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市非陋市天津老城的那些记忆•老天津的犄角旮旯(三千三百八十三期)

 网罗天津卫 2018-01-13

南市非陋市 <wbr>天津老城的那些记忆 <wbr>· <wbr>老天津的犄角旮旯(三千三百八十三期)

南市非陋市 天津老城的那些记忆

津沽一页书 2018-01-01 07:50:37

南市非陋市,天津老城的那些记忆天津南市,旧日是贫民的世界,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齐聚于此,谋生吃饭;解放后,这里依然是平民的世界,大多是旧时贫民的后代。

南市非陋市,天津老城的那些记忆陋街窄巷,小院小房,这里是天津市民居住最密集的所在。杂院里的房子平均十平米左右,经常是三代五、六口人挤住在一室。几乎家家都有阁楼,在室内形成立体空间,以便使每个人平均占有面积增加些许。

南市非陋市,天津老城的那些记忆早上,是以各家各户倒便桶、生火炉开始的。正如旧日歌谣所唱:“粪车是咱报晓的鸡,千万的穷人都跟着它来起”。一年四季生炉子,冬天放在屋内,做饭带取暖,其它季节放院子里,只是做饭烧开水。煤球炉用刨花或废纸引燃劈柴,劈柴燃着后放入煤球,然后用一个拔火罐拔起黑烟,烟消以后,火便起来了。主妇们开始给家人热饭准备早点。早上这一段,各院各户煤烟袅袅,整条胡同、整条大街、整个南市充满了氤氲的烟火气。

南市非陋市,天津老城的那些记忆上午的院落和小巷是女人和小孩子的天下。女人们买来菜,有时也有些小鱼小虾之类,坐在院子里收拾,互相搭讪着,孩子们各家各户随便跑,有时一起唱起儿歌,窜向胡同,一会儿就集结了一支“队伍”。

南市非陋市,天津老城的那些记忆中午饭熟了,上学的孩子们回来了,离家近的劳动人也回来了,小院里各家各户摆起了小饭桌、小板凳,形成了一个集体会餐的场面。小些的孩子,东家吃一口,西家吃一口,满院子乱窜,尝遍百家饭,,大人们互相谦让一下,就各自用餐了。

南市非陋市,天津老城的那些记忆晚上是大杂院最热闹的时刻。所有的人都回家了,院子里你出我进,打头碰面。男人们互相招呼,孩子们互相打斗。

南市非陋市,天津老城的那些记忆晚饭要丰盛一些,有些人家动了荤腥,小鱼小虾,还伴有肉香。男人一般要喝二两散酒,无非是加上一把花生米、半个咸鸭蛋,作为下酒的小肴。

南市非陋市,天津老城的那些记忆冬天,家家关窗闭户,还用棉门帘给门加了一层防护。炉子按在屋内,加了烟筒,晚上用湿煤封火,使炉子保持余温。

南市非陋市,天津老城的那些记忆夏天,最怕的是连阴雨。特别是七、八月,孩子们都放了暑假,连阴雨使小院积了水,必须及时清除,否则会殃及房间。连阴雨使煤和柴全湿了,生炉子干冒烟,不起火。菜也买不上,价钱跟着上涨。这使大饼铺生意火起来,家家买大饼、买咸菜,熬些粥,度过这阴雨天。

南市非陋市,天津老城的那些记忆小巷的居民出身都是很复杂的。他们的共同成分是城市贫民,一间破房还是租的,干着粗话,吃的粗饭,出门房间不用锁门,除了几床破被没有值钱的物件。

南市非陋市,天津老城的那些记忆有逃荒落难的外省农民、有旧码头脚行的混混儿、有旧艺人,说书的、唱曲的、沿街卖唱的、撂地作艺的、也有杀人越货的江洋大盗,犯了事,隐姓埋名蛰伏于此、有旧南市三不管内“金批彩卦”各行当的能人、还有些是缝穷的、要饭的,真正的穷人。

南市非陋市,天津老城的那些记忆 各色人等汇聚于此,使南市地区形成了不同于老城厢、租借地的一个另类社会。

南市人记忆中的南市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已在外多年。每每从外地赶回天津,我都为家乡的巨变而心生自豪,同时也为失去的越来越多的老城痕迹而惋惜,这种既矛盾又酸楚的心情已经伴随我多年。上个世纪70年代南市东兴市场拆迁的时候,我的心情沉重了许久;前两年回来再到南市走走,除了看到玉清池的老建筑还有些残垣断壁外,其他的已所剩无几,这又使我隐痛的心上多了些许厚重。

南市拆除

孩提时的我是在南市长大的。南市泛指旧天津城南一带,北起南马路,南至多伦道,西起南门外大街,东至和平路,面积约1.04平方公里。那时候,我和爷爷奶奶住在华安街的泰安里,记得我们院里有一位张奶奶带着一个闺女,母女二人相依为命;还有一位姓赵的大大,名字叫赵福,他是胶东人,讲的胶东话很好听,他是一位手艺很好的裁缝,在胡同口华安街临街有两间门脸房,开了个缝纫社,公私合营后并入了满天红,他成了特级裁缝。隐约记得华安街南口的临街东面有一家锅巴菜铺,那的锅巴菜很好吃,出了口就是多伦道了,记得华安街西南面那一片还有一些“安”字辈的街道,像福安街、荣安街、治安街,保安街、升安街等,东北面那一片有清和街、东兴街、慎益街、荣业街、荣吉街、建物街等。姥姥姥爷家也在南市,住在离华安街不远的首善街的仁美里,和排球名将,有“铁榔头”之称的郎平的奶奶家住同一条胡同,仁美里那一片有好几条胡同,记得出胡同就是杂铺,名字叫东华居,对面是煤铺和黑白铁铺,东华居一边还有豆腐房和水铺... ...想着想着儿时的影像就浮现了出来。

拥有百余年历史的天津南市是天津民俗文化的聚集地。解放前的南市与北京的天桥、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并称为中国四大“世俗生活区”,烟、赌、娼、相面、变戏法、练把式等无所不有,百业杂陈。南市虽地方不算大,却是三教九流、打把式卖艺人的最活跃的地方。 南市集中了天津的茶园、戏院、饭馆、旅店、大烟管、妓院等,是江湖艺人“撂档子”的地方。像练武场、摔跤场、卖大力丸、打弹弓、变戏法、卖羊肠、豆汁的和说书唱曲的,应有尽有,比比皆是。

那时侯的我经常和爷爷一起到南市的茶园听鼓曲、相声,看杂耍,还上东兴市场永安茶庄的二楼茶楼听评书,茶楼下面的小人书铺也是我“光顾”的地方,我记得我看的第一部电影是在东兴市场紧里面的开明电影院看的,名字记不清了,可能是《乔姥爷上轿》或《马兰花》。

那时侯南市的园子很多,夸张的说走不了三五步,就有一家,尤其东兴市场内,园子大部分都不大,里面的坐位大部分是长条板凳,计时收费,进去时在票上作标记,出来时才“埋单”,来去自由。书场一般都不收门票,听众任意入座,每场说两到三个小时,半小时一段,每段停演后收钱。所以艺人表演技艺高低和名声大小,对书场业务、收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不少的名角过去都曾在南市演出过,可以说南市是天津曲艺人才的发祥地。大部分鼓曲名家、相声名家都在这些园子里演出过,赶过场,包括马三立大师、侯宝林大师、骆玉笙骆老等。

东兴市场里面还有一块练把式卖艺的露天空地,是用长条板凳围成凹字型,前面看的人都坐在凳子上,后面的人站着看,那家练把式的有些绝活,每次看的人都很多,里三层外三层的,印象中练把式的老板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功夫都不错,据说后来都进了中国杂技团了!摔交的张大力在那还练过呢,他的耳朵能吊起小孩打幽囚,好厉害呀!

说起南市有名的园子那可多去了,如:东兴街北头与管沟街交口的长城影剧院(也就是过去的上平安影院、长城戏院):东兴街南头的群英电影院(也就是过去的群英戏院);慎益大街上的共和影剧院(也就是过去的庆云茶园、庆云戏院)和权乐影院;荣吉街上的南市新闻电影院(也就是过去的丹桂电影院、大众戏院、南市影院)和黄河戏院(也就是过去的升平戏院)、还有大舞台和燕乐戏院(燕乐茶园、解放后曾叫过红旗戏院):和平路上的人民剧场(也就是过去的天仙茶园、新明大戏院、美琪电影院)和中华戏院:还有原南市商场(群众商场)内的上光明影院;荣业大街上的劳动剧场(也就是过去的华乐戏院后改聚华戏院)和淮海影院(也就是过去的权仙茶园、上权仙电戏院、上权仙电影院)。

说起权仙茶园,它初创于1904年(光绪三十年)7月。位于法租界葛公使路(今滨江道)与巴黎路(今吉林路)交口附近的权仙电车站旁。是由法国百代公司电影部经理周紫云创建的。1907年1月8日(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权仙茶园经过改建,正式改为权仙电戏院。电戏即电影。这标志着天津最早的影院诞生。这是天津人独资经营的最早的影院,这个时间要比外国人1908年12月22日在上海建成的上海虹口大戏院(程季华先生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称之为中国首家正式电影院)早近两年。该院装修典雅,座位洁净,上下密排电风扇,炎炎夏日满座生风,中外官绅携眷观影,常常观众盈门。

1912年,权仙电戏院挪到南市东兴大街,改名“上权仙电影院”。这是当年津门最豪华的仿古式木结构电影院。1916年秋,一场大火使影院付之一炬,损失惨重。两年后的1918年,周紫云用火灾赔款又多方筹资,在现在的荣业大街31号盖了一座电影院,仍叫“上权仙电影院”,座席933个。1935年周紫云侄子周恩玉接任经理。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改为国营,改名淮海影院,那里曾是天津的特级影院。我在淮海影院看过张良主演的《董存瑞》,《哥俩好》,还有《三进山城》等多部电影。

 

注:

相对于权仙,天津还有西权仙电影院,位于法租界绿牌电车终点站(和平区滨江道稻香村)旁边,建于1916年。1924年转兑给新新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新新电影院。20世纪30年代中期,改名国泰大戏院、国泰电影院。1938年后先后改名华安大戏院、华安电影院。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年末由国家接收,仍叫华安电影院。1954年为加强新闻纪录、科教影片放映工作,充分发挥这些影片的时事宣传和科学普及作用,是年9月18日,由华安电影院改建成放映新闻纪录片的专业影院——新闻影院至终。另外还有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东天仙戏院(过去的东方大戏院、天宝戏院)也就是后来位于河北区建国道95号的民主剧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