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竹子,在我国被赋予了虚心向上,坚韧不拔的形象,被赞美为四君子之一,也是岁寒三友之一。在它的身上,文人寄托了他们的人生理想,画家倾注了深沉的思绪。 《芥子园画谱-竹》 《芥子园画谱》作为学习国画的经典教材,有专门一章讲如何画竹子。书中的竹子千姿百态,正是古代画竹名家们笔下千姿百态的竹。 元代画家李衎,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今北京)人。他少时孤苦贫寒,长大后曾在太常寺充当小吏。后任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等职,成宗时曾出使安南,后又同知嘉兴路总管府事及统领婺州等郡,在江南任职达十年之久。皇庆元年( 1312)升吏部尚书,官至集贤殿大学士、荣禄大夫。逝世后追赠翰林学士承旨、蓟国公,谥文简。 △元 李衎《修篁树石图》 李衎性情温和淳厚,人不见其喜愠之色,潜心于画,其画风亦较为平淡恬静。他的绘画得到帝王的赏识,曾奉诏图写嘉熙殿壁,并以著色竹画殿堂御屏。 李衎以画竹著名,他初学王庭筠,后上追文同,又深入南方竹乡进行观察,特别是借出使安南(今越南)之机,详细辨认各种竹子的生性姿态,从中获益甚多。他能画双勾著色竹,又善墨竹,笔法精谨,意态生动,所作竹好取整枝全景,且以风霜雨露等自然气候烘托竹子挺拔刚劲的个性。 △元 李衎《沐雨图》 用双勾法所作《沐雨图》卷,枝干略倾叶片低垂,生动地画出竹在雨中的情态。又于64岁时用墨笔写《梧竹兰石四清卷》集竹兰梧桐为一长卷,枝叶纷披,笔墨潇洒清润,抒写出高雅的情怀。他画竹注重写实,早期画风精谨,而此幅则带有鲜明的文入画的意蕴,充分显示出画家的功力。赵孟頫称其“二百年来以画竹称者,皆未必能用意精深如仲宾也”,确非过誉之词: 李衎毕生致力于画竹,并著有《竹谱》,分画竹谱、墨竹谱、竹态谱等节,对竹之结构品类、生长规律及画竹源流技法详加探讨,记录其心得,深感想要画艺精湛十分不易。 △元 李衎《竹石图轴》 李衎强调画竹需深入观察,初学必守法度,久之可达于规矩绳墨之外,切忌信笔涂抹。 他还分析竹之品类及生长规律,深入浅出地论述画竹方法,如他在“画竹谱”中论及画竹位置上的五忌为“冲天撞地、偏重偏轻、对节排竿、鼓架胜眼、前枝后叶”,“冲天撞地者,谓梢至绢头,根至绢末,陋塞填满者。偏轻偏重者,谓左右枝叶,一边偏多,一边偏少,不停趁者,对节者,谓各竿节节相对。排竿者,谓各竿匀排如窗棂。鼓架者,谓中一竿直,左右两竿交叉如鼓架者。胜眼者,谓四竿左右相差匀停,中间如方胜眼者。前枝后叶者,谓枝在前、叶却在后,或枝叶俱生在前,俱生在后者”。 △元 李衎《四季平安图》 在《墨竹谱》中讲画竹叶“粗忌似桃,细忌似柳,一忌孤生,二忌并立,三忌如叉,网忌如井,五忌如手指及似蜻蜒。翻正向背,转侧低昂,雨打风翻,各有态度”,在“竹态谱”中又指出“凡欲画竹者,先须知其名目,识其态度”,“若夫态度则又非一致,要辨老嫩荣枯、风雨明晦、一一样态,如风有疾慢,雨有乍久,老有年数,嫩有次序,根干笋叶各有时候”。既要符合生活形象真实,又要具有艺术美,文中毫无玄虚之语,是古代画竹的重要专著。 △元 李衎《双钩竹图》 李衎专擅图写竹石,所写墨竹及双色着色竹皆为世所称道,画风严谨而雅逸。此图画竹一丛,衬以窠石枯木,画竹用双勾法,行笔圆润劲拔,造型精确,窠石用墨逐层染出玲珑奇特的形貌,犹存宋人常用的画法。 李衎之子李士行( 1283-1328),字遵道,能得家传,除画古木竹石外,兼善山水,也是元代卓有成就的画竹名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