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妇 夫妻。《易·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孟子·滕文公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匡超人纱帽圆领,金带皂靴,先拜了给谏公夫妇;一派细乐,引进洞房。”另,犹言匹夫匹妇,指平民男女。《管子·宙合》:“分敬而无妒则夫妇和勉矣。”《管子·君臣下》:“有道之国发号出令,而夫妇尽归亲于上矣。”《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郑玄注:“言匹夫匹妇愚耳,亦可以其与有所知,可以其能有所行者,以其知行之极也。”唐 刘驾《唐乐府》序:“获见明天子以德归河湟地,臣得与天下夫妇复为太平人。” 好逑 好配偶。《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陆德明释文:“逑音求,毛云'匹也’。本亦作仇,音同。”唐 元稹《有鸟》:“飞飞渐上高高阁,百鸟不猜称好逑。”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钟生》:“某诚不足称好逑,然家门幸不辱寞。倘得再生,香花供养有日矣。”另,指和谐的夫妻关系。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玉公子》:“妻章氏,亦世家女,美而贤,甚敦好逑。”又,贤淑的女子。明 无名氏《四贤记·挑斗》:“他是良家好逑,性幽闲且自多忠厚。”
佳对 美好的佳偶,配偶。《晋书·后妃传下·简文宣郑太后》:“帝因从容谓刘隗曰:'郑氏二妹,卿可为求佳对,使不失旧。’”唐 温庭筠《和周繇》:“专城有佳对,宁肯顾春蚕。” 佳耦 亦作“佳偶”。好配偶;称心的配偶。唐 皇甫枚《三水小牍·王知古》:“倘获托彼强宗,眷以佳耦,则生平所志,毕在斯乎?”明 高明《琵琶记·官媒议婚》:“我两人奉天子之洪恩,领太师之严命,特与状元谐一佳偶。”另,指美满幸福的夫妻。清 钱谦益《观管夫人画竹并书松雪公修竹赋敬题短歌》:“天上人间此佳耦,齐牢共命兼师友。” 佳偶 佳偶是感情融洽、生活幸福的夫妻。南朝 沈约《昭君辞》:“汉帝闻言忙颔首,和亲政策由来久。只求边塞暂安宁,愿向单于献佳偶。”宋 倪翼周《青玉案》:“四时令节惟重九。况此日、逢佳偶。”宋 李清照《长寿乐》:“有令容淑质,归逢佳偶。到如今,昼锦满堂贵胄。”宋 哀长吉《朝中措》:“自从佳偶共黄姑。几见设门弧。” 佳配 佳偶,称心的配偶。明 高明《琵琶记·牛氏规奴》:“少甚么王子王孙,争要求为佳配。”清 王士禛《居易录》:“向所妊今已生女,故欲君知之;然不可将归,且留山中为择佳配。”另,美满的婚配。《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大凡才子,必须佳人,佳人必须才子,方成佳配。” 嘉耦 好配偶,好姻缘。《左传·桓公二年》:“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杨伯峻注:“美好姻缘谓之妃。”宋 郑刚中《王倅生辰》:“观其玉润得嘉耦,义之正恐为前身。”宋 洪迈《夷坚丁志·孙五哥》:“郑人孙愈,王氏甥也,年十八九岁时到外家,与舅女真真者,凭阑相视,有嘉耦之约。”清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二:“使张女当初得嫁刘某,便称嘉耦矣。” 嘉偶 同“嘉耦”。汉 焦赣《易林·随之观》:“志合意同,姬姜相从,嘉偶在门,夫子悦喜。”晋 陆机《为陆思远妇作》:“二合兆嘉偶,女子礼有行。”唐 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良姻在嘉偶,顷克为单独。”唐 王绩《山中叙志》:“张奉娉贤妻,老莱藉嘉偶。孟光傥未嫁,梁鸿正须妇。”《儿女英雄传》第十回:“更兼二人年貌相当,天生就的一双嘉偶。” 伉俪 配偶。《左传·昭公二年》:“晋少姜卒。公如晋,及河,晋侯使士文伯来辞曰:'非伉俪也,请君无辱。’”孔颖达疏:“言少姜是妾,非敌身对耦之人也。”《国语·周语中》:“今陈侯不念胤续之常,弃其伉俪妃嫔,而帅其卿佐以淫于夏氏。”韦昭注:“伉,对也。俪,偶也。”晋 左思《咏史》:“买臣因采樵,伉俪不安宅。”张铣注:“伉俪,谓妻也。”《新五代史·杂传·杨崇本》:“大丈夫不能庇其伉俪,我已为朱公妇矣,无面视君,有刀绳而已!”清 方文《彰法山经桥公故居》:“二女才华诚绝人,何处能寻此伉俪。”《晋书·孙楚传》:“初,楚除妇服,作诗以示济(王济),济曰:'未知文生于情,情生于文,览之凄然,增伉俪之重。’”《冯玉梅团圆》:“那汉道:'足下休疑,我已别娶浑家,旧日伉俪之盟,不必再题。’”另,谓结成夫妇。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香云》:“女曰:'结缡约在几时?’杜曰:'罪不可逭者正在此,盖伉俪已匝月矣。’”又,谓女子嫁人为妻。南朝 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爽与司马太傅饮酒,太傅醉,呼王为小子。王曰:'亡祖长史,与简文皇帝 为布衣之交,亡姑亡姊,伉俪二宫,何小子之有!’”刘孝标注引《中兴书》:“王蒙女,讳穆之,为哀帝皇后;王蕴女,讳法惠,为孝武皇后。”《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九年》:“群臣谓宣太后应配食元帝,太子前率徐邈曰:'宣太后平素之时,不伉俪于先帝,至于子孙,岂可为祖考立配!’”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章佖》:“婢曰:'儿家小娘子葳蕤之质,年十六,孤处无依,欲求人家兰玉而伉俪之。’”
俪体 配偶。《清史稿·礼志十一》:“廷臣奏言:'后虽俪体,礼统所尊;升殿视朝,事关典制。’”匹配,与……结成配偶。明 张居正《两宫尊号疏》:“恭惟圣母皇后,俪体先帝,表正宫闱。”另,对偶的文体。章炳麟《文学说例》:“虽然,俪体为用,固由意有殊条,辞须翕辟,孑句无施,势不可已。” 良匹 佳偶。唐 于濆《古别离》:“自倚对良匹,笑妾空罗帏。”宋 洪皓《小王亲迎赋此赠行卒间聊遗鄙怀》:“舜华美艳年逾笄,未遭良匹求名族。”宋 程公许《拟古二章》:“春风汇繁囿。角眼会良匹。”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即烦阿姨,为汝择一良匹。” 令匹 好配偶。《新唐书·柳玭传》:“及北还,女已逾笄。其家议无以为衣食资,愿下发为尼。有一尼自外至,曰:'女福厚丰,必有令匹,子孙将遍天下,宜北归。’家人遂不敢议。”
鸾凤 比喻夫妇。《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鸾凤之配,虽有佳期;狐兔之悲,岂无同志。”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岂有百岁不拆之鸾凤耶!”鸾鸟与凤凰。汉 刘向《九叹·远游》:“驾鸾凤以上游兮,从玄鹤与鹪明。”《西京杂记》卷一:“武帝匣上,皆镂为蛟龙、鸾凤、龟麟之象。”另,喻贤俊之士。汉 贾谊《惜誓》:“独不见夫鸾凤之高翔兮,乃集大皇之野。”王逸注:“以言贤者亦宜处山泽之中,周流观望,见高明之君,乃当仕也。”唐 韩愈《重云李观疾赠之》:“劝君善饮食,鸾凤本高翔。”又,喻君王。《敦煌曲子词·菩萨蛮》:“良以安国部,金(今)喜回鸾凤。”《旧唐书·马周传》:“太宗尝以神笔赐周飞白书曰:'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又,喻美人。唐 卢储《催妆》:“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 美配 理想的配偶。《北齐书·文宣李后传》:“及帝将建中宫,高隆之、高德正言汉妇人不可为天下母,宜更择美配。” 配俪 犹配偶。汉 无名氏《杂事秘辛》:“不有配俪,曷奉天地宗庙。”
配偶 亦作“配耦”。指丈夫或妻子。《东观汉记·邓训传》:“其无妻者,为适配偶。”《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二年》:“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剪灯新话·鉴湖夜泛记》:“夫欲界诸天,皆有配耦,其无耦者,则无欲者也。”另,婚配。《汉书·外戚传上·孝昭上官皇后》:“长主内周阳氏女,令配耦帝。”《元史·世祖纪十三》:“以汴梁逃人男女配偶成家,给农具耕种。”清 俞蛟《潮嘉风月记·丽景》:“而蛋户惟麦、濮、苏、吴、何、顾、曾七姓,以舟为家,互相配偶。”又,结交。《王逸九思·疾世》:“言旋迈兮北徂,叫我友兮配耦。”洪兴祖补注:“言此国已无良人,庶北行遇贤友而以自耦也。”又,搭配。《汉书·货殖传》“糵曲盐豉千合”颜师古注:“合者,相配偶之言耳。今西楚荆沔之俗卖盐豉者,盐豉各一升则各为裹而随焉,此则合也。” 配匹 配偶。汉 王充《论衡·问孔》:“孔子谓忠非仁,是谓父母非二亲,配匹非夫妇也。”另,婚配。晋 干宝《搜神记》卷五:“庙有数妇人像,甚端正。某等醉,各指像以戏,自相配匹。”《晋书·孝武帝纪》:“诏淮南所获俘虏付诸作部者一皆散遣,男女自相配匹。” 妃耦pèi ǒu 亦作“妃偶”。配偶。夫妻。《诗·卫风·有狐序》:“卫之男女失时,丧其妃耦焉。”陆德明 释文:“妃,音配。”《左传·成公八年》:“士之二三,犹丧妃耦,而况霸主?”《北史·列女传序》:“或有王公大人之妃偶,肆情于淫僻之俗。”另,犹辅佐;副手。《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杜预注:“谓陪二。”《国语·晋语三》“镇抚国家,为王妃兮。”三国 韦昭注:“言重耳当伯诸侯,为王妃偶。” 妃匹pèi pǐ 配偶。妃,通配。指夫或妻。《管子·君臣下》:“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史记·外戚世家》:“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况卑下乎!”司马贞索隐:“妃音配,又如字。”康有为《大同书》癸部第一章:“以不得入欲为苦,则求妃匹。”另,婚配。《汉书·匡衡传》:“元帝崩,成帝即位,衡上疏戒妃匹,劝经学威仪之则。” 妇耦pèi ǒu 配偶。妇,通配。耦,通偶。《诗·魏风·有狐序》:“卫之男女时,丧其妇耦焉。”《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妇耦。” 匹俦 伴侣;配偶。汉 王褒《九怀·危俊》:“步余马兮飞柱,览可与兮匹俦。”王逸注:“历观群英,求妃合也。”三国 曹植《赠王粲》:“树木发春华,清池激长流。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俦。”明 刘基《隔谷歌》:“相彼鸿与雁,亦各顾匹俦。”另,配得上的。晋 陶潜《游斜川》:“虽微九重秀,顾瞻无匹俦。”逯钦立注:“无匹俦,没有配得上的。”唐 韩愈《驽骥》:“骐骥生绝域,自矜无匹俦。”清 高其倬《碧云寺》:“规制骇心目,宏丽无匹俦。”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庚娘》:“至如谈笑不惊,手刃仇雠,千古烈丈夫中,岂多匹俦哉!”又,同类。唐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天池之滨,大江之喷,曰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俦也。”清 方文《送侯赤社北归》:“我欲从此鸟,惜哉非匹俦。”
匹合 配偶。《隋书·裴矩传》:“骁果之徒,尽无家口,人无匹合,则不能久安。”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僧伽罗国》:“汝是罗刹,我乃是人,人鬼异路,非其匹合,若苦相逼,当断汝命。”另,谓匹偶而相合。《楚辞·九辩》:“太公九十乃显荣兮,诚未遇其匹合。”《淮南子·原道训》:“所谓一者,无匹合于天下者也,卓然独立,块然独处。”又,婚配。《楚辞·天问》:“闵妃匹合,厥身是继。”唐 皇甫枚《三水小牍·步飞烟》:“下妾不幸,垂髫而孤。中间为媒妁所欺,遂匹合于琐类。”清 钮琇《觚剩·燕觚集》:“(陈圆圆)皈依上将,匹合大藩。” 匹耦 指配偶,夫妻。《诗·齐风·南山》“雄狐绥绥。”郑玄笺:“雄狐行求匹耦于南山之上。”《左传·成公十一年》“己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孔颖达疏:“伉俪者,言是相敌之匹耦。”宋 苏舜钦《谘目四》:“幽闭怨旷之人,皆得匹耦,摅散积阴之愤,以召至和之气。”另,雌雄配对。多喻指婚配。《诗·小雅·鸳鸯》“鸳鸯于飞。”孔颖达疏:“相匹耦而扰驯,则易得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九:“打鸭惊鸳鸯,分飞各异方;天生应匹耦,罗列自成行。”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窦氏》:“(南三复)转念农家岂堪匹耦?姑假其词以因循之。”另,投合。《诗·大雅·假乐》“率由群匹”汉 郑玄笺:“循用群臣之贤者,其行能匹耦己之心。”孔颖达疏:“循用群臣之匹耦己志者。” 匹偶 配偶。《吕氏春秋·一行》:“盗贼大奸也,而犹所得匹偶,又况于欲成大功乎?”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牵红丝娶妇》:“吾女各有姿色,即不知谁是匹偶。”《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家乡又远,若要别求匹偶,一时也未有其人。”另,婚配。《隋书·东夷传·流求国》:“嫁娶以酒肴珠贝为娉,或男女相悦,便相匹偶。”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家无半间屋,南北流寓,何足匹偶?”姚华《论文后编》:“犹之匹偶,得雌雄而相应。” 匹双 配偶。晋 干宝《搜神记》卷十六:“羽族之长,名为凤凰。一日失雄,三年感伤。虽有众鸟,不为匹双。”元 郭翼《行路难》:“宁作蓬池并翼鸟,飞飞到死成匹双。” 匹亚 配偶。宋 黄庭坚《寄陈适用》:“新晴百鸟语,各自有匹亚。”彼此相当的;不相上下的。宋 韩奇《和袁陟节推龙兴寺芍药》:“仙家冠子镂红云,金线妆治无匹亚。”宋 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刘随州)与杜子美并时,其得意处,子美之匹亚也。” 逑匹 配偶。康有为《大同书》庚部第七章:“居得公室,逑匹同居。” 仇偶 匹偶,夫妻。或意气相投的伙伴。汉 王褒《四子讲德论》:“鸣声相应,仇偶相从。” 仇匹 配偶。宋 朱熹《朱子语类》卷八一:“谓如此之淑女,方可为君子之仇匹。”同伴;朋友。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楚庄王》:“《诗》云,'威仪抑抑,德音秩秩;无怨无恶,率由仇匹’,此之谓也。”《诗·秦风·无衣》“与子同仇”唐 孔颖达疏:“与子同为仇匹。”
室家 夫妇。《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孔颖达疏:“《左传》曰:'女有家,男有室。’室家,谓夫妇也。”朱熹集传:“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汉书·匡衡传》:“臣又闻室家之道修,则天下之理得。故《诗》始国风,《礼》本冠婚。”南朝 刘义庆《世说新语·惑溺》:“孙秀降晋,晋武帝厚存宠之,妻以姨妹蒯氏,室家甚笃。”宋 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今秦氏已诛,天下且定,民之父子室家,皆得保完以相守也。”妻子。《后汉书·列女传·皇甫规妻》:“安定皇甫规妻者,不知何氏女也。规初丧室家,后更娶之。”宋 庄季裕《鸡肋篇》卷中:“广南风俗,市井坐估多僧人为之,率皆致富,又例有室家,故其妇女多嫁于僧。”《剪灯新话·爱卿传》:“(爱卿)乃收泪自叙曰:'妾本娼流……幸蒙君子求为室家。’”清 洪楝园《后南柯·情引》:“我淳于毅年逾弱冠,未有室家,假如得配如此,方不负历年择配之苦心呢。”房舍;宅院。《书·梓材》:“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涂塈茨。”曾运干正读:“言为国如作室,既高其垣墉,以防大寇,亦当塞向墐户,以防宵小。”《论语·子张》:“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明 唐顺之《吴氏墓记》:“吴翁乃于生时预为葬地,其营圹也如营其室家,其植木于墓也,如植于园圃。”泛指家庭或家庭中的人,如父母、兄弟、妻子等。《诗·小雅·常棣》:“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楚辞·大招》:“室家盈庭,爵禄盛只。”《汉书·高帝纪上》:“(汉王)过沛,使人求室家,室家亦已亡,不相得。”宋 曾巩《洪州诸寺观祈晴文》:“盖兹疲隆之民,已出旱灾之后,室家凋弊,闾里愁嗟。”清 顾炎武《梓潼篇赠李中孚》:“笃论尊尼父,清裁企仲由。当追君子躅,不与室家谋。”家家户户。《书·仲虺之诰》:“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独后予。攸徂之民,室家相庆。’”宋 苏轼《贺时宰启》:“惟民罔知,合语则圣。凡有诏令,率先惠慈,固已遐迩争传,室家胥庆。”
淑俪 佳偶,夫妻。晋 潘岳《悼亡诗》:“奈何悼淑俪,仪容永潜翳。”吕向注:“淑,美;俪,耦也。”清 龚玉晨《紫姬小传》:“螽斯蕃衍,宜求淑俪。” 淑配 佳偶。《元史·后妃传一·完者忽都皇后》:“春若中宫之位,允宜淑配之贤。”清 钮琇《觚剩续编·月涵》:“淑配称闺阁之贤,佳儿获兰芝之秀。”清 刘大櫆《家夔翁画像赞》:“瞻彼淑配,援手之鹑;宛芳颜之如在,俨阴教之犹存。” 贤耦 贤惠的配偶。清 钱谦益《太仆寺少卿史弼宪妻李氏加封恭人制》:“惟我劳臣,必有贤耦。”《清代名人轶事·闺阁类》卷二:“闻先生妻张夫人,实贤耦。” 贤匹 贤惠的配偶。明 李开先《姜烈妇杨氏碑记》:“守身为庠生有名,由其外交得益友,内助得贤匹云。”
燕侣 燕子双栖,因以喻男女谐和相伴。宋 卫宗武《摸鱼儿》:“心自许,拼凋景颓龄,为莺俦燕侣。”元 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休道是东君去了花无主,你自有莺俦燕侣。我从今万事不关心,还恋甚衾枕欢娱?”另,喻凡庸之辈。南朝 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林钟六月》:“三千里之独鹤,暂逐鸡群;九万里之孤鹏,权潜燕侣。” 鸳侣 鸳鸯侣的省称。宋 周邦彦《尉迟杯》:“有何人、念我无聊,梦魂凝鸳侣。”柳亚子《浣溪沙·十月二十八日偕雁冰等泛舟游阳朔翌日乘汽车返记事得两阙》:“并枕联茵人似鲫,疏星缺月野无庞,几家鸳侣总成双。”另,喻同僚。唐 李端《同苗发慈恩寺避暑》:“卧草同鸳侣,临池似虎溪。”唐 罗隐《上太常房博士启》:“其后某则困踬于龙津,博士则徊翔于鸳侣。” 鸳鸯 喻夫妻。汉 司马相如《琴歌》:“室迩人遐独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唐 温庭筠《南歌子》:“不如从嫁与,作鸳鸯。”《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鸳鸯错配本前缘,全赖风流太守贤。”另,喻志同道合的兄弟。三国 曹植《释思赋》:“况同生之义绝,重背亲而为疏。乐鸳鸯之同池,羡比翼之共林。”三国 嵇康《赠兄秀才入军》:“鸳鸯于飞,肃肃其羽。朝游高原,夕宿兰渚。邕邕和鸣,顾眄俦侣。俛仰慷慨,优游容与。”另,喻成双配对的事物。参见“鸳鸯剑”。又,喻贤者。汉 王逸《九思·怨上》:“鸳鸯兮噰噰,狐狸兮徾徾。”三国 曹植《赠王粲》:“树木发青华,清池激长流。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俦。”李善注:“鸳鸯,喻 粲 也。”又,喻艳妓。清 王韬《淞隐漫录·三十六鸳鸯谱下》:“露草忘尘事,风花畅艳怀。鸳鸯三十六,死便逐情埋。”
鸳鸯偶 鸳鸯雌雄相随,飞止相匹。比喻和睦的夫妻。唐 李白《去妇词》:“常嫌玳瑁孤,犹羡鸳鸯偶。”王琦注:“《尔雅翼》:'鸳鸯,凫属也。雄名为鸳,雌名为鸯。雌雄未尝相舍,飞止相匹。人得其一,则其一思而死。’”亦省作“鸳偶”。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呜呼!百年鸳偶,竟成附骨之疽;五两鹿皮,或买剥床之痛。” 怨耦 亦作“怨偶”。谓不和睦的夫妻。《左传·桓公二年》:“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另,指结为怨仇的双方。《后汉书·郑弘传赞》:“郑宝怨偶,代相为仇。”《隋书·北狄传·突厥》:“部落之下,尽异纯民,千种万类,仇敌怨偶,泣血拊心,衔悲积恨。”章炳麟《新方言·释言》:“今人谓相恶曰作对,所疾曰对头。对亦憝也。若耦为仇,怨耦亦为仇矣。” 珍偶 犹佳偶。宋 黄庭坚《蓦山溪·赠衡阳妓陈湘》:“鸳鸯翡翠,小小思珍偶。”宋 黄庭坚《鼓笛令》:“抱琵琶、为谁清瘦。翡翠金笼思珍偶。”宋 赵师律《齐天乐》:“多文在手。更赖玉腰肢,唾花衫袖。旧约梅仙,为来人世作珍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