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再现高原《极地》传奇
12月初,著名纪录片导演&《极地》监制曾海若,《极地》总制片人胡小鹿,和社群 <你我的极地>的伙伴们进行了一场线上交流。今天,在《极地》即将开播之际和大家分享曾海若导演的交流问答。 Q:您觉得《极地》讲述了什么? 曾海若:《极地》从主题上来说,讲的是在极端环境下的人类生存态度。这种生存态度是合作,乐观。因为环境相对极端,所以对于生存态度来说,它的要求也相对极简一些。我们选择了极地这样的外部环境来探讨人的内心。
Q:《极地》和其他聚焦西藏题材的片子有什么不同? 曾海若:我不知道应该跟哪些片子来做比较,我也没有看过所有的。但是,至少和《第三极》比起来,《极地》会更简洁一些,《第三极》的功能性要复杂一点。《第三极》相对来说是一个西藏的入门级片子,它除了讲故事之外,还将背景性的知识,环境的情况,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梳理。但是《极地》更加纯粹,它就是讲了二十多个故事,没有对背景性的东西做太多的交代。 我们做完《第三极》之后,特别希望能够将注意力完全聚焦在人身上。所以这些人物的选择,也就是《极地》最有特点的地方。涵盖了各种各样的人,纯粹拍摄他们的生活,至于其中的道理,需要观众自己去看。 Q:《极地》故事的叙述方式与《第三极》的叙述方式有什么不同? 曾海若:《第三极》更讲求从知识体系到故事之间的配合,《极地》不再去讲这种大知识背景层面的东西,就是专注于讲故事,彻彻底底的去把故事讲好。很多的故事是按照类似于电影化的方式去拍摄,甚至于故事与故事之间也没有太多的过渡去连接它。从叙述方式上来说,它们很不一样。 Q:您是怎么看待西藏人生活的智慧? 曾海若:西藏人生活的智慧,当然不是我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但是我自己的感受是,他们的智慧来自于他们对于当下的、对于身边的、对于眼前的东西的时刻关注,说的俗套一点就是他们活在当下。 比如说做一双鞋、画一幅壁画、去放牛喂牛等等,描述的所有的故事几乎都是处于一种对于生活细节的专注。这种对于日常生活的专注,对于一些很微小的事情的专注,实际上也就是带来他们智慧的源泉。 我特别喜欢《极地》里每一个主人公对于自己做的事情的认真。而且他们特别关注的点,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给予一些事物的放大的价值。我们总觉得做了一件事之后,会带来特别多的好处,会带来特别多大的影响等等。我们总是关注于一些被想象出来的东西,但是他们会更关注于那个事情本身。这种智慧其实是在今天非常稀有的生活态度。 Q:在《极地》的故事里,最喜欢的故事是? 曾海若:这种问题是最难回答的,我喜欢的故事很多。但在第一次看的时候,最有感触的是壁画的故事。如果你也是一个做纪录片的人,或者说是一个需要去做创作层面工作的人的话,会很容易被其中的细节打动,在这里我就不说故事的内容,到时候欢迎大家去看。
《极地》第一集会和你讲3个怎样的故事? 荒原 森林 雪地 他们在这片孤独的土地上守望着孤独 也创造快乐 人与自然既博弈也交融 多吉次巴
在世界海拔最高的草原-羌塘无人区 野保员多吉次巴守卫动物 保护自己的家 白玛曲旺
在波密夏季的暴雨后 流动电影放映员白玛与赛东一起悬索渡江 只为给村民带去两小时的电影时光 次仁旺青
在年均气温零下五度的双湖 60多岁的次仁旺青以日月风雪为伴 带队驮盐 央视刚播出的西藏纪录片,9.5分!!每一帧画面都洗涤心灵,笑着笑着就看哭了 去西藏旅行的人很多, 但真正了解这片土地的人却很少。 2015年,央视纪录片团队深入西藏,拍摄了一部叫《第三极》的纪录片,讲述了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许巍当时献唱过同名歌曲《第三极》,圣洁唯美的画面,直戳灵魂的歌声,唤醒了无数人的西藏梦!
2017年底,《第三极》原班拍摄人马拍摄的姊妹篇《极地》悄然上线,豆瓣评分就一路飙升到9.5分! 从2015年3月筹备至今,《极地》摄制团队分多个组深入西藏,走遍西藏6个地区,73个县市,行车里程超过赤道一周,穿越雪地森林,驻守荒原村落,遇见21个故事,记录下西藏的日常。
小包总—杨烁, 也首次跨界为《极地》配音~ ▼ 除了延续着美到令人窒息的画面,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了在西藏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普通藏族人。短短7集,21个故事,记录下了我们不曾了解的藏地!
这里是人口密度最低的陆地高原, 作为《第三极》的姊妹篇,《极地》延续了前作令人震撼窒息的唯美画面,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美!炸!了!随手截个屏,都是一张张美轮美奂的壁纸! ▼巍峨磅礴的冰川雪山 ▼深邃而平静的湖泊 ▼葱郁静谧的深山密林 ▼还有许多人迹罕至的风景 影片中的极地风光,美得宛如仙境一般~ 但是最令人内心沸腾的,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及他们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故事。 看完以后,几乎所有人内心的反应如出一辙:人家这才叫活着,我们顶多算是还没死! 白玛曲珍、次仁曲珍和曲美卓嘎。 这三位快乐的老婆婆,已经当了 65 年闺蜜了。 这天早上,白玛曲珍正在涂自制护肤品。 俩姐妹来喊她:“白玛曲珍,公主们要出发了!” 三人拎着奶茶壶,姐妹聚会去了。 她们当天的日程是:坐车去 100 公里外采草药,自制护肤品。 这条石头路她们走了一辈子,很熟悉。 像三个小女孩一样,边唱歌,边拔草,还夸石头可爱。一路叽叽喳喳。 曲美卓嘎涂这个药膏 70 年了,说它夏天防晒,冬天防风。 三个爱美的老太太想把这种自制美肤产品推广出去。 “游客这么多,人人都涂,涂成公主,回去就能结婚。一瓶五块钱,多好啊。” 白玛曲珍一边念叨着自己的创业大计,一边双手合十: “佛啊,不该收钱,我错了。” 熬药膏工作量挺大的,三姐妹干活时,还不停互怼。
一般人看到这药膏的颜色,都不敢往脸上抹。 但三姐妹相信它一定会非常畅销。 她们更希望神保佑,后年、大后年,再加一年,她们还能在一起。 大卓嘎从小是个孤儿。 白玛曲珍丈夫早逝。 次仁曲珍家境贫寒。 她们是托林村年纪最大的三个人。 但现在,她们仍然很快乐。 白玛曲珍最大的心愿,是和姐妹们一起去趟拉萨。 “然后回来再死。我喜欢这里,也要死在这。” 在纪录片《极地》中,有乐天派,也有悲观者。 藏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封闭性,产生了很多匠人技者。 他们可能没有什么文化,甚至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这里,但他们身上饱含了文化的印记。 有锁匠。 也有说婚者。 还有面具人。 他们大多已经上了年纪,而现在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文化的传承问题。 锁匠江安是日卡村的“安全顾问”。 村子里,家家户户的仓库锁头都是木头制成的,但时间久了,锁就腐蚀了。 在大家的要求下,江安接下这个任务,开始为大家打造新的木锁。 木锁很是神奇,锁虽是木头所制,但钥匙却是铁的。 而江安老爷子的神奇之处在于他能让大家不用换钥匙就能拥有一把新木锁。 虽然这项手艺并不复杂,但整个村子会的人只有他一个。 他甚至不知道在他之后,还会不会有人去花费时间制作一把木锁。 文化即将面临的断层问题,不仅在内陆存在,西藏同样也是。 曾经古老的传统和技艺,在科技的冲击下即将沦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 说婚者是西藏一个古老的传统。 在以前,新人结婚都必须要有说婚者在现场为新人送上祝福,至少说唱12个小时。 但说婚者占堆已经有一年没接活了。 好不容易有人找来,他自然打起12分的精神,可准备了那么久,却不得不面对自己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的事实。 12个小时里,他停下了好几次。 连请他来的男方都笑话他,但玩笑的背后,占堆却陷入了深深的焦虑。 之前总有人围着他问人是怎么来的,他们的祖先是谁,但现在已经没人再去问他这些问题了。 在这次说唱之后,他挨家挨户敲门询问识字的人。 他要拜托别人把他的说唱词都记下来。 他离开了这个世界没关系,但唱词都是他爷爷教给他的,不能丢。 类似的还有藏族Rap之称的谐钦舞。 每逢遇到重大节日,谐钦舞都会作为一个重要的表演节目,但真正懂得它舞步和歌词的,已经寥寥无几。 老人们说,年轻人都去打游戏了,基本没人愿意学了。 《极地》中,也有在现实中憧憬梦想的人。 白玛曲旺,他是森林里流动的电影放映员,一个正在消亡的职业。 然而,他也是一个常常思考未来的年轻人。 每年林芝市的易共河谷迎来春天时,他就会牵着马,拉着设备走进村子给村民们放一场露天电影。 但村子交通闭塞,有时候只能靠滑索进村,人是没问题,可马就成了问题。 水流湍急,河床上也都是锋利的碎石,马一挣扎可能就会脱绳掉进河里。 但白玛曲旺还是让村长叫来了帮手,四五个大男人齐心协力把马拉过了河。 为的,就是能让村子里仅有的8户人家看上一场对大城市里的人来说,早就过时了的《夏洛特烦恼》。 白玛曲旺说,他也渴望大城市,“但真的好乱。比来比去还是觉得这里舒服。” 或许这里闭塞、落后,但这里的人却更容易满足,就连快乐也变得格外简单。 白玛曲旺用电影找到了自己的快乐之源,同时也成了那个传递快乐的人,他还要继续深入山谷,带里面的人看看外面的世界。 以藏地、藏民为主题的影片很多,令人特别欣赏《极地》的是,它没有一厢情愿的对游离于现代社会之外的人们抱有浪漫、怜悯和对比。 藏人不是异类,不是化外,而是生活的另一种打开方式。导演以平等的视角记录下藏民的日常,如何看待一座山、一片湖、一棵树,细碎点滴中透露出人对自然的感恩和敬畏。 生活之所以有趣,在于我们拥有选择,你可以选择大河奔流,也可以选择暮鼓晨钟,可以选择诗与远方,也可以选择岁月静好。 但不要忘记,无论是哪一种选择都不容我们倦怠萎靡,如同《极地》告诫我们的: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修行,完成生命的磨砺。 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就是对时光最美的回应。 别回头,别纠缠,别念旧。 余生还长,你别慌。
我们是一家由业内专业团队发起成立,耀莱集团、西凤集团参与投资的智慧型财富管理机构。凭借良好的股东背景和优秀的管理团队,我们成立伊始便获得知名投资机构首轮投资。依托自身的客户服务体系和大数据系统,我们建立了一套独特的资产配置算法,通过线上线下场景的结合,将为客户提供主动式、个性化、多资产、跨周期的资产配置服务。我们将致力于成为“懂你所需、予你所求”,与客户深度互动的智慧型财富管理平台,持续为客户提供稳健、优秀、精致的服务。
记忆中的西藏人,脸上总是有藏不住的笑容 《极地》,拍的是西藏,评分9.5,被网友称作是“诗一样的纪录片”。 这是一部关于西藏的纪录片,落脚点是“人”,一共7集,每集35分钟左右,讲述了21个生活在西藏的普通人的故事。
片子里,有在无人区生活的野生动物保护员,自封为“公主”的可爱奶奶,藏族的说婚人,壁画师,木锁匠人等等。有人第一次坐汽车,感叹这是“能跑的沙发”,有人这一生做过最坏的事情,是踩死过几只小虫子。
跟一般单拍西藏风光的纪录片不同,在《极地》里,每一集都会有几位在当地生活的普通人,镜头跟着他们的脚步,拍下人们的日常和西藏的美好。 第一集里,有一位野生动物保护员,多吉次巴。 他在荒原上骑着摩托车,酷到不行。 不过,他这酷酷的样子,之前从没被人看到过。 因为荒原周围一个旁观者都没有。 在荒原上,他是守护者。 饿了就吃雪水煮的方便面。 困了就天当被地当床的睡一觉。 条件虽然艰苦,但多吉次巴却是满足又欢乐的。 在家里,他教孩子们念拼音。 孩子们跟着爸爸学拼音,眼里闪着最亮的光。 在第一集的最后,多吉次巴说出了自己的愿望 孩子们都能好好上学,以后能找到工作。 生活可以好起来,一点点好起来就可以;房子盖得好一点,牛羊圈修得牢固一点。 这愿望朴实而真挚,没有对金钱的欲望,也没有对权力的渴望。 他只希望生活可以好起来,不用好的太快,一点点好起来就可以了。 第一集里,还有一位名叫次仁旺青的老人,他带着队伍,迎着风雪、日夜兼程到盐湖驮盐。 在路上,每个人的食物都是定量的。老人在风雪里吃饭,一边吃一边说:能吃饱,真是太好了。 好不容易到了盐湖,老人也不允许驮盐队伍里的人多拿盐。 盐很少,我们不能全部拿走,还会有很多人过来,如果我们拿走了,别人就没有了。 够我们食用就可以了,不可以贪得无厌的。 次仁旺青的小孙子,听爷爷的话,一点盐都不多拿。他一边铲盐一边一本正经地对盐湖女神说:女神我明年还要来驮盐。
但下一秒,他又放飞自我唱起了“大河向东流”。 可爱的不行。 纯净的地方养育纯洁的人。 西藏这个地方,可不是只有小孩子可爱。 第二集里,有个65年闺蜜团,这三位老奶奶,可爱到让人想亲亲她们。 《极地》的豆瓣短评页面,第一条就是—— 为65年闺蜜三公主团打电话! 曲美卓嘎从小是个孤儿,白玛曲珍丈夫早逝,次仁曲珍家境贫寒。
她们脸上,最不缺的是笑容。这三位奶奶自封为“藏族三公主”,只要待在一起便叽叽喳喳斗嘴、打趣,然后笑对方,“哈哈,我刚刚跟你说什么你没听到吗”。
她们一起采摘草药制作纯天然面膜,一边唱着“天上的公主你听我说”一边采草药,互相搀扶着上山下山,回到家里一起熬制,要加大火势便念叨着“啊,加点牛粪吧,牛粪王子”,烧火累了便喊伙伴“大公主你来搅拌吧”。
药膏做好了,跑到马路上免费给过路人都涂上。太阳落山,三个人坐在一起吃东西,说自己的心愿,“能一起去趟拉萨就好了,然后后年、大后年、再加一年还能继续在一起”。
最后,不忘给美丽的自己敬杯酒。 这公主三姐妹,实在是太美好了。 但很奇怪,看奶奶们聊天,笑着笑着就会有眼泪流出来。 豆瓣网友@善良就是黄金说: 第二集的姐妹花把我看哭了好久,那里的人是那么真的纯粹,那么真的开心。世人都是俗人,唯独他们超脱了,把生命看作一辈子的修行。他们敬畏生命、敬畏自然。一切都那么容易满足,这是真正的极地。 没错,《极地》拍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土地、风景,更多的还有比风景更美的人。 导演程工在《极地》视频下的评论区写下了这样的话—— 我是一个导演。 导演负责把故事讲好 ,不矫揉造作不装逼,不敷衍花时间花钱来捧你场的观众,尽自己全力没有保留。我觉得我做到了,虽有遗憾,但问心无愧,没放水。 影片拍完了,播出了,大家也都看到。 希望每一个人都像故事主角一样:谦卑,知足,快乐。 希望西藏永远都保持她的圣洁,美丽。因为她是永恒,我们都是过客。 希望释迦摩尼一直眷顾这片虔诚又单纯的土地。 希望自己来世无论是虫子,鸟儿,人,都还记得曾经有一个地方叫西藏,还能不远万里去找她。 本文来源:电影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