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五胡乱华”前,这些胡人已经长期生活在中原地区,和汉人杂居,生活和风俗,特别是“文化”都深受汉人的影响。我们举匈奴为例来说一说吧。 东汉末年,在汉王朝崩溃的同时,依附于东汉的南匈奴政权也因为内部王族的争权而崩解,匈奴人以及大量塞外胡族内迁到长城以内,散居于并州各郡(今山西地区),和当地的汉人杂居相处。 官渡之战后,曹魏势力深入山西,开始大力整顿散居在山西一带的南匈奴部众,对于原来南匈奴单于王廷所辖的部众,一方面吸引其上层为官,加入到地方幕职官系统,成为地方中下级官员,协助地方长官办事,另一方面招幕匈奴人中的强壮者为兵,成为曹魏正规军之外的辅助部队,跟随曹军主力转战各地。 而对于广大的匈奴老百姓,则劝使他们融入当地的汉族生活,从事农业和商业,一般匈奴百姓逐渐接受了中原农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他们和汉人的编户齐民差不多了,惟一不同的是可以不用缴纳赋税。这些匈奴人大约有二十万,被曹魏政权分为五部,分别以今天的太原、祁县、隰县、忻县为聚居地,每部择其贵族为帅,另由朝廷派汉人官吏为司马,监护各部,而各部首领的家属都迁居晋阳,集中管理。 这一制度建设奠定了内迁匈奴人逐渐汉化,一般匈奴人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已从游牧变为农耕,当然由于他们大多没有土地,只能为山西一带的汉族地主耕作,从而成为佃农,《晋书》记载曹魏末年时,太原诸郡以匈奴、胡人为“田客”,多者数千,可见匈奴人等内迁胡族与当地贫民一样,大量沦为中原官僚地主的佃农,而一些更为穷困的还成了大族家中的奴仆,他们长期与当地汉族平民一起生活和工作,逐渐与中原老百姓没有什么两样。 而匈奴的上层贵族们则长期在中原王朝的朝廷生活,其生活圈和交游圈主要在朝廷大臣和名士大族中间,这些贵族的生活习惯、性情志趣也大致跟汉族的士大夫差不多。这个中原化的过程,使得匈奴逐渐接受了汉人的风俗,其中最明显的是大多数匈奴人开始采用汉姓汉名,基本上放弃了以往的匈奴语名字,很有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匈奴人的匈奴语也被汉语所取代。 他们大多数人都不再采用以前匈奴式的姓名,而是一律采用汉姓汉名,像后来起兵反晋,建立“汉赵国”的匈奴贵族刘渊一家都用了刘姓,之所以用刘姓,史书上的解释是:匈奴单于在汉代曾多次娶刘家的公主,魏晋时期的匈奴遂跟从母系之姓,用了刘姓作为自己的汉姓,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 初,魏人居南匈奴五部于并州诸郡,与中国民杂居,自谓其先汉氏外孙,因改刘氏。 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内迁散居在山西的南匈奴人要不了几代,就会和中原汉人融和,匈奴人将自然的消融到历史中。曹操的作法,可以说为汉匈民族的融和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但由于曹魏政权存在的时间较短,继起的西晋也只有短暂的安定局面,此后便是八王之乱,军阀混战,天下大乱,中原政权安定局面的崩溃,对于需要长时期才能实现的民族融和来说,不能够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由于政治局势的恶化,内迁各族与汉人之间的关系因为政治原因也日益恶化,最终酿成一场五胡乱华的浩劫。 五胡乱华,实际上是“华”自己先乱了,“胡”才跟着乱的。不是“五胡”有目的要去“乱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