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所认为的圣人

 海航润泽馆 2018-01-14

在讲《老子》里的圣人之前,我们先说说《老子》里的「道」与「德」。

老子认为,道是绝对真实的永恒存在,故被称为「常道」。道是万物的根本状态,是最初的开始,像母亲一样孕育了万事万物。

道也是不可名状的,常人日用而不知,甚至连老子本人也无法尽善尽美地形容它,但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碍它发挥作用。

老子又从道中延伸出了「无」和「有」两个概念,两者作为道的别名而出现,是组成道的两个方面,如:「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是捉摸不到的,因而是「无」;道又可以发生作用,因而是「有」。有和无辩证存在:无是「能有」,有是「显无」,两者不一不异,共同丰富了道的内涵。

形而上的道深不可识,只有落实到经验界,内化为万物的属性时,才能被人类感知,这就是「德」。德是能够被感知、被应用的道的表现。

这里的「道」便是「无」,可引申为「无为」。「德」便是「有」,可引申为「有为」,或者说是「无不为」。道和德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无为而无不为」:道无所作为,而世间却没有什么不是它所为的。

道在经验界发挥作用,便成为了人类可以效法的准则。具体的准则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但总离不开「无为」这一性质。

无为是指随顺事物自身的发展,不加以外在的强制力,是自然而然的状态。老子认为,道的性质就是无为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有着极为丰富的表现,在《老子》中总是以否定命题的形式来表达,如:「不言」、「弗居」、「无欲」等等。

世人应遵循无为这一原则,不任意妄为,让自身重返自然的状态。统治者应用无为这一原则,便可安邦定国。

老子认为,真正能掌握「道」的人就是圣人。

国家社会应该由尊道贵德的圣人来治理。理想的社会状态,便是实现老子所主张的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圣人治世,以道为准则,圣人作为「道」最深刻的体察者和最完美的运用者,他们的有为是「德」。

「德」首先体现在圣人的自我修养上:摒弃了那些夸大、极端的行为和态度,洞察大道而不犯错误,顺应天道而没有私心。

「德」也体现在圣人治世的合理性以及方法论上,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上面提到,道是离不开「无为」这一性质的,「无为」是道自然而然的表现,也是圣人应该遵循的准则。

「无为」的特点是「实有似无」:某种行为已经发生,并且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人们却几乎意识不到它的作用,以此治理天下就是无为而治。

在《老子》中,「无为」大都与圣人有直接的关系,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以圣人之治……为无为,则无不治」;「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圣人治世,完美地展现了「道」的「无为而无不为」,而「圣」,则是理想中的「道」和「德」的化身。

这里面蕴含着早期的内圣外王思想,内圣外王是指内在具有圣人的德行,对外施行王道,庄子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在庄子看来,成圣成王,都是源于「道」。

这里还蕴含着早期法家的君权思想,在法家这里,君主成了 「道」和「一」的化身,人类万物,皆集权于一人。

君主无为,深居简出,臣子猜不透他的想法,从而无从对付君主。君主无为,发展成了一种统治手段,这是老子始料未及的。

到了近代,君主喜好干革命,搞运动,发动群众,积极有为,大国多民,越俎代庖。老子看到,恐怕是会惊掉大牙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