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功夫系列之:浅谈“经方”之“方证”与“扶阳”

 愚公移山之志 2018-01-11

引言:本文根据2017年10月11日作者在汉中门国医大师周仲瑛工作室二楼的汇报课件整理而成,有删减,有改动。



首先回答两个问题:为何讲?讲什么?

为何讲?

   缘起:在今年的6月16日上海中医药大学官网上发布“暑期学校经方学习班”,原本我不知道这个信息,朋友知道我喜欢中医,就告诉我,让我报名试一下(具体详情参见8月26日公众号文章2017上海市“中医经典与现代化——经方学习与应用”研究生暑期学校)。从8月15-25日经过10天学习。不去不知道,去了才发现今年已经是第11届举办了,我在此之前竟一点都未耳闻,从而感悟:对于信息的获取与对知识的掌握同等重要,有时甚至更重要!

    另外,学习回来后,郭门同门反复“逼迫”,让我讲自己学了什么。除此之外,来到郭门还未做过汇报,毕业之前有必要汇报一次,正好借此契机,并且我研究生阶段正好学习的是方证与扶阳,方证、扶阳皆来源于《伤寒论》,二者同根本源,且二者如今皆“火”,遂借此“火”来火一把。


讲什么?

提纲如下:

一、医史正本清源:医经与经方

二、经方的特点

三、方证之“方证相应”

四、学习扶阳

五、思考与疑问

 


一、医史正本清源

  中医流派的分类: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方技四类:一曰医经,二曰经方,三曰房中,四曰神仙。

  章太炎:医之始,出于巫,古者,巫彭初作毉。《移情变气论》曰:古之治病,可祝由而已。……其后智慧萌动,知巫事不足任,术始分离,其近于巫者,流而为神仙家;远于巫者,流而为医经、经方两家。

中医两大学派: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经方与医经是上古医学两大不同的传承。

  《汉书·艺文志》:“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结,反之于平。

 

也就是说,医经家治病用脏腑经络、五行六气的理论体系,通过解剖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运用针灸、砭石、火攻来治病。医经家学术体系以《内经》、《难经》等经典为代表,《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根基。

经方家治病用八纲的理论体系,用药物的四气五味,来调节人体寒热,达到治病的效果。经方家学术体系以《伤寒杂病论》、《汤液经法》、《神农本草经》等经典为代表。

 

   讲到经方,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经方?经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经方指经方医学体系,“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狭义经方指经方方剂。在大词典里,狭义经方三种说法:

1、经方十一家著作中记载的方剂;

2、秦汉以前医家反复临证而创制的“经验方”;

3、《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

我们来详细拆分解读一下“经方”:

《周礼·天官·大宰》:以经邦国。《注》:经,法也。

《说文解字》:经者,织也。(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

引申为:规则、法则。

《说文解字》:方者,併船也。象两舟总头形。

引申为:阴阳

经方:阴阳法则、方的法则。经方是中医之经纬、规矩。


注意!

经方是一个医学理论体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方剂是经方之方药,用其方而不用经方理论不是经方!



二、经方方剂的特点

   1、药简价廉

《伤寒论》115方,《金匮要略》184方,除去重复的39方,共260方,用药151味。药味在7味以下的占90%,5味以下的占70%。

1味:14首              2味:38首

3味:48首              4味:41首

5味:37首              6味:21首

7味:25首     

可谓是不花钱治小病,花少钱,治大病。

 

   举例(我同门陈贵喜的治疗案例):关于外感发热,辩证为少阳枢机不利的曾予大剂柴胡剂,高热而半帖药约2小时退热,今日网诊一患者,很是信得过我,遂愿诊治,高热两天,体温38度到39度之间波动,伴咳嗽咳痰,查血项正常,于医院静滴抗感染、清热解毒药物高热不退。如此热的天气,再三确认竟毫无汗,恶寒明显,无口苦咽干目眩,视其舌稍红,问其口干否,答不干,问其平时体格怎样,答强壮有肌肉,自诉吹空调后不慎得之,然亦无头痛腰痛骨节疼痛,思量再三,顾其恶寒无汗,属夏月伤感寒,舌虽红而口不干,津液未伤,未至少阳阳明,随值夏月,亦处麻黄汤,麻黄10 桂枝15 杏仁10 生甘草5,半帖,约一小时热退,后回访,热未有复,两帖药五元,抗生素花掉好几百,这是退热最快的一次,也是处方最便宜的一次,感念中医在发热阵地大有可为之处,遂记之。

 

  2、配伍严谨(加减一味药则治疗指征立马改变)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白芍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汤:太阳表虚证

桂枝加芍药汤:太阴病腹满时痛

桂枝去芍药汤: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

桂枝加附子汤:阳虚不固漏汗

桂枝加葛根汤: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

观今之医……

 

  3、保胃气、存津液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白芍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桂枝新加汤方:“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举例(我网诊的一例病人)

  2017.1.10初诊(网诊代诉):

主诉:二胎剖宫产后出虚汗

前不久(具体时间未知)病人二胎剖宫产后出虚汗,奶水不足,在其丈夫的劝说下,吃了其丈夫开的中药“桂枝新加汤”(桂枝9,芍药9,甘草6,生姜12,大枣5,太子参20,川芎5)两副药后未见寸效,其丈夫反复强调病人“有火”故而未敢使用党参,特此询问如何治疗。我问其丈夫,病人吃过药后是否喝热粥,病人回答“呵呵,这个也喝粥吗,我没注意这个也喝粥”。未见舌脉。

 桂枝12,白芍15,炙甘草9,党参12,生姜6片,大枣5个                                                   1付。

嘱其吃过药后喝热粥。

2017.1.12反馈:病人吃过新加汤和小米粥后未见出汗,询问是否还要吃药,嘱其原方再吃一天。

2017.1.13反馈:又连续吃了三顿药(一包),直到第三顿药后出了微汗。

嘱可以停药观察,如果没有异常出汗就不用再吃了。

2017.1.19反馈:病人吃过上方2包,不再出汗,奶水比以前增加。

 

4、将息有法

桂枝汤煎服法及禁忌

上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zhezhe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尤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观今之医,几人还讲忌口、如何煮药;再看当今,《方剂学》方后:“水煎服”仅仅三个字来打发读者;反观仲景时代,竹板刻字之不易,对于怎么煮药,怎么吃药,忌口禁忌写的那么详细,可见仲景用心之良苦,所以也就有了汉代识人大家何颙(yong)对张仲景的评价: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

 

5、功效卓著

  张元素:“仲景药为万世法,号群方之祖,治杂病若神。”

  岳美中:“非经方不能治大病。”

(此话虽有些绝对,但从中可以看出经方之重要性,观今之治疗肿瘤的名家,王三虎和吴雄志,善用经方治疗)

  再看一例陈贵喜同学的验案:

  最近诊疗的发热的病人比较多,今日再次网诊一发烧病人,昨晚发热,今早仍未退,体温38.5℃,恶寒无汗头痛,稍感口渴,予麻黄汤加石膏,麻黄10克,生石膏30克,发散表寒兼清阳明,2小时后微信诉烧退。

 

 

  6、安全性高

  《伤寒论》中115方用生姜者37首,用大枣者40首,生姜大枣同用者33首。拿桂枝汤来说,桂枝汤5味药,其中除了白芍不是来自厨房之外,其余4味药:肉桂、甘草、生姜、大枣都是我们日常能随处吃到的食材,怎么会不安全?并且经方用药都是常用药,没有贵重药,很少动物药,绝大多数是植物药,所以在国外很容易推广,动物保护组织不会反对经方,宗教人士不会反对。我们经方方剂里没有燕窝、犀角、冬虫夏草,照样可以治大病!

  7、方老

  姜是老的辣,方是古的好!

  经方传承了几千年,经过千万人的身体实验出来的,不是从老鼠身上实验出来的。

  好方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好药是我们亲口尝出来的,好方是我们亲手调制出来的。

 

  经方是来自生活的。可以说中医不是科学医学,但中医一定是生活医学。

  很多不聪明的人说中医不科学,中医不科学?不,是科学不中医!


  再次强调,经方是一个医学理论体系,他不属于某一确定的流派!

  经方11家,即属于经方医学体系的11个派别。随时代发展,经方体系衍生出许多派别。扶阳理论根植于《伤寒论》,当然属于经方理论体系下的派别之一。

方证相应                

气化学说

经络脏腑

谨守病机

扶阳理论

……



三、方证之“方证相应”

方证是经方最动人之处。

方即方剂,证即证候,证候以方剂命名,就是方证。方证是临床应用某一方剂的证据或指征,是方剂的主治病症。

方证对应,是指方剂的主治病症与患者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病症或病机之间存在着契合对应关系。(钥匙、锁)


方证对应来自何处?

《伤寒论》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

317条:“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一棵草,有证是药物,无证是植物。

几味药,有证是方,无证,只能是一堆药物。

 

讲到方证对应一定要对比辨证论治:


方证对应与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侧重于辨病机层次的证,如脾气虚、心阴虚、肾阳虚。掌握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就可以开方,但不一定有效。

方证对应侧重于辨具体的方剂所对应的方证,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方证对应良好则一定有效,甚至效如桴鼓。


方对证,一口汤;不对证,用车装。


柯韵伯:“仲景之方,因证而设……见此证便与此方,是仲景活法。”(伤寒来苏集)

胡希恕:“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刘渡舟《方证相对论》:“要想穿入《伤寒论》这堵墙,必须从方证的大门而入。”


下面我们简单举几个例子,看看什么是方证对应。

小建中汤“腹中急痛”

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

《苏沈良方》:(小建中汤)治腹痛如神。

《证治准绳》:治痢不分赤白久新,但腹中大痛者神效。

过敏性紫癜患者:一过敏性紫癜患者月余不愈,腹痛便秘,腹痛则发,喜食甜食。

桂枝10,白芍10,生甘草5,干姜5(生姜10),大枣30,生麦芽20,麦芽糖2大勺。 7剂

自此,腹痛停止,紫癜也再未发作,临床痊愈。


  泻心汤“吐血、衄血”

《金匮要略》: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大黄2两,黄连1两,黄芩1两。

  陈修园:“余治吐血,诸药不止者,用《金匮》泻心汤,百试百效。”

  不但陈修园说泻心汤好,吴鞠通也说好:

  吴鞠通医案:酒客,大吐狂血成盆,六脉洪数,面赤,三阳实为病,予大黄六钱,黄芩、黄连各三钱,一剂而止,二剂脉平。

不但中国人用,外国人也用:

  吉益东洞

  一积年吐血患者,大底每旬必一动,丙午秋大吐,吐已,剩气息顿绝。迎众医救之,皆以为不可为也,于是家人环泣,谋葬事。先生适至……急救三黄泻心汤饮之。须臾腹中雷鸣,下利数十行,即寤。出入二十余日所全复故。而后十余年未复发。

 

  桃核承气汤“其人如狂”

《伤寒论》: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桃仁50个,大黄4两,桂枝2两,炙甘草2两,芒硝2两。

举例:不但人可以吃,动物照样可以吃:

  贵州毕节市的一头牛,得病,大小便不通,在围栏里乱撞。肚子鼓鼓的。请兽医打针无效,请胡忠茂医师诊治。

  少腹急结,其牛如狂。

桃仁90,生地黄90,桂枝60,芒硝60,煎汤500ml,趁热冲入芒消,装竹筒一次性灌服水牯牛。屎尿俱下,就此痊愈。

 

芍药甘草汤:脚挛急

半夏厚朴汤:咽中如有炙脔  神经症患者  

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

真武汤:身瞤动,振振欲僻地。

大柴胡汤:按之心下满痛   胃食管返流、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胆石症急性发作

 

  经典方证就是这么朴实、实在,不讲虚的、玄的。

  经典的东西是真的,是实实在在的,但是也是不全的。

 

  经典原文如冰山一角,看到衄血、吐血,我们就可以用泻心汤来治疗,这是仲景告诉我们的,但是泻心汤为何可以治疗,仲景没说,他只说了浮在海面上的那一块雪山,也就是“然”,没有说海面下更大的雪山,即“所以然”。所以,经典是用来研究的,读经典要有研究的眼光,研究的头脑。


四、学习扶阳

  自2015年12月跟随郭老师学习,就开始接触扶阳/火神。首先看一下扶阳/火神派的产生:

  1、火神派的产生与发展

清代道光四年,有一种新的学派形成,名为“火神派”,因为该学派尊仲景之法,善用附子、干姜等热药来治疗各种重症、险症,其独特理论和卓越疗效令人瞩目,从而得到众多临床家的效法,该派创始人是清末著名医学家郑寿全。其学医于一代儒医刘止唐,深研《内经》、《周易》、《伤寒》诸书,勤于临床实践,形成了自己的“扶阳”思想,用之于临床,皆随手起效,被人尊称为“火神”。

郑氏的晚年,经师兄弟颜龙臣的介绍,收一弟子叫卢铸之,卢铸之侍奉老师十一年,深得郑氏之真传,其将易经哲理融入中医学理论,提出“医之阴阳至理,本于易”,其特点为立命重在以火立极,立法重在以火消阴,阳主阴从,阴病者,用阳化阴; 阳病者,扶阳抑阴,善用附桂重剂治疾而屡起沉疴,而被誉为“卢火神”。

卢铸之弟子颇多,其子卢永定随其学习中医经典,卢永定认为“阳光一照便阴霾自灭,扶阳同时则精血津液自生,脏腑及全身各部均可得其润养。”

卢永定有一子,叫卢崇汉,其在治病和养生方面重扶阳,其理论之核心倡导“阳主阴从”观。早年即在南京开始行医,而被誉为“小火神”。(具体事例可参见《扶阳讲记》)

 

2、扶阳派的特点

1执简驭繁,阴阳为纲

郑氏在《医理真传》写道:“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余沉潜于斯二十余载,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美”。

唯恐后学对阴阳的重视度不够,又在其《医法圆通》的自序中重提:“思之日久,偶悟得天地一阴阳耳,分之为亿万阴阳,合之为一阴阳。于是以病参究,一病有一病之虚实,一病有一病之阴阳”,“万病总是在


2)慧眼独具,注重扶阳

郑氏在阴阳中尤为重视阳气盛衰对疾病的影响,“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夫人所以寿生而不知死者,惟赖此先天一点真气耳。真气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人亦立刻亡,故曰人活一口气,气即阳也,火也。又曰人非此火不生”,

郑氏在《医学真传》中述写:“按君火,凡火也;相火者,真火也。凡火即心,真火即肾中之阳。凡火居上以统乎阳,阳重而阴轻也,故居上而为用;真火居下而统乎阴,阴重而阳轻也,故居下而为体。二火虽分,其实一气,诚阴阳之主宰也”。


3崇尚伤寒,六经辨证

不论外感疾病、内伤杂病都用六经辨证。认为“万病不离伤寒”,“《伤寒论》不特为外感立法,也为内伤杂病立法郑氏透析出张仲景著书之本意,抓住阴阳合一之道、三阴三阳气化之机,从源头上指出了《伤寒论》一书“扶阳气”与“存津液”之原旨

 

3、扶阳派存在的意义

由于各种疾病均可导致人体生理功能的减退,加之苦寒中药,西药抗生素、激素的滥用,过度劳倦,社会竞争加剧,生活环境变迁,制冷电器如冰箱、空调的广泛应用等因素均降低了人体的生理功能,这就导致了外感寒邪的侵入和内生寒邪的产生,因此在治疗上需要扶阳

另外急症、危症绝大多数集中在少阴病阶段,这也在客观上为扶阳法则提供了广阔的运用空间。


4、学习过程中的疑问

 疑问一:大量应用温热的药物,会不会违反阴阳的平衡、协调,有失中道呢?

 

回答这个问题,首需明确“阳”与“真阳”的概念“阳”指“阴阳”的“阳”,是事物向上、生发的一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云:“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这是内经对中医里阴阳的概念的最权威诠释。对阴阳的描述实际上是两种运动趋势,一个是向上、向外、生发的,一个是向下、向内、收藏的。并没有说阳就是无形气化,阴就是津液物质。

既然阴阳都是一种运动趋势,是动的,那么都可归结于一个概念,就是“真阳”。

“真阳”是什么呢?是先天真一之气。根据《周易》的理论,“所以行气者,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总是八卦,八卦总是四象,四象总是两仪,两仪总是太极,一气流行也”。真阳就是指的此“一气”。它可化为阴阳,推动万事万物生长收藏。我们要扶助的,是“真阳”,它是生命的最原始的生机,有此一口气在则人生,无此一口气在则人死。此气壮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此气衰则百病丛生。所以火神派又称扶阳派,扶助的是真阳元气,而不是阴阳之“阳”。

 

疑问二:为何不同的治疗思路都能治好病?

俗话说“人死如灯灭”。我们将生命比喻成一盏油灯,如何让它燃烧得更久呢?大家应该都还记得过去的油灯。一盏油灯,里面有一根灯芯,但通常灯芯较短,不会到达灯底部。如果灯里的油渐渐燃烧消耗掉,灯芯快要够不到油的时候,灯光会变暗,奄奄一息。这时候我们有两种办法让油灯重新亮起来:一是向油灯里加油;二是向油灯里加水,水比油重,沉于底部,将下面的油上托,使灯芯能够到。

这两种方法的段时期内的结果是一样的,都会使油灯亮起来。但长久之后的结就不一样了。加油则火光源源不竭,加水则突然有一天灯“忽”的一下灭掉了。

中医用药也是如此,同一个病,有时你用了温热的药能好,用了寒凉的药也能好。短时期内的效果一样,长期结局预后就不同了。温热多辛散通达,如果配合养生调护,使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则可添油续命;寒凉多沉重黏腻,沉积于经脉,久用轻则身体机能减弱,行动不便,未老先衰,重则丧命。

 

疑问三:阳化气,阴成形。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本来我们应该在应用温阳药同时辅助应用补阴药来收敛,或者在应用补阴药时加用温阳药来运化。但往往现在很多人因为烦劳而阳气虚弱,因为饮食不节而脾胃虚弱,当这种情况很严重时,补阴的药物哪怕稍用重一点儿,也会妨碍温阳药的药效,妨碍脾胃的运化,妨碍阳气的恢复。所以在用药方面,以温阳回阳为主,辅助或者不用寒凉药。这正是火神派的治疗理念,其疗效也得到了临床的验证。

 

有关火神的书:

《郑钦安卢铸之医学讲授》、《扶阳讲记》

《关东火神张存娣医案医话选》、

《李可临证要旨》、《火神派名医验方辑要》

《扶阳名家医案评析》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火神之祖:槐轩医学全书》

《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

《扶阳学讲义:郑钦安学术思想与临床应用》

 



五、思考与疑问
关于扶阳的一点不成熟的思考:

我认为,扶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不用多说,治疗重用姜附桂等温热药。广义上呢?我们知道邪为阴,广义上讲一切能使人体阳气恢复/旺盛的方法都可以称得上是“扶阳”,哪怕是暂时使用寒凉药,邪去则正安,正安则阳旺。

  例如,使用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瘀血祛除则血脉通畅,阳气得到正常输布,脏腑功能恢复,则可以源源不断制造阳气;又如气机阻滞导致阳气不能正常输布而四肢厥冷,使用四逆散,气机恢复升降而流畅,四肢复暖,机体恢复正常,阳气得以正常产生,这也是一种扶阳。

扶阳之“阳”也可以理解为“生活/生存”,如阳间指人间、活着的人的空间。

   只要能使活着的人更健康、更舒服、更长久,无论使用热药还是凉药,无论攻下还是补土,都可以称之为“扶阳”。

扶阳,使阳气旺盛是目的/结果,用什么性质的药(温热药、理气药、补血药、活血药)只是手段/方法只要能达到最终扶阳的结果,用什么方法不是唯一的。

我们应当着眼于结果,而不是方法。

 

疑问

经方的不足是什么?

 

扶阳的不足是什么?

 

方证和扶阳好为何是少数派?

 

方证与扶阳如何结合起来?

 


注:此汇报内容根据经方大家冯世伦教授、黄煌教授、孙纪峰主任、毛进军主任、冯学功老师及我的恩师赵鸣芳教授、郭立中教授等人平时讲授内容,加之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文献,阅读有关书籍,综合整理而成,在此感谢各位老师,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