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梨的孔融真好,可你确定想有他这样的儿子吗? | 专栏

 培根阅读 2018-01-14


中国孩子都是听着“孔融让梨”的故事长大的,但如果他们知道了小时候俨然一个模范儿童的孔融,长大后居然因为“不孝”被杀,多半会觉得难以置信甚至“毁童年”。哈佛历史系博士、现在科罗拉多大学任教魏阳则认为:孔融的故事中其实折射出中国式“孝道”的虚伪和荒谬。



相信你一定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四岁的小朋友和哥哥分梨子吃。只有一大一小两个梨子。他把大梨子让给了哥哥吃。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大人们都拍手说:这个小朋友,好懂事耶!

长大后自己看书才知道,这个小朋友越长大,反而越不懂事。

成年后他和朋友聊天说:

老爹跟儿子,其实也没啥亲不亲的。你爹生了你,不过是因为安全套破了个洞;你妈生了你,不过是因为没法打胎,只好让你钻出来了。”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后汉书·孔融传》)

没错,这位同学,就是那个名叫孔融的。我们不清楚他长大后说这话时的上下文,但是他的政敌曹操,迅速以大逆不道、口出狂言为由,将他砍了头。

孝顺这事在我国,自古以来,是不能随便拿来开玩笑的。

让我纳闷的是:这么乖巧的小朋友,为何成年后说这样作死的话?

  • 也许,小孔融是很想要那个大梨子的,只是迫于礼教的震慑、父亲的淫威,只好捡大人爱听的话说。结果,长期在威压中战战兢兢,天性被扭曲,催生强烈逆反心理,长大后以如此激烈的方式发泄出来。

  • 又可能,孔融本就是个善良友爱的模范儿童,让梨纯粹出于赤子之心。成年后放这样大逆不道的厥词,乃是事出有因,外人未必知晓,却不巧被听者断章取义,还没来得及发微信声明否认,就以生活腐化为名被当成老虎打了。

其实细看历史,孔融除了说些吸睛的话,并,没有什么不孝顺的举动。他有一对儿女,反而像是孝顺的代表。这一对儿女,在父亲倒台后,因为诛连而要被杀害;临刑前两个孩子相互安慰说:

如果死后有灵,就可以和父母团聚,这样不是我们的心愿吗?”(“若死者有知,得見父母,豈非愿!”)

在这样用家庭情感相互安慰中,两个小孩竟然也不是那么惧怕死亡了。

很难想象,一个不孝敬自己父母的父亲,一个没有温暖亲情的家庭,能教育出这样心态的下一代来。

而杀孔融的曹操,自己又何尝是个孝子?其实,史书记载的很清楚,孔融被杀,不过是因为屡次批评当权的曹操、妄议朝政。

在中国的宫廷斗争中,说人腐化堕落,道德品质败坏,大多时候纯属借口,贼喊捉贼。道德抨击的背后,往往是利益纠葛和权力冲突。

孔融的杯具在于,他生在了一个道德观念被政治权力绑票了的时代。

汉代的君主,除了武力之外,并无其他理由统治天下。提倡儒学孝道,弘扬正能量,当然出自愚弄百姓,加强合法性的私心。

毫不奇怪,一旦政府宣布提拔孝子做官,立刻出现一大堆割肉疗亲,卧冰求鲤的真人秀;各种矫情夸张,恶心做作,让人目不暇接,真假难辨。

这样的年代,任何道德说教,无论多美妙动听,一经政府部门宣传提倡,很少有不扭曲变味的。

我相信,在孝道还没变成圣旨之前,当然是有人从内心深处自发认同的。即使在孝道被朝廷收编之后,很多人依然能够从家庭生活中体验真实的亲情,在私生活中严守自己的道德准则。这种个人化的孝道,和朝廷公开的提拔并没有直接关系。

然而,那些真心以孝道为生活方式的人们,在目睹了这世上太多投机取巧的伪君子、冠冕堂皇的假道学之后,无法不羞于与之为伍,只能显得不愿公开标榜孝道了。

正如鲁迅所说:

在一个所有人都满口三民主义的年代,真心信仰三民主义的,倒会闭口不谈三民主义。这好像是,在所有人满口仁义道德的年代,真心信仰儒家思想的,倒会闭口不谈儒家,或者听人假惺惺的谈起来就皱眉,好像一副反对仁义道德的模样。(鲁迅《魏晋风度与药与酒的关系》)

这种“好像反对”的模样,会引来铄金之口、杀身之祸。

比孔融稍后一些的阮籍,母亲弥留之际,他在和人下棋。朋友说不下了吧,你老娘都快死了。阮籍却不肯,执意下完。这时,下不下棋,大概都于事无补了。

母亲寿终之后,史书上说他“饮酒三斗,凄厉长号,吐血数升,废顿久之”。

这些人,只是皈依内心实在的情感,不愿追逐流俗,造作地表演。

孝与不孝,其实只在内心真实的感触、能否自然地流露而已。

可是,在动辄把仁义道德和XX主义挂在嘴上的人眼中,这种自私自利、三观不正的行为,非穷追猛打不可。

  • 聪明人见多了,变得世故,知道这政治正确的厉害,从此三缄其口、明哲保身;

  • 没头脑的见了,跟着起哄,感觉自己也变得高尚起来。就好象那些围观寡妇沉潭的看客,叫好声中,仿佛自己也如同指挥笼子入水的族长一般有权威了。

原本自然而然的人伦品质,一旦变成威严堂皇、必须强迫执行的法令,总有些聪明人,能一眼看出潜在的收益和切实的好处。便蜂拥而上,将原本美好的目标和初衷,全都糟蹋殆尽。

道德词令,一经政治权力裹挟、会成为社会精英的身份标志,然后会迅速被社会下层粗鄙地模仿、肆意地放大;变得越来越扭曲、夸张、越来越标新立异、违反人性。

再纯良的道德期许,总敌不过人心的虚伪,人性的机巧,人欲的险恶。然而,真正将道德逼成伪善的,究其本源,还是玩弄道德的汉帝国朝廷。

孝道在清代,依然是国家提倡的标准意识形态。所有的政治考试,都要严格考到的。如果有传闻有人忤逆父母,乃是大逆不道的死罪。明清常常有人因为有殴打父母的传闻,就被朝廷下令千刀万剐了的。

所以,清代的孝道观念,也变得愈发扭曲出格。

清代流行的“二十四孝”故事中,有一个故事孝子为省钱赡养年迈父母,要把年幼的儿子活埋掉——这就是有名的郭巨埋儿的故事。

民国年间,一位叫做鲁迅的读者读到这里读不下去,冷冷地写下一句:

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孝道呢,自己私下里尽尽就好。到处管别人尽孝的,终归有点可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