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山煙雨,半山清輝。

 悠然一笑. 2018-01-13

文字丨『誰最中國』

圖片丨來自網絡


因树为屋随遇而安,开门见山会心不远。

山野间的清逸,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引无数人为之折腰。或主动,或被动,隐于山野田园,时代都是笼罩半山的烟雨,但在这烟雨中,他们用自己的人格,亮起半山清辉。


图二摄影 | 单匹将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405年11月,一个秋风萧瑟的傍晚,陶渊明留下一纸《归去来兮辞》,背对苍山落日,决然辞官而去。

那时,黄叶漫山,竹篱边两三丛秋菊开得正好。

经过一条河时,晚照给东逝的水波镀上了一层鲜红的颜色。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就是沿着那半江瑟瑟半江红,他回归田园山野,回归到自己“性本爱丘山”的本心。



暮秋的风吹来,有些凉意。辞官后没了固定的俸禄,但守着自己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待到来年春天,堂前屋后遍植花木,“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每天一醒,鸟语花香,风来吟诗,雾来作画……



归于田园,看似很诗意,但也有不如意的时候。

“种豆南山下”,尽管“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但依然改变不了“草盛豆苗稀”的状况。

草木荒长的阡陌上,他停下渐老的身体,拍拍裤脚上泥露,对南山上一轮皓月轻轻一笑,“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物质也许贫穷,但精神却更加丰满。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图二摄影 | 老鱼


隐,有很多种。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朝。真正的隐,是无论身在何处,心一定在山野间的逍遥。

从眉州沿崎岖的蜀道,去往京师时,苏轼一定没想到,自己此行看似出世,实际却已踏上了一条大隐之路。

一生经历五帝,朝廷里的政治斗争,一次又一次把他推到风口浪尖。

一次次被贬,一次比一次偏远。当年仁宗那句: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另一人为苏辙),就像是一个笑话,讽刺着他的仕途。



他知道,在政治的漩涡里,自己是卑微的,但他不愿为这些磨难而放弃尊严。像王安石一样,退隐山间,也不是不可以,但他更愿意隐于朝堂之中,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这个世界做些实事。

被贬杭州,他留下了利在千秋的苏公堤;

被贬黄州,他留下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名篇《赤壁赋》《后赤壁赋》;

……

越是被贬,他的精神站得越高。

“拣尽寒枝不肯栖”,因为他知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他寄情山水,人在朝堂,心在山野。

他知道,一座山、一块石、一棵树,甚至是一叶草,虽弱不禁风,但也试图在风雨中保持自己的尊严。这种卑微里,暗藏着一种伟大。

他被贬之地,虽尽是落难之所,但他从这些泥淖里挣出来,用自己遍体清辉,为他行过的山水,书写了无数流传千古的诗篇。



总有这样一些人,是时代的烟雨无法遮掩的,他们在自己身上,克服了整个时代。时代的烟雨,淹没了他们的身躯,却洗濯得他们的人格熠熠生辉。

时间的长风,缓缓吹过,一座又一座宫殿倾圮,一个又一个朝代灰飞烟灭,唯有隐于山野的他们,驾驭着这桀骜的风,穿过时空,穿过山野,穿过烟雨,把人格的清辉遍洒山野、遍洒后世、遍洒人间。


「三九」第五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