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喝王老吉延寿?喝白酒能抗癌?喝普洱茶能致癌?科学解读2017年十大食品安全热点问题!

 skysun000001 2018-01-13

“普洱茶致癌”、“中式咸鱼致癌风波”,这些在2017年曾经在网络、微信中广为流传的所谓健康忠告,实际上都是网络谣言。1月12日上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协、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共同对2017年10个食品安全热点进行了科学解读。


统计报告显示,近两年的热点中,与食品营养健康相关的内容逐渐增多。特别是对传统食品的评价,出现了一些有争议的观点,如红肉、咸鱼、白酒、凉茶、油条、普洱茶等。201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与科技界合作,全年共发布辟谣信息85条次,及时准确地澄清了谣言,净化了舆论环境。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 马冠生:

我们对这个结果的解读不那么科学,而是把局部放大了。这些谣言的出现,也跟我们公众的科学素养低是密切相关的。有些商家或者企业夸大了其中的某些有益的物质或者有害的物质,来达到促销、营销的目的。


2017年十大食品安全热点问题:


热点一:保健食品的问题与治理



中国人自古就重视养生保健。近年,人们对营养健康食品的需求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热度。在强大的利益驱动下,保健食品行业一度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目前,最严重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食品安全问题,欺诈性营销是目前危害最大的主要问题。

   

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工业大学朱蓓薇教授看来,这个行业里存在着三个主要问题:个别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违法添加药物,如在声称减肥功能的产品中非法添加盐酸西布曲明、酚酞等药物成分。


在市场销售当中,个别的企业夸大宣传,主要的受害群体是老年人群。 2016年通过对涉及2025家企业的2951个市售保健食品进行调查,发现有767个,超过总量1/4的保健食品为假冒。再就是少数媒体成为保健食品夸大宣传的平台。

   

她建议:首先,国家和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大科技的投入,夯实中国保健食品产业的科学基础。


其次,要强化科普宣传,提高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正确选择能力。引导消费者购买保健食品时要选择信誉好的销售场所或购物平台,并要查看包装上是否标有“蓝帽子”及保健食品批准文号。


第三,要关注欺诈营销最大的目标人群——老年人。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是老龄化社会面临的一大问题。再就是媒体人应该保持对科学的敬畏和尊重。不做违法宣传的推手。对那些长期进行违法夸大宣传的媒体,应当有考核并加大追责力度。

   

热点二:普洱茶“致癌”


2017年8月,一篇“喝茶能防癌还是致癌”的文章再次引发消费者对普洱茶的关注,文章认为普洱茶中有各种霉菌,其中存在对人体有害的黄曲霉毒素。随后,多位业内专家针对该事件予以辟谣。


其实,有关普洱茶致癌的新闻在2012年就引发激烈的争辩。而再次针对普洱茶是否致癌问题的质疑,又引发消费者的新一轮担忧。

   

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表示,普洱茶本身不是一个黄曲霉菌的适生基质,因为黄曲霉菌比较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上生长,另外茶叶里的成份比如茶多酚对黄曲霉菌有抑制作用。

   

第二,社会上大量检测茶叶的样品,特别是普洱茶的样品有黄曲霉菌的数量是很低的。

   

第三,进行风险评估的时候,到底黄曲霉毒素对消费者有多大的风险?黄曲霉毒素本身的毒性非常大,但具体要看摄入量。


茶叶和其他食品不同,茶叶里如果有黄曲霉毒素,一般在10%左右,因此摄入量要根据泡茶时的量来算。另外,对黄曲霉毒素风险评估的计算方法,采取极端保守的条件,假设全部的人都喝普洱茶,实际上普洱茶喝的人很少。


热点三:“网红食品”显现安全问题

去年8月,因含有国家管制药品成分,广东佛山市公安局南海分局对一款名为“咔哇潮饮”的网红饮料进行了查处。无独有偶,被追捧的当红餐饮品牌“一笼小确幸”,也因食品安全问题,其在上海的店面全部停止营业,并从各大餐饮平台上消失。


既然是网红问题,当然也要由网红科学家——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科普大V钟凯博士来解答。钟凯介绍,现在“网红食品”80—90%集中在餐饮行业,这主要是由于餐饮行业创新短、平、快决定的,但如何让“网红食品”长期红下去,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钟凯分析:现在很多网红食品游离在监管之外,尤其是微商、网络渠道销售食品,说吃完这个能够减肥,像保健品一样,宣称可以治病。游离于监管之外的是不能允许存在的。

   

第二,很多平台是有很大责任的,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些平台也是受害者,因为它没有办法一个个去核实到底是不是合规。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平台还是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不能让违法的东西上网,不能让违法的东西变成网红。

   

第三,网红食品的监管很重要,但是也不能成为创新的制约。创新往往也是试错的过程,有的时候没有这个品类,网红红起来了,这个品类怎么管理等等这方面的考虑要跟上。

   

热点四:法国奶粉被召回

据外媒报道,因疑受到沙门氏菌污染,去年12月初以来该国已有26名婴儿因喝下该公司生产的奶粉而生病。随后,紧急召回问题奶粉近7000吨,召回涉及国家包括英国、中国、巴基斯坦、孟加拉、苏丹等。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陈颖认为,沙门氏菌是一个老话题了,其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能引起多种动物感染。

一般来说,当食物中沙门氏菌量达到105~108 CFU/g时即可引起食用者中毒。 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是全球性的,通常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前两位,每年全球因感染沙门氏菌而死亡的人数高达15.5万人。

   

既然沙门氏菌是一个条件性致病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婴幼儿配方食品都是有严格限制的,在沙门氏菌水平上。FAO/WHO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婴幼儿配方乳粉中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热点五:中式咸鱼致癌风波

去年10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官方网站发布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列表。其中,被沿海省份喜食的中式咸鱼位列1类致癌物清单中。

   

对此,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吴永宁研究员表示,一级致癌物不一定很厉害,而二级致癌物,比如黄曲霉素,远远比一级致癌物的咸鱼咸肉要强的多。

“大家在谈到一级致癌物时,一定不要误解成致癌能力很强。”吴永宁强调,更重要的一点,任何一个东西都要看量有多大,离开量谈功效就是耍流氓。咸鱼虽然是一级致癌物,在人们食用频次、每次食用的量都很有限时,仍然不失为一个美食,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吃咸鱼和患癌症划上等号。

   

热点六:喝白酒能抗癌吗?

去年11月初,在“中国传统白酒研究重大突破”上发布的一项中国白酒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表示“首次在国际上检测并鉴定了中国传统白酒中的非挥发性脂肽化合物——地衣素”。


后被媒体报道“白酒中发现脂肽类活性物质,具有抗病毒抗癌作用”,进而演绎为“白酒有抗病毒抗癌作用,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喝两口了”。该文章一经推送,在朋友圈中广为流传,引发热议。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马冠生教授分析,该问题在宣传过程中,明显存在着企业夸大宣传,个别媒体过度解读的现象。地衣素是一种非挥发性的大分子脂肽类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功能。


但在白酒当中发现地衣素,不等同于白酒就具有相应的生物活性功能,也不能得出在白酒中发现活性成分,所以饮酒就有益健康的逻辑推论。因此,在报道当中,出现喝白酒抗癌的说法,既没有科学依据,也没有准确表述该项科学研究成果的真实性。

   

马冠生提醒消费者,酒精不是白酒,是一级致癌物,研究证据发现,适量饮酒对心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也不建议为了健康而去喝酒,想通过喝酒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这也不是很可取。如果喝酒的话应适量,男性每天是25克,女性是15克。

   

热点七:无矾油条的铝超标引关注

去年12月,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官网发布消息称,在其对上海市油条进行消费体察过程中,发现成山路一家网红餐饮店油条铝超标9倍。“无矾油条”究竟应不应该有铝残留,检测出的铝残留是不是都归结为非法添加以及我国含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添加量等问题引发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对此,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谭斌表示,油条是中国最传统的早餐食品,也是老百姓最喜欢的小吃,在传统油条制作过程当中,通常可以加入一些明矾作为膨松剂,为了油条口感更酥脆,色泽更加好看。


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里有明确的规定,对含铝食品添加剂主要是硫酸钾和硫酸铝铵,在油条里可以使用,但对铝的残留量应该小于或者等于100 mg/kg(干样品,以铝计)。

   

谭斌认为,只要按照规定的要求添加,不会对人体造成健康的危害。此次报道中,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对油条展开的抽检结果中,共抽检26个样品,只有一个样品铝残留量超标9倍,可以初步判定为超量使用含铝食品添加剂——明矾所致。

   

热点八:喝王老吉“可延寿10%”

去年12月6日,在《财富》国际科技头脑风暴大会上,广药集团负责人宣布:国家863计划研究结果表明,喝王老吉可延长寿命大约10%。此番言论一出,便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和质疑。那么,喝王老吉真的就能延寿吗?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教授表示,凉茶是中国传统的饮料,有几百年的历史,这个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不符合事实: 第一,王老吉延寿10%的研究并不是863计划研究的方向,也不是这个研究课题里的主要研究内容。这个课题研究的核心是功能食品的安全问题,因为王老吉也是保健食品,有小蓝帽。它的安全问题是863计划研究的核心内容。

   


第二,王老吉凉茶延寿10%也不是863这个课题研究的结论,关于这个,媒体也报道过,对于“延长寿命”这一说法既无科学依据,更不是国家863研究计划的研究成果。

   

第三,做安全研究用的是动物实验,用的是大鼠,得出来的结论也只是对大鼠,也不是适合人类的。如果对人类健康有影响,对大鼠、猴子都要做实验,还要做人体的实验,但是这些实验都没有做,所以这个结果是不成立的。现在别说王老吉延长寿命10%,没有一种食品甚至药品能够延长10%的寿命。

   

热点九:网络餐饮监管加强

外卖吃出老鼠腿


近年来,网络餐饮飞速发展,一方面为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去年12月底,为进一步要求国内各网络餐饮服务平台能够明确责任,落实好《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百度外卖、美团点评等国内主要网络餐饮服务平台负责人。该《办法》对“入网商家要有实体店 线上线下需同质”等一系列保障消费者权益方面均有明确规定。

   

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冯恩援认为,网络餐饮的快速发展面临以下挑战:入网商家的资质,还有餐食的质量,这些在考验网络平台的管理智慧,就是谁来做这个饭,做的饭怎么样,这是群众和社会关注度非常高的内容。

   

其次,外卖的餐盒包括配送箱的环保问题和安全问题,这是平台必须要跨越的门槛;再就是派送人员安全送餐的教育与培训,以及送餐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等。

   

因此,网络平台应担当起主体责任,利用好互联网技术对网络餐饮进行有效监管。同时,商户对食品安全的管理,决定了市场的品牌。经营商家应从食品安全技术的角度出发,查找网络餐饮加工环节风险点,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热点十:冷饭热炒的典型——挂面可燃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挂面可燃的报道时有发生,并将“挂面可燃”的原因归结为“添加了塑料”等非法物质,或使用了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不明真相的网友纷纷效仿,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能够被点燃的食品还能不能正常食用?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沈群教授解释,一个物质能够燃烧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是可燃物、有一定的温度、还要有氧气。


挂面、粉条是以植物性淀粉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食品,饼干、薯片是由植物性淀粉和油脂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都属于干燥可燃物质,其原料中的淀粉、油脂亦属于干燥可燃物质,把挂面、饼干在空气中点燃,恰好满足了燃烧发生的三个条件,所以挂面、饼干在空气中燃烧一点儿也不奇怪。


不仅仅是工业生产的挂面、饼干可以点燃,即使是家庭手工制作的含水量较高的馒头、手擀面等食品,在空气中遇火时由于水分含量高,首先会蒸发水分,当水分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同样也会燃烧。



来源:综合BTV新闻、科技日报、网络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