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道,不妨从礼节回馈做起

 是心念佛心作佛 2018-01-13

1月31日,小年夜前一天,杭州一单位12位员工跪拜自己的父母,行传统拜年礼仪,并发给父母过年压岁钱。据主办方称,此次活动是为了提倡传统孝道,感谢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情。


显然,网络舆论对此持否定态度为主,言其作秀、走形式。然而,公众若将“集体跪拜”这一聚焦点暂且搁置,撇开对主办方用意的寻究,就会发现这场孝道仪式颇具耐人寻味之处。


反哺意识体现晚辈的尊重和责任


传统的年俗礼节中,过年发压岁钱理应分两种:一种是长辈向晚辈发放;另一种则是晚辈向长辈递奉。可叹的是,后者却在岁月流转中逐渐被人们淡忘。压岁钱的双向流动其实也是情感需求双向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中国自古以来就讲求对称,不仅建筑对称,情感心理也讲求一种对称稳定。在长辈与晚辈、父母与子女的伦理之道中,既看重年长者对后辈的关爱与支持,也强调后辈对长者的尊重、责任,亦即反哺之情。


说是“养儿防老”未免太过功利,但为人处事不可不注意这一双向性的付出,人们常说的感恩便是这一道理:有恩于人,感恩于人,社会才有和谐的可能。压岁钱如果仅由年长者向年幼者流动,那么很有可能在孩子们心中形成一种“收受恩惠理所当然”的概念。当此活动中成年的子女向父母跪奉压岁钱时,不可谓不是一种对社会人反哺意识的呐喊。


跪奉压岁钱实属对“礼”的弘扬


再者,关于走形式,并非一无是处。不能说所有形式都属“作秀”,只有那些没有可持续效用的事体才可被冠以此称谓。有些仪式在吸引社会目光之后,带来了正的经济效益,发扬传承了一种文化精神……


正如儒学经典中许多阐述“仁”与“礼”关系的名句, “仁”是“礼”的根本内容、实质内涵,而“礼”则是“仁”的显化形态、固化手段,“仁”与“礼”相辅相成,方为儒学之要义。由此可见,“跪奉压岁钱”实属对“礼”的弘扬,这种传统礼节直接指向感恩、回馈的孝道内核,只有从“礼”入手,公众对“尊老爱幼”这一概念的理解能力才能循序渐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