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悦读】政声春秋

 黑老赵 2018-01-11

【悦读】政声春秋——王珍纪念文集(连载十三)

编辑:李艳荣  |  发布时间:2017-12-13   |  来源:黄河新闻网忻州频道

在平整土地现场参加劳动(右一为王珍)

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者

孙建功

  自从王珍同志去世后,特别是确定了编纂《政声春秋》一书后,我就在想,老王走了,带走了一个共产党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身影,也带走了一个人民公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情怀。老王那一生无怨无悔的付出与奉献,向我们、向他的后人们述说着什么?作为老王的同事、朋友(当然他也是我尊敬和信任的领导),我们应该告诉今天的社会和人们一个怎样的王珍?我们应该告诉我们的下一代他们曾经有过一个怎样的长辈?

  着眼当下,我们不需要有些许拔高或放大了的王珍,因为我们期盼着信仰的延续,那是人民幸福的利益之源;放眼未来,我们更需要一个不加任何修饰的真实的王珍,因为我们期盼着传统的承接,那是党的事业的兴旺之本。

  在同龄人中,王珍是资历最老的共产党员。1945年前期,抗日战争进入到最后阶段,斗争十分残酷,白色恐怖极其严重。在地处敌我交错区的宏道镇,正在读高小的王珍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当时120万党员中的一员。那年他只有14岁。

  14岁,正值人生含苞待放的年华。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在懵懂中逐步认识着世事的时候,王珍就已经在党的培养下确立了坚定的信仰,完成了人生道路的选择,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入党,全部的含义只有奋斗、奉献、牺牲。

  在同级别干部中,王珍是一位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在与老王相处相知几十年的岁月里,我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共产主义信仰在老王身上从来就不是虚无的,不是口头的,而是融汇在了他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

  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使老王总是以旺盛的工作热情和扎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在为人们树立着榜样的同时,得到了干部群众的真心拥护,而他那不讲条件,不求回报,勇挑重担,捡硬骨头啃的政治品格,更使他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发自内心的敬重。“文革”期间,老王曾被“打倒”过。不久,县党的核心小组、县革委决定创办机关报《忻县通讯》时,刚刚“解放”出来的老王被委以重任,担任《忻县通讯》总编辑。在一无经验,二无队伍,三无设备的情况下,老王不喊难,不叫累,仅用一年时间,不仅使《忻县通讯》成为了县委、县革委指导和推进全县工作的有力武器,成为了人民群众下情上达的重要管道,成为了忻州籍和在忻州工作过的外地老干部了解忻县工作的重要窗口。办报过程中,老王带出来一支优秀的具有全局意识、熟悉全县基本情况、随时能与干部群众打成一片的编辑记者队伍。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走上了领导干部岗位。

  用信仰去做好每一项工作是老王对自己的基本要求。他不懂得为自己做政绩,也从来没有为自己留政绩的想法。他只知道工作,只知道通过自己的工作,为人民群众谋取最大的利益。这一点在播明公社四个“万亩方”建设中体现得淋漓至尽。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各级党委重建,老王升任为县委重要成员之一。我是在1974年被县委安排在播明公社任党委书记 ,1975年开始规划建设四个“万亩方”。老王是作为县委常委、县革委副主任,从1975年秋后驻进前播明村,带领工作队包播明片,直至八十年代初。播明片除播明公社外,还有秦城、高城、东楼、曹张、义井公社,一共6个公社。在全县的5个片中,播明片耕地面积最多。从理论上讲,播明片地平水浅,生产条件不错,应当成为忻县主要的产粮区,但这里是既有高城公社的千亩盐碱滩,又有播明公社因卖沙毁地形成的大面积荒地,还有曹张公社的“北大荒”。作为老县委的人,老王当然知道播明片的工作难度有多大,但他却二话不说,带领工作队,骑着自行车,住进了前播明大队、住进了卢家窑大队,住在点上,指导整个片上的工作。那时的蹲点可是真正的蹲点,在老乡家里,与社员和公社、大队干部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住就是几年,除过县里开会,平时就住在村里,你很难分清谁是县领导,谁是社队干部。那时的干部没有为自己做“政绩”的观念,一心一意想的是彻底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为老百姓谋取最根本的长期利益。根据播明片和忻县的实际情况,老王提出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农村工作的重点放在“大村大队”上,通过抓好大村大队的工作,奠定全县粮食丰产增收的雄厚基础。播明片最先打响了“消灭盐碱滩、治理沙化地,建设丰产万亩方”的气势磅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役。今天,我们已很难想象当时面临的是怎样的困难:推土机、拖拉机等机械短缺不说,全片调集的几台推土机、拖拉机也因无法保证柴油供应,常常影响工程进度。于是,老王和工作队、社队干部,动员组织了最广泛的力量参加到“万亩方”的建设中来。工地上到处是胶皮车、马车、小平车、独轮车。壮劳力在一线,年龄大的则从事后勤保障。农闲变农忙,整个工地红旗招展,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机器轰鸣。根据工程进度,老王不断发现典型,总结经验,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同时,全面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完成田、林、水、路、机、井、电的配套建设,达到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丰收的园田化标准,经过一个秋冬的建设,“万亩方”基本成型,不仅全面推进了播明片高标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彻底改变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而推广科学种田,大搞病虫害防治,更是在当年就实现了农业生产大丰收,粮食产量增长18%,播明片的播明、秦城、高城、曹张、义井、东楼等六个公社也都建成了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名副其实地成为全县重点产粮区,产量占到全县的三分之一,对全县农田水利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产生了典型示范的带动和引领作用。1975年,山西省农业战线首次出现两个售粮过亿斤的“大寨县”——北忻县,南临猗。播明片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无可替代,功不可没。

  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使老王脱离了低级趣味,随时都展现着高尚的情操和追求。在我相处的领导干部中,老王是最不讲求级别待遇,最不讲求工作条件而让人由衷敬佩,又时时视作榜样的人。他从地委调到忻县时,是办公室副主任职务。他对自己的住房没提任何要求,随便由房管局分到东街的一个大杂院,每天都得自己担水,冬天要自己拉煤、拉土,自己打煤糕。尽管生活艰苦,但老王从不以自己的资历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一家八口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住就是10多年,直到搬进县委大院才用上自来水。在工作中更是连基本的生活条件也不讲求。他在播明村和卢家窑村蹲点时,也是三、四个工作队员住一间房子,睡在一盘土坑上。下乡时,只要是去点上或是片上,不论多远,不论什么时间,都是骑自行车往返。改革开放后,老王先后任县委副书记、书记,1984年升任忻州地委委员、地区副专员。职务升了,手中的权力更大了,但他的本色未变,依旧不按级别待遇“出牌”:出差吃小摊,住最便宜的店,不随意乱花公家一分钱。在生活上更是体现了一个彻底的革命者的本色。“非常”困难时期,他家人口多,供应的粮食不够吃,即使这样他也不用权力伸手,不向组织张口。后来,国民经济好了,他手中的权力也更大了,但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自觉性也更强了,尽管生活艰苦而清贫,他从没利用职权为自己家多买过一斤肉、一捆葱、一斤白面。

  坚定的信仰,使老王能够一直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是自身的政治安危。作为主政一方的领导,老王以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所展示的政治品格,使他的领导力具备了天然的磁性吸引力,坚定着大家干事创业的信心。只要是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有益于大多数群众的事,老王就会身先士卒,身体力行,用全部的热情和智慧去加以推动,而从来不考虑自己的政治安全。还在播明包片蹲点时,他深刻了解到,虽然粮食产量上去了,但因集体经济力量薄弱,工分值不高,社员收入低。他就力主在农村工作中大力发展工副业。他从定襄县为前播明村引进“夹棒锤”,使这个只会生产粮食的村子第一次有了加工业。当年的工分值就有了提高,社员高兴,干部满意。其本质意义还在于让广大干部群众找到了增收的新途径。在卢家窑村,老王则让种经济作物,扩大蔬菜种植面积,社员生活明显改变。在高城公社,老王让一些村队办起了养猪场、养鸡场、苗圃等,随后就召开全片现场会,在6个公社推广,整个播明片6个公社的发展明显加快。农村改革初期,在全社会还在观望等待的时候,老王就已经致力于发展农村“专业户”和“重点户”,全面推进农村的商品生产。他亲自做社队干部和农民村思想工作,亲自为他们跑指标,买汽车,使农村的专业运输户很快就形成规模化发展的强劲势头;鼓励农民进城经商办企业,政策上引导,工作中帮扶,全县个体经营户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工业改革上,他率先启用有学历、有能力的青年人担任国营企业的书记厂长,率先推广组阁承包经营制,工业企业改革风生水起,效果显著,党报给予了重点关注,连篇介绍了忻州工业改革的经验。1983年,在王珍书记的主持下,经多方努力,报经上级直到国务院批准“忻县”改为“忻州市”。老王担任首任忻州市委书记后,开向全市人民公开承诺办实事的先河,把市委、市政府的工作置于全市人民的广泛监督之下;冲破阻力,坚决刹住十个方面的不正之风,形成干事创业的浓郁氛围。于是,忻州有了公园、电影院、有了图书馆、大型商场……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老王是普通的、平凡的,但无论是他身上所体现的对不正之风的深恶痛绝,对群众生活细致入微的关心关怀,还是在逆境中所展现的不屈不挠的风骨,既是对信仰的坚定维护,也表达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也许,这正是他们那一代共产党员的特质,正是党所以能够长期深得民心,深孚众望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是一个不完整的人,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注定是一盘散沙。

  当历史长河席卷着一个时代呼啸而去的时候,能在历史岸边留下齿痕并不是这个时代曾经拥有的丰富的物产,而是靠信仰的力量所凝聚、所激发的百折不挠,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

  历史所以铭记这个时代,是因为它拥有任何力量都无法战胜的时代精神。

  历史所以传承这个时代,是因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永远地贮存在老王这样的共产党员心中,永远地贮存在最广泛的人民大众心中。

  这也许是怀念老王让我们得到的最深刻的启示。

 

  (作者为原忻府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