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厦门大学教授9人在上海筹建新校,定名大厦大学,后改名大夏大学。是年7月成立筹备处,租用宜昌路115号为临时宿舍,劳勃生路(今长寿路)启和里全部房屋为师生员工宿舍,小沙渡路(今西康路)201号为校本部。9月开学,设文、理、教育、商、预等5科。1925年学校被迫迁槟榔路(今安远路)的临时校舍。1929年,该校陆续在中山路购地200余亩,另加荣宗敬捐赠的一条丽娃栗妲河(东老河)作为校河,兴建新校舍。1930年9月,首批建筑竣工,学校全部迁入。1933年,将5科扩建为5个学院。至八一三抗战前夕,学生达1500余人,抗战爆发后,学校先后内迁至庐山、贵阳、赤水。1937年,设大夏大学上海分校于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重华新村。抗战胜利后,内迁校部回到上海中山路原址,分校亦并入。经过重修,建筑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1951年7月,该校与光华大学合并建立华东师范大学。 1906年,专门招收华侨子弟的暨南学堂在南京创办,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校,也是暨南大学的前身。学校成立后,不少海外华侨前来求学,南京的校园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办学要求。于是,1923年,学校迁入上海西郊真如镇,南京暨南成为分校。暨南迁真如后,设有商科大学部,专门招收华侨学生和有志去南洋从商的学生,培养高级工商管理人才,这是该校成为华侨高等学府的开端。1927年,改组成暨南大学。设6个系、5个科。1929年,扩大学校规模,设商、文、理、法和教育5个学院16个系和2个科。聘请知名学者教授潘序伦、叶公超、梁实秋等执教。数年间,办学颇具特色。如优待华侨学生,教学原则与课程设置强调理论与实用相结合,设立奖学金及工读制度,组织假期考察和毕业参观等。该校学术空气非常活跃,各种学会、研究会、同仁社等团体林立,出版校刊、学报及众多的社团刊物。应邀前去演讲的社会名流有鲁迅、蔡元培、郑振铎、马叙伦、徐志摩、夏丏尊等人,一时声名鹊起。 暨南大学课外活动丰富多彩,足球运动更为出色。自1925年足球名将梁官松为教练后,该校足球队人才辈出。1927年到1930年,在上海国际杯足球赛中,以该校足球队员为骨干的中华队屡挫英格兰等外国劲旅,国人为之扬眉吐气。该校足球运动也带动了真如地区的群众体育运动,至今该地区群众仍视足球为最喜爱的传统运动项目。 1937年抗战爆发,暨大校园被战火夷为瓦砾场,学校内迁闽北建阳。抗战胜利后迁回上海,1949年后,院系一度分别并入其他高校。1958年9月,在广州复校。 (摘自《普陀区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