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如今的社会养小不养老,这个问题特别是在农村那村那寨都有那么几户,俗话说:一个老子养十个儿女养的笑,十个儿女养一双父母养的燥。小时候父母看到一帮儿女欢欢乐乐一天天长大,父母那怕在苦在累为了儿女们能吃饱穿好,吃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在说现在老的都是八十年代以前,特别是六七十年代那是最艰苦的年代,要养活一帮儿女真不容易啊!百分之九十几的人家都是苞谷面配蔬菜野菜还吃不年底。莫说还要养儿女,有时还要到有粮食的地方去借,借三等粮食,替人家上公余粮上一等粮食。这里我所说的是那个年代生活和养儿女艰辛。 我有个大妈有五个儿女,大的六十多岁了,两个女儿,早就出嫁了,三个儿子,大儿二儿有些智障,连自己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这几年,年年被评为低保户,不是不孝而是根本无力善养老人,三儿子家经济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两儿子一个在部队是正连级,小儿子大学毕业也在省设计院工作,条件满不错的,就是老人连洋芋都吃不上,更不要说吃好的,有时老人真正饿惨了,上小儿子家要点吃的,还被儿媳妇打骂,更不要说病了要钱医病,连食盐都吃不上,村间邻居看不下去了会给她些吃和钱,去年大妈含着心酸,含着对三儿子的狠离开了人世。 我家前排还有一家有三个儿女,女儿出嫁,小儿子安家在云南西双版纳好些年了,全家人土地都归老大,主要养老的责任应该是老大要承担,其它的儿女离家太远,只是大帮小补尽一些责任,一年看一两次,可是老人连一般饥饿都解决不了,天天到村这家要能饨,那家要饨,时间长了也就要不着吃了,后来经过村委会调解,大儿子家才一年给多少粮食,多少油,多少肉,才基本把温饱问题解决。 父母在六十岁以前基本还能劳动,只要身体好好的,在这时段一般儿女们正是中年困难时期,儿女要升学要学费,还要赔建房差的债,自己还要生活等父子之间应该互相体谅才对。 但中华几千年传承的《百善孝为先,》和老俗话说的养儿防老,老人到丧失劳动能力时,种不出粮食和挣不来钱的时候,因为农村绝大部份买不起养老保险,没有养老金,所以老来生活无着落,只有依靠儿女,儿女对父母要做到生活有依靠,生病有钱医,居住不漏雨的三有保障,因为我们国家对老年人不向外国,有一套完整的养老措施和机构,所以目前养老只有依靠儿女,也是儿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