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姓起源与分布——寻根问祖

 昵称40077028 2018-01-14

李姓起源与分布——寻根问祖

关于李姓的始祖又分为血缘始祖和得姓始祖。李姓的血缘始祖有两位,第一位是中国司法鼻祖皋陶。

皋陶字廷坚生于(公元前21世纪)曲阜,初渔于雷泽,在尧为炎黄夷联首领时,被虞举为士,任理官(掌管司法的长官),舜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至禹王为帝,越二年而卒,死后,葬于安徽安丰县南130里故六城东,封其后于英六,生子人伯翳。皋陶之后,历虞、夏、商、二十六世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

还有一位是伯益,大约出生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出生地大约位于今天的山东省的西南部中原地区,具体地址不详。传说,他能领悟飞禽语言,被尊称为'百虫将军'。在他的带领下,我国早期先民学会了建筑房屋,凿挖水井。西周穆王(公元前900年左右)时,伯益的后裔造父因为替周穆王驾车有功,被赐封在赵城(今山西洪洞北),造父因此称嬴姓李氏,伯益因此被尊称为今天李氏族人的血缘祖先。伯益,亦称大费,是我国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相传伯益善于畜牧和狩猎,并且发明了我国最早的屋舍,他因此被我国民间尊称为'土地爷'并受到不同形式的供奉

再来说说李姓的得姓始祖吧

李姓起源与分布——寻根问祖

李利贞,原名理利贞,是李姓的得姓始祖,是老子李耳的祖先。上古帝王颛顼之後皋陶后代理徵,字德灵,封为中吴伯,在殷纣王时任理官,因执法如山,忤逆昏君商纣王的旨意,招来杀身之祸。家族面临株连危险。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出逃,到伊侯之墟,饥渴交侵,摘路旁树上李子充饥才得生存,最后到豫东地区的牯县(今河南鹿邑县东)。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为改姓避难,所以理利贞改姓李利贞,后迁徙定居陇西。从此李氏延续万代,繁衍发达而成中华第一大姓。

李姓起源与分布——寻根问祖

李姓还有名祖李耳,即老子,字伯阳,谥号聘。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周景王时任太史(史称为周柱史),著道德经五千言。孔子曾问礼于他,李聃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孔子叹曰:'老子其猶龙乎?'唐代追封李聃为太上老君。

李姓陇西房始祖李崇公,字伯,秦朝陇西太守,后封为南郑公

李虎字文彬,西魏时赐姓大理氏,官至太尉,与太弼等八人佐周伐魏有功,皆封为上柱国大将军,时号八柱国。周闵帝时受魏禅,因助宇文泰建立关中政权,受封为唐国公,谥曰:襄公

李世民聪明英武,素有大志,而能屈节下士。年十八时,随父举兵,扫除乱寇,唐之天下皆其功劳也。初封秦王,后禅高祖之位,是大唐盛世的开创者。

再来说说李氏的发源地吧

陇西是李氏宗族的发源地,或是出于忌吊,唐朝废陇西郡,但'陇西'二字已作为大唐李姓的标志为世人所铭记。

陇西',是李氏宗族的发源地,自唐以来享有盛名。至今各地李氏,也都上溯到陇西。

陇西,顾名思义,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境内。陇西郡,秦置,今甘肃旧兰州、巩昌、秦州诸府州之地,治狄道,在今甘肃临洮县东北。

晋徙治襄武,在今甘肃陇西县西南,唐废。唐朝时的'陇西'概念,当指今甘肃省的东南部以今陇西县为中心之地。或是出于某种忌讳,唐朝废掉了陇西郡,但'陇西'二字已作为大唐家族的标识,永不磨灭,千百年后的李氏家族,也以此为标识,可谓源远流长,荣耀无比。

陇西堂建于唐中叶,殿堂林立,巍峨宏大,后遭兵燹所毁,今存牌楼一座……'李家龙宫'就在该县李氏聚居的南安乡一心村。

著名学者李甲中先生积十余年考证,认为李氏确系源出陇西……故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谓。台北出版的《李氏源流》一书称:'凡吾国各地所有李姓无不冠'陇西郡'三字,足证李氏家族肇始于陇西,殆无疑义

陇西是中华民族李氏的发源地。陇西李氏房系纷繁,以至于以后凡李姓者必称出于陇西,这是不错的。'。

《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载,从先祖李崇时,就任陇西守,其子李徭为狄道(陇西郡之治)侯;其孙李信为陇西侯。李信下传至汉朝大将军李伉的次子仲翔,他在征讨叛羌的战斗中阵亡,被安葬在狄道东川,其后人就居此地守墓安家。再下传数世李伯考为陇西太守;至李尚,为汉朝(陇西)成纪令,并把家安在成纪。

此地守墓安家。再下传数世李伯考为陇西太守;至李尚,为汉朝(陇西)成纪令,并把家安在成纪。由此可见,李氏家族源出陇西甚早,从一开始,它就与陇西这个地方关系密切,其子孙在此地滋长繁荣,逐步扩大起来,故姓李者必称陇西。

陇西李氏的始祖李崇,是秦朝御史大夫李昙的长子。关于陇西李氏自李崇以下至唐代,三四百年间传代和分支情形,《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有详细记载:

由上记载可知,陇西郡李氏自周、隋唐朝,人众迅速膨胀,成为一个支派繁多的大家族,共计有范阳、顿丘、渤海、申公、丹阳、安邑、镇远将军、平凉、姑臧、敦煌、仆射、绛郡、武陵(武阳)、定州刺史、南阳公、谯王、蔡王、毕王、雍王、郇王、大郑王、蜀王等几十个大房。以地名命名的房系,则清楚地反映了陇西李氏在唐朝以前的主要分布。

李氏郡望、堂号

李姓起源与分布——寻根问祖

郡望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标识。所谓'郡望'就是指一个郡中的望族,泛指一个姓氏,一个支系,一个家族的发源地。唐代诗人李白诗曰:'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可见唐代李姓分布之广,其庞大的李氏家族,拥有众多的郡望

据《广韵》所载,其主要郡望有十三个,它们是:

陇西郡(今甘肃临洮南),赵郡(今河北邯郸市西南)

,顿丘郡(今河南清丰西南),,中山郡(今河北定县),广汉郡(今四川广汉北)

广陵郡(今扬州市),襄城郡(今河南襄城县),夏郡(今湖北云梦)

,梓潼郡(今四川梓潼)

范阳郡(今河北涿县)

梁国郡(今河南商丘南)

南阳郡(今河北南阳市)

渤海郡(今辽宁、河北、广东三省之间,渤海湾沿岸一带)

堂号和郡望一样,是寻根溯祖时必不可少的姓氏概念。此处的所谓堂号,是专指祠堂的名称、称号,或为该姓发源地,或为一个美丽动人的历史典故,让世人一看就知道是出自何姓何宗。堂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

与其他中国姓氏一样,作为中华望族大姓的李氏,有不少著名堂号。

主要有:

陇西堂、赵郡堂、中山堂、龙门堂、道德堂、综理堂、衟根堂、仙叶堂、仙果堂、仙籽堂、平棘堂、如在堂、登龙堂、培元堂、睦族堂、叙乐堂、正元堂、兼善堂、鸿嗣堂、尊亲堂、锦潇堂、万叶堂、敦叙堂、敦本堂、敦复堂、第一堂、廷古堂、德光堂、得一堂、三友堂、三可堂、三鉴堂、三培堂、三多堂、四平堂、四桂堂、四教堂、五经堂、五知堂、九如堂、青莲堂、百德堂、百忍堂、牛山堂、德昌堂、丛桂堂、善庆堂、祭文堂、笃庆堂、锦书堂、利贞堂、敬德堂、启后堂、燕诒堂、仁本堂、西平堂、世德堂、忠武堂、衍庆堂、源远堂、垂裕堂、萼辉堂、古春堂、长发堂、孝友堂、必昌堂,创垂堂,紫气堂,敦伦堂等.

李姓起源与分布——寻根问祖

各地李氏

江西临川杨溪李氏,其开基始祖为居信公住在今江西临川县杨溪镇的李氏家族,保存了一本珍贵的家谱,即道光十五年李辉等修的《临川李氏支谱》。其中记载了有关这支家族的迁衍情况。据载,这支李氏家族是江西丰城李氏家族的一个支系。其迁江西临川的开基祖名居信,至临种杨溪后,又繁衍为12支,他们都尊居信为始祖。江苏安山李氏道光十九年李沅修《李氏家谱》载:今江苏安山的李氏宗族,其先祖南渡而至浙江的书川,传至宋代元之公, 自雪川来吴做官,因而在江苏的安山一带定居下来,为其开基始祖。自三世祖,有敬、洪、纲、权四公,分为四大支,分支的各家族有住上茅的,有住上障的,有住胥口的,有住玉峰的,还有住常熟的。住在迂里的一支,是五传之祖余庆公的后裔,到清道光年间已二十余年。浙江寿昌李氏清国子监博士熊士鹏所撰《道光五年李氏宗谱序》中说,浙江寿昌的李氏家族的开基始祖叫茂十公,当时从江西迁住浙江寿昌,其后代繁衍分支,而日益族大人众。

浙江绍兴李氏在浙江绍兴,有一个李氏大宗族,明朝时期就已经是越东的望族,至今更是支庶繁茂,流布广远。据同治九年李向荣等修《山阴天乐李氏宗谱》载,这个李氏宗族属大唐裔孙,即汝阳王的四世孙庶,李唐末时为避朱温之乱,从陕西风翔,远迁至浙江。在浙江绍兴的开基之始祖,名乐天公,于昭宗天佑年间,定居山阴岱鸥。他的后代繁衍,代有分徙。

其中有迁至两浙东西的,有迁大江南北的,甚至远迁边地绥德口外和辽东,而成为当地巨族。辽东这一派迁徙的时间大约在清同治年间,辽东一房刚迁不久,绥德派又从西迂回浙江,这一房的源流记载最详。

山东高密李氏同治十年李敦芳等编《高密李氏家谱》载:今山东高密李氏,出自汉将李广之后,是当时西京的名门。李广的后人有一支从陇西迁徙至山东高密,并且世世代代定居在这里,成为高密人。

浙江余姚李氏在浙东有李氏望族,旧谱称三江李氏,因其分布于三江:蓝溪叶岙为姚江;奉川江口为蕙江;仲夏江东、江北为甬江。 三江李氏出自陇西中一支,东迁到山东

余姚李氏中,还有一支迁徙自浙江上虞。余姚李氏有谱记载,共23世,其中王爵侯封者2人,相者五5人,尚书3人,观察使1人,提刑者1人,节度使3人,元帅总管3人,刺史、郡守与节度使、进士等22人,尹尉簿判之属28人,真可谓族大名望。

江苏无锡李氏光绪十一年李怡延等修《夫椒李氏家乘》记载,江苏无锡之李氏家族,其先祖自秦汉而下,以至于唐,有迁河南固始县的,有迁福建邵武的。从宋代至清代,此家族已繁衍了好几百年,成为当地大姓。

湖北枝江李氏光绪十三年李烈卿修《旌阳李氏宗谱》记载:旌阳李氏的始祖名微,初居陇西,后迁徙至湖南的常德,继而又迁江西饶州。

江苏丹徒李氏据民国十四年李纯锡等修《开沙李氏宗谱》记载,今江苏丹徒县开沙之李氏,出自唐宣宗第九子昭王呐。在唐末,为避黄巢之乱先迁在今安徽歙县内,再迁今安徽祁门县。

今云南腾冲李氏,自明朝以来,成为滇中大姓。明洪武十四年李德公调任云南腾冲,于是在腾 冲安家,子孙繁衍,遍播腾冲。

河北交河李氏民国二十六年李桐蔚修《交河李氏族谱》载:交河李氏之先祖居山西洪洞,于明成祖永乐二年,迁于滹沱河北岸的交河马连坦,此后裔孙各繁衍,初分为东、西两大支,其东又分为12支,其西支复分为5支。

辽宁李氏在今天辽宁省境内,李姓子孙繁多,其中一些县区李姓是其土著居民的大姓。这些李姓家族,成为开发边疆的生力军

浙江缙云李氏台湾李振球先生有'陇西李氏,源出一家'一说,浙江缙云李氏家族的源流,按李振球先生家中所藏宗谱记载,知其宗族始于唐朝李阳冰。

李阳冰,籍贯赵郡,他在唐朝时期,来到浙江缙云县当县令。李阳冰在任期间,某年,缙云境内大旱,人民饥困,作为县令的李阳冰十分忧虑,相传他因爱民心切,而设奠祷于城隍庙,请求上天速赐甘霖,并起誓说:'若三日不雨,必焚君庙。'后三日已到,天空晴朗无雨,李阳冰于是按其誓言,引火焚庙,一时间,城隍庙宇火焰冲天。正在这时,庙宇上空突然乌云密布,随着滚滚雷声,大雨倾盆。借助神功,缙云久旱逢甘雨,是年喜获丰收。碑名为。缙云城隍庙重建石碑'。此碑约三四百宇,迄今已历一千二百多年,现上海商务印书馆法帖中收有该碑拓本。

缙云李氏宗族发展至今,子孙众多,支派亦多。每一支宗支,都各有宗祠。由于同出一源,而集资合建总祠于缙云城内。各支派选一理事,组织总祠理事会,主持春秋祭祀。宗族内部,排定字行,区分辈份,秩序井然。

湖南安化邓姓李氏据说,今湖南安化县的邓姓,是唐朝宗室李天和的后裔。李天和的后裔为什么会改邓姓呢?这要从南唐的灭亡说起。

南唐的最后一位皇帝李煜即位后,南唐国运已朝不保夕,李煜知道即将亡国,而又无力挽回大局,只好终日饮酒赋诗,沉溺于声色。开宝八年,宋兵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终于灭亡。国亡之后,南唐宗室后裔成了宋朝的捕捉对象,为了逃避亡身灭族之祸,诸王纷纷出逃。在当时侥幸逃出的宗室诸子中,有李天和。李天和是李煜第八子李从镒的儿子,李从镒被封为邓王,李天和就以其父的封号'邓'为姓,隐居民间。就这样,李天和传下了湖南安化县一带的宗室李氏。尽管李姓被改成了邓姓,但其宗族之源仍归于陇西李氏。

湖北阳新李氏台湾李鸿绪先生有《湖北阳新李氏源流》一文,叙述如下:

据李鸿绪先生考证,其祖上出自唐宗室后裔。唐朝开国皇帝出自陇西李氏,其有天下,宗室子孙空前繁衍,《氏族典李姓部》载,主祖李渊有子二十二,李渊之子太守李世民有子十四,皆封王。李世民之第三子,名恪,封吴王。恪九世孙李衢,迁居于江西建昌,他生有四子:轩、辕、辂,这两个儿子的家系中,各有一部分迁到湖北省的阳新县,迄今已有三十余世,算起来历时一千多年。

迁到江西的李衢,其子孙繁衍,派系众多。以李衢第四子李辂这一支系来看,其派系有43世,清晰可数,井然有序。李衢的后裔,人才辈出。明朝有李亭瑞,官至中书;有李文郁,为帅府,李文郁后迁江西九江德化,其后有李鸿达与子李道生,在清朝乾隆时期,父子都官至翰林。

李姓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已超过1个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9%。在今日中国,李姓主要集中分布在渤海湾、四川、东北三大块。具体从其绝对人口数量在全国的分布来说,又集中于河南、四川、山东三省,这3省的李姓人口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29%。其中,河南一省的李姓就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0.8%,是李姓人口最多的省;四川李姓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0.1%,排在第二位;山东李姓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8.3%,排在第三位。其次分布于河北(6.7%)、广东(5.8%)、湖南(5.6%)、湖北(4.9%)四省,这4省的李姓人口合占全国李姓人口的23%。另外,东北三省的李姓人口也占了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0%。从李姓人口在当地各姓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来说,河南省也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占该省总人口的10.2%。李姓是中国西南、华北地区最常见的姓氏。

河南省也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占该省总人口的10.2%。李姓是中国西南、华北地区最常见的姓氏。在中国云南、四川中部、河北、河南、山西、甘肃西南、青海西部、山东 山东北部、吉林、黑龙江大部,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9.2%以上。在四川东部、贵州、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北部、江西西部、山东大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甘肃东部、宁夏、内蒙大部、辽宁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总人口的6.9-9.2%。

在浙江、福建、台湾、江西大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广西南部、海南、新疆北部、甘肃西部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为2.3-6.9%。其他地方的李姓所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则在此比例之下。 据袁义达等人的研究,李姓族人的血缘遗传呈现以下特征:李姓人口中以O型血为主,约3034万,占李姓人口的31.8%;其次是B型,有2858万人,占李姓总人口的30%;再次是A型,有2731万人,占李姓总人口的28.7%;AB型只有905万,占9.5%。

中华李姓走向世界

李姓向海外发展,早于向台湾移民,除由于特别历史原因早已形成的越南李姓和朝鲜李姓外,最早移居海外的是明朝初年由福建徙居日本的李姓人。

这些人熟悉水性,善于驶船,去琉球国后,有李荣、李杰、李敬、李进、李隆、李陆、李珍、李华、李珎、李叶等人,曾受琉球国的派遣,作为出使明朝、清朝的通事。

《明会要》记载的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赐给琉球国'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其中就有李姓人。这些李姓人,后来定居于今冲绳岛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带。

清代以来,其中是鸦片战争以后,南方沿海一些居民开始渡海远徙,到南洋(亚洲东南部地区,即'东南亚')谋生,其中有许多李姓人。李姓远涉重洋到大西洋西岸的欧、美各国,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1848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由于缺乏采矿劳动力,便在中国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其中有闽、粤等地的一些李姓青壮年,这些华工为美国西部的早期开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此后他们在美国各地发展繁衍,人口不断增加,从而使美国成为美洲李姓华人的主要聚居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法两国为解决后勤劳力不足,经中国政府允许,又在中国上海、天津、青岛、河南等地招募工25万名,其中也有不少李姓人。当时的苏联也曾在河南永城、夏邑等县招募劳工,其中也有李姓人,抗日战争前后、解放战争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均有李姓人徙居海外。

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五洲。到海外求发展的李姓人,主要分布于越南、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柬埔寨、缅甸、巴基斯坦、东帝汶、印度、尼泊尔、老挝、伊拉克、伊朗、科威特、蒙古、日本、美国、加拿大、比利时、卢森堡、俄罗斯、英国、法国、荷兰、瑞士、德国、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新西兰、毛里求斯、南非、留尼汪岛、牙买加、巴西、巴拿马、古巴、圭亚那、苏里南、阿根廷、秘鲁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几乎遍布五大洲。

李姓族群是帝王将相的裔孙,李姓是一个新谊浓重的家族,无论走到哪里,都念念不忘祖先与祖根,重视家族的团结和谐。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李姓华人都建有李姓宗亲组织,经常开展活动。例如。美国各大城市都有李姓宗亲会,新加坡有'新加坡李氏总会'、'新加坡潮州陇西公会'、'广惠肇李氏书室'、'嘉应五属李氏公会'、'四邑李氏同乡会'、'琼崖李氏公会',菲律宾有李姓'陇西堂'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