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问西东》:百年求索的民族史诗

 昵称51279141 2018-01-13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用鲁迅先生这一段话为整部电影做注脚再合适不过了。我们先缕一下电影的故事线,整部电影用打乱的时间线讲了四个故事,我们按从远到近的还原一下:最开始是1924年泰戈尔访问清华,陈楚生饰演的吴岭澜从泰戈尔的演讲中解答了人生的疑惑不再迷茫;1938年西南联大成立,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是吴岭澜的学生;建国后的故事是,黄晓明饰演的陈鹏从清华毕业后参与两弹一星建设(他的恋人是章子怡),而他小时候是一名孤儿,接受过王力宏的帮助(我猜测应该是西南联大的老师收养了陈鹏,并把他带回北京接受教育);故事到了现代,陈鹏的朋友李想是一名支边的医生,他牺牲自己救下了自己的两位战友,这两位战友是张震(饰张果果)的父母。

整个故事横跨了百年时光,讲述了四代人的故事,可以说这就是一部写给中华民族的史诗。

如何理解这部史诗,要从时间线的一头一尾来入手。泰戈尔在清华的演讲,电影中节选了一段,我从网上找了一下,上下段原文如下:

我们已经出来,我们不要在墙圈里躲着,我们现在应得在全世界的面前辩护我们的价值,不仅在我们容庞的家人前卖弄能耐,我们必得明证我们的存在的理由,我们必得从我们各家独有的文明里展览普遍的公认的成分。

现在我是在中国。我问你们,我也问我自己,我们有的是什么,有什么东西可以从家里拿出来算是你们给这新时期的敬意。你们必须回答这个问题。

你知道你自己的文化吗,你们史册里最完善最永久的是什么,因此我竭我的至诚恳求你们,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拿出你们的光亮来,加入这伟大的灯会,你们要来参与这世界文化的展览。

泰戈尔说的这几段,提炼一下就是一个问题:中华文明是什么?中华文明中的你又是什么?你要为中华文明做什么?

整部电影就是用来回答这问题——我是什么?我们的文明是什么?而最后的答案是时间线最后的张震,用画外音的方式告诉我们的(记忆手打,可能会有出入):

你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欣喜,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也不要在为别人付出的同时忘记了自己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张震这一段话,不仅仅是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自己帮助了四胞胎的行为做出的感想,更是整个电影一百年光景四个时代近十个鲜活的人物写下的注脚。一头一尾,相互呼应,回答了泰戈尔最初抛出的问题,更是对整部影片最恰当的概括与升华。

泰戈尔在时间线的开头抛出了问题,张震在时间线的结尾给出了答案,整部电影中间的所有故事,都是在回答泰戈尔的问题,论证这个答案。

我们从几个代表人物说起,给我印象最深的毫无疑问是章子怡的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提供了好几个非常丰满的人物形象。

首先是直接致王敏佳(章子怡饰)于死地的教师夫人,对于章子怡来说,她是一个欺负自己授业恩师的疯婆子,是一个坏人;对于那个教师来说,她是一个禁锢了自己一生自由的女魔头;但是在街坊邻居看来,她是一个乐于助人为人热情的中年妇女。人性的复杂性就体现出来了,最后她跳井自杀,也说明良心未泯,只不过一生吃得苦太多了。

对于那位中学老师来说,能跟学生建立那么深厚的感情,毫无疑问是一位好老师。但是他在自己的青梅竹马供自己读书后,又想抛弃她,是一个典型的“当代陈世美”。结婚之后他又对自己的妻子十数年如一日的冷暴力,不正眼瞧一眼,甚至餐具都要分开用。正是他长年累月的歧视和羞辱,造成了他妻子这样极端的性格,说最终的悲剧他有一份责任也不为过。

这个故事里另一位非常丰满的人物是李想,他为了“进步”,不得已“出卖了”自己的挚友王敏佳。但是他的“进步”不是升官发财,而是为了支边,更艰苦更困难的地方为祖国做建设。我姥爷当年就是援藏干部,说当时支援西藏的十个才能回来一个,就觉得自己这辈子肯定就要在那里了。虽然说后来“两少一宽”,大量援藏援疆干部被撤回,我姥爷也是那时候回来的,但是去的时候谁知道啊,我不觉得李想是打定了自己能回来,为自己混一份资历的。况且他最后在遇到险境的时候,把获得希望留给了战友,自己一人去面对死神。这样的选择,能把他单纯的定性为一个背信弃义的人么?

就拿王敏佳自己来说,她虽然是一个毫无邪念的女青年,但是用“描字”的方式寄匿名信,怕也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做法吧?她觉得这究竟是会能帮助到她的老师还是激化矛盾呢?还是仅仅为了满足她内心所谓的卑微的正义感?从她伪造和毛主席合影来看,至少也是虚荣心作祟吧。这么多个立体的人物,投射在时代的悲剧上,给我们带来的思考,绝对不仅仅应该是“因为那个时代政治运动如何如何,所以谁谁谁怎样怎样”。用这种简单的因果论来解读电影是对于电影内涵的巨大损伤。

章子怡的这段故事,是给我们展示了人性中的“两难抉择”。而另外一段浓墨重彩来描绘的王力宏的故事中,则是给我们展示了时代中的“两难抉择”。

王力宏出身名门世家,当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际,王力宏想要挺身而出参军报国,但是受到了来自家庭里的巨大压力,这段话我记得特清楚“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最终王力宏还是参军了,他家里有一块匾写着“三代将门”。

大概自宋代以来,文人地位远远高于武将,所以文官容易出“世家”,武将绝少出“世家”,一般苦大兵第一代死人堆里爬出来,为的是给后代一个更好的环境,基本都去考科举了。而王力宏看他家庭环境(还有汽车手表什么的)明显家族是一个高级武将,那么为什么他们三代加上他是第四代就要效命沙场呢?这就要从我们国家的历史环境来思考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备受屈辱,各种反殖民、反侵略战争此起彼伏,不难想象是时局的动荡才造就了王力宏家族“四代将门”,包括王力宏在内一腔热血献给了国家和民族。

同样黄晓明饰演的陈鹏也面临着时代的抉择——两弹一星。他本身拒绝了“大我”而期盼与章子怡共同成就“小我”,但是当章子怡遭遇悲剧并且真的全部托付给他了之后,他依然走上了“大我”这条路,这个剧情的设置是值得耐人寻味的。说白了他跟王力宏一样面临着非常类似的两难抉择,而他们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正如我开头所说,整部电影就是在回答泰戈尔的问题,就是在对中华文明的民族性进行探索,那么上面这样多的故事、这样多的人物、这样丰富多彩的悲喜人生,是通过什么论证方式来探索我们的民族性呢?


民族性=历史性+时代性+人性


这就是电影想要表达的。教师夫妇即是人性的悲剧,又是时代的悲剧;王力宏与黄晓明,都是特殊时代附加于他们的理想与命运。至于张震,很多人说他这角色和故事太弱了。这很容易理解,因为他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自然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故事。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张震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够如此和平而温馨的展开,是因为一百年来中华民族涌现出了无数个王力宏和黄晓明,他们的牺牲、他们的奉献、他们的热血和青春,才换来了我们当今和平的时代。这就是包裹在民族性中的“历史性”,说整个电影的故事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说,时间线最后的一个故事,张震饰演的张果果,是民族性的一个落脚点:在事业上保持正直,即便上司坑了自己也不愿意以牙还牙;在生活上乐于助人,即便有人已经告诉了他不要做慈善被人“赖上”,他却依然选择好人做到底。怎么理解“落脚点”,我们可以把张震的品性带入上面每一个故事,如果没有抗战,王力宏的一生就是张震的一生;如果没有政治运动,章子怡的一生可能是张震的一生;如果没有两弹一星,黄晓明的一生也会是张震的一生。因为他们都有一个美好的灵魂——这是包裹在民族性中的“人性”。

这看似剥离了时代大环境,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至纯至真的故事,但是还是我们上一段所说的,平和的时代也是“时代性”,也是“是大环境的一部分”,但之所以他能成为民族性的最终落脚点,使我们几代人为之奋斗位置拼搏的结果。

还是那句话,整部电影就是百年求索的民族史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