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道德经第49章解读
2018-01-12 | 阅:  转:  |  分享 
  
道德经第49章解读张武忠初稿2017.8.27第49章【原文】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xi)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译文】那么圣人该如何对待天下苍生?圣
人无我无私没有成见,他的起心动念都是为了天下众生,以百姓之心为心,故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德善之人我善待他,不善之人我也
善待他,因为人之初性本善,用道的大德善待众生,就可以使得人人向善,故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道守信之人我信任他,
不守信不信道之人我也信任他,因为人人都有信道守信的天性,用道的大德信任众生,就可以使得人人信道守信,故称“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
之,德信”。圣人和众生的关系就像是母亲和婴儿,母子连心母子情深。母亲轻声细气地用鼻子呼吸,生怕惊醒熟睡的婴儿。孩子与母亲的呼吸节奏
同步,心跳的脉搏也合拍,孩子虽然不会说话提要求,但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声音,母亲马上就能心领神会,故称“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圣人对待百姓就像母亲对待孩子那样,无我无私无欲无求,既与天下共呼吸息息相通,也与天下同心跳心心相印,对天下人的所需所求也能心领
神会,天下众生由此也可回归婴儿般的纯真无暇,故称“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解读】49.1“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
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以德善和德信善待众生。那么圣人如何对待天下众生,首先圣
人无私无我也没有成见,对天下苍生一视同仁,以天下人的心愿为自己的心愿,故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具体如何做?善良德善之人我
善待他,不善之人我也善待他,为什么,是因为“德善”。中国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善根,只需要将他的善德善性激发启蒙出来,他就
会向善的方向发展。信道守信之人我信任他,不信道不守信之人我也信任他,是因为“德信”。每个人都有守信的天性,用大德去感化他,他也能回
归忠信之道。第27章已经说过“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没有无用之人,也没有废弃之物,人尽其才物
尽其用。49.2“圣人在天下歙歙(xi)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老子把圣人和民众的关系,比作是母亲和婴儿。
“歙”读作(xi),《道德经》只在两章中提到“歙”,第36章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歙”指的是用鼻子轻轻地吸气。“浑”不同于“
混”,本义是指流水潺潺的声音,这里比喻心跳之声。“注”是专注关注,“孩”是小孩子,不同于前面章节中提到的初生婴儿,而是专指已经有了
需求但还不会说话走路的婴儿。老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母子情深其乐融融的场景,母亲抱着熟睡的孩子,连呼吸都轻声细气的,生怕吵醒了他,故称
“歙歙焉”。母子连心,孩子的心跳节奏与母亲也和拍,故称“浑其心”。前几天看过一个公益广告,是关于器官捐献的宣传片,一个小孩子哭闹不
停,谁也哄不了。最后出现了一个满脸胡须的大男人,他把婴儿抱在怀里,孩子感受到了这个人的心跳,马上就安静下来了。原来他的妈妈去世了,
这个人的心脏就是他妈妈捐献的,孩子能准确地分辨出妈妈的心跳声,多么温馨的画面,看得我眼泪差点掉了下来。这时的小孩子还不会说话也不会
走路,但他能用眼神和声音来表达,母亲也时刻聆听关注着孩子,孩子的一举一动马上就能心领神会,故称“注其耳目”。圣人就像母亲,众生就像
孩子,圣人行不言之教,生怕扰乱了民众的清净,与天下民众同呼吸,故称“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以万民之心作为自己的心愿,与万民同心跳,故
称“为天下浑其心”。时刻倾听万民的心声,关注着众生的疾苦,故称“百姓皆注其耳目”。对待万民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天下众生由此也可复归婴儿般的纯真无暇,故称“圣人皆孩之”。张武忠2017.8.27于北京。
献花(0)
+1
(本文系逐字逐句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