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允手把手教你如何作死自己的企业

 时拾史事 2020-05-27

三国系列周五专栏——三国志被忽略的八卦57

王允在朝堂之上以胜利者的眼神,俯视着逃命的西凉残军,如同看着地上慌乱爬行的蚂蚁。对待这些败军之将,王允既没赦免也没有消灭,而是要看着他们自生自灭。

西凉军倒是没辜负王允的期望,降的降逃的逃,五大集团军全部放弃抵抗。五位中郎将中的三位主动投降了王允,两个死于自相残杀。董卓的势力在弹指间如烟灰般散落。

下级军官李傕校尉是打算自生自灭的,他觉得这是自己最养生的结局。

政变来的太突然了,打击了毫无防备的西凉集团,李傕也随风摇曳。在他看来,自己不过是西凉军里的三流脚色。他所有的上级都认栽了,无论是中层干部,还是高层领导,他就没必要坚守了。所在企业瞬间消失,人去楼空都不算,因为连楼都被人拆走抵债,空地上占满了跳舞的大妈。就像某视网,刚创造完行业神话,接着就创造出行业笑话。

大家好,你们在说我吗

李傕现在只有一个想法:不在一线城市飘着了,我要回家,找我妈妈!回家没人拦着,但有一个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地方,让他没机会自生自灭。这个地方就是长安。

李傕跟随牛辅在陕县驻扎,执行董卓安排的卫戍长安的任务,防范东边儿的讨董联军。

陕县在西安的东边,李傕要回到西凉的妈妈身边,必须途径西安,没有别的路可选。西安占据了中原和西北地区的交通要道,就像邻居晒在楼道里的大白菜,早晨上班儿,你不挪出条道儿,根本不过去。

但长安已经从凉州军改成并州军管辖了,李傕不敢冒险穿过敌区回家,毕竟是通缉犯,虽然被晒出的照片已经P过了,根本不像本人,但在朋友圈的文字里硬说是本人。

李傕(jué,一说“傕”读音“què” ,你是怎么读的?),字稚然

没办法的李傕只好向王允请求颁发赦书,饶过自己。

王允也不是没考虑过赦免叛军,在剩下的西凉军里,只剩下李傕这一小撮势力了。如果赦免了,也就一切OK了。所以,王允选择了拒绝。因为他再不拒绝,就没机会拒绝了。用拒绝舒缓下多年忍辱董卓之下的委屈,讴歌下自己正邪不两立的伟大情怀。

实际上,王允拒绝赦免李傕,是因为看到西凉军已成案板上鱼肉,赦免不赦免就不太重要了。他作为胜利者,有看着对方死去的心情和资格。如同猫逮住耗子的玩弄。

王允os:老子和邪恶势力势不两立

走投无路的李傕,想出了最后一个办法:逃匿。为了减小目标,他要离开队伍,只带几个亲信独自走上归家的路,那怕艰险漫长,毕竟是个归宿。回家吧~孤独,孤独~还等待着安抚,拍一拍肩上沾染的尘土,再累也一样坚持的脚步,回家真的幸福。

就在李凄楚吟唱的时候,一个人打断了他的歌声,贾诩出现了。他告诉李傕:一个没有赦书的歌声,不是一个养生的逃跑。李傕一阵晕眩,他没明白贾诩的逻辑。

贾诩说:“咱们现在回家,是个什么身份?而且没有人马刀枪自卫,连个朝阳区群众都能叫人把咱们抓起来。” 看着无奈的李傕,贾诩接着说:“与其回去作十三线没身份证的黑户,不如咱们自己到长安城里制造身份证做大户。反正是要途经长安的,搂草打兔子,能成就成,不行再跑。”停顿了下,贾诩喊出一句

 “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

这句话,一下就点亮了李傕的心。也点亮了周围在黑暗中的一大群西凉残兵,这些人是被李傕硬拉来听李傕唱歌的。

大家不约而同地被这句口号震撼到了。

现实中,大多数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时,是茫然失措没主意的。此时只要有人站出来说个想法,哪怕是像愚公那样说要移山,也会有无穷尽的人听从,不是这个想法多正确,而是有想法。

人有思想,但更喜欢别人的思想。

西凉的残兵败将们被点燃了,“顺便打到长安” 是人们找到的亮光,是黑夜里最亮的那颗星。那些流落的凉州兵都渐渐聚集起来,瞬间自发众筹了一家自己的公司,向长安进发。

在大家眼里,这不是反叛,而是找到了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机会。

王允根本没把李傕放在眼里。他不相信一群没家没业没吃没穿没组织没纪律的流浪士兵,能闹出多大动静。

陕县离长安很近(现代公路不到五百里),目的明确的叛军很快就到了长安城外一百多公里的地方。

王允也不是没有准备,他毕竟是带过兵打过仗的。王允在剿灭河北黄巾军时大获全胜,时任豫州刺史。当然,他的搭档也不错,是汉末西凉名将段颎和皇甫嵩。

他安排宋翼、王宏分别守住长安附近的扶风、冯翊地区,彼此形成犄角之势。而吕布带着主力保护长安。这些都是并州集团的人,可以放在身边,不至于发生内乱。

公司里的人员安排也是这个规律。无论职位高低,在老板身边的人,一定是老板最信任最了解的人,比如女秘书。

对那些新投降过来的各大凉州兵团,王允区分对待。投诚的凉州将军有段煨、徐荣、胡轸以及杨定。王允比较信任段煨。

公司来了批新人,老板会最先看重谁呢?是能力好的?是家庭背景好的?还是熟人亲属呢?段煨三者俱全。

百度百科的段煨画像,貌似出自什么漫画。。。。?

段煨出身名门,是武威姑臧人,西域都护段会宗从的曾孙。是凉州三明之一的段颎将军的同族兄弟。段煨字忠明,段颎字纪明。两人字中都有“明”,名中都有“火”。王允跟段颎可是曾经的同僚。

董卓的西凉军以抢掠百姓著称,但段煨被董卓安排在华阴地区屯兵时,注重民生修农事,从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明显与粗鄙的西凉军不是一路人。但这符合王允的价值观。(《凉州府志备考》:修农事,不掳掠,百姓安之)

王允让段煨继续在华阴屯兵,这意味着段煨一来到新公司,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分公司。这是被领导充分信任的新员工。那什么,,,段总,要不您来根儿烟?奥,不抽烟啊,好习惯!。。。那。。。喝茶不,我这儿有新掐的茶芽?您别动,我给您烹去。

王允对其他新员工就没那么客气了。他对胡轸和杨定不是很满意,对他们也不放心。虽然没有剥夺两人的将军职位,但不给他们兵马。王允也是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管理手段。

李傕带兵向长安靠近,并没有引起王允的足够重视,他没意识到大难的来临,一只老虎正在被王允养大。王允只是觉得需要有人出面解决一下,他想起了胡轸和杨定。

从关系上讲,这两个人是李傕原来的上司,老上司都转投王允了,你李傕就不要再瞎折腾了。另外,从身份上讲也很有说服力,胡、杨二人是凉州当地的豪族,而李傕是土匪出身。

王允让胡、杨一起去把李傕他们叫来,并发牢骚道:“李傕这些过街的老鼠,就不怕被过街的汽车轧死吗?你们去把李傕叫来。”

如果仅仅是从胡、杨二位具备的基本条件方面讲,王允的安排是合理的。但知人知面不知心。不掌握这两位的内心活动,是很难把控他们的。

胡、杨投靠王允的初衷也是跳墙之举,出于无奈。如果工作环境可以,也许还会尽心尽力。但他们遇到的王老板,是个嫉恶如仇的人。对有前科的他们总没个笑模样,成天就是个螃蟹脸儿------铁青。不仅如此,胡轸所在部门的最大领导还是吕布。这两个人的矛盾在董卓时期就已经公开化了。( 《三国志》引注:胡文才、杨整修皆凉州大人,而司徒王允素所不善也。及李傕之叛,允乃呼文才、整修使东解释之,不假借以温颜,谓曰:“关东鼠子欲何为邪?卿往呼之。”)

胡、杨带着这样的思想状态去为王允办事,自然是要出花样的。他们离开长安后,根本没去招惹李傕,而是招募了一大批兵马,扩充自己的实力。估计还会捡到很多老战友。

在解决李傕叛军的问题上,王允第一次的人员任用,既草率又没有监督,失败。

从王允的言辞举动上看,他未必不想赦免李傕。但他明显没把李傕放在眼里,也没把属下放在眼里。很草率地用了不熟悉的下属来操办此事。就算王允要任用胡、杨,也应同时委派一位朝廷官员。既有了规格,也有了监督。无论结果如何,起码可以保证流程完整。

此时,李傕带着队伍到了新丰。“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像传销组织的架构那样吸引大家发展下线。叛军从几千人聚集到了十多万人。郭汜、张济、樊稠、李蒙也相继加入叛军队伍。

七年前,西凉羌人叛乱的人马也是十万多人,他们多是没受过军事训练的羌人,但也一直从凉州打到了关中三辅地区。现在,李傕带的可是以野战军为主的队伍。

胜利者王允的迷之微笑,渐渐消失了。

他立刻部署军队去迎战。在选择派谁去的问题上,他最终安排了新近投降自己的凉州将军:徐荣和胡轸。新人,遇事要冲锋在前,不能剥夺新人表现自己的机会嘛。

在王允看来,新人为了尽早融入环境,一定会尽力的。再深一层,这些干部是带着自己人来投靠的,有必要通过战斗消耗下他们的原有实力,这更利于未来的管理。

从战斗实力上讲,这两位无疑是一流的。

徐荣曾在酸枣地区把曹操打得屁滚尿流,曹操战马牺牲,还身中箭伤。幸亏曹洪把自己的马给了曹操,曹操又利用夜色的掩护才得活命。

孙坚同样大败于徐荣。孙坚一生打仗只失败过三次。第一次失败是围剿黄巾军,最后一次是攻击刘表手下黄祖,孙坚也因此而死。但这两次都是孙坚单骑冲杀,导致自己陷入敌营。

而孙坚在梁县地区跟徐荣可是拉开阵势的战斗,结果孙坚惨败。要不是找了手下大将祖茂作自己的替身演员掩护,孙坚很难逃出战场,跟着孙坚逃出来的才几十人。

徐荣同时大胜的这两位,是未来三国的奠基人,含金量非常高。可以算一流高手,如果他不主动投降朝廷,估计谁都很难收服于他。

徐荣虽然厉害,但他在董家军里未必吃得开。很多时候,能力未必是你上升的阶梯。

史料里没有徐荣不受重视的只言片语,但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到些端倪。一是家乡属地方面。跟着董卓进京的五大将军中,唯独徐荣一位是辽东人(东北地区)。而其他四个人都是凉州老乡,就连牛辅手下的李傕、郭汜、贾诩等人都是凉州人。

另一个是从董卓的防守部署方面。当初董卓为了阻止讨董盟军攻打长安,将自己的主力分别派往各地屯兵。董越在渑池、牛辅守安邑、段煨屯华阴,胡轸卫戍长安。有地盘就有自己的辖区,是有实权的象征。而在各地征战的徐荣,却没有自己的地盘儿。

徐荣在这次面对李傕的新丰之战中,非常坚决,直至战死。这也可以看出徐荣投靠朝廷的真心实意。

胡轸的军事水平同样一流,董卓时期,他可以在攻打孙坚之前,借题发挥训斥吕布。这说明了胡轸在军中的地位不低。而且董卓派他卫戍长安周边,也说明了他的综合实力得到了董卓的认可。

新丰之战,胡轸也很卖力气,他之前因为被王允派去见李傕,而有机会悄悄给自己招募了一批新兵,这是打野成功得以加持。喝水不忘挖井人,胡轸率领所有部众投降李傕,并成为传销组织的塔尖成员。(《后汉书》王允闻之,乃遣卓故将 、徐荣击之于新丰。荣战死,轸以众降)

我有理由怀疑,徐荣是胡轸从背后杀死的。当然,出刀的方向值得商榷。

王允第二次的人员任用,因不了解下属而导致内讧,失败。

作为领导,王允明显不了解下属的动向。有能力的人前来投奔自己,无非几条。要么庙小佛身大看不上自己原企业,要么不原被企业重视而觉得没有未来,希望到你这里来有个发展,再者就是一时走投无路,暂时找个落脚地方的,像胡轸这样的。有因为正义理想而选择生活的人吗?有,但极少。

之前,胡轸和杨定不但没去完成王允交给的任务,还干了私活挣了外快。王允竟然对私招兵马这样的大事没有丝毫察觉,可见王允的核查机制多么有限。估计两个人回家后,还会得意扬扬地嘲笑王允很傻很天真。

新丰狙击战不但让王允损失了两位大将,敌方还增加了一位。欸,不对呀,怎么里外里有三个人了?乱了,乱了。估计看到长安城下众多的叛军王允也乱了,脑子里回响着范伟的声音:“二啊?刚才你说的不是三吗?”

这时候,王允已经没的安排了,只剩一个办法:开城门,放吕布!

吕布os:终于又到我出场了

吕布虽然专杀领导,但此时的他对汉朝还是忠心耿耿的。面对叛军的围攻,他还算恪尽职守。

前两期咱们分析过,由于建造长安城时充分考虑了战争需要,所以非常坚固,长安并没有因为数万敌人的进攻而立刻失守。

守城期间,吕布出城与攻击北门的郭汜约了一架。吕布还是很聪明的,他知道敌众我寡太多,硬拼到底只会死路一条。他利用凉州将军始终不服自己的心理,向郭汜提出单打独斗见输赢的要求。

在汉末,吕布的这个要求还是比较少见的。

大家看过《三国演义》,最让人热血沸腾的情节无过于大将间的PK,比如关羽温酒斩华雄,许褚裸衣战马超等等,但这些美如画的场面都是假的。

当时两军的战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攻城,另一种是以布阵为主的对攻。

高级将领都是在被保护的情况下出战的,因为一将难求。大多数的进攻部署是:最外层是士兵,士兵后面是低级军官,他们后面是校尉,最后才是将军。有些将军或者校尉为了鼓舞士气,会冲在前面,但他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身边会有护卫守着。

当然,也发生过单打独斗的个别情况。比如太史慈憨斗孙策小霸王其乐无穷啊------!当时,他俩不期而遇,走着走着对上脸儿了。于是冲将上去,打成一片,最后抱成一团,激情四射。

后来,双方的军队赶到,他们反而各自分开了。可能是人多,他俩不好意思了,但彼此留了对方一件信物。三国志》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於是解散)

听到吕布提出的要求,郭汜竟然放弃兵力优势答应了------从后来他与李傕的事情看,郭汜的智商确实像月底的流量:说没就没------估计当初是真被吕布压制惨了,这次乘胜一定要出口气。要不就是郭汜想当英雄,杀死吕布独揽为董太师报仇的功劳。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吕布与郭汜在长安北门外,以正规军的排场,上演了一出“江湖决斗定输赢”。借用古龙的语气,以郭汜的视角说下现场:那矛,太快了,眼睛没看到招数,身体已感到冰凉。

吕布一矛刺中郭汜,好在后面的骑兵赶来把郭汜救走了。(《三国志》: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

这次倒是王允一方胜了,但跟王允无关,不过是耍胳膊根儿的吕布赢了。对方即使输,不过是输了点儿郭汜的智商而已。

这下郭汜不闹腾了,再加上长安城坚固难破,叛军也沉静了许多。就在僵持不下的时候,吕布队伍里出现了叛军。长安城破,吕布带兵逃亡。

李傕郭汜占领了长安,倒是没难为天子,但他们杀死了王允全家及其在长安的宗族。好在王允的两个侄子当时不在长安,活了下来。一位叫王晨,另一位叫王凌。

忠臣王允被杀死在街市,开始跟董卓的境遇是一样的,并没有人敢来收尸。忠臣与逆贼的结局竟如此相同,想来令人唏嘘。

其实,如果王允在知人善任方面再有些智慧,即使被李傕抓住,也未必会有如此结局。

李傕刚刚占领长安的时候,并没有立刻杀死王允。根据后汉书(献帝纪)记载:(六月)甲子,杀司徒王允,皆灭其族。这中间有七天的时间。李傕没杀王允,是在等两个人。

当初王允在杀董成功之后,他安排老乡宋翼担任左冯翊,王宏担任右扶风。

这是拱卫京城的两个地区。汉朝的长安城周边有三个直辖区。长安所在地区叫京兆郡,西侧有个地区叫右扶风,东侧有个地区叫左冯翊。都是人民富足兵马强壮的地区。

长安城破后,王宏、宋翼接到了李傕以天子的名义发来的进京诏书。王宏立刻派人通知宋翼,不要进京。因为咱们在外面拥兵自重,李傕就不敢杀死王允。如果咱们回去了,必然会被灭族的。于公于私回去必死。看来王宏还是有头脑的。(《后汉书》初,允以同郡宋翼为左冯翊,王宏为右扶风。是时,三辅民庶炽盛,兵谷富实,李傕等欲即杀允,惧二郡为患,乃先征翼、宏。)

宋翼显示出了极高的忠君爱国的核心价值理念,他用手一甩胸前的长围脖,接着掸了掸长衫上的灰尘,最后又理了理有些凌乱的头发,昂起头看着远方说:“头可断血可流,天子之命可遇不可求!”

王宏接着劝宋翼:现在天下大乱,人人皆兵,咱们手里又有枪杆子,还可以去联络讨董的那些诸侯。但宋翼不亏叫“翼”,他理想的翅膀已经高高飞翔。根本听不见地上的王宏在说什么。

看来王允重用宋翼,还是很有道理的,他颇有王允玉碎之刚骨,且青出于蓝,他是那种不等别人摔,自己先摔自己的那种碎。

后汉书上说:“翼不从。宏不能独立”看着宋翼执意要飞,王宏无法独自生活在地上,因为心会跟爱一起走,说好不分手。春风都化成秋雨,爱就爱到底。

看到王宏、宋翼竟真的把自己送上门来了,李傕感叹天下竟有如此幼稚的对手。为了纪念此事,李傕给自己表字为“稚然”,用来记住他们幼稚的样子。

李傕立刻把俩人抓起来与王允一起杀了。“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已经成了李傕实践的唯一真理。被杀之前,王宏似有所悟,他说“宋翼这种人,根本不能一起做大事!”

王宏和宋翼两人之间相比,看似王宏更聪明一些,但回顾一下他的个性,一点儿都不比宋翼强。王宏虽然谋略多,但有见无主,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宋翼却有主无见,过分执着。

当初王允选择他们在外镇守,除了乡情之外,也许希望他们能彼此优势互补,形成主见,谁想但两位在一起缺点叠加,出现了负能量互扰现象。

王允让他们在外驻守,就是为了以防万一,做个外援但他们的处理让王允翻盘的最后一点儿希望也没了。

王允在长安周边的兵力部署是非常好的先手,但所托非人是失败中的失败!

上一期:西安事变 中的王允

——打赏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