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月份心脏发病是7月份的两倍,小心天冷也“送命”

 治养结合专家 2018-01-14

作者 | 管颜青

来源 | 搜狐健康

随着冬至的到来,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数九寒天”,标志着漫长的冬天正式来临。在这寒风呼啸的大冷天,我国卫计委首席健康教育专家、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洪昭光教授提醒您,除了及时注意防寒保暖外,还要警惕心梗突发。

心梗又称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具有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的特点。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其中心肌梗死患者250万,每年新发心梗60万例,死亡率在三成以上,多数发生在医院外。同时,据《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防治现状蓝皮书·2015》显示,冬季因急性心梗入院救治的患者人数急剧增加,每年1月份的心脏病发病率是7月份的两倍。

“冬季和早晨都是突发急性心梗的‘魔鬼时刻’。”洪昭光教授告诉搜狐健康,对于心血管病患者来说,冬季天气寒冷,会导致体内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特别是室内外温差较大的时候,血管收缩更加强烈,血压波动更大,易诱发心血管意外。

同时,清晨起床后,特别是用力时,身体中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液中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增加,也容易导致血压上升,增加心脑局部血管狭窄及缺血风险,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易破裂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所以,世界各国每年冬季大雪后的翌晨都是心性猝死高峰日。韩国有大雪后登山的习俗,近5年就有80多位登山猝死者。

因此,洪昭光教授建议平时有早起习惯的中老年人,冬天不要起床太早,起床后先饮一杯温水。如果有晨练习惯,最好将锻炼安排在日出后或者午后,而不是越早越好。

除此之外,洪昭光教授还为血管性疾病患者在冬季保护心血管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注意头颈部保暖,戴好帽子、围巾。进入冬季后,气温越低,人体从头部散发的热量就越多。在寒冷的刺激下,头颈部受凉更容易促使脑血管疾病发生。

2、小心“寒从脚下生”,记得穿袜子。脚位于肢体的末端,离心脏较远,血液的供应较少,同时表面脂肪层较薄,抗寒能力较差,可以穿厚袜或两双袜子。洪昭光教授还建议血管性疾病患者可以在冬天适度泡脚,改善血液循环,驱寒保暖。

3、适当补充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心血管疾病患者宜选择低盐、低胆固醇、低热量的食物,冬季可适当增加蛋白质含量高而脂肪含量少的食物,如羊肉、鸡、鱼、乳类及豆制品。比如羊肉炖白萝卜/胡萝卜汤,就是一道冬季美味健康佳肴。

4、坚持健身。洪昭光教授认为,冬季健身最好能在室内进行,可避免与冷空气直接接触,例如在家里原地跑步、拍拍胳膊拍拍腿,以及做一些头、面、颈部自我保健按摩。如“你拍一,我拍一,一直拍到七十七”,或是“十点十分去看戏”,以及模仿摇船的运动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