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道德经》内容提要及老子思想概论
2018-01-12 | 阅:  转:  |  分享 
  
《道德经》内容提要及老子思想概论

作者:孔正

《道德经》的基本内容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道的存在及其三大法则

二、遵循道修身处事三大要点

三、遵循道治国安民三大原则

道的存在:

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着能适应万物万事的总法则──它应是介于科学(知道的认识)和宗教(相信的认识)之间的某种“可能的认识”范畴──如果有的话,那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把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起来的道。

一般学科只是研究社会现象的一个侧面或一个层次,而面对社会万物万事这一错综复杂的系统,却无法给予有力的全面解释。而老子的道指出的却是宇宙物理与人事必然的基本法则。自然界的事物都摆脱不了这基本法则的规矩,事物顺之则生成,逆之则败亡。因此,人与天地万物皆应循道而为。梁启超说:“吾先民以为宇宙间有自然之大理法,实为人类所当率循者,而此法理乃天之所命。”

道是什么?道就是世间万物的共相──即物质性和精神理性相统一的东西。也就是说,道是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和这原物质化生的万物演化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这种法则当然也是人应当遵循的人事法则)。德是什么?德是万物顺应道而形成的自性、本然。《道德经》就是论述宇宙间的这种大理法和人应该怎样遵循这大理法的哲学论著。

怎样得道?

客观世界不仅有我们的科学所熟知的稳定的、重复的、线性、决定性现象和另外一些随机性现象外,还有一种我们天天碰到的“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似乎是杂乱无章的混沌现象。混沌现象其实是一种由确定性规律支配却貌似无规律的运动过程。反映事物总体客观规律“惟恍惟惚”的道,就应该用概率到事物的混沌现象中去寻找。老子就是较准确地指出了宇宙事物混沌状态中看似随机现象所隐含的规律性。

主客两分是西方文化的特色;主客浑沌或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特色。道家认为:认识是人智慧的产物,而人又是客观世界的产物,那么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既可以说是主体对客体,又可谓是主体对主体。人与宇宙互不外在,二者相类相协,通为一体。人作为主体来讲,有着认识客体本质的趋势和能力,又能把自身本性对象化,与客体形成具有认识结构的状况。人们在现象领域根据已知本质再经逻辑推导,或者以某种体验方式,就可以对那些未显现为现象的未知领域提出某些推见。张载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孔子说:“下学而上达。”这些就是老子所谓“致虚极,守静笃”后,由人的内在天性推见了道的超越共性。

这类似古希腊人的认识论:把世界视为一个实体,单个实体可以从中分离出来,从外到内加以分析认识,对实体的本质性认识形成概念。这也像全息粒子的分析方法:孤立的分析建立在整体的范畴上,整体是各组成部分的机械总和。但是,如果只将着眼点固定在局部或要素,遵循单项因果论,虽然这在特定范围内也有效,但却割裂了事物的整体性,漠视了事物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而老子的系统分析方法是将整体与部分二者统一起来,揭示内在联系的秩序性。

承认每个人都具有共性,把社会视为具有普通人性的联合体。然后从个人的体验,个人与个人的相互关系中推导出“自然状态”。老子就是观察了天地和人类自身以及鸟兽等客观事物,综合其变化规律,对混沌现象通过理性思维来进行抽象化(秩序化),对普遍现象进行概括,从而透过现象认识到了事物的本质,使经验知识成为了“先验”的东西。所以,老子对道的认识是一种宏观的系统思维,它是老子将宇宙万物纳入整体考察后得出的结论。它有着完整的逻辑体系作为基础,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故而对人类行为有其规范和指导价值。

老子就是这样将形而上的“天道”,通过形而下的“人道”、“地道”体验了出来。老子说:“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一类、道的三大法则

老子哲学认为阴阳和合法则、反者道之动法则、弱者道之用法则是宇宙自然的三大基本法则。三大基本法则是统御宇宙一切万有的隐性秩序,是宇宙的驱动程式,是宇宙的运行规律,是宇宙的游戏规则,它界定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内在联系与互动关系。宇宙万事万物都在遵循着这三大基本法则运动着、变化着。

一、道的运动法则──反者道之动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现代科学家说:植物动物每一个细胞,在其生存的每一瞬间,即和自己同一,又和自己相异,这是由于分子无休止变化的缘故。万物存在,同时又不存在,这是因为万物在流动和不断变化,是在产生和消灭。这种“有”和“无”同集一身的现象,正是万物发展变化的“众妙之门”。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反者道之动。

老子的论断深刻地揭示了辩证法的实质:对辩证法来说,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其他理论都只是暂时的、相对的接近真理,人们对于各个发展阶段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近似的真理性。宇宙的进化表现为一事物不断地转化为他事物。永不休止的相异于自身的变化和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和动力,它造就了万物的勃勃生机和创新自由。

二、道的应用法则──弱者道之用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弱者道之用”。

“道”就类似万物共相作用构成的大自然,它营造了宜于万物生长的大环境,万物都在柔弱灵动地顺应着环境变化,各自依赖顺应环境而形成的天性生长,“道”从不去干涉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可谓柔弱之至。然而万物却能各适所用,各得其所。不为而能成全万物,可谓“无为而无不为。”

三、道的和谐法则──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们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内的两个方面。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若干阴阳属性相对的方面。

“阴阳和合”是事物内众因子自我组织、自动反馈调控的“系统自动化”过程,它是众阴阳因子在各自不断变化的同时,还在相互作用中共同趋向着总体平衡有序的目标发展与运动,构建了事物总体动态的和谐秩序,使事物形成了有机的系统整体。众阴阳因子的这种自和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也是宇宙万物健康生成与发展的内在依据。

老子对“阴阳和合”这一基本法则的认识,对我们有极大的启迪作用,重视、追求和保持事物整体的均衡、和谐,在维持事物的稳定,保持事物的正常发展上,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老子对道三法则的论述,用今天的科学来评判,也不能不叹服其远见卓识。



第二类、遵循道修身处事三大要点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一、宽厚仁慈是安心立命之本

老子认为,天慈万物,道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人也应该效法天道“执左卷而不责于人”。韩非子注曰:“慈于子者,不敢绝衣食;慈于身者,不敢离法度;慈于方圆者,不敢舍规矩。”

宽厚仁慈,既是爱人,又是爱己,这可谓是安心立命之本。

二、清心寡欲是修身养性之要

老子说:“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罪莫大于贪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我不贪欲,则甘于恬淡而不奢侈,不因贪欲充塞其中而以欲乱情,故而内心清静。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黄帝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保持淡泊清静的心态,致使神安体健,这是老子告诫我们的修身养性之要。

三、谦虚柔和是立身处事之则

老子说:“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知道自己有可能犯错误,让谦虚为防范妄知和改正错误在心中预留天地。

我能虚静谦柔,明白天道,知一理包乎万殊:“弱者道之用”,凡物凡事,不可违自然之理,顺则吉,逆则凶。去其主观任意,因物之性,随易应物。“为无为,事无事”,顺应客观规律,不与事物的自然之道相争,则将无所不通。

谦虚柔和,为无为,这是老子教导我们的立身处事之则。



第三类、遵循道治国安民三大原则

一、应天顺民,无为而治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这正如柳宗元《种树郭橐传》一文中所说:“顺其性,使根舒展,故土培实,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移栽时,谨细珍视若子,植后听之任之若弃,全其天姓而不害其长而已。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则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官府治理也似后者,好烦其令,摧种摧收,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柳宗元记传其事,嘱为官者戒。事自躬亲者尚且如此,如果上令频示,有因层层宣告以至事成三豕涉河而变其实质者;有因中间奸胥滑吏借此拉大旗作虎皮,任意发挥,装神弄鬼,残民自肥者;有因政令烦苛,动多忌讳,民无所措手足者;中央有政策,下官有对策,滥官污吏失于约束,则更加肆意弄权枉法、巧取豪夺、假公济私;结果百姓得到的是福焉?祸焉?德国诗人海涅说:“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这句话用来表述滥施政令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往往与其本意大相径庭是颇为贴切的。

上失无为,下多妄作。老子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问道:“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并嘱曰:“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私意妄为。也就是尽量不用繁杂的关卡衙门、苛刻的政刑法令来滋扰百姓,不给奸胥猾吏留有可乘之机;不用一己、一党、一派等少数人的意志来取代百姓的意志,不以救世主、百姓代言人自居来强奸民意;而是用宏观调控来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让人民“全其天性而不害其长”,使百姓各安其居,各乐其业,任意自便,休养生息。

二、见素抱朴,淳朴民风

老子崇尚本真,朴实,反对最高境界的道德含义。认为只有让民众返朴归真,方能达到长治久安。故而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就是说,营造一健康淳朴的社会大环境,不以机智陷害民心,非以察察为明,使复至于大顺。此真可谓是崇本息未之道。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因为“有无相生”,立一美善之名在此,必有百伪美善者杂糅其间,长此以往,将使人离质尚文,逐末忘本。巨奸大滑常常就是这样耍弄手段,炮制各种“当然对”和“可恶罪”来蒙蔽人民。鲁迅说,“我先前总以为人是有罪,所以枪毙或坐监的。现在才知道其中的许多,是先因被人认为“可恶”,这才终于犯了罪。”文革后,好多人方觉悟,愧悔言道:“当年好困惑!”

严复评论老子之道曰:“其所为若与物反,而其实以至大顺。而世之读老者,尚以愚民訾老子,真痴人前不得说梦也!”

三、官清法正,国泰民安

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谓至德之时,人皆仁义,故仁义不见,及人君失道,世风危殆,乃倡仁义礼之名作为救济。

是什么原因使得大道颓废,以至于把人民薰染得智诈奸滑了呢?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因为人君欲多则费大,费大则税重,税重则民饥。上以利欲先民,民亦争厚其生,故轻死而求利不厌。

当政者以权谋私,用暴力压迫人民,横征暴敛,贪污腐化;上行下效,民众则以巧伪谋利,各种左道旁门便丛生滋起。上下都在昧着良心谋私利,为害公益,国家就要穷苦纷乱了。

老子说:“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当政者抱其质朴以示下,将“浊以静之徐清”“复归于朴”。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社会将弊绝风清,国泰民安。



理解老子哲学思想,修身处事治国平天下

老子哲学的可贵就在于他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的概括,把规律从浑沌的整体中分离出来,使之如此清晰化和秩序化,由宇宙延伸到人生,再由人生延伸到社会政治,都是人的理性可以把握的东西,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它为后人认识事物,处理与事物的关系,规范人类自身行为,提供了明智的方法。

老子指出的道的三大法则,我们若能理解,则将智周万物,微妙玄通;为人处事的三要点,我们若能力行,则将身安事遂,事半功倍;安邦治国的三原则,我们若能实践,社会则将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所以,我们若能对老子之“道”活学活用,便可如庄子所谓:“明此以南面,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



(有想通读道德经译释者,请参阅鄙人《道德经》科学解读一书。)



























献花(0)
+1
(本文系茶道360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