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在没有Wifi的情况下,观看视频时要小心手机流量耗尽,也可查看下面的文章版。 摘要:为满足文字爱好者的需求,现将理财巴士第9期视频整理成文字版。 以下是视频的文字版: 随着用户的不断增加,不少人对我的理财思维方式,以及对我所从事的理财师行业开始感兴趣了,今天特意做一期节目,专门聊聊创新型理财思维的形成过程。一来,可以让朋友们更了解我的整个理财思维方式;二来,给一些想从事理财投资行业的朋友们一点启发。下面,先说说我的理财思维是如何慢慢形成的。 看过理财巴士第1期视频节目的朋友都知道,我是2003年来到广州的,通过自己努力的工作,工资收入由原来的1000元增加到2005年的3000元。但收入的增加,丝毫没有给我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反而入不敷出、生活窘迫,这时我才发现,一味追求高收入并不能解决财务问题。 2005年我读到了人生中第一本理财启蒙书:《富爸爸穷爸爸》以及富爸爸系列的第2本《财务自由之路》,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两本书完全改变了我对财富的看法。过去,我看待财富是静态的,认为钱越多越好,理财的目标就是拥有亿万家产;现在我的理财目标是,实现财务自由。财务自由的概念我在第1期节目中就已经讲过了,这里就不重复说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回顾一下理财巴士的第1期视频。 除了财务自由,这两本书还让我重新认识了,资产和负债这两个概念。到底什么是资产,什么是负债?一般人会认为汽车、房产是资产,在企业计算资产时,这两项确实是计入资产项的,但对于普通人也能算做资产吗?富爸爸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我们:资产就是向你口袋送钱的东西;负债就是把钱从你口袋掏出来的东西。这样,回过头再来看看汽车和房产,你会发现,对于企业来说,汽车和房产是资产,因为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 对于个人来说,如果你是跑业务的,因为有了汽车,可以方便你开展业务,从而产生更多的业绩,这更多的业绩收入超过汽车的支出时,汽车就是你的资产。如果,你购买汽车只是为了家庭消费使用,那么,汽车的油费、养路费、车险等等都是家庭的负担,此时,汽车对于你来说就是负债。 同样,自己住的房产就是负债,因为每月要交管理费,如果房产出现问题,还要支付维修费,这些都是家庭的负担。除非你的房产是用来出租的,这就不同了,出租房产所产生的租金大于房产的各种开支时,该项房产才是你的资产,能够给你创造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书里一直强调要持有能够不断产生正向现金流的资产,而减少持有没有现金流,甚至是负现金流的负债。 那什么是现金流?用收入减去支出,产生的差额就是现金流。如果收入大于支出,就产生正向的现金流,钱流向你的口袋;如果收入小于支出,就产生负向的现金流,钱从你口袋流出。如果月收入小于月支出,就是我们常说的月光一族。 此外,书中讲的现金流四象限法则也给了我不少启发。E象限代表打工者,绝大多数人都是在E象限,领着一份为数不多的薪水。S象限代表自由职业者,象律师、私人医生、保险销售等等,就属于自由职业者,这类人相当于自己帮自己打工,仍然要为收入而奔忙,而且收入很不稳定,自己不做,就没有收入。B象限代表企业主、老板,这是很多人羡慕的象限,收入丰厚,但这个象限的人仍然要为自己的企业操心,甚至有些企业主积劳成疾,最后病倒。I象限代表投资者,持有多家企业的股份,但并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只关注企业的财务报表,也可能持有多处房产物业,光收取租金,也有丰厚的回报,不工作也能创造源源不断的正向现金流。 如何由E象限进入I象限?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其实富爸爸的书也不能完全给出完美的答案。因为富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是美国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方法不能照搬,只可以借鉴。 直接由E象限进入I象限,几乎是不可能的,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I象限还代表了有丰富的投资经验,所以我当时的想法是在E象限积累人脉和资金以后,进入B象限,成为企业主。这里为什么要提到人脉呢?因为有时你找到合适的投资人,资金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然后,在B象限积累资金和投资经验以后,再进入I象限,成为自由投资人,实现财务自由。 其实后来我发现,在互联网时代,通过S象限,也就是成为自由职业者,更容易进入I象限,实现财务自由。因为企业主往往精力都放到企业管理上,反而没有时间去思考、去发掘机会;而自由职业者,不需要太多资金,时间也很充裕,更容易把握时代的脉搏,而且可以随时转变发展方向。这就是罗胖所说的,个人或小团队作战在互联网时代往往机会更多,船小好调头嘛。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我待会再说。 2006年,我得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病,又遇上无良的医院和无良的医生,结果,花了我将近两万元钱,几乎是我所有的积蓄。那时,我深刻的感受到健康的重要性,一场疾病可能将之前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钱耗费一空。所以,如果你在我发表的文章中看到很多是关于健康的内容,你不用感到惊奇,因为理财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幸福生活,没有健康,幸福无从谈起。 像李开复,他不缺钱花,事业也如日中天,但现在的他只想着怎样才能够恢复健康的体魄。另外,拿我身边很多中小企业主来举例,他们在二三十岁刚创业时,拼命赚钱,每天应酬排得满满的,到头来落下一身的病,现在四十来岁了,开始吃各种药,经常跑医院,拿钱来保命,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好了,不聊健康的话题了,又回到理财上来。 2006年初,国内股票大牛市行情刚刚启动,我觉得股票市场是不错的致富捷径,并迷上了研究股票趋势,那时我也考虑,通过自身努力去积累财富。 我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自己绘制股票趋势图,那时的股票软件也没有象现在这么先进,很多时候都是自己手工绘图和研究,要花费很多时间。从2006年初到2007年底这一波大牛市行情,我并没有赚到什么钱,一来是因为本钱少,二来是因为我频繁买卖,手续费也交了不少。 那时我遇到的在股市赚钱最多的是一位低调的单车股神,一位中老年妇女,她不经常来证券交易所,但每次来必定都是骑着单车来的,所以叫单车股神。她的投资诀窍真的很简单,当大家觉得股市不行了,她听到很多抱怨声的时候,就开始拼命扫货,而且只买大牌的股票,不去碰什么黑马、小盘股;然后在大家都疯狂炒卖的时候,她就开始慢慢的出货,就是这样简单的低买高卖,一年都不操作几回,却让她赚了很多钱。不过后来听说她赚来的钱都被她儿子败光了,现在连养老都成问题,所以后代教育也很重要。 单车股神的投资方法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再加上2008年初,国内股市开始不断下挫,我也就从技术分析派,转而开始研究美国股神巴菲特的长期价值投资法。不是说技术分析就没有用,只是说技术分析是有时效性,如果拿着几年前的技术分析方法去操作现在的股票,赔钱的几率是非常大的,而且技术分析派要经常关注股价。如果只有很少时间去研究投资,不建议学技术分析派,而巴菲特的长期价值投资法不需要太关注股价,而是投入更多精力去关注股票的内在价值。有兴趣了解巴菲特的投资理念的朋友,可以去阅读一本叫《滚雪球》的书籍,相当于巴菲特的自传。 那时,我也了解到国内一位专门研究巴菲特的专家刘建位,他有一套《学习巴菲特》的系列视频,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上网搜一搜,专讲价值投资法,非常棒。在这期间,我也顺利通过了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但后来我了解到证券业就是拉人开户,然后催促客户多交易,只有客户频繁交易,证券客户经理才能从交易费中收取佣金。这是明显的短线炒作思维,不符合我长期投资的理念,所以我最终我还是决定不进入证券业。 2008年底我开始转向研究基金,发掘出懒人投资法,也就是基金定投。曾经有记者问巴菲特,如果你有一百万,而且又不懂投资,那应该如何投资?巴菲特说,我会将钱全部投资到共同基金里,然后努力工作,赚的钱再投入到共同基金里。这里可以明显感觉到,巴菲特是鼓励努力工作,然后定期的、长期的投资方式。因为巴菲特是职业投资人,他的工作就是投资,而且他喜欢与数字打交道,非常热爱他的工作,而我们当中很多投资人本身是业余时间玩投资,还花很多时间在投资上,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2009年8月,我在一个理财论坛上注册了网名叫大巴的账号,头像就是用股神巴菲特,因为我亲切的称巴菲特为老巴,而我是巴菲特的追随者,所以自封为“大巴”,大巴这个网名也就一直沿用至今了。那时,我已经对信用卡的使用非常熟悉,并且对基金的筛选、分析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再加上我在论坛非常活跃,经常发布精华贴,所以后来被评选为口碑卡神和基金议员。 2010年初,我在视频网站搜索各种理财视频时,无意中接触到了刘彦斌,他用蓄水池理论,将理财描绘得非常生动有趣,这个我在第1期视频里也讲过,这里就不重复说明了。后来我查资料才知道,原来他是国内理财规划师协会的秘书长,算是国内理财师行业的鼻祖。在2010年期间,我已经开始向身边的人推广理财思维,主要投资工具是货币基金和基金定投,在当时所在的本田公司还免费组织过理财培训班。 2011年中旬,我在本田工作了正好3年,觉得自己的理财思维也形成了体系,我想通过更好的方式去传播我的理财观念。这时,我通过朋友接触到了中国平安,中国平安一直推广的就是综合金融,与我的理财思维不谋而合。于是毅然决然的离开本田,加入了保险销售大军。 当时很多同事都认为我疯了,放弃这么好的稳定工作,跑去做保险,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心系着一个更广阔的事业平台。但当我真正走进平安,踏入金融业时,却发现与自己想象的有很大的出入,我所在的毕竟是一家保险公司,业务是以保险为主,所以巴不得客户所有的钱都用来买保险。每天开会就是鼓动大家多卖保险,或是多拉人来卖保险,这就是保险业所谓的两条腿走路:业绩和增员,而我更喜欢跟客户聊理财。 但我发现聊着聊着,客户很认可理财,并且打算做基金定投,但保险却被放一边了。而且我经常把保险条款讲得太清楚,客户就觉得需要再研究一下,再考虑考虑;反而一些保险业务员把保险包装成理财产品,宣称保险有很高的收益率,客户就信了,马上签单。做为一名职业理财师,这事我真的做不来,所以,在2013年,我决定离开保险业,成为一名自由理财师。 2013年初,《罗辑思维》这档脱口秀节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开始理解互联网时代对于个人的发展机遇,并且着手研究微创新、微创业等等这些新生事物。突然我发现,其实我也可以做一档传播理财思维的栏目,理财巴士栏目就应运而生了。 我给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和理财生涯做了一个时间轴:上半部分是职业生涯,下半部分是理财生涯。 我是2003年来到广州的,03年之前在湖南老家打工,当过快餐店服务员,做过超市主管,来到广州之后,发现找工作挺难的,于是从最底层做起,通过自己努力,在一家机械厂从杂工做到总经理助理。2005年,因为财务状况出现问题,开始学习理财;2006年,开始研究股票技术分析;06年底辞职,打算靠自己的电脑技术自谋出路,开始了漂泊的职业生涯,几乎什么都干过。 刚开始自己单干,做电脑维修,后来,做不下去,又去一家网络公司做网站销售人员,还做过绘图员、电脑销售工程师等等职业,只要能赚钱,什么都做。甚至还开过淘宝网店,做到钻石卖家就放弃了,那时候是卖图书,赔本赚吆喝,人累个半死,没赚到钱。这一段经历提醒一些想放弃打工跳出来自己创业的朋友们,创业之前最好做足准备,例如,足够的本钱、一定的用户群体,如果象我这样,啥都没有就乱跳的,肯定会吃苦头。 08年的时候,在投资方面,我已经转向研究股票价值分析了,2008年中旬,机缘巧合,让我进入了本田做采购主管,在本田足足呆了3年。不得不说,本田的福利很好,收入也是逐年增长,再加上自己精于数据分析,很适合做采购的工作,工作起来也还算轻松,所以给了我大量时间去专心研究理财投资。当然,为了适应职业需求,我还专门花时间考了一个国际采购师证,做事情,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行业精英,这是我做事的原则。在投资方面,08年底开始主要研究基金。 2010年,开始向身边的人推广我的理财思维。2011年,理财思维逐渐形成一个体系,这时的我内心也开始燥动,一门心思,想要将理财这项兴趣做为自己的事业去发展。2011年6月,最终决定离职进入保险业,由业务员做到主管。2012年中旬通过理财规划师考试,正式成为一名注册理财师。2013年初在原有理财思维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开源方式,也就是微创业,最终,创新型理财思维成型。2013年中旬,离开保险业,成为自由理财师。2013年9月11日,理财巴士微信公众平台上线,第二天,理财巴士第1期视频登陆优酷网。 这就是我整个职业生涯和理财思维的形成过程,其中走了不少弯路,对于理财这一块,没有人指导我,完全是自己看书,看视频慢慢摸索,也吃过亏、交过学费。 结合我8年时间的理财经验,下面给想从事理财投资行业的朋友们一点忠告: 理财知识在于积累,就象练功夫一样,不要总是问师傅绝招是什么,以为练了绝招就打遍天下了,实际上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更重要。 目前投资理财领域有各种各样的证件可以考,光是理财师就有十几种证,不建议浪费时间在考证方面,理财知识是死的,实际运用是活的,建议花更多时间在实际操作经验的提升上。 投资理财更注重实操,找一位好的老师,会让你进步神速。我那会就是因为没人教,完全自己摸索,其实也浪费不少时间,如果有人指点,至少节省一半的时间,当然,你也可以将理财巴士栏目做为良师益友。 这是一个用户为王的时代了,就象罗胖一样,因为有了海量的用户,就算他只是对着镜头跟人侃大山,也能赚钱,所以,尽早建立自己的圈子,积累自己的用户群体。 Q1:理财巴士称创新型理财思维,这创新何来? A:我觉得,一方面是接地气,现在很多专家教授都在讲理财,但都是以宏观经济,预测未来为主,实操性不强;而理财巴士就是在这些专家栏目的夹缝中求生存,贴近用户,只讲普通百姓能够实际运用的理财知识。另一方面是在讲开源的时候,会结合互联网时代,强调微创业,这是很多讲理财栏目的不会讲的。三是将健康列入理财节流的范畴,这是让很多人费解的地方,但我觉得在理财中健康非常重要。 Q2:听说你所推崇的富爸爸的作者已经破产了? A:其实初听到这个消息时,我也很吃惊,后来找到相关资料,才知道,是罗伯特清崎的公司破产,并不是他个人破产。对于富人来说,公司破产只是资本运作的一种方式,这也是为什么要成立有限公司的原因,有限公司的破产只是清算公司,不会影响个人财富,这里就不做深入探讨了。另外,我们接收知识也是选择性的,不能因为一个人成功了,就觉得他完美无缺,一旦他失败了,就全盘否则他的东西,这也是不对的。 Q3:你对于保险和直销怎么看? A:这确实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保险和直销都是自由职业,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规范操作。先说保险,对于保险来说,行业和产品本身都没有问题,问题出在销售方式方法上。国内保险从刚开始没人知道保险,一直就采用粗放式销售方式,只要是个人,凭身份证基本上就能做保险代理人,造成整个销售队伍素质低下,追求利益,不惜欺骗客户。所以可以从事保险业,但不要急功近利,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服务好客户,保险业很有发展空间。 说到直销业,其实我2004年就接触直销业了,各大直销业邀请我去听课,我几乎都是来者不拒,但我始终以一个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待这个行业。其实,我内心很认可直销的模式,举例来说吧,我花100块在一家商店买了一个钱包,我觉得质量很好,于是就推荐给朋友,朋友如果通过我的会员编号去买,能够打9折,而我也能享受10%的返利,这其实是三赢的局面。商家相当于用8折的价格卖出更多的商品,朋友用9折的价格买到质量很好的钱包,我也拿到10%的返利,多美好的事情。 但现实是,商家将价值100元的商品提价到1000元,然后告诉我,你推荐朋友买,返给你30%,也就是300元,如果你拉你朋友也帮着卖,商家就再给你10%,一听有这种好事,赶紧就呼朋唤友,都来做这个。这就是目前国内直销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商品价值与价格严重脱节,加盟商大量屯货,自己卖不完,还拉亲戚朋友下水。如果直销业真正规范了,未来肯定是个不错的行当,富爸爸在书中也有推荐过直销业,不过是美国的直销业。 文章来源:理财巴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