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时东吴为何无叛将,西蜀为何无大将,大魏为何一直未一统

 郭鹏志 2018-01-12

三国乱世硝烟,一直是正史,野史,以及杂史碾压的时代。正因为这样的纷争,受大家津津乐道,人物间的情感交流,故事间的彼此传唱,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感悟。如此的纷乱,大魏一直含恨不能统一全国,西蜀丞相诸葛亮含恨缺兵少将,东吴颇有大将和雅士,领土未进,只保江东一隅。

这样纷争的年代,刘备三顾茅庐求得卧龙出山,先借荆州,再入益州,鼎定基业,三分天下有其一。对于西蜀的前期,还是有不少谋士和大将,谋士有孔明、凤雏、法正、马良、刘巴、孙乾等人,大将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人。但是你仔细分析,你会发现西蜀的将领和谋士都是单方面,文武全才很少,两个人相互配合就会出问题。

夷陵之战时,刘备算得上一位将才,在智谋上略弱,当时马良苦劝主公不要连营扎寨,气候干旱,缺水少粮,需要后退避其暑热,寻求后期再战,刘备不听劝阻,被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大败而归。曹丕大笑刘备,其庸才唉。

马谡和王平守街亭,马谡算得上一位谋士,而且经常为诸葛亮献奇谋,深受诸葛亮的爱戴。但是马谡缺少领兵打仗的经验,不听王平劝阻,被司马懿围山烧之,几乎全军覆没,险些生擒诸葛亮,成为诸葛亮一生的用人污点。

这样的事迹很多,皆是因为西蜀大将没有智谋,谋士没有将才,才出现如此多的失败。西蜀是从荆州被偷袭,吕蒙偷渡公安,关羽大意失荆州时开始逐渐衰败的。此时的西蜀谋士仅有诸葛一人可堪大用,大将只有白发沧桑的赵云,诸葛亮每每深夜研究兵法和战略,他怎能不叹息缺兵少将。

东吴算是比较稳定的国家,在三国乱世之中存活最久的,这也正应了孙策的一句话,孙策在临终时把权力传给孙权,他告诉孙权攻城掠地是你的短处,保家卫国是你所擅长。孙权最善笼络人心,但是孙氏是外来派系,与江东本地派系一直都有隔阂,孙权最为重用的大将,就是当年跟随的将军,他们好多是孙坚的部下,孙策的战友,一直忠诚孙氏家族。

东吴主要的大将,周瑜是孙策的好友;鲁肃自来投靠,被孙权所赏识,为人忠厚;丁奉侍奉吴国四位君主,从孙权到孙皓,战功赫赫,斩杀权臣;程普人称程公,跟随孙坚讨伐董卓,破吕布等,随孙策定江东,辅助孙权和周瑜一起发动赤壁之战,让曹操大败等,东吴大将很多,他们一直效忠孙氏家族。

对于东吴的领土扩张,如果你仔细研究地图,你会发现长江虽是天堑,一个良好的保护屏障,但也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越过长江攻取城池,一旦西蜀用兵或者大魏南征时,轻而易举的就夺回来了,这是个硬伤。当年的合肥之战大败,孙权遇险,周泰拼死保护方得保命。

周瑜在赤壁之战后,立马攻取南郡等城池,结果被诸葛亮用计占领,周瑜身有箭伤也要力战,最后箭伤攻心,抑郁而死。周瑜就是看到这点,如果不趁此机会大肆掠夺城池,建立一定的根基,东吴后期很难再有扩张的可能。诸葛亮如此的聪明,必然不会让他得逞。这也许就是三国鼎立,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作用吧。

曹操掌权时,最大的梦想就是一统全国,曹操多次南征,但都是无功而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道路崎岖,进军受阻,粮草运输困难,很难采取有效的进攻。东吴长江天堑,曹军多为北方士兵,会水性的不多,而且精通水战的大将更是少之又少,赤壁之战曹操举百万大军南征,被受阻于江岸数月,军中瘟疫横生,战线拖拉过长,粮草运输出现了很大的障碍,此时又遇兵败,最后败退。

后期曹操虽有南征之心,因年老体弱,多不能及。曹操死后,曹丕承袭爵位,后自立大魏,但是因为长期受到曹操的猜忌,而且身体不好,经常吐血,不久便病逝。曹睿登基后,多为阻挡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有五次北伐,都在曹睿执政期间,皆因曹睿调度有方,善用司马懿和曹真等人士,大魏未有损伤而且领土稍增。

在大魏时期,大多是以防守为主,因为大魏后期幼主执政,而且主要被司马家族所控,主要的军权都在司马家族手里,在没有绝对的掌权时,大魏没有心思去发动战争。直到司马懿死后,司马昭和司马师掌握魏国大权,严格把持着朝政,控制着魏帝,才有想法去一统全国。

姜维作为西蜀后期名将,虽有智谋,但是和诸葛亮比稍逊,而且在西蜀的地位也颇低,发动过多次北伐皆没有成效。司马昭派邓艾,钟会等人进军西蜀,邓艾奇计,翻山越岭偷袭西蜀后方,刘禅弃战投降。

自从西蜀被攻占后,东吴没有存活多久,也被司马炎派兵攻占了,东吴后期不仅政治衰退,而且战乱不断,百姓生活困苦,纷纷起义,所以东吴作为偏安一隅的国家是自己作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