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练字干货 |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MAY的学习簿 2018-01-12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contents

✔《兰亭》由来

✔ 书法造诣

✔ 文学造诣

✔ 版本选择



01

《兰亭》由来


三月初三,是个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叫上巳节,亲朋好友们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叫“修禊”。


永和九年的三月初三,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同谢安、孙绰、支遁等朋友及子弟等四十二个人,在山阴兰亭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文人雅集。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十分开心。当有三十几篇诗作出现的时候,就有人提议要把这些诗作汇集起来,准备出一篇诗集,众人听了都很赞成。出诗集当然就要写一篇序文,谁来写?


大家想来想去就说王内史还是您老来吧,您是书法大家,非您莫属了。王羲之见推辞不掉,就借着酒兴,带着几分醉意一挥而就,草拟了一篇序文,就是《兰亭序》,王羲之当时一气呵成草拟的一份草稿,不是正式的序文稿,所以上面有删减和插入字。


据唐代何延之《兰亭记》记载,王羲之写这个时候已是半醒半醉的状态,写的时候有如神助。等到自己酒醒后,害怕喝多了影响状态,又重写了“数十百本”,堆了满满一筐,发现还是原版最好,只好算了,就这么着吧。



所以有些同学会有些疑问,一篇书法作品中怎么会有这么多涂涂改改的地方?这就跟我们说到的这是王羲之酒后“草稿”有关系。


比如开头一句 “岁在癸丑” 中的 “癸” 字写得很扁,似乎是后来加的。“有崇山峻领”,“崇山”是漏掉了后补的,没有地方,不得不写在旁边。



“囙寄所托”的“囙”,这是“因”的异体字,覆盖在了“外”上。

“向之所欣俛仰之间”,“向之”之下覆盖了“於今”二字。



“岂不痛哉”。“痛”字似乎覆盖了“它”字。

“悲夫”上面涂抹了两个字, 有说是“良可”,也有说是“足可”等,“夫”字,看出是盖住了“也”字。

“有感于斯文”,其中“文”字,是由“作”字改写。



这都是涂抹的痕迹。可以看出,王羲之也跟我们差不多,写文章老是不小心写错一点,涂涂改改,勾勾画画。从这些改动痕迹,今天的我们不难想象王羲之当时在现场,眉头一皱、嘴角一抿,刷刷刷改稿子的情形。


02

书法造诣


一、《兰亭序》笔法精妙,表现在:


1.起笔、行笔、收笔三段均作精细处理,无丝毫懈怠,具有成熟行书的相当范式。所以作为行书教学的范本,《兰亭序》历来具有特殊的意义。只是其过于精熟的牵丝映带、妩媚的体势若取法不当的话容易滑向流俗一面罢了,但对于训练笔性的灵活度还是有其正面意义的。


2.用笔灵活多变。中锋、侧锋交替使用,藏露结合,运笔过程跌宕起伏,开合较大,线形多变。'曲线'在《兰亭序》中作为一种基本笔法不可忽视,'作品的用笔方法直接决定风格的大致导向。'《兰亭序》的用笔上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笔画的跳荡,另一个是线形的多变。因此,强调提按动作的明确性与准确性,成为临摹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平拖与直画是绝对与之南辕北辙的。'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确地道出用笔上力度节奏(跳荡起伏)及'曲线'(不可平拖与直铺)在临摹中实乃占据重中之重的地位。




3.笔势上处处隐含无穷的生机活力。在临写时要注意除了顾及线条完整性刻画的同时,还要联想到笔势的走向,使其活而不死。


二、《兰亭序》在结构上貌似平正,实际在细微之处却极尽变化之能事,更加强调欹侧取势,不求对称的形式美而强调揖让的内在呼应,不求均匀的稳定而强调对比的视觉冲击,这是后世赵孟類类在取法上所忽略的地方,也恰恰反映出王羲之行书'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自由之神趣也。另外还有一些细节,如:



1.形体大小穿插。通篇看来字形都被有效控制在一个合适的'度'内,但又能在自然之中求变化、而这种变化讲究的不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巨大反差,而是一切看似皆在不经意间,这需要笔墨技巧和深厚的功力,也需要超然的天赋和萧散的个性,王羲之所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此得以体现,黄庭坚《山谷论书》云:'右军笔法如孟子道性善,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非复可以常理拒之。'


2.字法多变。同字异形在《兰亭》中是其构字多样化之一绝。世人常举文中二十'之'字、七个'不'字、五个'怀'字、三个'盛'字之多样造型,无一雷同。


《兰亭序》中的“之”字


三、《兰亭序》在行气章法上也开创了行书布局的新格局,对后世影响较大。


1.纵有行、横无列,上齐下不齐的整体构成。这种布局依然是目前行书创作中取法之大多数。


2.行轴线的巧妙连贯。通过上下字之间的大小错落、穿插、宇间距的疏密变化等要素的运用、使行气流畅,字字成趣,包世臣《艺舟双辑》谓:'《兰亭序》神理在‘似奇还正、若断还连’八字。'在行行之也讲究疏密的空间对比,此作前四行间距疏松,从第四行到第十六行稍紧,为过渡,从十六行到二十八行较为紧密,这种空间节奏的变化,也反映出作者在创作时的心理变化的状态。通过这些构成使其整体布局显得平正中有跌宕,整齐中有变化,浑然天成。


03

文学造诣


《兰亭序》之伟大,不仅在于书,更在于文。在这篇文章里,人生的有限性,在自然之数的无穷面前,极其渺小。欢会的至乐,却导向了乐极生悲的莫大悲凉。


文章的开头,是很开心的。“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天气好,空气好,一场春游多快乐。


然而笔锋一转,“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可是快乐得几时!王羲之也泛起了春愁,人生苦短,多么痛的领悟。


最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王羲之想不开,真的想不开。对于东晋士人来说,老庄玄学属于居家旅行、社交开会必备学问,然而读了这么多遍,庄子《齐物论》的境界,王羲之终究达不到。


王羲之笑着笑着就哭了。


他不能超然,寿命有限的苦涩汹涌而来。这一篇文章,也由此超越了一篇流水账,导向一场哲学维度的苦闷。繁花落尽是枯枝,极乐之后是至悲。一纸《兰亭序》的苦闷,人类上下数千载,找不到答案。正因为提出了这个命题,人生易朽,《兰亭序》不朽。


04

版本选择


首推墨迹版,为什么呢,大家看一下下图的对比就知道了,墨迹中的小细节,笔意之间连带都能看的十分清楚,但是石刻版因为本身自有的劣势,有很多我们需要学习到的字中神韵都不见了,许多笔法都是石刻表现不出来的。想看《兰亭》石刻版本可以看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临本《定武本》,在这篇文章中就不给大家详细说啦,我们只看墨迹本。



 千百年来,《兰亭序》被书法界奉为“中华第一书”,有多个版本在世间流传,最受推崇的是《冯本》。《冯本》为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摹写,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因使用“双钩”摹法,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这也是一般学书法的同学们的首选。


兰亭序冯承素摹本


《虞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


兰亭序虞世南临本


《褚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因卷后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此册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风身洒落,深得兰亭神韵。


兰亭序褚遂良临本


当然给大家临写建议就是选择冯承素摹本啦。

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先找到兰亭序的放大本,因为字一小,很多细节容易被忽略掉。我当时就是先学放大版,大概巴掌大的字,然后把每个笔划细节放大练好之后又才进入原大本~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家还希望看到什么样的干货

或者有什么想要了解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