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福州参加全国爱故乡会议,抽出时间来福州三坊七巷看看。从事咨询的经验,先网上看了一晚上,关于福州三坊七巷的文章与网友评论。感觉开封在借鉴福州三坊七巷的改造经验中,是一定要先多看看各地经验的。除了政府介绍外,而民间对于三坊七巷的评论,当然也不能不关注。 所以以下是福州网友评论,笔者配图是前几天拍摄的。先分享在前 福州网友1 走了一遭南后街,发觉整条长街就那几种粗糙外观的样板外立面,古人的建筑可不是这样的千篇一律的。后来又觉得觉得改就改吧,看人气还不错,至少南后街重新成为福州普通百姓休闲聚集的中心,即便是这种差强人意的效果。但是逐渐不少街巷被高档餐饮会所侵占,曾经处于城中最黄金的市景故地,竟然最终成为官商阶层的私人领地,心里十分不是滋味 包括这回的上下杭,觉得福州的城建一直都很粗鄙缺乏修养,或者说是缺乏对于福州文化的热爱与理解。基本上国家文物部门批评的地方的一些毁建现象在福州都有实例。没有经济硬基础又不重视文化软实力这很糟糕。 福州网友2 三坊七巷已经算是修缮得很不错的古迹景区啦,很多建筑的细节都修缮得很到位。换我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其实这也是一种趋势,咱们都说欧洲城市的古迹街区保留得好,其实它们也都被改得面目全非了,因为这些建筑的用途都发生变化了: 它们过去是住宅,如今都成了餐厅、百货公司、企业办公室甚至酒店。 同理,三坊七巷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上下杭古镇也是这个道理,它们的商业化比较明显,不过这些都已经是政府部门所能做的全部了,唉,想想我也很心塞,只要建筑的功能变了,原来的味道就保不住了... 泉州的老城区的确保留得原汁原味,可是去过的都知道,这里的面貌和山区的县城没差别,脏乱差,道路狭窄,人车混行,建筑的状况都不太理想... 还有一点比较重要,就是为啥修缮古迹时总要拆掉一部分?比如修缮烟台山、上下杭和三坊七巷这些地方? 这个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这也是没办法的。当年建这些房子时可没有如今这样的城市规划,大家随便建,只要有空地就可以建房子,结果就变成连成一大片的建筑群,现在的县城还有这个毛病,一堆的民房挤在一起,对吧。 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和妥善修复古迹这两者真的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更何况在长期的居住时间里,那些老住户也没有文物意识,他们在无形中破坏了老房子:很多住户乱改乱修,有人还拆了不少旧物件或者随意砌堵墙... 这些都需要引导,以前老三坊七巷里面的幼儿园就是个例子,泪奔了...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现在政府部门在修缮这些古街区时,为了保证有足够的空间铺设地下管道和修建足够多的路网保障通勤安全,消防车等能进入。大家只能选择一个折中方案: 尽可能地保留那些位置和状况都很好的建筑,然后把其他房子拆掉,以此腾出空间来,同时禁止机动车辆进入。 笔者出租车里拍摄上下杭 福州网友2 不管怎么说,如今的大好局面来之不易啊,现在上下杭、马厂街还有烟台山都开始修缮了,这都是及时雨啊。 过去的三坊七巷看起来很好,住起来很温馨,左邻右舍很有爱,但是终究不像样。因为我就曾经住过,木制结构为主,阴暗的室内照明,下雨天漏点雨,摇摇晃晃的楼梯,窄小的小房间。无论如何比不上钢筋水泥建起来的房子宽敞明亮。 作为文物遗迹吧,总是被人破坏。美观不美观先不说,那些珍贵的东西却逐渐被磨损掉了。 其实,我们所爱的并非老街,而是老街给我们的记忆。 实在不行还能去林觉民故居逛逛对不对,也差不多就是那个样子了。 在名人古建筑、历史街坊格局的保护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从上面照片可以看出来,三坊七巷的房子,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是被各家各户改造的乱七八糟了,不乏很多名人故居、著名建筑。如果任凭三坊七巷这样下去,城中村?棚户区?难以想象。 福州网友4 在文化保留、后续开发上,做的很不好,但是还有改进的空间; 那么,建筑改好了,形式保留的了,却把里面的灵魂赶走了。不管什么文化,都是人造就的。一定要有生活,才有文化,没有居民生活的建筑,很难脑补出原有的文化、历史是如何的。有改进空间,其实就是三坊七巷改造时,保留的一百多户居民,是不是可以安排回迁了,是不是可以把明清时期的文化再次繁荣起来了? 福州网友5 但是,但是,但是!在环境破坏上,是无法挽回的! 这一点,是我永远无法平息的。记得小时候,南后街两旁的行道树已经长得把整条南后街遮起来了,三坊七巷的各种花花草草,肆意生长。墙头的野草也是很有风味的。现在呢,什么绿化都是人工规划后的绿化,南后街种的树,也是光秃秃的。原来家旁边的一棵树,虽然被保留下来了,他的伙伴都没了,一棵树,孤零零站在那,脚下的土还被水泥围起来了。伤心伤心~ 福州网友6 作为一个福州人,我还是希望本地和外地人都有机会能买个套票去里面的老宅子里面走走看看,毕竟真的很多福州人也没有完整的逛过那些老宅。 那些收门票的房子里面经常有导游在带团 可以跟着他们一起走一起听讲解感受下,里面真的是豪宅。有修善也有保留,很多建筑是真正的保留了下来。 笔者拍摄上下杭目前还没有改造的老宅 福州网友7 我来回答下我的看法吧。 福州网友8 作为从小就长在南后街的人,我只想说福州已经没有了三坊七巷,有的只是披着林则徐故居冰心故居等名人外衣的一条商业街。现在的福州人有多少去了能感受到他的历史蕴含?只不过是一个高端餐厅,咖啡厅的集合地,为了逼格,打着三方七巷的名号,成为福州奢侈消费的一个场所。真的是福州的悲哀。 12年去过。坊不成坊,巷不成巷,一群现代人在不算是古建筑的古建筑里倒腾,很懒散和随意。情调赶不上鼓浪屿,文化气息赶不上夫子庙。缺少它自己的特点和品位。 福州网友9 今年刚去过,其实国内所有的此类景点,大致都如此,卖着类似的纪念品,比如武汉的户部巷,比如杭州的河坊街 比如北京的南锣鼓巷看多了觉得都差不多。这种旧时居民区类的景点,大致都这样了,如果保留历史感,看上去不会那么好看,也不会那么热闹,当然也不会有商业价值,,慢慢的就落寞了,在这样的城市里也难逃被拆的命,目前的商业化虽说看着光怪陆离,感觉味道都变了,但总归能在巷子周边拐角的胡同里,看到三五老人,几个小孩,然后可以想想当年的居民在这巷子里柴米油盐的的状况 福州网友10 福州人,从小在这里长大,去过几次,已经好几年没去了,因为没意思。 主巷商业化气息严重,其他空置率很高。如果只是为了吸引人眼球,何不联合做个shopping mall呢。在福州呆过好多年,不敢不爱这有福之州,可问题是,三坊七巷已经走向「扮文艺真商业」的模式,看了还是不免感慨。 讲一个自己的观察,上下杭朱紫坊三坊七巷那些看上去极富生活气息的宅门从门缝里或站到高处看,背后常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瓦砾堆 福州网友11 在福州生活了6年了,老公是在福州长大的本地人。我俩最烦恼的问题就是:“福州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因为真的不知道要说去哪,三坊七巷是常规回答,你去百度搜索,这个地点也是首位的。但去了之后满意的人真心不多…… 当地不少人说过,现在三坊七巷是重新建起来的,早在被卖给李嘉诚之后旧址就被拆了一大半,后来政府买回来之后还花了一大笔钱去重建。 家住的离三坊七巷只隔了3个路口,常去那边散步,你要说感受的话 大约就是文艺小青年很喜欢的那种所谓古镇古巷的感觉,尤其是最近河道后面建起了很多特色酒吧和文艺氛餐厅,古朴气息也被取代了。说特色的话,我真察觉不出来。看法大约就是,这样也挺好,至少当地人可以去休闲,至于外地人来旅行,可能就是仁者见仁的事了。 福州网友12 之前大一的时候,有一次逛的时候,正好碰到师傅在大修,就聊了几句,师傅都不觉得自己是在修缮。就说地板吧,据说以前为了适应南方这天气是铺很多层不同材料,具体每一层的的上下关系的功用什么的,已经不记得了。可是现在修,就是直接灌水泥而已 福州网友13 这事要客观的来看。 福州网友14 认真来说,回到福州后,特别是去年离职后的一段时间。经常去三坊七巷。 去干啥?看电影 曾经在中瑞南华看首映遇到几年未见的好友。 跑题了。。。上述描述只是说明我对三坊七巷还算熟。 回头说说改建这个事,先说结论。 改建是个好政策。 起码没有改建,很多“福州老店”是不可能成功转型发家致富的。 而且作为一个福州人,我原本对于三坊七巷的感觉是“仿厦门中山路风格的商业街”。 前年刚回福州那下,我感觉三坊七巷人还不多,这两年真是越来越多。 主要原因还是慢慢的吸引了很多品牌入驻,同时外地朋友来福州,你也不知道该请去哪,也就都请来三坊七巷。 福州网友15 我一直觉得三坊七巷对自己的定位不明确,如是想保留其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那何苦改建成现在的四不像?除了南后街口的门脸和门口的廊桥,其他房屋千篇一律,毫无特色,而且什么业态都有,全国各地风景名胜卖的纪念品三坊七巷都有,福州本地特色小吃也有,更别提星巴克、肯德基以及屈臣氏这种开遍全国的连锁,还有许多打着博物馆的名义卖纪念品的,以及渣得要死的蜡像馆和商业演出,那么问题来了,看这些东西我们何苦跑去三坊七巷? 我想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想看到的是具有福州本地特色的巷坊,希望感受到不同于北京合同和江南雨巷的独特,但是很可惜,它没有。就现在的格局来看,就真的只是一个顶着5A旅游区名头的大卖场。安泰河旁开了几家西餐厅和酒吧,许多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就开始鼓吹文艺和小资,这座城市文艺和小资的氛围真心没有其他地方浓厚。 明明有自己的特色不去保留不去发扬,想要打造成福州的南锣鼓巷和户部巷,但是又极其注重商业效益,这样只会越来越商业化。 福州网友16 怎么说呢,对三坊七巷的感情很复杂。 福州网友17 改造是必然的,因为已经十分破败了,不改造的话也会慢慢的被外来租户给破坏掉,最后慢慢堙没,只能说改造的太粗放,让人觉得有点假,所以很可惜,本来可以做的更好 上下杭的改造 福州网友18 三坊七巷最大的问题在于原住民的流失,使得它失去了很多韵味和原先的感觉。但是从街区改造的角度来说,三坊七巷的改造其实是成功的,第一,它重新使得这个街区恢复生机,第二,把许多濒临消失的建筑重新保护起来,第三,为福州市区提供了一个相对拿得出的名片。当然三坊七巷的改造不是完美的,比如重建的比例过大,一些建筑做法上的不成熟,但是在上下杭的改造中,这些意见也都被采纳,几乎保留了所有能够保留的建筑。至于效果,就看最后大家的评价了 以下是福州历史与三坊七巷改造方面简单介绍 福州,简称“榕”,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沿海外向型的区域特色和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孕育出了以昙石山文化、中国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寿山石文化等为代表的闽都文化品牌。
2006年,三坊七巷启动改造工程。是直属福州市政府的正处级事业单位“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管理委员会”及其保护开发公司负责。2006年,福州市以市长令的方式公布了分别由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主刀”的《三坊七巷保护修复规划》、《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同一个街区因此有了两道“保护令”。同时,加大投入,从保护、修复到开发,福州先后对三坊七巷投入38.75亿元。
在保护方法上,三坊七巷按照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分类修复。其中,核心保护区以保护为主,省保单位以上的旧居基本腾空,用来建中国第一个社区博物馆、名人故居等;控制区内则对破坏比较严重的建筑,按照街区统一风格重建,招租文化商户。将市文保单位向社会“公开招租”,用以开办民间博物馆,申办者可免费使用场地几年,并可视情况续签。原先3800多户在此居住的老百姓大多数外迁,市里在新城赶建了安置楼房。这种建好安置楼再迁居民的模式,如今成为福州市修复上下杭、烟台山历史街区的模板。 以下是笔者参观三坊七巷保护修复成果展照片分享 以下图片是笔者对上下杭地区拍摄,因为着急赶火车,所以租车拍照。照片有些模糊,还望观者理解。 以下拍照是上下杭改造过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