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对于人才,国内众多城市纷纷摆出求贤若渴的姿态:从西安“5年投入38亿,引才育才100万”,到武汉“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再到成都以房留人、产业引人、服务引人的“蓉漂计划”,“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城市比拼,让我们看到城市引进人才的诚意,更看到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期望。 在此背景下,珠三角地区又施出了“抢人”新招——住房租赁 人才战略。 1月4日,东莞宣布,到2020年规划新增住房供应量(含货币补贴)47万套,其中新增租赁住房有效供应7.9万套。 此外,包括广州、深圳、佛山和肇庆4个入选全国首批住房租赁试点的城市在内,珠三角地区已有9个城市在发展住房租赁上行动起来。 这些城市出台的政策、举措步调与侧重相对一致,平台建设、房源筹集和政企合作,以及供地结构调整和配套政策完善成为各市近期力推的重点。 珠三角城市探索住房租赁的背后有着什么深层次的原因?答案之一便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大湾区“世界级”的定位要求其在宜居上要有所突破,对标国际。想招揽港澳北上人才,珠三角城市需要提供灵活多元、成本较低的住房供给。这也使得各市当前的住房租赁探索与人才引进战略相结合,人才租赁住房由此诞生。 探索住房租赁的热潮 可以看到,珠三角城市在此番住房租赁的实施中非常积极,堪称“领跑者”。 2017年6月,广州在全国率先出台《广州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工作方案》,明确探索思路,并提出“租购同权”理念;佛山甚至在2017年初就开始为该市国有住房租赁平台筹集房源。 2017年7月,住建部选取12个城市作为全国首批开展住房租赁试点,广东有广州、佛山、深圳和肇庆4个城市入选,它们都位于珠三角地区。 除了广州、佛山、深圳、肇庆,随着各项政策的引导鼓励,这股住房租赁探索热潮已在整个珠三角蔓延开来。 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认为,珠三角流动人口众多,租赁住房市场本身活跃,但却一直没有获得规范有序发展引导,各市有意解决。 因此,国家“发令枪”一旦打响,珠三角城市便全线起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珠三角的9个城市,其中至少有7个出台了有关住房租赁的方案。珠海、惠州虽未公布相关方案,但却有实质动作,比如引入资本。 这些城市把重点放在了打造国有专业化住房租赁机构和政府住房租赁交易服务平台,加速建设、采购和筹集房源,创新住房租赁金融服务,优化调整供地结构和完善配套政策。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珠三角各城市已加大了对租赁性住房建设用地的供给。 广州明确要将租赁住房用地供应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并允许将商业用房等按规定改造成租赁住房。《广州市2017-2021年住宅用地供应计划》显示,该市五年内租赁住房用地计划供应825公顷,占比25.8%,并强调优先安排租赁住房用地。 深圳则在近期连续推出多宗用于建设“全年期自持租赁住房”的用地,开启“只租不售”的土地出让模式。 来看看这几个城市的租赁性住房供应计划: 广州——2021年建设15万套 东莞——2020年新增7.9万套有效供应 佛山——2020年新增10万套房源供给 按照广东省住建厅给出的数字,目前广东有长租公寓品牌企业300多家,运营管理房源20多万套,预计2017年新增10万套,至2020年房源总量将突破70万套。 “这种供地结构优化未来还将继续。”胡刚认为,社会所需的租赁性住房房源供给还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此番住房供给体系变革并非技术性、策略性的,而是方向性、根本性的,而土地作为整个供给体系的开端,必然需要调整。 广州市社科院高级研究员谈锦钊则表示,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最关键的地方是,必须通过丰富供给,提供多种选择,打破房子非买不可的惯性,政府也需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中走出来。 而从人口角度而言,对于珠三角而言,未来还有着较宽松的人口增长空间,而发展的现实要求也需要进一步聚集人口。 与人才引进战略相叠加 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建设,让珠三角城市积极探索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热情空前高涨。 要想建设国际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在降低居住成本方面有所突破,以营造能在全球竞争中具备优势的居住环境,事实上,“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也是大湾区的一大目标定位。 不少专家认为,尽管近来珠三角热点城市的房价得到了一定抑制,但就目前水平而言,房价仍然有点过高。“房价过高让人才吸引力疲态尽显。”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研究员艾德洲表示。 践行“租售并举”的理念,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被认为是能够有效、长效平抑该地区居住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 胡刚认为,从吸引全球人才的角度看,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将带来的好处是——居住成本和流动成本都相对较低,这也就有效地降低了门槛,有利于消除人才入驻的心理负担。 粤港澳大湾区肩负“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使命,面对未来的港澳北上人才、企业,珠三角各城市亟需提供灵活多元、成本较低的有效住房供给。 艾德洲指出,一部分港澳北上人才需要自己解决居住问题,考虑到理念、贷款不便等问题,相比买房,通过租房来解决住的问题显然更为便捷。 东莞市长梁维东曾表示,东莞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先进制造业之都,生活成本就不能太高,“所以我们对房地产政策有系统思考,要平稳、要保住底线”。 现实中,上述多层次考量,也使得珠三角各个城市当前的住房租赁探索与人才引进战略相叠加,人才租赁住房应运而生。我们来看看广州和东莞已采取的具体措施。 广州——2017年,广州先后分两批推出约3万套的“面向用人单位整体租赁的新就业无房职工公共租赁住房”,面向的群体是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标杆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 东莞——在明确住房供给的同时给予补贴,符合该市条件的新入户人才将被纳入公共租赁住房的租赁补贴发放范围,每人初定补贴标准为6000元/年,补贴期限最长为3年。 一些城市在布局租赁性住房时,空间上亦有侧重,创新资源集聚地、工业重镇往往成为重点,比如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还有东莞的松山湖,等等。 总之,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意义,并不简单局限于解决人的住房问题,还将深刻影响地方的内在经济动能。珠三角地区的“抢人”新招,颇值得国内其他城市思考与借鉴。 |
|
来自: 昵称46341144 > 《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