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敬一丹是田华的女儿到底是不是真的呢?我们也无从知晓。田华,汉族,生于河北唐县。著名演员,曾出演《香草季节》、《花好月圆》、《党的女儿》等。敬一丹(1955年4月27日-),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曾经主持香港回归、澳门回归、迎接新世纪、建党80周年等一批的大型直播节目,连续三年获得“金话筒奖”。 1949年的8月4日,田华与苏凡喜结良缘。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思念与等待后,两个相爱的人终于走到了一起。正值花季的的田华遇到了生命中的白马王子,一个从联大毕业分到剧社的、已经参加革命几年的“老同志”——苏凡。一天上午,田华有事要到老乡家,刚走到门口,听到里面传出谈话声,凭经验,她知道是来了新同志。她掀开门口挂的草帘,看到一个年轻人正在洗脸,田华向门里探头的一瞬间,洗脸的人恰好抬起头来看到了她,田华不好意思地放下门帘,一溜烟儿地跑了。愣在屋里的新同志好奇地向同屋的同志询问这个小姑娘是谁,“她叫田华。是队里的‘老’同志了。”从此这个年轻人记住了田华的名字。尽管文艺作品中有过许许多多描写一见钟情的故事,在见到田华之前,他却从来没有相信过,但是那一天的惊鸿一瞥,最终成就了他与田华的美满姻缘。后来田华知道这个新同志就是苏凡。 敬一丹诉说母亲: 敬一丹1955年4月27日生,今年刚好60岁,即将退休。 苦日子把“物尽其用”四个字深深地烙在我的行为里。衣服褪色了,染一染;短了,接一接;实在太破不能穿了,也不能扔,用来扎拖布。直到现在,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新式拖布,但我仍喜欢自己扎拖布,扎好了,抖落抖落那整齐的旧布条,仍能体会到一种快意,一种成就感。 妈妈的话让我学会吃苦,学会一种积极实际的生活态度,确实让我受用一生。 “少有少的美,老有老的美。”我三十多岁的时候,我妈对我这样说。那天,我在镜子里端详自己不再年轻的脸,叹了一口气:唉,我都有皱纹了。妈妈站在我身后说:“一丹啊,少有少的美,老有老的美。”初听这句话,觉得没什么,甚至有些不以为然,可是越琢磨越有味道,尤其是四十岁以后,就更觉得这简直是至理名言。 哪个女人都在乎自己的面容,何况以出头露面为职业的人呢!我当电视节目主持人时已经不年轻了,虽然没有把这一行看作是青春职业,但面对渐深的皱纹和初生的白发,也不免有些说不清的滋味。妈妈的这句话是一个提醒,让我能认识自己,把握自己,让我清醒地意识到一个主持人最看重的应当是内在的气质和修炼。年龄,可能是一种负担,也可能是一种财富,就看自己用什么眼光去看它了。我三十多岁时,还觉得自己正是好年华,而到四十岁,却觉得面对着一个坎儿。人到四十,是一个标志;女人到四十,这标志里多了几许含义。 为了让自己正视年龄,我诚心说出自己的岁数。一发觉别人在委婉地打听我的岁数,比如:你中学是哪一届的?我就主动说,我今年40了。后来,41了,42了,如今已是43了。当外在形象和心理状态达到和谐之后,我觉得四十岁以后的女人也正是好年华,就像那丰富饱满的仲秋时节。但愿我到了50岁、60岁以后,仍能觉得自己总是好年华。也许,一个女人如果总觉得自己现在的年龄正是好时候,自会有她的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