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牢脉精讲

 思明居士 2018-01-12

【定义与形象】

牢脉,是比沉脉还需加压力重按才能取得的脉象,所以称它为似沉似伏,是说明牢脉的部位,称它为实大弦长,是说明牢脉的形体。


牢脉是在极沉的部位出现,它主沉寒里实的疾病,一般是说属于邪气有余的病症,肝气郁而寒邪盛,脾阳虚不能运化而成腹痛且寒,这时多能出现牢脉。   


【近似脉鉴别】

沉脉:是一般性加重手指力量,无需推筋着骨即得。


【文献选录】

《脉经》:“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

《濒湖脉学》:“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


【牢脉主病】

寒邪郁久,积聚不化而成㿗疝、癥瘕一类的痼疾,这种病人常可出现牢脉。如虚人久病,反出现牢实的脉象,那是邪实正虚,脉证相反,非是佳兆。


【牢脉兼脉】

1.牢兼数

(1)中取濡软,按之牢兼数者。濡软不外湿阻或正气大伤,症状出现气短、乏力,若正气大伤或病延日久,按之牢数,说明邪气有余,属于正气不能胜邪。治之当先祛邪,等到邪祛再以补正。


(2)中取弦滑,按之牢数者。弦乃阴不足,又主郁主痛,滑脉多痰;牢数是内热实邪,舌必黄厚且干,此乃肝阴不足,痰浊蕴热互阻,用养肝阴、化痰浊、兼泄火导滞法。


(3)两关滑实,按之牢数者。此胃肠积滞不消,按之牢数说明内实邪盛,必须攻克其邪兼以泄热。


(4)两手中取弦实,按之牢数者。若久病形体消瘦,面色青暗或黧黑,此正气不能胜邪,是真脏脉见,多是凶险。


2.牢兼迟

(1)中取濡弱,按之牢兼迟者。此为中阳早虚,气分不足,由虚化寒,寒邪郁久,成为㿗疝或癥瘕一类的痼疾。这种牢、迟并见,属于虚寒痼冷,治之必须温寒、益气、通阳、活络,不可以攻泄。若舌胖质淡滑润者,当以桂附参芪并用,俟阳复气充再议攻化。


(2)中取弦硬,按之牢而兼迟者。弦则主郁主痛,为血虚失于濡养之过,硬则血少筋急,阴分不足,经络失于濡养,故按之牢而兼迟,此脉属于阴伤血少,筋脉失于濡养,久则化寒,凝滞脉络,治疗必从温化柔养入手,若体质强实,仍需温化,兼以攻泄祛瘀。


(3)中取弦滑,按之牢而兼迟者。滑则为痰,弦则为郁,不外痰火郁热。本当滑数,何以又见牢、迟?此为湿郁日久,痰湿互阻,气分滞涩,络脉不行,虽是痰、实、湿互为郁结,久则坚实,则脉象中取弦滑、沉取则见牢迟也。此时切切不可见牢迟即妄用温补,否则病必加重,反无愈期矣。


(4)中取滑实,按之牢兼实有力者。这种牢实脉象若见于中年,或体质强实之人,可能寒积已久,实滞不化,舌必糙老垢厚,可用攻化积滞之法,根据具体情况,以攻化为主,千万不可先补。


寒脉,是指疾病有寒证时所表现出的脉象,当然也要根据兼脉再确定病机,从而拟定治疗方法。


迟脉

【定义与形象】

诊迟脉是比较容易的,病人或健康人在平静时,其一呼一吸之中,诊得脉搏的跳动只有三至,就称为迟脉。


迟脉的搏动,每分钟只有五十次左右。出现迟脉,说明是气血运行不畅,可能因阳气衰,寒邪阻,气机不畅所致;也可能是由于郁滞而成,如火郁、食郁、气郁、痰郁等。凡有形的物质滞留不行皆可造成迟脉。临床必须参考兼脉及其他证据才能比较准确的分析出疾病的机制。


【近似脉鉴别】

缓脉:缓脉比迟脉的至数略快一些,缓脉是舒缓而调匀的,有从容和缓之象。

结脉:结脉搏动往来缓慢,在缓慢之中并有停跳出现。


【文献选录】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迟脉主病】

迟脉表明气血流通不畅。李时珍说:“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一般认为迟脉是由寒邪阻碍气机,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其实,只要气机不畅,都可使脉来迟缓。如气血瘀滞、气郁、阳气不得通畅、阳明腑实、气机结滞等,都可出现迟脉。治疗时必须具体分析,阳不通者,通阳;腑实胃肠积滞者,祛其腑实,导其积滞,俟积滞去,阳气得通,迟脉才能渐变为滑濡;若因血瘀而现迟脉者,则应用活血化瘀等法为治。


【迟脉兼脉】

1.迟兼滑

(1)迟兼滑实有力者。舌必老黄糙厚,虽属迟脉,亦为阳明腑实,热与糟粕结于胃肠,积滞郁热,阻碍气机,腑气不通,脘腹胀满,矢气频仍,大便数日未行,面红口干,心烦梦多,脉搏虽迟,然按之滑实有力,此为阳明腑实证,可用承气法下之。


(2)迟兼滑缓有力者。湿邪阻碍气机,三焦气化难以运行,胸满闷而周身酸楚,甚则腰痛或带下绵绵,舌白滑润,大便液稀,甚则下肢作肿,虽见迟脉亦非正虚,治疗可用风胜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等方法。若舌胖嫩滑润液多,汗出乏力等,乃中气不足,方可以从虚的方面考虑。


(3)迟兼滑弦,沉取而有神者。迟是脉搏次数减少,弦则为郁,滑脉主痰,有神为邪热蕴阻。在这种情况下,脉搏虽迟,但绝非寒证,亦非虚象,乃痰热阻滞,气滞不通,必须用化痰通络、兼以导滞,才能变迟脉为常脉。


(4)迟兼滑,按之弱而力较差者。滑多为痰湿,弱为气衰,迟为寒象,若力较差,全是虚寒不足,阳气衰微之象。如舌胖苔白滑润时,可用益气补虚的方法,或温阳补火,从根治之。


(5)迟兼滑弦细,按之搏指者。弦滑细乃血虚肝郁之象,郁久多痛,甚则化热。迟脉乃气血流行不畅,血脉因气分郁结故搏动缓慢。此处切不可专以寒、虚、痼冷解释。当以养血疏郁,流通气血为治。


2.迟兼弦

(1)迟兼弦,按之滑而有力者。弦滑属于痰滞,按之有力乃偏于实火之象,舌苔多见垢厚或黄厚。本来痰热夹滞,脉多滑数,今因痰滞有形之物阻塞,气机不得宣通,脉象反迟,必须清痰浊、化积滞,以开阻塞,脉道自通矣。


(2)迟兼弦,沉取滑实有力者。此乃胃肠食滞互阻,阳明腑气不通,脉反见迟,舌苔老黄垢厚,大便秘结,小溲黄赤,治之必通腑泄热以畅气机,如《伤寒论》中阳明病脉迟用承气汤方法。


(3)迟弦而沉取细滑者。弦则为郁,又主血虚,单弦多饮,全是血不足之脉象,血虚肝阴不足,络脉失养,肝阳多亢,故心烦梦多,此为血虚,当用养血的方法。


(4)迟弦而沉小弱者。血虚阴伤,脉来多弦,细为血少,弱乃气衰,血虚筋脉失于濡养故主疼痛,血少络脉不充故脉多迟缓。见迟弦沉细小弱时,当以养血为主;若阳虚气衰偏多,可用甘温益气,但不可过量。


3.迟兼弱

(1)迟弱而沉取带有弦细者。迟则为寒,弱为阳衰,沉取弦细为血虚阴分不足,治疗当以养血为本,甘温益气酌情配合,但量不可过,防其阴伤阳亢,刚药过多阴分反伤。


(2)迟弱而按之甚微者。微为阳微,弱乃气衰,迟脉主寒,一派阳虚气弱,尽为寒盛之征。以益气温养为宜;若舌瘦或干,必须兼顾及阴分。


(3)迟兼弱,沉取弦细者。弦细皆为阴分不足而内有郁象,弱属阳虚气衰,迟脉多为寒象,此血少阴伤为主,阳虚气衰是标,当阴阳两顾可也;如舌胖嫩滑润者,可重在补阳。


(4)迟兼弱而按之弦急者。迟弱是阳虚偏寒之脉,弦急主痛,又为阴伤,舌红且瘦略干,多为阴血不足,若舌胖嫩质淡液多,当以温阳益气,俟气充则疼痛自愈。


4.迟兼细

(1)迟细而弦实,两尺无根者。细为脏阴之亏,迟乃沉寒痼冷,弦则为痛,实乃寒积;两尺无根,命火衰微之象。从全脉来看,此为沉寒痼冷,命火衰微,当以温命火,化寒积兼以调补气血。


(2)迟细而按之虚弱若无者。迟为阳虚寒冷,细主阴伤血少,沉取虚弱无力,全是阳虚不足、气血皆虚所致,当以养血益气为治。


(3)迟细而按之滑濡有力者。滑濡是湿阻成痰,有力为痰热积滞互阻,细为素体血虚,迟乃热阻痰滞蕴郁不化,舌苔黄厚或厚腻质红,用宣化痰湿,推荡积滞方法。


(4)迟细而弦实有力者。迟脉是气血凝涩不畅之象。气血不畅不外两个原因,一为因虚而寒,气血流通不畅;一为热郁气分,血流亦不畅,全能出现迟细之脉。今脉弦实有力,此为肝郁滞热互阻不化,当以泄化为主,一定不可妄用温补方法。若舌胖嫩苔白润时,当考虑虚与寒。


5.迟而有力

(1)迟而有力,按之弦滑且躁者。迟脉属于络脉不畅,有力为邪实,弦则为郁,滑乃是痰,因为有郁热痰食阻滞气机,所以脉搏迟缓,然热郁于内,故又有急躁之意,所以说这种迟脉是属于郁热痰食之象。切不可认证为寒或为不足。治之当以开郁结、化痰浊,兼调气机。


(2)迟而有力,按之濡软者。迟则为寒,又主虚弱不足,属阳虚正衰,濡软多是湿阻气分不足。若舌胖而淡腻者,多是气虚阳衰;若舌白腻而不胖,质且粉或红时,此为湿阻,甚或有热郁于内,切不能按虚寒论治。当以宣郁化湿以利三焦,观其热郁明显再行清热解郁之法。


(3)迟而有力,按之弦硬搏指者。迟是气血通利不畅,又主寒凝脉涩,因按之弦硬、搏指有力,可以考虑寒凝脉涩,日久痼疾,当用温化。又有血虚肝阴失养、虚热过亢者,也可见脉硬搏指。必须结合色、舌辨证施治,不可以一概而论,统认寒凝。


(4)迟而有力,按之虚弱若无者。有力为邪实,无力为正虚。邪气阻滞,气血不畅,故脉迟而有力;正气不足,鼓动无力,故按之虚弱无力,临床当结合舌象及症候详加辨别。若面色淡黄或㿠白无华,舌胖且嫩,始能肯定阳之不足。若有实象或热象,也要考虑是真是假,再行诊断与治疗。


6.迟而无力

(1)迟而无力,按之弦细且躁动不安者。迟是不足之象,又是气血流通不畅之形,貌似虚寒之证,然因按之弦细又有躁动之意,必须参考舌、色、证;若舌红、口干、心烦,多是血虚郁热久蕴。本病貌虚而实质有热,治疗当以祛热入手。不可见迟脉即用温补。


(2)迟而无力,按之虚弱若无者。迟为寒象,沉取主里,若按之虚弱,这说明里虚阳衰,正气不足,阳虚生寒,当以益气温阳方法。若舌、色、证全属阳衰不足,必是沉寒痼冷,当以温补下元,重用桂附。


(3)迟而无力,沉取两尺尤甚,似有似无。迟本沉寒痼冷,无力属正虚气弱,两尺似有似无确属命门火衰,宜温命火,益元气,大力补中。


本期精讲寒脉的第二种类型:缓脉。

 

【定义与形象】

缓脉,去来小驶于迟,即比迟脉要快一些,但不足于四至半,一呼一吸脉行四至,比正常人的脉搏少半至,称为缓脉。缓脉可出现于正常人,又主湿阻及不足之证。

脉贵有神。有神,是指脉来和缓,意思是说,一呼一吸脉来四至半,且濡软滑匀。带有从容和缓之意。临床观察仍需参合其他的脉象和色、舌、证来确定是否为病脉或疾病的性质。

【近似脉鉴别】

迟脉:迟脉是一呼一吸三至,每分钟跳五十次上下,一般主正气不足一类的疾病。

结脉:结脉是在迟缓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停跳,停止后又有跳动,与迟脉、缓脉全不同。

【文献选录】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缓脉主病】

缓脉,一般表明病人患有偏于不足的疾病。李时珍认为:缓脉是“营衰卫有余”,非风邪即属湿,是脾虚一类的疾病。缓脉是一呼一吸脉行四至,比正常人略慢一些,很多古人称它为虚脉,这是不合适的。在正常情况下,有人虽然脉来缓慢,可是沉取有神又滑软,这是无病之脉,也可以说是常脉;又有素体偏弱,湿邪阻滞,气机失于畅利,脉象来去略慢,亦有缓象,必须按湿阻治疗,不可专用补法。另外,脉缓而面色萎黄,舌胖而苔滑润,确是虚证,可考虑用补剂。

 

【缓脉兼脉】

1.缓兼滑

(1)缓兼滑,按之弦急者。缓滑是讲脉形缓和滑匀,从容不迫的形态;按之则弦急是说明肝经郁热为主,或为肝热内蕴,湿阻不宣。治宜宣郁泄热化湿。

(2)缓兼滑,按之滑实有力,独在关上者。缓滑似属平脉之象,若按之滑实有力,独在关上,这是说明病在中焦,胃肠食滞蕴热,舌苔必糙黄垢厚,症状必见脘腹胀满,治之可用泄化中焦之法。

(3)缓滑濡软,沉取力弱者。在正常滑脉的基础上,沉取濡软明显,乃湿邪郁滞,络脉失于流畅,力弱主中虚。究竟是湿多,还是虚多,还要看舌苔的情况而定。若舌滑白者为湿盛,治当苦温燥湿为主;若舌胖嫩滑润为中气虚弱,必以补中益气为主。

(4)缓滑而按之弦细者。正常的滑缓之脉,若按之弦细为血虚肝郁,或郁久而疼痛,抑或为水饮停留,胸胁胀痛。若弦细有力时,当泄肝热,缓疼痛。若水饮留恋,则以化饮为主。若属血虚而郁时,当以养血育阴,少佐宣郁为治。

2.缓兼濡

(1)缓濡而滑弱者。缓濡多为湿阻,阳气不能通畅。滑弱一为痰湿,一为阳衰。湿多当以治湿,阳不足当以温阳,孰轻孰重可参照舌、色,再行决定。

(2)缓濡而虚微无力者。缓濡是阳气为湿所困,若按之虚微无力,确属阳衰气虚之象;若色、舌、证全属阳虚气弱论治。

(3)缓濡而按之弦细有力者。缓濡虽为湿阻之象,按之弦细又为血虚,有力乃郁久化热之证。观其舌、色、证,属血虚者即以养血;若已化热,则先治其标热;确属气虚者,再考虑补正。

(4)缓濡而按之弦急不安者。缓濡多为湿阻阳衰,弦急者为血虚肝郁之象,不安者为阳亢躁动所致,治之当从养血和阴,酌情考虑益气化湿。

3.缓兼弱

(1)缓弱而沉取弦细如丝者。缓弱之脉偏属阳虚气弱,沉取弦细如丝,又是阴伤而脉失于涵养,必须用育阴为主,佐以益气之法。

(2)缓弱,按之若有若无者。缓弱多为阳虚气弱,今按之若有若无,此确是阳衰已极,气虚不足,急用补中益气之法。如病势危重,虚惫已极,可考虑用参附回阳之法。

(3)缓弱而沉取弦急略滑者。缓弱乃阳气不足,今诊脉沉取弦滑而急,说明内有郁热,或痰火阻滞,虽属气虚,但不可专事补中,必须先从郁热考虑,否则热无出路,病必增重。

4.缓兼涩

(1)缓涩而按之濡弱者。缓为阳气不足,涩主精伤血少,沉取濡弱更说明正气大伤,元阳不足,或为寒湿阻于脉络,当用温阳化湿养血活络的方法。

(2)缓涩而按之弦细者。缓为湿阻,阳气失于宣畅,涩脉乃气血流通受阻。沉取弦细,说明阴伤为实质疾患,此血虚且燥,不能濡养血络,当从养血育阴润燥为治。

(3)缓涩按之弦细,沉取躁动不安者。缓涩脉是气血流通不畅之脉,非血少即精伤,或属血分瘀滞;按之弦细,沉取躁动不安为血虚阴伤,似有虚热上扰之意,用养营育阴方法,从本治疗。

(4)缓涩而弦,沉取若有若无者。此脉多见于暴怒之后,肝郁气滞,血脉失于流畅,气血运行受阻碍。此属暴然情志不遂,或暴怒之后而得,先以调肝开郁方法,余缓图之。

5.缓兼浮

(1)缓兼浮,按之弦细者。缓则为湿,浮脉主表,病是风湿。按之弦细,明显阴伤,当以先治风湿,俟风湿去,再以和阴方法,用药当缓和,防其阴分再伤。

(2)缓兼浮而两关独滑,沉取滑而有力者。浮缓为风湿外束,两关独滑,肝热胃中积滞,沉取滑而有力。此里实之证,当表里兼顾,标本两求。

(3)缓兼浮而按之虚软,沉取弱微无力者。缓浮风湿,虚软乃阳之不足,沉取弱微无力,全是阳虚气弱,可用益气化湿之法。

(4)缓兼浮,按之弱微,沉取若无者。浮缓为风,微乃阳虚,沉取若无是阳虚气弱,当以益阳气为治。

6.缓兼沉

(1)缓沉而中取濡滑,按之有力者。缓沉是里湿且虚,中取濡滑,湿郁中宫之象,按之有力说明偏于里实,可用化湿导滞方法。

(2)缓沉而中取滑濡,按之无力者。缓沉乃里湿之象,中取滑濡,湿阻不化,按之无力是阳虚血弱之症,当以益气补中法。

(3)缓沉相兼,中取虚微,按之虚微若无者。缓沉是里湿且虚,虚微是气弱而湿阻,按之虚微若无,全是气虚阳衰,当用益气补中方法。

本期精讲寒脉的第三种:结脉。


【定义与形象】

结脉,是脉象搏动往来比较缓慢,一息只四至,并时或有一次停跳,停跳后又恢复比较缓慢的搏动。结脉是偏于气分微弱,或是由于阴盛而有积滞阻塞脉络的一种表现。

 

【近似脉鉴别】

缓脉:缓脉是去来小快于迟,缓脉比迟脉要快一些,一呼一吸脉行四至,缓脉一般认为是属于偏不足的脉象。

迟脉:迟脉是一呼一吸脉行三至,每分钟只能跳五十动左右,一般说,不外正虚、湿阻、寒凝、阳衰、气滞、郁结等一类的疾病。

 

【文献选录】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

 

【结脉主病】

《脉经》说:“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李时珍说:“结主阴盛之病。”越人曰:“结甚则积甚,结微则积微,浮结外有痛积,伏结内有积聚。”


结脉是属于气阻、痰瘀、湿遏及正气不足、阳气衰微的一类疾病。如果病人在浮部见结脉时,叫作浮结,是表部有寒邪阻滞的现象。若在沉部见结脉时,即属沉结或伏结,是属寒邪阻塞,气机不畅,属于内有寒邪积聚一类的疾病。一般诊脉多以在浮位能见者为病在肺卫,在表分,主表证。在沉位始见者,主肝肾有病,主里证。


【结脉兼脉】

1.结兼浮

(1)结浮而兼弦细滑,按之急躁者。浮部见结说明病在卫分,在外、在表,病邪较浅。兼有弦细滑,细主血少阴伤,弦则主郁主痛,滑为痰、食、积滞,这是阴血不足,郁结挟痰。今按之急躁是说明阴伤肝肾不足,有虚热欲动之象,是偏热的一面。总之,这种脉是属于血虚肝郁,阴伤热动,病在浅层,属气郁挟实的疾病。治之当以疏调气机,开郁升降,少佐化痰,兼以导滞。


(2)结浮而兼濡滑力弱者。浮结属于气道阻滞,濡滑力弱多是正虚气衰,或为湿阻气机,阳气不能宣通,必须参考舌象,以确定正虚与湿阻。若舌以胖、嫩、淡、润、滑为主,则为正气大伤,治当益气。若舌只面滑润,或只苔白滑腻厚,治湿郁即可,不必补正温阳。


(3)结浮而按之弦滑者。浮结表示为气道阻滞,气行不畅。按之弦滑,即九菽始见弦滑,按沉则属里,弦滑为肝郁夹痰,必须观其舌象,如干而质红,势将郁热化火,如属白滑而腻,为湿郁中宫,治之当从湿郁入手。


(4)结浮而沉取微弱无力者。浮结之脉,已见上条,若沉取微弱,微为阳微,弱乃气衰,全是阳气不足,细诊脉来无力,更为气衰阳虚,当以益气补中。


2.结兼沉

(1)结兼沉,按之弦实有力者。沉结多为病位在里,主寒邪积聚一类的疾病,是寒邪久郁,或是积聚日深,仍需看其色、证,从舌形、苔象入手,以辨认清楚。脉弦实有力,确为寒邪凝聚日深且久,或是积聚不化,正气又衰,胃气不足,治之当从补正,或是化积,仍需辨证施治,酌情处理。


(2)结兼沉,按之弦滑者。沉结之脉,多为寒邪凝结,阻滞脉络,有正虚与邪阻两个方面。今按之弦滑,是正气不衰,因痰湿积滞阻碍气机通行,当疏调气机,以气行则结滞自畅。俟脉形濡弱无力时,再考虑补正。


(3)结兼沉,按之虚濡力弱者。沉结属气分郁滞,病已日久,可以考虑寒邪凝聚;今按之虚濡而力弱,此正气不足,阳气亦衰,治之宜用温阳益气为主。

 

本期精讲寒脉的第四种:紧脉。

 

【定义与形象】

紧脉,是脉搏往来有力,像绳索一样搏动弹手;又好像手摸着紧绷的绳子一样,上下左右弹手;又好像用藤条穿筭子眼一样,左右上下弹动。这都是形象的说明它的紧、颤、抖的特点。紧脉与弦脉必须认真鉴别,弦脉是端直以长,平稳而不颤动。紧脉则是颤动而不平稳。

 

【近似脉鉴别】

疾脉:疾脉是搏动往来疾速,一息七、八至,这种脉是在弦细的基础上比数脉要快的多,是偏虚的一种脉,它的特点是:力弱,无神,摇晃,不稳。


动脉:动脉是数而兼紧、兼滑、兼短的一种脉。它的特点是:无头无尾,如豆大,转转动摇。


数脉:数脉是一呼一吸,脉行六至,为热迫血液在脉中流动急迫所致。根据数的兼脉及有力无力以辨表热、里热、实热或虚热。


促脉:促脉是脉搏流动较快,有时歇止。李时珍认为:是三焦火热,郁积留滞的结果,凡气、血、痰、食、饮等阻碍经络致气血不畅,都能出现促脉。

 

【文献选录】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紧脉兼脉】

1.紧兼浮

(1)紧兼浮,按之有力者。浮脉主表,紧脉是寒,有力者邪气有余,此属表寒外束,正气甚旺,可用辛温发汗方法,如麻黄汤之类。

(2)紧兼浮,两关滑实有力者。浮紧是风寒束表,太阳病麻黄证。两关滑实有力,是胃热挟食,积滞不化,可在辛温解表之中配合消导之品。

(3)紧兼浮,沉取细弦者。浮紧乃太阳病风寒束表,沉取细弦,知阴液早伤,可在辛温解表的基础上,加用和阴之品。

(4)紧兼浮,沉取虚濡无力者。紧浮同见,是表邪风寒外束;沉取虚濡,确为阳虚气衰,除用辛温发汗之外,还应加以甘温益气之品。


2.紧兼沉

(1)紧兼沉而弦急且涩者。紧沉为里寒且痛,弦急为阴伤筋脉挛急,涩乃血少精伤,又主气分郁结不畅。治之当以调气机,和阴缓痛,或外用温寒缓急之品,以熨其痛处。

(2)紧兼沉而弦细无力者。紧沉为寒邪在里,主痛,弦细为阴分不足,经络失养;无力为阳虚气弱;当以温养阳气,兼顾其阴,宜温寒拈痛之法。

(3)紧兼沉而按之无力者。沉则主里,紧则主寒邪作痛,脉来按之无力是气虚阳衰,可用温寒益气之法。

(4)紧沉而按之滑实有力者。沉紧为寒邪在里,按之滑实是里实积聚,可用温寒导滞、行气拈痛之法。


3.紧兼弦

(1)紧弦而细,按之有力者。紧弦则为寒为痛,细为血少阴伤,按之有力多属有余,参考舌证可用温寒育阴拈痛之法。

(2)紧弦而细,沉取虚弱无力者。紧弦为寒为痛,细为脏阴之亏,虚弱无力是阳虚气弱,必须在益气补中的基础上,佐用温寒拈痛之法。

(3)紧弦而滑,沉取有力者。紧为寒束,弦则主痛,滑脉是痰,沉取有力是邪有余,可用温寒缓痛兼祛痰热之法。

(4)紧弦而沉取濡弱无力者。紧属寒束,弦乃郁象,是寒邪郁久作痛,从沉取濡弱无力来看,中虚气弱,用益气补中之法。


4.紧兼细

(1)紧兼细而弦滑有力者。紧细相合,为阴伤寒凝,且有宿食,积滞不化,可用温化寒凝兼以导滞之法。

(2)紧兼细而沉取虚弱无力者。紧细相兼,寒凝腹痛,全是阴伤寒凝之象;沉取虚弱则是阳衰气虚,用益气补阳,佐用温寒拈痛之法。

(3)紧兼细而沉取弦而不柔和者。紧乃寒邪外束,又主疼痛,多是寒凝气遏;从沉取弦而不柔和看,确是血少阴伤,下元不足,肝肾早亏,水不涵木,用和阴养血、填补下元之法。


5.紧兼滑

(1)紧兼滑,按之弦数有力者。紧脉乃热为寒束,滑脉主痰,弦数为热郁之象,有力为邪气有余,此乃蕴热痰积互阻不化,属有余之证,当以清化痰浊兼泄内热。

(2)紧兼滑,沉取数实者。紧是热为寒束,滑脉主痰主食,沉取数实是内热积滞不化,有余之象,宜化痰食、涤积滞兼以泄热。

(3)紧兼滑,按之濡软无力者。紧脉兼滑是热与痰浊和外感风寒相合,然按之濡软则是气虚正不胜邪,当益气助阳兼顾痰浊,并解风寒外束。

(4)紧兼滑,按之虚弱无力者。紧兼滑脉合见,在虚弱无力的基础上,说明正气大伤,元气大亏,而兼有痰浊与外寒,治疗重点为补中益气,否则外寒不解,病永无愈期矣。


6.紧兼濡

(1)紧濡而按之无力者。紧为寒主痛;濡乃湿邪蕴郁,气分不足;按之无力是正气大伤;此外受寒邪,内郁湿阻,气分又虚,可用辛温解肌方法兼以化湿,少佐益气。

(2)紧濡而按之弦数有力者。紧濡是外寒束表而内蕴有湿,按之弦数有力是热郁于内之象,必须结合舌证分途调理治之。

(3)紧兼濡而沉取滑实者。紧濡相兼见,必是外寒束而内热蕴,沉取滑实,滑则为痰为食,实乃有余之象,此为内有积滞夹痰,此为寒束兼湿,治疗当以先解外寒之束,再以温化其湿,少佐消导其滞。

(4)紧兼濡而沉取涩滞不畅者。紧濡之脉,外寒内湿;沉取涩滞乃血少气衰;或是暴怒之后气机一时闭塞,辨证观舌看色,郁者当疏调气机,虚者可补其气。


7.紧兼虚

(1)紧兼虚而沉取无力者。紧脉属寒邪外束,虚脉必是正气不足;沉取无力,中阳大虚,细观舌胖苔白滑润,必是阳虚气分不足,用补中方法,少佐温阳解肌之品。

(2)紧兼虚而按之弦细,沉取有力者。紧兼虚为正虚兼有外寒束表,按之弦细是阴分不足,血少脉失于涵养,虚热上亢,故沉取有力,当先和阴。热重舌红时,可先用泄热方法,治其标邪。

(3)紧兼虚且关脉洪滑者。紧虚并见,中虚外寒来束,本当益气温阳或辛温解表,然关脉独滑,非食即痰,有余之邪,在于胃肠,可于前法之中佐用化痰祛滞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