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北花儿的精魂——河湟花儿会/西行文化

 金色年华554 2018-01-13


 
青海是花儿的故乡,河湟花儿是西北花儿的精魂,最美的花儿是用三江最纯净的源头之水浇灌的圣洁之花。居住在这里的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者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唱上几句悠扬的“花儿”。可以说,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儿”、漫“少年”的金嗓子。青海农民唱起“花儿”,村里的张秀花、王富贵们就会泪水涟涟。花儿对青海人来说像每天的饮食一样普通。


 

青海花儿会

“花儿”是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广大地区的民歌,誉为大西北之魂,是国家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团结的象征,人类罕见的文化现象,2009年9月被联合国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是花儿的重要传唱地区,历史悠久,曲令众多,歌手辈出。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全国8个花儿会中青海省互助县丹麻的土族花儿会、大通县老爷山花儿会、乐都县瞿坛寺花儿会、民和县七里寺花儿会榜上有名。




“花儿”又称“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青海是“河湟花儿”的发祥地之一,大通则享有“花儿之都”的美誉,“花儿”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深受回、汉、藏、东乡、土、撒拉等民族的喜爱。除了农事劳动和山野运货等劳动场合歌唱外,各地还有“花儿会”的习俗,一般在农历四、五、六月间,群众云集,对歌声此起彼伏。青海花儿会是青海各地的群众对歌集会,目前主要花儿会有: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青海大通6月6花儿会等。

 

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

为彰显“花儿”这朵绽放在西部百花园中奇葩的艺术魅力,在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的支持下,由青海省文化馆2004年发起、策划、创办的“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已在西宁市凤凰山成功举办了十一届,有力地推动了青海省花儿艺术的传承保护工作。经数十年的推促,花儿传唱活动已延伸至青海除果洛、玉树以外的各地,每年活动期间近百万人参与。2014年,新疆焉耆县建县六十周年大庆期间,我馆和新疆文联,焉耆县委、县政府在焉耆县联合主办了“首届新疆·焉耆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暨新疆第三届回族花儿艺术节”活动,并在新疆焉耆建立了“西北五省(区)花儿传唱”基地。在参加大庆活动的中央代表团和来自全国二十多个代表团中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也是该品牌活动创建以来首次走出青海,在省外举办。截至目前,在省内形成以西宁凤凰山为主会场的固定大型演出点8处,设立传唱基地7处。

 



目前,这项活动是西北地区花儿演唱活动中人气最旺、规模最大的传唱活动,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真正成为乐民惠民的扬善工程和人民的节日,成为宣传大美青海的金色名片和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推手和新的文化业态。2013年,时任文化部长蔡武前来青海考察工作时,对青海省文化馆聚西北五省(区)优秀花儿歌手倾力打造花儿品牌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加强交流、做大做强、走出西北、走向全国”的殷切期望;同年,“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项目类“群星奖”。

 

民和七里寺

民和有''青海东大门''之称。民和县境内虽然山地多,但文化发展较快,尤其是土族居住的三川地区,文化素质较高,有民和''文化之区''和称号。在民和,较大的花儿会有农历五月端阳峡门花会,五月廿五西沟花会;小型的花会中也有一些较有特色,如斜拉村花儿会。

 


七里寺,原名''慈利寺'',是当地的一座庙宇。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成了''七里寺'',现在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名总称。在七里寺,还有一座药王庙,一个药水泉。

 

六月初五下午,这里已经搭上了许多帐篷;一些''先行者''们甚至已经开始纵声歌唱。整个会场有一种节目般的热闹气氛。

 



六月初六,四面八方的人们,穿上大红大绿十分鲜艳的服装,乘车、拖拉机、骡车,或是步行,来到七里寺花儿会场。妇女们打着伞,男子们戴上草帽,穿上他们平时也许舍不得穿的最艳丽的服装,唱花儿来了。回望来路,络绎不绝的人流向七里寺涌来。

 

乐都瞿坛寺

瞿坛寺,位于青海省乐都县境内。瞿坛寺的花儿会在农历六月十五举行,参加者也以乐都南山的藏、汉两个民族的群众为主。瞿坛寺花儿会一般举行三天。从十四日拉开战幕,十五日进入高潮,十六日傍晚接近尾声。花儿会在新城街外的道路两旁举行,帐篷、布帷挤的满满的,确有“车水马龙人如潮”之势。这里唱少年的形式没有互助“雷台花儿会”那么规则,一般都是亲会亲,友会友,熟人中间接“连手”。高亢、响亮、委婉跌岩的歌声,和着唢呐、二胡、笛子的旋律而悠扬起伏。



十五日拂晓,人们不断涌来,道路为之拥塞。从新城街到瞿坛寺大殿,密密麻麻水泄不通,歌手们设据点,各自拉开赛花儿的阵势.“开靶”的多是女艺人,精神抖擞,即兴抒情舌底生香,向应战者发出扣人心弦的歌声: “雄鹰在半天里转三转,翅膀在云彩里翘了;少年的把式往前站,比武的时刻到了。”

 

一经交锋便不在泛泛地唱了,而是很系统,有板有眼,有根有据,一问一答,从头到尾,依次献唱,争夺魁首。待到深夜时,歌手重聚邀朋请友,再次进行长夜赛。词曰:“天上的星星麻拉拉,大星把小星压了;各个帐篷里出唱家,花儿哈唱不罢了。”



传说,瞿罢寺在清朝初年香火鼎盛,那时该寺是禁唱“少年”的。有一年,一股土匪包围了瞿坛寺,连续围困数天,想让寺内僧俗水断粮绝后不攻自破,情况越来越危急。这时,有一位老汉率领大家唱起了“少年”,歌声像风一样传向四面八方,在黑夜中越传越远。香客、脚户还有方圆几十里的人都被惊动了,都用“花儿”应和,从四方涌来,土匪贼兵越听越慌张,在遍野传来的歌声中,飞快地逃走了。第二天是六月十五庙会,寺院住持说:没想到这山歌退了贼兵,唱吧!从这以后,瞿坛寺每年都有“花儿会”。

 

互助丹麻场

土族是青海特有的少数民族,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以土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被称为''土族之乡''。土族花儿与河湟地区其他民族的花儿旋律有明显区别,具有特殊的韵味。丹麻场物资交流会是融物资交流、花儿会等经济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活动。

 


关于丹麻场花儿会的来源,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本是一片森林。后来,一个土司霸占了这里,弄得民不聊生,连续干旱了三年不下雨,几乎旱死了所有的生物。后来,有一男一女两个人来到这里唱歌,他们不断的歌声唱来了雨,但两人也随即变成了两棵树。以后,大家为纪念这一男一女,每年在一定的时间里,就到这地儿来唱花儿,慢慢地形成了现在的花儿会。如今,这两棵由两个生命化成的树仍然枝叶繁茂,成为了当地民众心目中的圣物。

 


这一天,男女老少穿上艳丽的民族服装来到这里。河滩及其附近一片小小的树林子,是唱花儿的主要场所。与其他地方一样,男女对唱的花儿,主要是讲感情上的事,''她唱一句少年,我答一句回话''。这里的花儿主要也是以爱情主题为多。

如:你俩人打了一对雨伞,好像撑开了一对牡丹。

清水淌了一河滩,丹麻的会场上我们俩好。

又有如“找个朋友去过个生活”等词句,表达的均是''感情上的事''。

也有用花儿来对自己的心情进行描述的:

她的雨伞打起来花得很,唱一句少年我们都喜欢。

此外,自然也有反映其他事情的,像:''老天爷晴了云彩多,为啥不降个雨来'',唱的是天气。

除了以上外,还有完全从生活场景编出来的花儿词。我们看到,一开始,男子喝''互助大曲'',妇女喝的是另一种青裸酒;过一段时间后,男女交换各自手中的酒瓶,然后一同唱起了花儿。他们说,这是“换酒歌”。

 


大通老爷山

老爷山花儿会,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老爷山举行的大型民歌演唱活动,产生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从以娱神为主逐步演变为以娱人为主的大型民间岁时民俗活动。

 


老爷山花儿会演唱形式有两种。一是群众性自发演唱,农历“六月六”在老爷山的密林花丛中,或数十人或几百人自由唱和,情景交融;二是1949年以后兴起的有组织演唱,有固定的演唱场所和舞台,歌手经过层层选拔,在舞台上赛歌竞技。

 


老爷山花儿会以演唱“河湟花儿”为主。演唱者有汉、回、土、藏等民族的歌手,他们共同用汉语演唱花儿。老爷山花儿内容主要以歌咏爱情生活为主,也涉及宗教、民俗、生产劳动、历史故事、新人新事等类型。其唱词以七字(一三句)与八字句(二四句)相间的四句体为主,特别规定二四句句尾必须是“双字”词,另外一、三句和二、四句分别押韵,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唱词格律,在全国汉族民歌中也属特例。

 


河湟花儿的语言生动、形象、优美、明快,多用赋、比、兴等修辞手法,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大通老爷山花儿有《大通令》、《东峡令》、《老爷山令》,《老爷山上的刺梅花》等代表性曲目,其中《老爷山上的刺玫花》刻在了老爷山底下关羽神像旁。这些曲调韵律独特,优美抒情、高亢嘹亮、婉转悠扬。

 


老爷山花儿花是青海众多花儿会中最为盛名的花儿会之一,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参与积极,在青海大通花儿会影响力极大,大通县依靠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把文旅融合发展作为提升第三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文化旅游业对大通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日益突出,2000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将传统的“六月六物资交流大会”定名为“六月六花儿会暨物资交流大会”,2005年,又上升为“2005青海·大通六月六花儿文化旅游节”。2010年再次提高节会规格和水平,上升为“中国·青海老爷山花儿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

 

2006年5月20日,老爷山花儿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互助波波会

''波波''为土族语,意为法师作道场。俗称跳神。青海省互助县土族不仅信仰藏传佛教,而且信仰从汉地直接传入的神祇供奉神祇的寺庙每年都要举行酬神祭祀活动,一些地方没有固定寺庙,也要搭起帐篷神庙进行祭祀,届时要清''波''来作道场。

 


''波波会''的主要仪式有:竖幡、跳神、招魂、放幡、卡卦等。在神殿前竖高10米的幡杆,埋地60厘米深,寓意为三十三天界和十八层地狱。用黄表和彩纸剪贴的云纹、水浪、万字纹、连环套等花样长幡和长线,挂在杆头,垂落于地,幡杆顶端横置两齿叉,叉尖各戳一个大馒头。因幡绳端拴着包有五色粮食、红枣、花生、水果糖、硬币等物的''粮蛋子''。''波波会''的高潮是最后一天,作道场时把所有供品拿到广场上,煨桑、上香、点灯、磕头祷祝.然后由大法师领班,其余法师随其后,手举法鼓,身穿法衣,头戴法冠,齐敲鼓点,高颂祷词,左族右转,前移后挪,还做各种动作。法师跳神一般约二三小时左右。随后大法师还要做法招魂,把一小瓷瓶勾倒,意为勾来一童男魂酬神.所以每到''波波会''时节,群众都给男孩佩戴一个装有蒜、五色粮、五色布的小红布袋,以免被勾掉魂。放幡时,众人围观抢''粮蛋子''和杆头馒头,得馒头者生''状元郎'',得''粮蛋子''者可攘灾避祸。人们还撕一点幡纸,作为孩子冲邪时用。



''波波会''是土族传统的民俗活动,每逢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等日子,青海互助县的许多土族乡村都要举行''波波会'',时至今日,每年的''波波会''仍香火旺盛,法鼓不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