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唐朝建立初期,他被封为秦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正史记载,李渊称帝后,李世民被封秦王,为唐朝的建立与稳固立下汗马功劳。后因屡次受太子李建成迫害,不得已发起玄武门之变,夺得太子之位,顺利成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登基为帝之后,他积极听取朝中众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繁荣局面,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但以后世人来看其人其事,却又变得错综复杂。 一.玄武门之变疑点重重 通读中国历史,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史书皆由胜利者书写的。后世对玄武门之变的记载,大多倾向于一点,那就是秦王李世民忠勇,而太子李建成懦弱无能,并且秦王是在一忍再忍、被逼无奈的情况下作出自卫之举。 然而,我们循着历史的痕迹,依然可以发现些许蛛丝马迹。
从军功上看,李渊晋阳起兵之后,李建成西渡黄河,攻克长安。后占据长安,使唐军声威大振,不但使威胁蜀地的势力依附了唐,也使西秦霸王薛举被切断在西北成了孤军,还断绝了王世充西逃之路,更有效的遏制了突厥的虎视眈眈。 此外,武德二年,李建成率兵平定司竹群盗祝山海;武德四年,有稽胡数万叛乱扰乱边关,李建成杀其壮男六千余,敌方首领逃走;武德六年,李建成和李元吉利用王圭、魏征之计擒住刘黑闼。 从人品看,《资治通鉴》说李建成性颇敦厚(比较老实),《通鉴记事本末》说他“性宽厚、得众心”。试想,能让魏征等如此有才能的人为其效力,必然不是庸碌之辈,甚至可以说礼贤下士,深得人心。 再看头脑,李建成身为太子,很清醒自己所受到的威胁,先是团结齐王李元吉,又与坐镇幽州的庐陵王李瑗联手,并且笼络李渊身边的重臣,这些足以说明李建成头脑并不简单。 2.谁才是玄武门之变的始作俑者? 《旧唐书》记载,李世民登基后,曾提起一事:李世民在早年曾问道王远知,关于称帝的心思。试想如若李世民没有称帝的野心,他会去问道么?武德四年,李世民攻克东都洛阳,便分散财帛,笼络人心。招贤纳士,纵谈天下大势。又派妻子长孙氏入宫活动,聚拢大批文臣武将,培植自己的力量。同理,若李世民安于做秦王,他何必做这些事呢? 所以,事实上是秦王李世民有称帝的野心,但由于皇家“立长子”的原则,便断掉其名正言顺称帝的可能性。唯有除掉正统的皇位继承人,才能为自己铺平道路。李建成作为太子,必然清楚个中缘由,形成一种竞争。但这竞争对于李世民的好处在于,自己处于弱势方,必然应该主动出击,一击必杀方可奏效。这也和玄武门之变这处于皇城中的斗争吻合。 二.李世民的身世之谜 关于李世民的血统谜底,正是由于李世民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卓越的君主才具有讨论的价值,相反,探讨李建成、李元吉的血统无异于吃饱撑的。 《步犁图》对唐太宗李世民的画像显示,李世民极有可能是胡人。当然,后世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几乎都停留在猜测上,但有些地方应该可以作为佐证。
当然,以上所有均为猜测,也许只有随着更多文物史料的出现,才能揭开真实的面纱。 纵观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虽然大多人对他的了解仅仅来源于正史,但不可否认他是一位开明并且有才能的皇帝,而他留下的许多疑问也值得我们去探寻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