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骞”姓 初 考

 changanqf 2018-01-14
“骞”姓 初 考
mp.weixin.qq.com 2016-11-11
在中国姓氏宝库中,“骞(
qia
)”姓是很小的一族,不但宋朝所编的《百家姓》里没有,连《现代汉语词典》注释中也无“骞”姓之说。有鉴于此,我一直想写点有关“骞”姓的考据文字。早在
2003
年,我就起草了《关于“骞”姓的调查提纲》,分别寄送给目前能联系上的“骞”姓人士。此后,陆续收到骞平义等人提供的有关骞姓的情况。在此前后,我又查阅了有关资料,从而对“骞”姓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在中国姓氏宝库中,“骞(qian)”姓是很小的一族,不但宋朝所编的《百家姓》里没有,连《现代汉语词典》注释中也无“骞”姓之说。有鉴于此,我一直想写点有关“骞”姓的考据文字。早在2003年,我就起草了《关于“骞”姓的调查提纲》,分别寄送给目前能联系上的“骞”姓人士。此后,陆续收到骞平义等人提供的有关骞姓的情况。在此前后,我又查阅了有关资料,从而对“骞”姓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在中国姓氏宝库中,“骞(qian)”姓是很小的一族,不但宋朝所编的《百家姓》里没有,连《现代汉语词典》注释中也无“骞”姓之说。有鉴于此,我一直想写点有关“骞”姓的考据文字。早在2003年,我就起草了《关于“骞”姓的调查提纲》,分别寄送给目前能联系上的“骞”姓人士。此后,陆续收到骞平义等人提供的有关骞姓的情况。在此前后,我又查阅了有关资料,从而对“骞”姓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闵子骞伺
姓氏溯源
《康熙字典》在“骞”字的注释中有明确的表述:“又姓,(风俗通)汉金城骞包,又唐有侍中骞味道。”中华书局1980年重印1915年编的《中华大字典》中,关于“骞”字的第十三条注释也说:“姓也,汉金城骞包”。另外,民间流传的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的姓氏谱上亦有“骞”字。还有,1981年群众出版社出版的严扬帆编著的《新编千家姓》中,已将“骞”字收编在册。另据《女皇武则天》文学传记中记述,“武曾于公元688年12月杀了御史大夫骞味道。”另有资料称,东汉时期有一位著名将领名叫骞宏,字弘伯,汉质帝刘缵时为金城别驾,后功封金城侯,在今甘肃兰州一带,这有可能是“骞”氏先祖的第一块封地。陕西省永寿县骞家村现存清道光六年立的一通石碑,所刻《老槐记》碑文中除了关于骞包、骞味道的记载而外,同时还记述:“明故举人骞宏,官居江南绍兴府知府。明故明臣骞璇(璇xuán美玉),官居山西大同府,历官二十载,吏畏民怀,谢政里居,人服其敬信,入乡贤祠。”
此外,从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墓志铭中查出,有1955年西安东郊韩森寨郭家滩出土的骞思泰、骞思悊、骞思玄、骞如《墓志铭》。据《隋唐五代墓志汇编》著录称,上述骞氏一族之远祖骞昭于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封金城(江苏句容县北)侯。东汉建武七年(公元31年),其裔孙骞广,以金城侯代为著姓。魏明帝七年(公元233年)族子官拜冯翊太守、雍州刺史。曾祖名礼,隋时任岷州溢乐县令。祖父名暄,隋时任益州郫县令。父名基,唐大理正太子家令、河南县令,坊、延、郎、利、果五州刺史。其子骞思泰、骞思玄及堂孙骞如,曾任大唐太子司经局雠校、参军、县令等职。
以上这些资料中,关于骞姓一些历史人物的记载,相互间显然有一些出入和矛盾之处,目前尚无法查证。但是不管怎么说,仅据这些资料和记述,足以说明“骞”字作为姓氏,由来已久,有其确凿的历史渊源。
寻根问祖
中国的姓氏,大都有其来历,而“骞”姓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小时候,父亲曾经告诉我,咱们的“骞”字,就是闵子骞的“骞”字。因为他不识字,这句话可能是祖辈口头传下来的。永寿县骞家村《老槐记》碑文中有这样的记载:“按风俗通考云,骞姓属闵子骞之后。”前述骞思悊墓志著录亦有“其先鲁国孔丘学生闵子骞之后”的记载。因而过去曾有“闵”、“骞”同源的说法。由此可见,民间的口头传承和碑文、墓志的记载是一致的,说明“骞”姓确系闵子骞的后代。
那么,闵子骞又是何许人也?史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有七十二贤人,其中有一位姓闵名损,字子骞,此人从小心底善良,待人宽厚,很有德性。传说闵损8岁丧母,后母姚氏又生二子,姚氏偏爱亲子,冷待闵损。一次年关将近,其父闵世恭携三子驱牛车外出访友,途中突降大雪,闵损冷得浑身哆嗦,牛缰绳和鞭子从他手中滑落下来,其父见状,以为他性娇畏寒,一气之下,便执鞭抽打,不料他衣破絮露,芦花纷飞,闵损饥寒交迫,晕倒雪地。其父才知闵损的棉衣里装的竟是芦花,他忙撕开两位小儿子的衣服,尽是新棉絮,方才恍然大悟。闵世恭联想起姚氏平日对闵损的不良做法,十分生气,回家后立即写下休书,要将姚氏赶出家门,苏醒后的闵损闻知,忙跪在父亲面前劝阻道:“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今不休后母,只我一人受点委屈,若休了后母,我和两个小弟都要受苦。”其父遂罢休妻之事。后母在房外听见颇受感动,从此改变了对闵损的态度,视若亲生。闵损对后母也更加孝敬。闵损的孝行被历代称为“纯孝”。元代将此举配以“闵氏有贤朗,何曾怨后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的诗句列为《二十四孝》之首。
闵子骞墓一
其实,闵子骞不仅仅是一位名垂千古的孝子,他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他最大的历史贡献就是和孔子及众学者创立并倡导了儒家思想,使之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学说。他对儒家思想体系的巨大贡献当与亚圣孟子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被后人尊称为孔门四大弟子之一、十二哲之首。历代帝王都将其在大成殿以“十二哲”配享从祀。
现在,山东济南有闵子骞街、闵子骞庙。山东费县闵子庄曾经有闵子祠。因为闵子骞后来随父迁居安徽宿州,如今这里的闵祠村的闵子骞祠还在。闵子骞祠及墓三面环山、环境幽雅。闵祠始建于宋,此地以其迷人的自然风光和闵子的种种传说,已经成为宿州市重点名胜古迹之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闵墓松风”素为宿州八景之一。
这里,有一个疑问,既然现在的骞姓人是闵子骞的后代,就应该姓“闵”,为何又姓“骞”呢?据说是因为闵子骞以“德、学”著称于世,被世人奉为“骞王”,又被列入“二十四孝”之首。当时,姓闵的人比较多,闵子骞的后人以先祖的贤孝为荣,为了区别于其它闵姓人之后代,就取其先祖之“字”为姓,故而姓“骞”,并以“德、学”为其族训,这个解释看来比较符合情理。根据这次调查的情况看,骞姓人皆有勤奋、好学、纯朴、善良的品质。这和始祖闵子骞的优良品质及骞氏族训可谓一脉相承。
陕西“骞”姓来历
因为闵子骞为鲁国(山东)人,现在济南闵子骞街闵子骞庙,应当就是天下骞姓人的祖庭了,陕西的骞姓人当然也不例外。
那么,骞姓人又是怎样迁转到陕西来的呢?据陕西永寿县骞家村《老槐记》碑文记载:“汉有金城骞包,唐有京兆骞味道,俱官居平章事,后子孙蔓延,三辅散居秦地,永寿唐属京兆府,盖二公子之苗裔聚族于永寿,唐碑宋塔之上多有刻写骞姓之名,以事知姓。”此外,前述骞思悊一族亦在京兆做官,其后代也应在秦地繁衍生息。
另据户县《骞王村史》和《骞氏家谱》记述,远在东汉章和年间,有一复姓第五之人在县东苍龙河上筑桥,故地名为第五桥。其后于明万历年间,金陵(南京)一骞姓士人名周成者,宦游陕西,落户于此,繁衍成村,名骞第五桥。又有王姓人家迁居桥东,名王第五桥。1957年农业合作化时,骞第五桥与王第五桥两村合并,改名骞王村。
闵子骞墓二
据以上记载推知,陕西及周边省份的骞姓人可能来自两个大的族系,一是骞包、骞味道、骞思悊之后裔,二是南京迁入的骞周成之后裔。
书写之误
“骞”字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笔画较多,书写不便,常被讹简化为“千”字。近些年,也有人把“骞”姓彻底改成了“千”姓。这是不对的,因为“千”字本身就是一个姓,也已列入严扬帆的《新编千家姓》之中。它是和“骞”姓不同的另一个姓,二者切不可混为一谈。
过去在一些场合,“骞”字还常常被人误读误写成“赛”和“蹇”二字。这也是不应该的。比赛的“赛”字,无论字音、字形、字义都和“骞”字截然不同,不应混淆。“蹇”字,读音为(jian),是另外一个姓。“骞”字作为姓氏,习惯上还是读(qian)音。还有人把“骞”字写成“搴”,也不符合该姓氏的历史渊源。
综上所述,“骞”字的误写问题,确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如果以讹传讹,任其发展下去,无疑会影响到“骞”字作为姓氏的继续独立存在。甚至有可能导致流传了两千多年的“骞”姓失传。从这个意义上讲,正确书写“骞”字,已经成为保持该姓氏延续的一项带有抢救性的工作,愿所有“骞”姓人士率先垂范,身体力行。
地域分布
目前,我们已经联系上的“骞”姓人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河北、山西等地。
在陕西比较集中的村庄有,永寿县上邑乡骞家村,户县秦渡镇骞王村,蓝田县洩湖镇骞家湾,周至县终南镇骞家湾,周至县青化乡东杏园村,蓝田县蓝桥乡圪瘩庙村,西安市临潼区小金乡东河村糯湾,渭南市临渭区信义乡苍渡骞雷村,华县柳枝镇骞家窑村。另外,据说兴平市、泾阳县、黄龙县和西安市草滩镇、斗门镇也有“骞”人的聚居地。
除陕西而外,现在已经联系到的骞姓人居住地有:河北省沧县崔尔庄镇鲁安庄村,甘肃省泾川县黑河乡骞家庄,山西省左权县秋林滩大队拐儿村,据说江苏南京,山西洪洞,河南南阳、信阳,甘肃兰州、张掖,宁夏石嘴山,湖南长沙,以及北京、广州等地都有骞氏后裔。还有,听说黑龙江、新疆等省区也有“骞”姓人家。山东济南、费县、安徽宿州作为闵子骞的祖籍和居住地,按说也应该有“骞”姓后裔,有待进一步
(作者为陕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厅原党委书记、厅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