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最高贵的感情。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德。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衡量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标准,它体现了最根本的人性和道德观念。“孝道”的时代传承,也确实为促进社会稳定、保障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解决了几千年没有社会保障时期的养老问题。而以之为支撑的宗法制,更成为华夏子孙世代传承的精神支柱。 
“孝”的核心内涵就是爱敬长辈。家庭内的孝,是指赡养父母,衣、食、住、行、思想上照顾老人,尽人子之责。家庭外,家庭宗亲长辈、外戚长者,还指社会上所有长辈。所以孝的内容不仅仅是实现长辈的愿望,力求上进、实现人生价值、最终报效民族和国家更是孝的表现。孝道是民族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范畴。《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是道德的根本,这话极对!不敢想象一个不孝之人能对另一个人有无私的帮助,若帮助还需要条件,那就不是德了,而是交换、交易,是买卖行为,甚至用尔虞我诈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什么是孝,在孝经中也有详尽表述,非常全面,非常贴切。虽然其中也有一些看似过时的东西,比如天子、诸侯等,但通过学习和请教才得知并理解。其实天子、诸侯就如同公司里的总经理或领导者,当我们工作后对领导和公司的忠诚,也同样是对父母尽孝道。
从《孝经》可以看出,“孝”是双向的,孩子对长辈恭敬照顾是孝,反之父母也因为他对祖先的孝,而承担好养育子女的责任,这样一来就是“父慈子孝”了;丈夫关爱妻子是对岳父母的尽孝,而妻子体贴丈夫也是对公婆的孝,如此进行“夫唱妇随”;“庶人”能尽好本份是孝,而领导的孝是把治理好团队作为责任和义务,这样就在“君仁臣忠”;朋友或陌生人之间也如此,把孝推己及人,为了不使对方父母操心,不伤害对方父母,而相互提携相互帮助,这就是“助人为乐”;兄弟间更是如此,之间和睦相助就是对父母的最好报答,此又是“兄友弟恭”。看仅此一“孝”就把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都理顺了,这“孝”是爱祖国、爱党、爱社会、爱人民、爱公司、爱客户、爱亲友、爱自己的知礼节、存感恩之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养成孩子尊老爱幼的美德,这是新一代家长的责任。 
1.给孩子做孝道的榜样 家长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孝心是在一代代父母的身体力行中传承、沿袭下来,就是在父母的榜样作用中养成的。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孝心,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因为“身教重于言教”。

2.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 让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塑造和培养。当孩子遇到困惑时,父母应当耐心教导;孩子做错事时,不要横加指责;孩子做得好时,要多表扬、鼓励。孩子只有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才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感受到为别人付出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