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高铁扒门事件——一个直觉思维错误引发的祸端?

 百眼通 2018-01-12

火爆网络的“高铁扒门”事件,已无需描述太多。

有视频,有动画,有官方通报,有当事人接受媒体采访解释细节,有技术人员紧急科普高铁扒门的后果,有法律界人士重申相关法令法条,更有群众愤慨激动联系社会教育规则等等的十万加评论。

这样一场社会事件大戏,作为标榜用心理学思考生活的人,自然也免不了要解读一番。

在我看来,高铁扒门的举动好像太过莫名其妙。

我忍不住要问: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在想什么呢?”

几年前,心理学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写出《思考,快与慢》一书。

他认为,人的思维装置中,有两个系统。

直觉思维是大脑思考的第一系统,有意识的思考是第二系统,是对第一系统的补充和修正。日常生活中,我们基本上运行的都是第一系统;只有当我们发现问题,异常,和反常现象需要处理时,才会启动第二系统。

对思维颇有研究的另一位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则运用了另一种描述方式,对这两类思维系统进行区分。

他把直觉思维比喻成大象,把有意识的思考比喻为骑象人。

海特认为,我们的直觉思维如同大象一样,非常强大,有它自己独特的思想,只有技巧娴熟、对大象的喜好也了如指掌的骑象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驾驭者。

两个系统也好,大象与骑象人也好,说来都有些绕口,简单讲,大概就是理智与情感,理性与冲动的关系。

套用卡尼曼和海特的说法,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主要是凭着情感和冲动来做事的。

只不过,按照我的理解,根据类别和频次的不同,冲动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

类别分为想法和行动。

频次大致有从不,偶尔,经常,总是。

综合起来,冲动的层次大致有十层:

从不冲动,包括想法和行动,绝对理性。

偶尔有冲动的想法,不过只是想想而已。

偶尔有冲动的想法,不仅想还会付诸行动。

经常有冲动的想法,不过只是想想而已。

经常有冲动的想法,偶尔将其中一些想法付诸行动。

经常有冲动的想法,而且经常将这些想法付诸行动。

总是有冲动的想法,不过只是想想而已。

总是有冲动的想法,偶尔将其中一些想法付诸行动。

总是有冲动的想法,而且经常将这些想法付诸行动。

想都不想,直接行动。

我们大多数人,功力应该是在中间那几个层次。

高铁扒门的这位当事人,绝对是情感代替了理智,冲动淹没了理性。

这一点毫无疑问,毋庸置疑。

只不过,我们要分析才知道,她的冲动,属于哪一层。

海量的信息中,我注意到两个细节。

第一,当事人是某小学教导处副主任,从教近20年,曾多次获评优秀称号。

小学教导主任的职责,据查,包括但不限于负责违纪学生处理工作,负责学生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学生心理咨询辅导工作。

与自制能力较差,容易冲动行事的小学生,尤其是违纪小学生打交道,能多次获评优秀称号,这位当事人应该不是一个非常容易冲动的人,至少在行为和外在表现上应该不是非常容易冲动的人。

第二,据当事人说:“到检票口的时候,检票口没有关,有工作人员,但工作人员没有检我们的票,也没有拦我们,就放我和女儿过去了。”

“检票口没有关……工作人员没有检票,也没有拦……”。如果这一切属实,可能至少给当事人造成一种假象,理解为还有时间上车,再加上大脑无限循环的“这趟车上不去就要等到第二天”、“老公跑过来不过10秒钟”的情急式信息强化,造成当事人冲动而错误的连环理解,最终酿成令人遗憾的高铁扒门事件。

讲到这里,突然想起几年前自己在英国的一次类似经历。

也是一家三口,坐火车去湖区旅行。

车上太过舒适和温暖,三个人都睡着了,车到站停住才猛然惊醒。

我记得火车在那一站,不过停几分钟。

我一边拉行李,一边拉女儿。

老公却空着手径直跑开。

一番慌乱之后,刚踏上站台,车就开走了。

这时老公才告诉我,他跑开是为了尽快扒住车门(虽然他并没有真得那么做),给我们争取时间。

如果,如果他真得做了;

如果,如果铁路工作人员过来劝阻;

如果,如果那趟火车因此真得晚开走几分钟……

我们会不会被拘谨、严正的英国人以法令论处?

会不会上了《泰晤士报》和《卫报》的社会新闻头条?

会不会因此被华人圈唾弃为毁坏国人形象的反面典型?

……

一直以来,都把湖区事件作为趣事留存,戏谑某人情急之下的冲动。

只是当看到今天的扒门事件,我才想到这些可怕的人生毁灭可能性,一身冷汗,像是逃过一劫。

也不禁对那位因扒门事件被棒杀、起底、失去公职的当事人,多了一些想法。

本来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家庭出行。

一系列阴差阳错却颠覆了人生,而且绝对不是一个人的。

人肉之后,工作丢了。

女儿在学校里,要受到怎样的冷眼?

她小小的心灵,会不会因此隐患重重,接下来几十年的人生都带着这个阴影?

而这个可能原本温暖、亲密的家庭,会不会因此而无力支撑,悲剧收场?

这一切,只是因为,这一次意料之外的冲动。

可能谁都会有的,偶尔一次的,意料之外的冲动。

高铁扒门,自有法令来约束,自有法度来限制,自有规则可遵循。

冲动的后果,自然需要冲动的人来承担。

诸位看客,却要小心自己是不是因为追求社会认同感,而也有些冲动了。

评论家T·S·艾略特说过,“当我们不知道,或者当我们知道得还不足够多的时候,我们总是倾向于以情感来代替思想。”

我只愿,不管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尤其是对别人,可以尽量兼顾正向的情感和理智。

——END——

刘彩梅

(笔名木文采)

英国爱丁堡大学心理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指导师培训班学员

参与编写北京市海淀区心理健康教材

翻译出版多本心理学、教育学书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