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的叩问(之一):“他”在,还是不在?

 liuhuirong 2018-01-13

    独木垂钓

 

    这是我《生命感悟》专辑的敲门砖,首先以“他”开篇,今后以“我”入门。 这一系列的博文都将以“叩问”为题,这只是出自无奈,因为所要追问的东西都躲藏在紧紧关闭的门后,我无法直白的看到,甚至永远无法看到,那朦朦胧胧的存在,究竟是虚幻的存在?还是实在的存在?所以只能采用叩问的方式,以期待得到撞击反射式的回答。这回答可能是懵懵懂懂的,是似是而非的,是难得其解的,但是它可能会给你启发,给你一些联想,使你在迷乱或混沌中理出一点头绪,看到一丝微光,使你在感悟中得到一点收益,仅此而已,或许也就有所释怀了。

 

    “他”曾经存在,但是,因堕胎、流产而夭折“他”没有来。于是“他”失去了本该存在的特定形态,也失去了与特定母体的关联存在。然而“他”未必不在,“他”可能以另一种母子关系而存在,“他”失去的仅仅是曾经的形态,而显现为曾经的母亲未能得见的别样形态,这就如同一位演员在角色切换之间的身份改变,也就是说“他”依旧是“他”,只是角色的变换。由此可以推论:他在,但是他没来,或者说他来了,但是他不在。这种超越理性又合乎理性的冥思遐想,我无法自证你也无法证伪。

       如果你否认“他”不是“他”,那么你必须在对比中实证,然而本该存在的“他”已不复存在。如此一来你敢断言这个现实而陌生的“他”,不是那个本该熟悉的“他”吗?就表象特征和关联存在而言,毋庸置疑“他”不是“他”,但是就生命的本体、本真而言,现实存在的“他”未必不是本该存在的“他”。

      无法明见的玄思使我陷入既不能自证,也不能证伪的二元对立之中。怎么办?在沉思中进一步感悟,在灵明中深沉地静听,或许是获取答案的唯一出路。

      思考这样一个不着边际的问题有时感觉迷惘而荒唐,然而,它涉及生命的本真,它能够触发生命的灵性、它能够唤起哲学的智慧,通过这种形而上的生命叩问,我们或许能够探求生从哪里来,进而追寻死向何处去?

 

      由此联想到苏东坡两句诗

        人生到处是何似  如同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出自苏东坡《和子由绳池怀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