年的拐杖;经过40分钟的治疗一位因1岁时注射链霉素导致失聪的19岁藏族姑娘居然提高了听力。这些只是杨真海多年行走在老少边穷地区开展义诊的片断。面对患者比语言更动容的感恩之心,杨真海说每每此时他真的感受到医家悬壶济世为苍生的大爱之心。

  去年,安徽省卫计委批准组建安徽省民间医药特色诊疗中心,招揽具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面向全社会开展中医药特色诊疗服务。杨真海凭借对多种病症有效的针灸疗法,正式录用成为该中心的民间医家。

  杨真海早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从事地质勘探工作,后来退职专攻针灸。他专攻的针法来自于自己父亲,杨真海告诉记者,父亲从医的经历就像故事。

  杨家祖上世代在湖北山区为农,上个世纪60年代,好心的父亲收留了一位外来的落泊老人,老人与父亲相处一段日子后,表示自己身无分文有的只是一身救人本领。老人问杨真海的父亲愿不愿意学,看到乡邻们身处大山看病求医不便,杨真海的父亲就跟着老人学。

  杨的父亲就跟着这位胡家禹(号传应)先生学习针灸、方药及道家祝由。杨真海说,父亲传承的这一派在自己之前都是单传,其有谱录可考者十余代之多。后来务农的父亲竟然成了当地名医。

  父亲年事渐高,想把自己所学传给孩子们,但是孩子中只有杨真海对此有兴趣,看到日渐衰老的父亲眼里饱含的无奈与期待,一种说不出的自责在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这句话的理解,通常都只限于儿女的层面,而对于一门学问,如果没有传承,不也是无后吗?于是,年近40的杨真海辞了工作跟着父亲学了针炙这部分技艺,当时他的想法就是针和自己所从事的金属勘探还能搭上边。二十年勤奋钻研,杨真海针灸、点穴医技超凡。15年带徒60名,治愈患者6万余人。

  在市中医医院,杨真海边治病边示范讲解,还让一些医生亲身感受。杨真海说,自己的针法因传自《黄帝内经》,所以称黄帝内针。黄帝内针承《素问》阴阳大旨,遵“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同气相求”的法理,临证取穴,法无定法,万法归宗。

  杨真海告诉记者,千万不要被深奥的法理吓到,其实他的针法简单易学,普通人几天就可以学会,但是会针法还要深悟。这些年,他和徒弟们除了义诊之外,还花了很多时间在各地讲座,有部分还是公益性质,为基层的医生们传授技法,让更多的人受益。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杨真海说,小小的一个针不仅能治很多疑难杂症,也可以养生保健,大家可以自己学起来用在自己身上,提高生活质量,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华医药文明,不仅是技艺,更是一门实用技术,他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瑰宝的行动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