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首儿歌童谣,老祖宗的幽默,孩子的宝贝,家长要收藏! 01.一园青菜成了精 出了城门往正东,一园青菜绿葱葱, 最近几天没人问,他们个个成了精。 绿头萝卜称大王,红头萝卜当娘娘, 隔壁莲藕急了眼,一封战书打进园。 豆芽儿跪倒来报信,胡萝卜挂帅去出征, 两边兄弟来叫阵,大呼小叫争输赢。 小葱端起银杆枪,一个劲儿向前冲, 茄子一挺大肚皮,小葱撞了个倒栽葱。 韭菜使出两刃锋,呼啦呼啦上了阵, 黄瓜甩起扫堂腿,踢得韭菜往回奔。 莲藕斗得劲头儿足,胡萝卜急得搬救兵。 歪嘴葫芦放大炮,轰隆轰隆炮三声, 打得大蒜裂了瓣,打得黄瓜上下青, 打得辣椒满身红,打得茄子一身紫, 打得豆腐尿黄水,打得凉粉战兢兢。 藕王一看抵不过,一头钻进烂泥坑! 出了城门往正东,一园青菜绿葱葱。 赏析:原是流传于北方的童谣,后经周翔做了部分改编,成为现在的模样。 这首童谣有童话色彩,想象奇特,风趣幽默。 02.从前有座山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 庙里有个锅,锅里有个盆儿, 盆里有个碗儿,碗里有个碟儿, 碟里有个勺儿,勺里有个豆儿, 我吃了,你馋了,我的故事讲完了。 赏析:“从前……”是民间故事常用的开头。这首儿歌用顶针的手法,层层推进,讲了一个没有故事的故事。 03.打醋买布 一个老头他姓顾, 上街打醋又买布。 买了布,打了醋, 回头看见鹰抓兔。 放下布,搁下醋, 上前去追鹰和兔。 飞了鹰,跑了兔, 打翻醋,醋湿布。 赏析:这首儿歌用了一系列动词,场景充满动作感和画面感。 04.大月亮,二月亮 大月亮,二月亮,哥哥起来学木匠, 妈妈起来扎鞋底,嫂嫂起来蒸糯米, 娃娃闻到糯米香,打起锣鼓接姑娘, 姑娘高,耍剪刀;姑娘矮,耍螃蟹, 螃蟹上了坡,姑娘还在河里摸, 螃蟹上了坎,姑娘还在河里喊, 螃蟹爬进屋,姑娘还在河里哭。 赏析:这首童谣以前面几个人的从容不迫,来反衬姑娘摸螃蟹的尴尬。 05.风来了,雨来了 风来了,雨来了, 和尚背了鼓来了, 哪里藏?庙里藏, 一藏藏了个小儿郎。 儿郎儿郎你看家, 锅台有个大西瓜。 赏析:儿歌妙在朗朗上口,充满童趣。 06.真稀奇 稀奇稀奇真稀奇, 蚂蚁踩死大公鸡, 爸爸睡在摇篮里, 宝宝唱着摇篮曲。 赏析:这首儿歌引导孩子体验换位思考。 07.老对 咱俩老对吧,上街买匹马, 你骑骑,我骑骑, 马卖了,买只鸡, 下蛋下你家,拉屎拉我家, 我上你家吃鸡蛋,你来我家吃鸡屎。 咱俩老对吧,上街买匹马, 你骑骑,我骑骑, 马卖了,买只鸡, 下蛋下我家,拉屎拉你家, 我在我家吃鸡蛋,你在你家吃鸡屎。 赏析:老对,是伙伴、搭档的意思。这首童谣是恶作剧的玩笑话。 08.雨儿雨儿下 雨儿雨儿下,庄稼笑哈哈, 麦子长高了,麦粒拳头大; 磨成面,用车拉, 烙个油饼车轱辘大。 赏析:这首儿歌用夸张的手法告诉孩子雨水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09.分家 弟兄仨,分家。 老大分的骡子马, 老二分的庄田地, 老三没啥分, 分个金头大蚂蚱。 赏析:在孩子的眼里,大蚂蚱比马骡、田地有价值的多。 10.大白菜扑愣愣 大白菜扑愣愣,他爹叫他去买葱, 买来葱不会摘,他爹叫他去买柴, 买来柴不会烧,他爹叫他去买刀, 买来刀不会切,他爹叫他去买铁, 买来铁不会打,他爹叫他去买马, 买来马不会骑,他爹叫他去毛驴, 买来驴不会套,他爹叫他去买哨, 买来哨不会吹,吹他老头一脸灰。 赏析:最后一句里的“老头”,在这里是爹的另一种称呼。 11.要杀鸡 过年主人要杀鸡。 鸡说:小白鸡,皮儿薄,杀俺不如杀个鹅。 鹅说:伸伸脖子二尺长,杀我不如杀只羊。 羊说:抬起两腿往前走,杀我不如杀只狗。 狗说:每天到晚我看家,杀我不如杀匹马。 马说:背上鞍子有人骑,杀我不如杀头驴。 驴说:每天磨那二斗谷,杀我不如杀头猪。 猪说:每天吃那三升糠,磨磨钢刀见阎王。 赏析:用拟人手法告诉孩子家畜牲口的价值。 12.小叭狗 喊大伯,大伯搁家织布袋; 喊奶奶,奶奶搁家择韭菜; 喊大娘,大娘搁家擀面汤; 喊婶子,婶子搁家抹粉子; 喊大大,大大搁家种棉花; 喊妈妈,妈妈搁家喂鸭子; 喊小孩,小孩搁家拔蒜台; 喊小妮,小妮搁家杀小鸡, 一个小鸡没杀死, 扑楞小妮一脸屎。 赏析:搁家,是在家的意思。小妮,指的是是小女孩、小丫头。 13.拜月亮 月亮公公,月亮婆婆, 请你下来,吃个馍镆。 赏析:拜月祭月,是乞巧节(七夕)的风俗。 14.南边过来个瘸子 南边过来个瘸子,手里拿着个茄子; 北边过来个矬子,手里拿着个凿子; 瘸子要拿矬子手里的凿子, 矬子要吃瘸子手里的茄子; 瘸子不给矬子茄子, 矬子也不给瘸子凿子; 瘸子拿着茄子打矬子, 矬子拿着凿子挡茄子; 瘸子的茄子磕飞了矬子的凿子, 矬子的凿子碰烂了瘸子的茄子。 赏析:童谣绕口令,可以锻炼孩子吐字清晰。 15.下大雨,我不怕 下大雨,我不怕, 脱了小裤淋小褂! 下大雨,我不怕, 我和云彩拉拉呱! 下大雨,我不怕, 我和龙王来打架! 赏析:拉呱,是说话聊天的意思。这首儿歌语气欢快。 16.小小子儿 小小子儿,坐门墩儿, 哭哭啼啼要媳妇儿。 要媳妇儿,干什么? 点灯说话儿,吹灯作伴儿, 到明儿早晨,梳小辫儿。 赏析:这首儿歌是孩子不能完全理解的,但是从孩子嘴里说出来,别有一番趣味。 17.带弟弟 弟弟弟弟不要哭, 抽根麦杆做堂屋。 弟弟弟弟不要叫, 抽根麦杆做个哨。 赏析:过去一个家庭孩子多,大的带小的,大的照顾小的很正常。独生子对孩子成长是不利的。 18.小耗子 小耗子儿,上灯台, 偷油吃,下不来, 吱儿吱儿叫奶奶, 奶奶不肯来, 叽里咕噜滚下来。 赏析:过去的油灯,今天的孩子不容易看到了。现在的孩子很早就进了幼儿园,和奶奶相处的时间也比过去的孩子少得多。 19.颠倒话 颠倒话,话颠倒,石榴树,结花椒, 东西大路南北走,路上碰见人咬狗, 拎住狗头砸砖头,砖头上去咬住手。 都来看都来看,白鸡生个黑鸡蛋, 都来瞧都来瞧,老鼠擒个大狸猫, 都来瞅都来瞅,兔子撵个老黄狗。 赏析:这种类型的童谣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智力。 20.张打铁,李打铁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 赏析:这首童谣属于知识类童谣,基本上把一年的民俗活动说了一遍。 ●黄绍坚114年前,公元1900年,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的何德兰(Issac Taylor Headland),在纽约出版了一本中英双语、图文并茂的图书《孺子歌图》。书中,收录了当年北京地区的儿歌、童谣约150首,每首旁边,还附有一幅民俗照片。 翻阅这本发黄的古籍,100多年前孩子们生活的气息,迎面扑来。 “光光碴,光光碴,庙里和尚没头发。你撂砖,我撂瓦,单打和尚秃脑瓜。”“忽听门外人咬狗,拿起门来开开手。拾起狗来打砖头,又被砖头咬了手。骑了轿子抬了马,吹了鼓,打喇叭。”显然,这是一群熊孩子又闯祸了。 “杨树叶儿哗啦啦,小孩儿睡觉我他妈。乖乖宝贝儿你睡罢,蚂虎子(满语:妖怪)来了我打他。”“金轱辘棒,银轱辘棒,爷爷儿打板儿奶奶儿唱,一唱唱到大天亮,养活个孩子没处放。一放放在锅台上,'嗞儿’'嗞儿’的喝米汤。”这类儿歌,大概是哄孩子睡觉时唱的吧? 还有些儿歌、童谣,是用来教育孩子们的。比如这首《罗锅子桥》,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拱桥及其周边的景色:“罗锅子桥,罗锅子桥,一蹬儿到比一蹬儿高。灯笼儿闸草水皮儿漂,银鱼儿咬着金鱼儿尾,大肚子虾蟆石上坐着,'哇儿呱’'哇儿呱’'哇儿呱’的叫。”比如这首《一场秋风》,教孩子懂得节气和气候变化:“一场秋风一场凉,一场白露一场霜。严霜单打独根草,蚂蚱死在草根上。”比如这首《新年来到》,介绍过年时的民俗:“新年来到,粮瓜祭社,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子要买新毡帽,老婆子要吃大花糕。” 虽说当年并没有成熟的儿童教育理论,有些童谣的确也包含迷信色彩:“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往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但是,另一些童谣里,则饱含浓浓的人道主义色彩:“老牛无言每日忧,牛棚夜晚冷风飕。牛皮鞔鼓用棒打,骨头磋簪去驳头,零碎骨又把骰子做,牛肉割碎入汤锅。”我相信,读着这类童谣长大的孩子,准能懂得可贵的同情。 说起这部100多年前的旧书,缘于《厦门日报》10月29日的一篇报道。报道中称,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一套课外读物丛书中,“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进了烤鸭店,口水流了三千尺,一摸兜里没有钱。”“我问妈妈:'是不是女人胸部那里越大越好看?’妈妈说是,大还要挺拔……”诸如此类乱七八糟的内容,居然进了小学二年级的课外读物中。记者采访出版社总编办,其主任竟然回应道:“从整体看,内容非常积极向上并展现了孩子的天真、童言无忌……是很正常的。” 要我说,几个无聊文人胡编滥造、几个无耻奸商胡乱出书,一点儿也不正常好不好?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从孩子或孩子家长的兜里骗钱。与其听他们瞎掰鬼扯,还不如去读些100年前可爱的老童谣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