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说】苏秦何以并相六国?

 恶猪王520 2018-01-12



正是由于苏秦的据理力争,同时又有六国君主的虚怀若谷,才有“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小人书,留下很深的印象。画的是一位年轻二流子,经常带一帮狐朋狗友来家蹭吃蹭喝。他与哥嫂生活在一起,家境贫穷。嫂子实在忍不住了,后来每逢这位二流子带朋友过来,她就故意把空空的灶锅刮得山响。朋友们也就知趣地走了,二流子觉得很没面子,与嫂嫂就此结下梁子。有朝一日这位二流子腰挂六国相印,乘华车威风而过,羞跪在地的嫂子不敢抬头。

当时并未记住这个二流子是谁,只觉得这个故事很励志,是碗心灵鸡汤,谁要给我脸子,长大后也挂个印章过来羞他。

若干年后,方知道这个二流子叫苏秦,是合纵连横的发起者和践行者。再后来读《史记》中的《苏秦列传》,本来惜墨如金的司马迁,却对苏秦不吝笔墨,浓墨重彩地进行了一番描画,不厌其烦地将苏秦如何游说六国的情形,相当详细地一一表述。难能可贵的是,司马迁在描写苏秦马不停蹄地游走燕、赵、齐、楚、韩、魏时,尽管六国互有提及,却并不混淆和重复,各有侧重各有新意。

详读《苏秦列传》,由于史公的生花妙笔,洋洋洒洒并不觉得芜杂繁冗,反而觉得妙趣横生要言不烦,无论怎样纵横捭阖,最后都能归结为一点,即“西面事秦窃以为羞”。掩卷闭目,就能想象出苏秦一付羽扇纶巾胸有成竹的说客姿容,简直是活灵活现。

纵观整个游说过程,苏秦凭藉的主要是三寸不烂之舌。但又不尽其然,当时战国时期,巧舌如簧者大有人在,苏秦的过人之处,还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恒心;同时还要有知己知彼的谋略,总能把劝喻说到点子上,令对方折服承纳。不但使齐王承认“寡人不敏”,魏王痛说自己“寡人不肖”;赵王说自己“寡人年少”;而且悉数都“敬以国从”。

正是由于苏秦的据理力争,同时又有六国君主的虚怀若谷,才有“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