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为指导,着力推动“四个转变”,全面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我省农牧业生产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积极调结构、全力抓科技、主动防灾害、努力促增产,农牧业经济保持稳步增长,突出表现出“五稳三进两增”的良好局面,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精准扶贫提供了有力支撑。
农牧业持续呈现“五稳”态势
“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全省大田作物和牧草生长在夏初关键季节遭受了半个多月持续高温热害天气,由于应对及时、补救有方,农牧业生产仍然实现平稳增长,成果来之不易,数据就是最好的说明。”省农牧厅粮油处胡瑞宁说。
——粮油生产“稳”。预计全省粮食总产达109.98万吨,连续10年保持在100万吨以上;油料总产达到30.03万吨,连续11年保持在30万吨以上。
——蔬菜供应“稳”。预计全年蔬菜产量达到171.4万吨,比上年增加1.4万吨;枸杞等中藏药产量达到13万吨。
——畜牧业生产“稳”。预计出栏生猪180万头、牛176万头、羊784万只,基本与去年持平;全年肉、奶、蛋产量分别达到45万吨、45万吨、3.8万吨,分别较去年增加0.56万吨、0.57万吨和0.1万吨。
——农产品质量“稳”。种植业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6.8%、99.6%和96.6%;我省自产种植业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合格率均为100%。
——安全生产形势“稳”。没有发生较大农机事故和重大草原火灾,渔船安全生产零事故,重大动物疫病群体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全省没有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来,全省抢抓墒情,有序推进春耕生产,全力抓好政策扶持、科技指导、农资供应、专项整治等,确保了春耕期间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量足价稳、供应及时。
据省农牧厅统计,去年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55.69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28.92万公顷、油料作物15.35万公顷、蔬菜5.08万公顷、中藏药材3.9万公顷、青饲料2.57万公顷、其它作物1.33万公顷,全省特色作物种植比重继续保持在85%以上。
胡瑞宁说:“针对半个多月高温热害等异常天气影响,我省加强灾情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加强田间管理,指导农民落实救灾措施,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救灾补助,有效降低了高温热害损失。”
尤其,近年来全省推进设施农业精细化生产,把设施农业重点调整到提高种植和产出方面,强化精细化生产和精细化管理,有效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农牧业“三进”特征较为明显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到农业各领域各行业。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精准发力、定向施策,通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过去的一年中,我省结构调整“进”步明显。全省农作物种植结构呈现出“粮稳、经优、饲扩”的趋势,重点向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和技术结构上转变,粮油、果蔬、畜禽养殖“三个百亿元”产业有了新的进展。
以黄河谷地、柴达木地区为重点,着力发展设施农业,新建节地型日光节能温室2000栋,完成旧棚改造2500栋,完成露地蔬菜补贴2.16万公顷。粮改饲面积达到3.3万公顷。
畜牧业布局继续优化。农区以规模养殖场建设为重点,扶持建设了179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强力推进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牧区以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为载体,全省79个试点合作社完成股份制改造。全年肉牛肉羊、生猪、家禽等存栏稳步增加,肉蛋奶产量稳中有增。
近年来,全省重点打造高原农畜产品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知名品牌。培育打造高原、绿色、有机、富硒等特色农牧业品牌30个,“互助八眉猪”“大通牦牛肉”上榜2017年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省有效使用“三品一标”标志农产品总数达到749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达10个。
积极培育农牧区产业融合发展多元主体,新认定43家省级龙头企业,全省农牧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达到130家;支持大通等10个县(市区)建设马铃薯贮藏窖、蔬菜保鲜库和枸杞烘干等各类设施500座,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4.2%。
冷水养殖增“进”不少。全省高起点、高标准打造沿黄流域冷水鱼适度开发带,去年新增网箱面积1.18万平方米,网箱累计面积达到32.65平方米;各类水产品产量预计达到1.6万吨,比上年增长32.78%;冷水鱼出口实现新突破,达到1600吨。
科技推广“进”入田间地头。农牧业科技创新三级平台已发挥出引领和科技支撑作用,通过实施农牧业科技创新和农牧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培育壮大经营性服务组织,优先补齐农牧业科技短板,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
目前,粮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面积达4.33万公顷,推广全膜覆盖栽培技术8.7万公顷,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48.67万公顷,推广配方肥20万公顷,示范推广商品有机肥替代化肥1.33万公顷;推广农机深松技术5.06万公顷、保护性耕作技术2.9万公顷。
农牧业“两增”势头依然不减
如果说“三农”工作是全局工作的靶心,那么农民就是“三农”工作的靶心,“农民增收”就是靶心最中间的那个圆点。
为切实增收农牧民收入,我省立足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的构建,广开“财路”,广辟“财源”,以绿色促增收,以融合促增收,以改革促增收。
据省农牧厅负责人介绍,2017年,全省一产发展持续增长,农牧民收入持续增加。从全省农牧业生产总体形势看,预计全年一产增加值增长5%以上。预计全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9%以上。
提高农业补贴精准性,成为农牧民增收新招。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我省2017年度共落实补奖资金24.13亿元,并在三江源地区新增草原生态管护员20261名,目前全省草原生态管护员总量达到42778名,全年发放草原生态管护员补助资金9.02亿元。
据统计,全省在互助、湟中、大通、民和4县开展粮油作物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整县制推进,示范面积4.33万公顷。推广全膜覆盖栽培技术8.67万公顷,巩固农作物种子村180个,推荐主推品种30个,推广面积达到25万公顷,农作物量种覆盖率达到97%。
改革不仅是农业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法宝。全省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三权”分置并行,逐步建立规范高效的“三权”运行机制。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开,编制完成《青海省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泽库县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以工业化的理念,改造传统农业、服务业的思维,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三产融合正引领农业领域发生一场深刻变革。从纵向来看,通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让农民从加工和流通环节多多受益;从横向来看,通过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让农民享受更多增值收益。
2017年,为扶持农牧区创业创新,我省研究出台了《省1212办公厅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目前,全省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13个,农村创业创新经营主体2136个。
目前,全省已投入8000万资金扶持发展200个专业合作社、100个家庭农牧场、20家产业化龙头企业,以企业发展带动转型升级。牧区以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为载体,推动11.5万户牧户加入畜牧业合作社,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增加收入成为农牧民增收重要来源。
特别是牧区藏系羊牦牛保险试点扩大到了9个县(市),新增开办中药材和养鸡保险试点,全省农牧业保险品种达到20个,参保农户25.12万户次,有力保障了农牧民增收。(记者罗连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