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鱼肠剑”是沈括笔下的“蟠钢剑”吗?——中华剑道

 后知后觉无所谓 2018-01-13

《中华剑道》

1、刺客与侠客

两千三百年前的中国,属于中国的战国中期,一位名人被请到了赵国,这位名人的名气一直火爆到了今天,大名远播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哲学造诣,这个人就是中国道家理论的衣钵传人——庄子,人们习惯把他与道家创始人老子并称为“老庄”。

赵国的太子俚不惜千金去请庄子,但庄子拒绝了天价聘金,自觉免费来到赵国,庄子是来专门传播道家理论的?

令人大跌眼球:庄子到赵国虽然也是传经授道,但他要传授的却不是道家哲学,而是来宣扬他的剑道武学!

难道文人庄子还是一位武学大师、击剑高手?

 

庄子的确是以击剑绝世高手身份觐见的赵王,不是这样的身份,赵王根本不会理睬。

原来,赵惠文王迷上了青铜剑,认为组建起一支由剑客组成的精锐部队,一定能傲视天下!而他的儿子太子悝却不认为剑客能当此大任,但因劝谏无效,太子悝无奈请来了善于论道的庄子。

赵王显然不相信道家一代宗师会懂得高超剑术,见面直奔主题,首先质疑庄子的剑术修为,庄子毫不客气地回答:“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没人能够阻挡!这种剑术可谓惊世骇俗,据载:赵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

片名:“中华剑道”

《史记》最后一章《太史公自序》说:“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

西汉时期的文史大家司马迁,将剑术与兵法归于同类,同时把兵法剑术上升到了“道”的高度,认为做到了信、廉、仁、勇四字,内可以修身养性,对外可以应变外侮,这就是剑道。

现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也对剑道有着自己的总结,在金庸先生的作品中,剑道被输入了侠字内涵,纵观金大侠一生所有文字,无不在努力诠释一个观点: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就史书记载来看,剑道与侠道自从剑的诞生就开始结缘,并且一直纠缠在各个历史重要节点,最终,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剑道与侠道合为一体,成为了独有的中华文明之一:中华剑道。

上世纪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楚墓的一把青铜剑出土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把堪称宝剑的惊世奇宝,埋藏在地下两千五百余年,出土时依旧锋利无比,经专家们仔细辨别剑身上的铭文,认定这就是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剑身总长仅55.7厘米,宽 4.6厘米,其中柄长8.4厘米。

早期的青铜剑都很短,这是受制于当时的金属铸造科技水平。

有一把剑比出土的勾践剑更为著名,剑身也更短,短到可以塞进一条烤鱼的肚子里,这就是春秋末期专诸刺吴王所用的那把短剑。

专诸刺王僚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但是,这把神秘的鱼肠剑还是给后人留下了至今无解的诸多谜团。

鱼肠剑出现的起因:春秋末期,吴国的王位继承问题出现了大麻烦,当时的吴国流行继承权兄终弟及,老大死了,王位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按照上古礼法传给弟弟老二,由此类推,直至最幼小的弟弟。

吴国遇到了一个无解难题:最小弟弟老四季扎坚决不肯接王位,老三就干脆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史称吴王僚,但这样一来,老大的儿子公子光不服气了:论资排辈也应该从老大的儿子开始排呀!

于是,公子光准备发动宫廷政变,武装夺权,这就是吴王阖闾豢刺客专诸,持鱼肠剑去行刺吴王僚的起因。

公子光为专诸准备的是不是鱼肠剑?

西汉时期文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为匕首,而更晚一些的史籍《越绝书》、《吴越春秋》中记载为鱼肠剑,其实,中国先秦时期,青铜短剑与青铜匕首没有本质区别。因为刺客专诸把凶器藏在了一条鱼腹中,所以人们一般倾向于鱼肠剑这个称呼。

鱼肠剑名字究竟出自何处?

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器用》中这样解释:“鱼肠即今蟠钢剑也,又谓之松文。取诸鱼燔熟,褫去胁,视见其肠,正如今之蟠钢剑文也。”

对于《梦溪笔谈》中的这个论断,很容易验证,让我们烤熟一条大鱼,去掉两肋外的皮肉,实际观察一下沈括笔下“鱼肠”的样子。

画面:验证鱼肠、买鱼、烤鱼,观察鱼肠、筛选照片,与仿制的鱼肠剑对比。

(结论……略)

东汉袁康所撰写的《越绝书》记载:“欧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吴王阖庐之时,得其胜邪、鱼肠、湛泸。”——这五把名剑被欧冶子逐个命名:三长两二短,三长剑为湛卢、纯钧、胜邪;两把短剑为鱼肠、巨阙。

铁在春秋之前,被人们视为“恶金”,只能制造一些粗糙农具,认为不适合做兵器,可见,鱼肠剑是一把青铜剑无疑,北宋沈括的“鱼肠即今蟠钢剑”之说看来不能成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