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旅游与镇北堡影城的相关背 生态旅游是当前旅游界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人们预测,以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 在生态旅游产业之中,生态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具体的说生态旅游资源包括两个方面即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①]在我国的生态旅游产业项目之中,宁夏的镇北堡可以算作一个成功的范例。 坐落在雄浑的贺兰山东麓的镇北堡影视城在中国众多的影视城中以古朴、原始、粗犷、荒凉、民间化为特色,是中国三大影视城之一,也是中国西部唯一著名影视城,被誉为“中国一绝,宁夏之宝”、“东方好莱坞”。 镇北堡,过去只是一个边防戌塞,在宁夏像镇北堡这样的边防戌塞有二十多个。从明弘治到万历间即明孝宗皇帝至神宗皇帝时期,明朝政府一边加强在西北修筑长城,一边在黄河到贺兰山之间的狭长地带修筑关隘,有历史可查的南路有10个关隘,北路有4个,从地形险要的中卫胜金关南路开始,自南向北形成了坚固的军事防御体系,抵御了蒙古骑兵的侵扰,北路中的“镇北”指的就是镇北堡。[②]“堡”顾名思义就是城堡,堡垒的意思,过去它里面除驻扎大量士兵外,还有少量的士兵家属和农民。现在说的镇北堡,它是由新堡和老堡两部分组成,清乾隆五年的时候,宁夏曾发生过一次大的地震,震毁了镇北堡,后来就在距老堡不远的地方修筑了一座与老堡规模相当的新堡。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堡垒逐渐失去了它的军事价值。[③]“大跃进”时期,这里变成了大炼钢铁的场所,现在的镇北堡老堡的城墙上还留着1958年留下的土高炉遗址,而新堡城墙上的那些“洞”,就是当时农民和工人居住的“宿舍”。 镇北堡西部影城在中国众多的影视城中以古朴、荒凉、原始、粗犷、民间化为特色,在这里拍摄了《牧马人》《红高粱》《大话西游》等经典影片及具有影响力的影视片100余部,享有“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的美誉。近年来又增添了著影片《刺陵》《锦衣卫》与《越光宝盒》等,现有各类影视片场景140余处。 2008年镇北堡西部影城被国务院和文化部颁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保护性开发综合实验基地”后,西部影城已逐步成为中国古代北方小城镇的缩影,集中了大量中华传统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再现祖先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娱乐方式。今年又新建了“神犀残骸”和“低碳艺术展厅”可以“在游乐中增长历史知识,在玩耍中体验古人生活”。 “视城一条街”完全是由电影电视艺术家修建起来的,它已经成为以中国西部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中不可缺少的背景了。在这条所谓的“街”上,演出过自古到今的故事有二三十部之多,著名的有《双旗镇刀客》、《五魁》、《老人与狗》、《大话西游》、《驼道》、《征服者》、《贺兰雪》、《新龙门客栈》、《新孟丽君》、《绝地苍狼》、《大漠豪情》等等。尤其是《双旗镇刀客》,采用了整个这条街。 “视城一条街”担负着要表现从古到今几百年的“街道”景色的任务,所以游客反而看不出来它究竟属于哪个时代、哪部影片的了,总之,是过去年代就是了。前半段“街道”比较破旧,后半段比较整齐,这都是为了迎合不同电影电视剧的需要。因为每一部影视片的剧组来这里都要有一点改动,因而所有在这里拍的影视片的布景都混在一起了,但每一个门面都是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留下的。以后再有电影电视剧来,游客们会看到又有一些变化。 近年来影视城已逐步由单纯参观型的旅游点发展成:既有西部原始生态地质风貌特色,又有影视文化、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为游客制作影视片及餐饮、购物、陶艺、骑射等多样化服务的生态文化娱乐型旅游区。 因此,将镇北堡影城作为生态旅游产业项目对其进行研究,从中获得一些对 生态旅游区的建设与发展的启发,对我们指导生态旅游区的规划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 第2页 (二)镇北堡影城的成功运营带来的对生态旅游的启示 镇北堡主要是由张贤亮在改革开放之时,从政府文化部门接手的“脱手”的文化产业。其成功的运营主要依靠的是张贤亮个人对旅游区的成功规划。在其自述的《文人的另种活法》之中,他将镇北堡旅游区成功规划的经验总结如下: 1、充分发挥好市场效益,学会借助市场力量。镇北堡的成功就在于张贤亮经营镇北堡时,大量借助影视拍摄组的造型工艺,先免费地将镇北堡借用给影视拍摄组。并充分保留影视拍摄组的造型工艺,借以充分地吸引游客。 2、正确的市场定位。张贤亮个人在规划旅游区的时候,把旅游区的主要收入来源定位为游客群体,而非影视拍摄组,这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眼光的。现在来看影视拍摄组所需要的外景取景资源大大可以被计算机工艺给替代,而游客群体的需求则日益增加。 3、作好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张贤亮在发展旅游区的时候,不仅仅注重旅游区的景观保护,更是到全国各地收集与该旅游区景点相关的文物,将其收集到的文物精心地在旅游区展出。不仅仅保护了旅游区的文化资源,更发展了旅游区的资源。而如今其在改革开放初期收集的文物价值早已今非昔比。 4、以文化旅游资源替代生态旅游资源。我国的西北部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对该地区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尤为应注重生态资源的保护。在镇北堡的经营之中,其所使用的生态资源十分有限,苍凉之地更不应该以破坏生态资源的代价来换取经济效益。因此,张贤亮充分利用当地的天然地质资源,精心打造的独特的文化资源,来不断发展旅游区的发展。 5、以体验与感受旅游区的文化魅力为主要核心竞争力。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并且,在旅游的全过程中,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文化与生态教育。 由以上等等经验,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总体上的启示: 任何一个良好的旅游项目必须符合市场的需求,抓准市场定位,对市场具有充分长远的趋势把握。在此基础之上,如何运营和发展好旅游区的重点才落脚到旅游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来。
第3页 对待旅游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不能盲目的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或是文化旅游资源。 而是应当以市场为先导,以地域环境为限制条件,合理科学的安排规划。以此达到对旅游区的发展可持续规划。生态旅游应发展为具有保护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等多重功能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参考文献]
[1]林田
李常林 编著:《生态旅游》,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张贤亮 著:《文人的另种生活》,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