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首诗词看尽苏轼一生,几经沉浮,终有回甘!

 SS艺品堂 2018-01-14

编者按:

今天正逢苏轼诞辰981年,他人生几经沉浮,但依旧保持内心的通透。他说“事如春梦了无痕”,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他也说“淡妆浓抹总相宜”。人生就是在起起落落间度过,苦涩皆是生活。但终究山有峰顶,海有彼岸。漫漫长途,终有回转。余味苦涩,终有回甘!生活不顺遂的时候,读读苏轼的诗,便能在岁月变换中学会洒脱,以足够的力量和勇气面对身边的一切。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01

与君世世为兄弟

更结来世未了因

苏轼与弟弟苏辙的手足之情,一向被后世所赞叹甚至羡慕。古来兄弟相念相亲者,再不出“二苏”了。他们兄弟二人从小就情义甚笃,甚至两人连考试、做官都是在同一时间。做官之后,两人聚少离多,常常互寄诗词相慰。

翻看一下他们的诗词文集,很大一部分是两人的互答之作。每次调任,苏轼一到当地就要写信给弟弟,仅以“子由”为题的诗词就超过100首。晚年被贬谪时更甚,而子由也常有回作。

苏轼在杭州3年任期届满后,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于是公元1076年的中秋之夜,当皓月当空,银辉遍地时,苏轼感慨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名篇《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辙比苏轼小四岁。兄弟二人,自幼生活在一起,苏轼曾有诗说:“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

兄弟情谊,到老不衰。“二苏”虽为兄弟,性情却大为不同,一个热情似火。一个温润如水。苏轼文人气十足、个性鲜明、旷达洒脱;而苏辙却沉稳内敛不外露,人情世故高苏轼一筹,常常给予兄长以忠告。

即便如此苏轼仍旧难改其不拘小节的个性,成为宋朝开国以来,因文字批评朝政而被系狱的人。公元1079年,苏轼在湖州被捕,押至汴京,在御史台狱中四月,这首《狱中寄子由》便是苏轼在狱中所作。

《狱中寄子由》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彼时他们有感于唐代诗人韦应物“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相约异日功成身退、对床而眠,共享闲居之乐。此时因乌台诗案,苏轼自料将死,不免感慨昔日愿望,写下“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的感人诗句。

02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而以此次事件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苏轼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公元1082年,苏轼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心情郁闷的他,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谪居黄州时,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的乐观旷达,总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只不过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卜算子》将苏轼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表达的淋漓尽致。

03

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

苏轼一生被流放三次,而且一次比一次偏远。苏轼62岁时,乘着一叶扁舟,来到了他此生到过的最远的地方——海南儋州(今海南儋县),彼时被放逐海南是仅次于满门抄斩的处罚。

经历过那么多的大风大浪,这样的事情在别人看来或许是难以承受,但在苏轼眼里,却早已算不得什么了。一首《定风波》便是苏轼一生豁然的性格,坦荡的胸怀的最好写照。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7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路行来风雨多,可无论那风雨如何可怕,它终究会过去,自然的风雨如此,人生的风雨亦如是。不以外在万物为惧,不以自身牵绊为忧,何其旷也。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在绝境中逆行,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在一饭一蔬中远离官场的争斗,忘却名利欲望。“清欢”不仅是“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的生活,而是能在复杂中追求平衡点,把生命中的杂质过滤,以更透彻,更从容的心境面对曾经的痛。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曾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新浪微读书出品,转载请联系后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