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41年,汉景帝驾崩,太子刘彻即位,时年仅十八岁。这位小爷,就是我们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汉武帝。 汉朝之所以威名赫赫,汉民族之所以在今天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汉武帝刘彻,功莫大焉! 自汉高祖七年平城白登山为匈奴包围,屈辱和亲,送钱送物,将近六十年过去了,大汉帝国也经历了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五世。在此其间,汉朝国内无大乱,加之文景两地的盛世积累,汉朝国力已经达到非常强盛的地步。 汉武帝刘彻呢,性格刚强,胸怀远大,对于匈奴长久以来的桀骜不驯和不断地边境入侵,已经忍无可忍。所以,他从继位之初,再继续表面上延续汉初对匈奴和亲政策的同时,已经做好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准备,要大雪前耻,把匈奴一举击垮。 汉武帝 刘彻 汉武帝时代的匈奴,在位的单于,乃军臣单于,此人为冒顿单于之孙,老上单于之子。这祖孙三代,在百年时间内,悉心经营,持续扩张,匈奴国境日臻广阔,东达辽河,西迄今中亚大部。康居,大宛等诸多西域小国,皆对匈奴马首是瞻,为其属国。而匈奴的贸易,更是迢迢四达,无论是大月氏(今咸海以南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伊拉克),还是大秦(即当时之罗马),都与匈奴通使贸易。同时,匈奴铁骑四至,风袭云卷,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显赫游牧帝国。 军臣单于这个人,依旧继承了父祖骄悍跋扈之风,在接受汉朝美女财帛的同时,岁岁入边,杀掠汉人。只要汉朝对他的勒索要求稍有犹豫,便派遣骑兵在秋熟之际冲入汉地,蹂躏庄稼,杀人放火,无恶不作。 汉初疆域地图 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刘彻在少年时代就立下大志,誓灭匈奴。继位之初,万象伊始,他在真正开始北击匈奴之前,以宗主国身份,先从南方开始动手,欲北先南,开始经营南越、闽越和东欧,平定三越。 而后,他又花费巨亿,开通道路,发兵遣将,服夜郎,开蜀道,经营西南夷,在西南地区正式设立郡县。 所以,平定三越和西南夷,成为汉武帝出击匈奴的成功尝试和预热。其间,蜀人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父老书》中一段话,成为日后汉武帝“外事四夷”的座右铭: “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 从此,在内心深处,汉武帝认定自己就是司马相如笔下那位为“常人所异”的 “非常之人”,所以,就是要做前人未做、不能做、不敢做的“非常之事”,从而成就“非常之功”。 而作者司马相如本人,其实也是一个“非常之人”,他因钦慕赵国名臣蔺相如,自己也改名“相如”。从此可见其飞扬的个性。作为西汉辞赋大家,他的辞赋,文辞富丽,景象壮观,才气充溢,难怪和汉武帝一拍即合。 司马相如 而武帝刘彻本人,他的思想其实是一个异常复杂的混合体,有儒家的政治理想,法家的权谋治术,还有方术神仙家的迷信,总之是那个特定时代特有的、独特的、生机勃勃的产物。 在崇尚文学的同时,刘彻也醉心于武功,毕生追求长生不老,在他身上,涵括了那个伟大时代最高级的进取精神和最愚昧的疯狂追求,具有勃勃的雄心,丰富的想象力,无比坚强的意志力。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匈奴又要求和亲。趁此机会,汉武帝朝会,下令诸臣朝议其事。 当时,丞相田蚡和御史大夫韩安国等人都赞成继续与匈奴和亲,而官为大行的王恢,却鲜明表示反对,还上《匈奴和亲论》,引起汉武帝的注意和欣赏。 王恢当时所言,确实大合刘彻心意: “臣闻全代之时,北有强胡之敌,内连中国之兵,然尚得养老长幼,种树以时,仓廪常实,匈奴不轻侵也。今以陛下之威,海内为一,天下同任,又遣子弟乘边守塞,转粟挽输,以为之备,然匈奴侵盗不已者,无它,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 王恢讲,在战国时期,北方匈奴也很强大,中国内陆诸侯互攻,但那时的代国,虽然处于前后夹击的境地,尚能依靠充裕的公私粮食迫使匈奴不敢来犯。现在,汉朝的国力与当年的代国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但匈奴一直对汉朝侵盗不已。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匈奴对汉朝根本没有畏惧心理。所以,我们一定要出兵进攻匈奴。 王恢 廷辩之时,汉朝的鹰派和鸽派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最后,汉武帝还是站在了王恢一边,决定和匈奴开战。 当时,正好有个马邑人叫聂壹的,上书说,如今匈奴正想和汉朝和亲,内心对汉朝必无防备。我对匈奴内情很熟,可以当间谍前往。如果我把匈奴诱引入关,汉军伏击,必能一举破之。为此,王恢也竭力赞成此事。于是,汉武帝就遂采纳聂壹、王恢之谋,决定在马邑诱击匈奴。 由此,汉朝建国以来对匈奴大规模的战争序幕,已经拉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